资源描述
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师德现状及对策研究
刘艳珍 木孔完小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为人师表。教师要做好学生的灵魂工程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重视教师职业道德培养,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培养新世纪人才的关键。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概述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各种道德规范的总和,也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具备的品德。2008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将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定义为“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生学习”这六个方面。
课堂中的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出于对教学活动和教学对象的热爱,秉持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并通过教学活动体现出的道德行为。
本研究把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职业道德限定在教师的爱岗敬业、关起学生和为人师表三方面。即依托课堂教学这个环境,教师通过对教学的责任心、对教育对象的关心爱护、在课堂中的言行举止等行为是否达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程度来体现其职业道德水平高低。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教师被人们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地下最光辉的职业。选择从事教师职业,就意味着必须遵守教师的规范,履行教师的职责。教师职业道德不仅约束着教师个人的职业行为,同时也是对青少年成长,甚至对整个社会生活都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卢梭说过:“一个人敢于担当培养别人任务之前,自己首先就得成为一个道德卓越的人。”教师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水准在教育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甚至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成效。教师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思想,对学生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它能帮助学生辨别善恶美丑,提高道德认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意识,同时也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课堂中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
但是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这几年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出现了整体的滑坡,其中的个案甚至对教师的公信力和道德示范性产生了极大的动摇。比较普遍的几种现象表现在:
(一)职业倦怠,缺乏工作热情
当前,由于教师的工作压力大,负担重,而社会期望又高,教师职业倦怠成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经常面对的问题。有的教师降低职业价值,仅仅把教师职业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工作上混日子,得过且过,没有动力,缺乏创新意识,仅仅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甚至期盼早日退休。
(二)从教不廉,过于功利化
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教育管理中的价值偏颇导致了教师的角色模糊。本来是以培养人、发展人为根本目的的教育管理,却忽视了对育人精神的塑造。在教育管理中,创收渐成压倒一切的硬任务,一些教育管理者误将教师职称晋升、工资调整、发放奖金作为管理人的第一要素,结果使许多教师只看到市场经济功利性一面,而忽视了市场经济同样需要奉献的一面,把自己纯粹置于一个社会经济人的位置,而忘记自己首先是一名人民教师,再加上社会不健康风气的影响,少数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灵魂有所缺损。
(三)道德失范,只教书不育人
近年来,一些教师对学生缺乏最起码的爱心,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学生动辄训斥和谩骂,甚至滥施体罚。这一类现象,以农村偏远地区的小学为主,这类地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贫穷偏远。落后的经济导致教师的工作待遇不高,而教师的工作任务又是非常繁多的,在多重压力下,教师只教书不育人已成为一种风气。
在电视上我看过这样一个现象:那是一所偏远地区的小学,各方面都很不发达,在校学生两百多人,学校的师资力量非常有限,在校老师只有11人,在他们的课堂教学中,打骂学生是一种司空见惯的行为,而学生对于老师的打骂早已是习以为常。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低,教学效果不明显,甚至很低。除此之外,有些教师甚至缺乏最基本的公民道德修养。他们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格,纪律松散,随意停课、旷课,经常迟到,早退,打牌……
基于上述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尽管只是在少数教师的身上出现,但是其带来的影响都不容低估。它所影响的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个人,而且可能会动摇学生和社会对整个教师队伍的信任,从而造成教育赖以开展的基础崩溃,影响教育事业的开展,影响社会的进步。因此,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迫在眉睫。
三、如何加强师德建设的对策及措施
教师道德修养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也是实践的问题。时代在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地发展,针对当前教师职业道德出现的一些问题,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已刻不容缓。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
(一)注意培养教师的师德意识
教师对每一个人的影响是历久而弥新的,正是有了好教师的引导,才合许许多多的学子成人成材。可以说,人生的道路上有好老师的指引是一种幸福。步入新世纪,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师肩负着更加神圣的职责和光荣的使命。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广大教师要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祖国发展、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作为人民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被看作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对此,每一位教师都应有一种极大的荣誉感和责任感,鞠躬尽瘁,方不辱使命。
(二)加强和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
作为老师知识面要广而博,学高方能为师。明末清初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夫之十分重视教育和教师的作用。他认为“德以好学为极”,“欲明人者须先自明”。“要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当今社会发展之快,形势变化之速,超出众预料的新东西层出不穷,要培养“走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这就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所以,作为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做到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品格高尚,教育科研水平一流,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三)加强教师的道德修养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为灿烂的文明增添了光辉,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不公自己身体力行,重视道德修养,还要求他领导的育才学校的师生,每天问一下自己: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他要求大家重视“公德”和“私德”的修养,建筑人格长城。中国传统文化个体完善人格的形成,强调修身养性和“厚德载物”;在人际交往中主张“上交不制,下交不骄”,“言必信,行必果”;倡导和追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和谐关系。这种关系实现的前提是“爱人”,如此方能“人恒爱之”。面对复杂多变的新形势,教师只有不断加强和提高个人道德修养,才能正确对待社会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找出正确的解决方法,才能更好的立身、从教,自觉克服“浮躁”、“疑惑”等不良心态,才能增强广大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自觉性,切实提高师德水平,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高尚的道德观,真正成为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只有呕心沥血,才能桃李芬芳;只有和风细雨,才能春色满园;只有学无止境,才能学高为师。“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中去,才能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
总之,良好师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广大教师只有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必须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思想,抵制各种外来诱惑,潜心钻研教育教学规律,逐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达到将教师工作与本人的人生目的、人生价值、教育思想、教学水平、教学要求融为一体。认识这一点对于广大教师加强师德修养,不断提高师德境界,自觉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教”,是大有裨益的。
6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