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榆林市第四中学
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微型课题申报·评审书
微型课题
负责人
张建军
学科
信息
技术
学历
本科
职称
年龄
31
工作
单位
榆林市第四中学
联系电话
13098257878
课题名称
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研究
负责人
简 历
张建军,2008年开始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并兼计算机相关工作,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多次参与学科教学能力培训,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育教学理念先进新颖。
其他
成员
薛峰 二级教师
选
题
缘
由
选
题
缘
由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教育三大基石(“读”、“写”、“算”)发生了巨大的裂变:阅读方式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从单纯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读物;写作方式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变为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多媒体写作方式;写作的构思变为超文本结构的构思;计算方式从手工计算走向二进制的数字化模拟和高速运算;……。总的说,“读”、“写”、“算”在计算机“数字”的作用下融为了一体。在“数字化”即将成为人类把握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一种重要文化方式、生存方式、教育模式的现在,我们拟定了教学模式的研究实验,为造就适应“数字化”社会的新型人才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实验课题的提出主要有如下四方面的依据:
1.教育信息化的要求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来的。一般的,把教育信息化看作一个追求信息化教育的过程。信息化教育具有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等特点。在这些特点中,网络的要求尤为突出,研究基于网络的教与学尤为必要。
2.教学模式改革的要求
教学改革包括了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手段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但是以往的教改只注重了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而忽视教学模式的改革。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教学模式的改变必然会触动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等根本性的问题,因而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比较深层次的改革,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则不一定会触动教育思想、教学观念这类根本性的问题。所以,教学模式改革虽然操作起来相当困难,但意义则重要得多了。
3.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在21世纪的教育信息化要求中,“创新”是关键所在。联合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所谓“四大支柱”,是指能支持现代人在信息社会有效地工作、学习和生活并且有效地应付各种危机的四种最基本的学习能力。这“四大支柱”就是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和“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共同生活”是四大支柱的基础,而其余的三项能力则可以用“创新能力”来概括。
“创造力开发是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人类与大自然做斗争的每一次胜利都离不开创新。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几十年来长期统治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课堂,抑制了我们几代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在全新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理论基础的支持下,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原则应声而出,学生成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只有新型教学模式才能为具有创新思维的创造型人才提供成长的土壤。
4.“校校通”建设的要求
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学媒体(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可为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在各种网络环境下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主题。随着“校校通”工程的启动,网络将遍及所有的校园,如何用好校园网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因此,进行“在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研究”实验显得相当迫切。
研究设想
研究设想
研究设想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教育部在中学新学年的课程中安排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网络刚好为此一课程提供了一个非常优秀的上课环境。本课题正好抓住这一契机,结合研究性学习在学生中的开展,以本校的发展实际为背景,脚踏实地地进行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研究实验,拟以二年的实验操作从“教师”与“学生”两大方面达到以下目标:
(一)教师方面:
1.实现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原则的正确运用;
2.摸索出不同网络环境下(教室局域网、校园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网、Internet),多种学科的新型教学模式;
3.总结出在“数字化生存”的社会中,教师必须具备的“数字化”素质。
(二)学生方面:
1.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中正确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适应“数字化生存”社会的需要;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达到四大目标:“乐于学习” 、“善于沟通”、“勇于承担”、“敢于创新”;
3.培养学生掌握在不同网络环境中,在不同的引导(如文字信息引导和视频信息引导)下,对不同学科知识的学习方法。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
根据课题所制定的目标,研究实验的基本内容如下:
1.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原则中,教师“教”的地位与学生“学”的地位的研究;
2.基于各种网络环境,各学科教学模式的研究;
3.在基于网络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的研究;
4.学生信息技术(计算机素养)培养的研究;
5.新型教学模式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研究;
6.支持新型教学模式的网络环境的设置的研究;
7.支持新型教学模式的网络软件的应用的研究。
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课题研究拟以任务驱动技术,采用实验对象横向对比、纵向对比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真实验”和“专项实验”的实验研究。
1..实验时间实验的时间2012年9月—2013年7月,共一年。
2.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为:自变量:学科在各特定网络环境中的教学模式;因变量:教学效果与学生能力。
3.实验变量的控制和检测根据实验的定向,采取自变量、因变量双向检测的方法,对一次具体的实验同时进行两方面的测量,测量方法包括网络环境中的实时测量和问卷调查等。
四.研究的进度计划
(一) 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的实施周期为:2012年9月—2013年7月。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0月)
1.收集相关资料,开展理论学习,对教师开展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
2.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各小组成员的任务及职能;
3.成立课题实验管理机构,制定有关管理条件。
第二阶段:逐步推进阶段(2012年10月—2013年2月)
1.进一步对教师开展网络教学的教学设计与网页制作的培训;
2.开展课题组专题性观摩研讨活动;
3.确定各学科实验课;
4.研究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原则中,教师“教”的地位与学生“学”的地位;
5.研究在不同网络环境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模式;
6.研究支持新型教学模式的网络环境的设置;
7.召开课题研讨会,撰写阶段性总结和论文。
第三阶段:全面实施阶段(2013年3月—2013年6月)
1.研究不同网络环境下,各学科的教学模式;
2.研究在基于网络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3.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养;
4.研究如何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5.研究如何开发支持新型教学模式的网络软件;
6.研究如何安排支持新型教学模式的网络交互性能;
7.以学期为单位进行实验效果的检测,撰写阶段性实验报
告。
第四阶段:总结评价阶段(2013年6月—2013年7月)
整理资料,全面总结,召开课题总结会议,撰写课题研究实验报告。
6.预期研究成果与得到解决的问题
学校现筹备学校网站预期在各学科的教学上起到很大作用。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努力下,将所有学科的教学资源全部挂接于网站上,学生可以通过学校网站在学校或家里进行资源下载、作业上传等操作。使我校在教育水平的一个质的提高。
单位意见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榆林市第四中学基础教育教学研究
微型课题申报·评审书
课 题 类 别 微型课题
课 题 名 称 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研究
学 科 分 类 信息技术
课题负责人 张建军
负责人所在单位 榆林市第四中学
填 表 日 期 2012 年 9 月 2 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