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材料解析题的解答
材料解析题是通过一则或数则材料,将学生带进一个预先设置的新情境,在新情境下解决新的问题。这种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处理材料、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进行阐述、说明、判断、分析、比较、论证等。它新颖、灵活,所占比重大,在中考中的地位十分突出和重要,也是最容易丢分的题。归纳起来,这种题型主要有5类:(1)注释式材料题;(2)组合式材料题;(3)提炼信息式材料题;(4)识图表式材料题;(5)改错式材料题。各地州市皆考。
1、注释式材料题
这种题所提出的问题大多数与教材知识有密切关系,它要求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解答,无需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论述、论证,答案在教材上很容易找到。掌握这种题型,首先,学生在平时要注意对一些“口号”“政策”“方针”“原则”等历史术语的积累与区分。其次,注意教材中提供的材料或名人名言,黑体诗词的识记、理解,注意变换角度的提问,主语或中心词的细微区别和变化。再次,要注意与时间跨度大或横向跨度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内容、性质及经历相近的材料比较,特别要注意内容相近的不同材料的区分。
例1 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有关“红军长征”的问题:
相关链接: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
(1)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35年”处在哪个世纪哪个年代?
(2)请你写出长征途中的两件事。
(3)各抒己见:谈谈你心目中的长征精神。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材料所反映的事件是红军长征这一历史事件,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所给信息;第(1)、(2)问容易解答。第(3)问要从长征的目的、经历的艰难险阻、斗争中去体会长征精神。
答案 (1)20世纪30年代。
(2)飞夺泸定桥;会宁会师等。
(3)为了救国救民,不怕艰难险阻,不怕牺牲的精神等。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
2、组合式材料题
这类题型是由两则或两则以上材料组成的材料题,还有所提问题中带有补充材料的题,它是针对若干有着某种形式联系的材料,提出问题可针对其中某一则材料或多则材料,即采用多角度和相比较的提问方式;这是目前中考的最基本题型。回答时要充分理解材料内容,反复提炼观点,得出相应结论,同时在平时注意有关方法的积累,注意相关概念的含义。
例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人教版)
材料二 (这次会议)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人教版)
(1)材料一指什么会议?这次会议确立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2)材料二指哪次会议?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概括这两次会议在意义上的共同点。
解析 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答案 (1)遵义会议。毛泽东。(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3)都具有转折性的意义(或都开创了新局面等)。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对我党历史上几次重大会议的掌握,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比较能力进行了考查。
3、提炼信息式材料题
这种题型指经处理材料,题目的答案直接出自材料,或在材料中挖掘,提问时要求提炼的观点、内容、意义与教材关系不大。答题原则:(1)仔细阅读材料、理解材料;(2)概括提炼信息,注意材料中隐含的信息,高度概括作答;(3)对照材料题目要求,保留有效信息材料内容;(4)将类似内容加以整理、合并,精心组织语言,逐一列出;(5)避免对材料内容不假思索或脱离材料而造成遗漏要点,要按所学知识或依据教材相关知识内容整理组织答案。
例3 红军长征已经70周年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史无前例、雄伟壮丽的史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描写红军的诗篇:
水湍急,山峭耸,雄关险,豺狼凶。健儿巧渡金沙江,兄弟民族夹道迎。
昼夜兼程二百四,猛打穷追夺泸定。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
腊子口上降神兵,百丈悬崖当云梯。 六盘山上红旗展,势如破竹扫敌骑。
陕甘军民传喜讯,征师胜利到吴起。南北兄弟手携手,扩大前进根据地。
材料二 红军中的一幅标语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红
军长征中经历的主要事件。
(2)从材料二中你能得出什
么历史信息?
(3)作为一名中学生,你应学
习红军长征的什么精神?
解析 此题要求学生能根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概括提炼出要回答的内容。当然除了材料中所提示的信息要注意捕捉外,还要注意平时对历史基本史实的了解和掌握,只有这样才能答好问题。另外,此题具有开放性,例如第(2)、(3)问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答案 (1)巧渡金沙江;过彝族区;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飞越腊子口;翻越六盘山;吴起镇会师。
(2)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红军北上抗日。
(3)对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艰苦奋斗的精神;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团结一致;服从指挥。(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历史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识图表式材料题
这类题型也是中考命题备受青睐的一种题型。它是通过对数据表格、人物图像、事件图片、漫画、地区地图、对比表等材料信息的阅读理解,从数据变化中提炼观点,得出结论;从地图中领悟所反映的形势变化及其事件由来;从人物图像中识别关于人物及其相关的历史事件;从漫画上揭示社会现象及其本质、特征、特点、规律等;从事件图片中认识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的原因、经过、内容、意义、影响、经验教训等;从有关遗址、遗迹图中反映、反馈和再现曾发生在那里的重大历史事件等。回答这一类题型的关键在于仔细辨识图像特征,以点带线、以点带面建立涉及该知识点的知识体系,然后从分析设问入手,找出对解题有利的提示语,再结合教材内容组织正确答案。数据表格型材料题,信息量大,要注意观察其数据变化特点、规律,结合教材知识,得出结论,找出特征,答题就顺利多了。识图题回答方法很多,还有时代特征法、归类比较法、问题提示法等。
例4 中国近代社会,大众传媒的主要形式是创办报刊。报刊也因此成为各种政治力量宣传自己的思想政治主张的阵地。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1)简要说明图(a)、图(b)、图(c)分别宣传了怎样的思想或政治主张。
(2)分别说明这些思想或政治主张实践的相应历史事件及主要意义。
图(a):对应的历史事件 ,
主要意义
图(b):对应的历史事件 ,
主要意义
图(c):对应的历史事件 ,
主要意义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跨度较大,主要考查的是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时务报》《湘学报》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自己思想政治主张的阵地,《民报》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自己思想政治主张的阵地,《新青年》是激进民主主义者宣传自己思想政治主张的阵地。
答案 (1)图(a)宣传维新思想,变法图强。图(b)宣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争取民主共和。图(c)宣传民主和科学。
(2)图(a):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图(b):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图(c):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化中重大历史事件的掌握和识记,以及理解的能力。
5、改错式材料题
这一类型的题目是近一两年来备受青睐的革新的题目。它的特点就是给出一段或几段历史材料,而这些材料中所涉及的部分内容是命题者特意设计的错误内容,来混淆、蒙蔽学生思维的。解答这一题型,要求学生对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如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等熟记于心,另外在审题中对材料中的每一个内容都应细心阅读,仔细辨别、判断,确定材料的主题,即涉及什么知识点。最后根据所学和所掌握的知识,逐一找出错误并更正。
例5 (长春中考题)1942年1月1日,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以下是一位同学模拟法国人在当天听到这一消息后的一段感言。其中有三处错误,请指出并用相关史实说明错误的原因。
硝烟未尽的凡尔登战役,使我深深感受到了这场战争是那么的惨烈与无情……我多么希望美国尽快宣战,参加到这场战争中来抗击法西斯的暴行;也多么希望维持世界和平的联合国能尽快出面调停,使世界早日恢复安宁……
错误:
说明:
错误:
说明:
错误:
说明:
解析 解答本题要注意记忆两次大战中的具有重要影响的事件及其作用。
答案 错误:凡尔登战役。说明:凡尔登战役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错误:美国尽快宣战。说明:美国在1941年已对日宣战。错误:联合国。说明:联合国成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两次世界大战重大事件的记忆与区分能力。
解题总结 材料解析题是一种富有历史学科特色的主观性试题,旨在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从相关的历史资料中发现,获取和整理有效信息,并由此形成相应的认识、评价等解析问题的能力。解析这类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步,要认真分析所设问题,切忌先阅读材料,再分析问题,跟着感觉走,想到哪儿写到哪儿走,直接凭感觉答题。第三步,要紧密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知识迁移,切忌单靠所提供的材料答题。第四步,总结答案时要进一步审清、审准设问,文字表达注意条理清晰、言简意赅,切忌答非所问,杂乱无章,词不达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