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36∕T 440-2017 (代替 DB36∕T 440-2005)马尾松毛虫可持续控制技术规程.pdf

上传人:yp****2 文档编号:112823 上传时间:2022-08-09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598.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36∕T 440-2017 (代替 DB36∕T 440-2005)马尾松毛虫可持续控制技术规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DB36∕T 440-2017 (代替 DB36∕T 440-2005)马尾松毛虫可持续控制技术规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DB36∕T 440-2017 (代替 DB36∕T 440-2005)马尾松毛虫可持续控制技术规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DB36∕T 440-2017 (代替 DB36∕T 440-2005)马尾松毛虫可持续控制技术规程.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DB36∕T 440-2017 (代替 DB36∕T 440-2005)马尾松毛虫可持续控制技术规程.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ICS 65.020.01 B 16 DB36 江西省地方标准 DB 36/ T4402017 代替 DB36/T 440-2005 马尾松毛虫可持续控制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sustainabale control of 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 2017 - 10 - 23 发布 2018 - 01 - 01 实施 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6/ T4402017 I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发生类型 . 2 5 发生程度和成灾标准

2、. 3 6 监测预警 . 3 7 灾害控制 . 6 8 防治要求 . 8 9 防治效果检查 . 8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年 代马尾松毛虫调查表. 9 附录 B(资料性附录) 马尾松毛虫第一、二代卵期调查与四龄幼虫预测表. 10 附录 C(资料性附录) 年马尾松毛虫二、三代幼虫分化调查表. 11 附录 D(资料性附录) 马尾松毛虫蛹期考查表. 12 附录 E(资料性附录) 马尾松毛虫生长发育历期的平均期距值. 13 附录 F(资料性附录) 马尾松毛虫中长期预警体系. 14 附录 G(资料性附录) 马尾松毛虫蛹期汇总表. 15 附录 H(资料性附录) 灯光诱集马尾松毛虫成虫记载表. 16 附录

3、 I(资料性附录) 卵期调查因子汇总表. 17 附录 J(资料性附录) 马尾松毛虫雌蛹重与产卵量关系. 18 DB36/ T4402017 II 前 言 本标准根据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修订。 本标准与DB36/T 440-2005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变化内容如下: 新增了马尾松毛虫学名; 新增了马尾松毛虫和无公害农药术语; 调整了发生类型的划分标准,发生类型的划分标准按LY/T 16752006划分为常发区、偶发区、安全区三种类型; 调整了发生程度和成灾标准,发生程度和成灾标准按LY/T 16752006划分; 调整了监测预警体系

4、的松针失叶率指标和发生程度指标,将“松针失叶率在70%以上”调整为“松针失叶率在61%以上” ; “发生程度分为低、 中、 高三级” 调整为 “发生程度分为轻、 中、 重三级” ; 调整了灾害控制方法,灾害控制方法调整为按发生类型控制;按不同危害阶段控制;按营林技术控制;按无公害农药控制;按物理防治控制;按生物多样性维护与保护天敌控制; 新增了无公害防治要求; 新增了防治效果检查; 删除了附录E。 本标准由江西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赣州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罗永松、罗惠文、朱云贵、刘兴平、曾文文、卜明生、罗俊根、温小遂、赖福胜、肖活生。 本标准代替DB3

5、6/T 440-2005。 DB36/ T4402017 1 马尾松毛虫可持续控制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的发生类型、发生程度和成灾标准、监测预警、灾害控制、防治要求及防治效果检查。 本标准适用于马尾松毛虫可持续控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5163 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 GB/T 15776 造林技术规程 GB/T 15781 森林抚育规程

6、GB/T 18337.3 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 GB/T 24882 松毛虫防治技术规程 LY/T 1675 马尾松毛虫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马尾松毛虫 属鳞翅目(Lepidoptera)、枯叶蛾科(Lasiocampidae)、松毛虫属(Dendrolimus)。成虫体色变化有深褐、黄褐、深灰和灰白等色,雌蛾触角短栉齿状,雄蛾触角羽毛状;前翅翅面有5条深棕色横线,中间有一白色圆点,外横线由8个小黑点组成;后翅呈三角形,无斑纹,暗褐色。该虫危害马尾松,亦危害黑松、湿地松、火炬松和湿加松等,以幼虫取食松针,大发生时连片松林针叶在数日内即可被蚕

7、食精光,如同火烧。被害松林,轻者影响生长,重者造成松树枯死。 3.2 可持续控制 通过改善松林生态系统, 增强该系统内各生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的稳定性, 充分发挥松林的自控作用,同时综合使用各种技术手段,对松林生态系统中松林害虫(马尾松毛虫)天敌食物链的功能流进行合理的调节与控制,以实现马尾松毛虫的可持续控灾。 3.3 DB36/ T4402017 2 监测预警 综合采用系统调查(实验) 、林间观察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对马尾松毛虫种群数量的消长动态进行系统观测,分析并发布其发生的警度指标。 3.4 生态防治 除去直接作用于寄主马尾松毛虫(有害生物)相互关系的防治措施,凡通过改善松林(林分)的生态系

8、统环境,完善其食物链、食物网的结构和功能,间接影响寄主-马尾松毛虫(有害生物)相互作用,从而抑制马尾松毛虫(有害生物)的防治措施,均包含于生态防治之中。 3.5 无公害农药 对人、家畜及天敌昆虫等毒性小或无毒,在外界环境中易分解,对环境安全的的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包括生物制剂、仿生制剂、植物源杀虫剂等。 3.6 效应岛 利用边缘效应原理,在林中空地(间隙地、林缘处)人工栽植阔叶树或针叶树,与原有林分呈岛屿镶嵌分布的复合森林群落。 3.7 松树诱导抗性 松树受食叶性害虫取食后,导致其针叶内物质含量的改变而产生的抗虫作用。 3.8 灌木多样性指数 灌木系指没有明显主干、 呈丛生状态且比较矮小

9、的木本植物。 灌木层物种确定按此层高度相差不超过乔木层平均高的20%的标准划定。灌木多样性指数: nieii1PlogPH (1) 式中: i 为所有物种数目; Pi为第 i 个物种的个体在样品(同一层)总数中所占的比例,i=1,2,3。 4 发生类型 发生类型的划分标准按LY/T 1675划分为常发区、偶发区、安全区三种类型。 5 发生程度和成灾标准 DB36/ T4402017 3 发生程度和成灾标准按LY/T 1675划分。 6 监测预警 6.1 监测体系 6.1.1 测报(监测)点类型 分系统测报和一般测报。常发区实行系统测报和一般测报;偶发区(包括县级以下测报监测点)实行一般测报。

10、6.1.2 系统测报(监测) 6.1.2.1 测报(监测)任务 配置专职测报员在辖区设置的标准地内观测、 分析和总结马尾松毛虫各世代不同虫态的变动情况和防治方法比重、生物多样性(包括昆虫天敌多样性) 、二、三代分化等有关预警要素,运用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系统 ,发布中长期预报和提出因地制宜的可持续防治措施。同时,汇总分析一般测报的虫情数据,按规定上报虫情分析结果。 6.1.2.2 标准地选择 综合考虑不同立地条件(土壤、气候和坡向、坡度、坡位、海拔等)、林分组成、郁闭度等情况,选择700hm2左右的松林,在有代表性的林地设立10块固定标准地进行马尾松毛虫各世代有关虫态观测,每块固定标准

11、地面积为0.08hm2,并保证观测标准株不少于20株。当出现固定标准地内虫情级1 级以下或松树失叶率61%以上或蛹期考查无法进行等情况时,宜在标准地以外设立至少等同数量的临时样地进行补充观测分析。每世代各有关虫态的观测应在同一标准地内完成。 6.1.2.3 测报(监测)内容与方法 虫情测报(监测)分别为越冬代幼虫恢复取食期、越冬代蛹期、越冬代成虫期、第一代卵期、第一代幼虫期、第一代蛹期、第一代成虫期、第二代卵期、第二代幼虫及二、三代分化期、越冬前幼虫期等。 幼虫期调查在三龄幼虫盛期进行, 采用对角线法选择样株调查虫口密度, 幼虫的调查结果填入附录A,二、三代分化调查结果填入附录C。蛹期调查在结

12、茧率60%时调查标准地虫茧密度,调查结果填入附录D。越冬代结茧达90%或第一代结茧85%时,宜在标准地以外的林间采集至少300只茧,破茧统计活蛹数(不含未能变蛹的老熟幼虫、预蛹)、雌性比、然后称取100枚雌蛹重(g),参照附录J得出每蛹平均产卵量,分别填入附录D、附录G。成虫期调查在化蛹60%时,安置频振式杀虫灯或黑光灯,逐日统计诱蛾数量和雌性比等,填入附录H。卵期调查在成虫羽化始见期的调查结果填入附录B,盛期和末期的调查应随机采集一定数量的卵 (每块标准地不少于300粒卵) , 统计天敌寄生和自然死亡率, 结果填入附录I。 6.1.3 一般测报(监测) 6.1.3.1 测报(监测)任务 按常

13、发区每700hm2松林或偶发区每1000hm21300hm2松林布设1个一般测报(监测)点。每个一般测报(监测)点配置测报员负责辖区马尾松毛虫当代虫情的调查与虫情汇总上报,并发布短期预报和提出科学防治措施。 6.1.3.2 调查内容与方法 DB36/ T4402017 4 全年调查5次,包括越冬后幼虫恢复取食期、第一代卵期和越冬代为害情况调查、第一代幼虫期、第二代幼虫期及第一代为害情况调查、越冬前幼虫期及第二代为害情况调查。 以线路踏查为主,在发现不同虫情发生类别时,设立临时样地调查。线路踏查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样株,每70hm2不得少于20株,样株分布要均匀。临时样地调查主要摸清分布范围、虫口

14、密度,临时样地取样原则上每7hm2不少于20株,采用对角线机械抽样法抽取样株。线路调查和临时样地调查结果属幼虫期的填入附录A, 属卵期的填入附录B。 危害面积的调查应结合第一代卵期和第二代幼虫期及越冬前虫情调查目测估算。 6.2 预警体系 6.2.1 中长期预警 运用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系统,综合生物多样性、二、三代分化比例、防治方法比例、虫口基数等有关因子,建立和修正辖区马尾松毛虫中长期预警体系(附录 F)和开展警度预报。 6.2.2 中短期预警 6.2.2.1 依据繁殖量发布中短期预警 P =(1- d)fe (2) 式中: p繁殖量; d蛹死亡率; f雌性比; e平均产卵量; A

15、:当平均繁殖量显著大于 60,同时活蛹的平均密度大于上代,松针被害率30%,发布下一代预报警度为重度; B:当平均繁殖量 60 左右,同时活蛹的平均密度与上代相当,发布下一代预报警度与当代相同; C:当平均繁殖量显著小于 60,同时活蛹的平均密度小于上代,松针被害率 50%以上时,发布下一代预报警度为轻度。 6.2.2.2 依据 GIS 技术发布中短期预警 应用马尾松毛虫历史资料,按发生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级,在 GIS 系统上建立和优化测报模型,进行区域性种群发生趋势的警度预报。 6.2.2.3 依据 TM 图像技术发布中短期预警 应用 TM 图像监测每年马尾松毛虫发生为害情况,通过计算机处

16、理排除林地、土壤、大气等干扰信息,计算垂直植被指数(NPVI)和绿度变化指数(GCI) ,并对其分级,最后输出重害、轻害、无害 3级的虫害状况分布图,从而发布中短期警度的预报。 6.2.3 种群发生期预报 根据马尾松毛虫世代各虫态或虫龄相应发生期的平均期距值, 调查性信息素或灯光诱测的成虫始见期+世代各虫态或虫龄相应生长发育历期的平均期距值(附录 E) ,预测未来某一虫态出现的高峰期。 6.2.4 种群发生数量预报体系 6.2.4.1 有效基数法预测 DB36/ T4402017 5 P=P0EF/(M+F)(1-A)(1-B)(1-C)(1-D) (3) 式中: P0当代蛹密度(只/株);

17、E当代雌成虫产卵量(第 1 代 240 粒,第 2 代 220 粒,越冬代 160 粒); F雌虫数; M雄虫数; (1-A)卵存活率; (1-B)幼虫存活率; (1-C)蛹期存活率; (1-D)成虫存活率。 6.2.4.2 数学模型法预测 6.2.4.2.1 第 1 代松毛虫发育阶段历期(T1天)与存活率(Y)预测模型: )1(03345. 01102089.165TY (R=0.9442) (4) 6.2.4.2.2 第 2 代松毛虫发育阶段历期(T2天)与存活率(Y)预测模型: )1(032654. 02103439.96TY(R=0.9761) (5) 6.2.4.2.3 第 3 代松

18、毛虫发育阶段历期(T3 天)与存活率(Y)预测模型: )1(007022. 03106893.69TY(R=0.9289) (6) 6.2.4.3 系统观测法预测 P=NEELL (7) 式中: P 4 龄幼虫发生量(条/株); N平均样树卵块数; E平均卵粒数(第 1 代 240 粒,第 2 代 220 粒,越冬代 160 粒); EL卵期存活率(第 1 代 85%,第 2 代 75%,越冬代 80%); L 1 至 3 龄幼虫平均存活率(25%)。 6.2.5 低虫口密度动态监测体系 6.2.5.1 样点和诱捕器布设 在松毛虫化蛹盛期按松毛虫常发区每2000hm2或偶发区4000hm2布设

19、1盏 (个) 信息素的诱捕器,诱捕器挂置于较高位置或通风处的树冠上,以监测每代成虫种群数量。 6.2.5.2 观测与分析 隔天记录观测诱捕的成虫数量、雌性比,计算繁殖量,直至成虫期结束。用繁殖量和卵至4龄幼虫的存活率推算出下代平均4龄幼虫发生量(Y2)预测值, 再用其发生量(Y2)与上代同法预测的平均4龄幼虫发生量(Y1)预测值的比值, 计算种群消长趋势指数P(P=Y2/Y1), 从而发布下代幼虫种群变动数量警度预报;采用同法,与上年成虫的繁殖量相比较,可预测和发布翌年幼虫种群变动数量警度预报。 DB36/ T4402017 6 7 灾害控制 7.1 不同发生类型控制 7.1.1 常发区 摸清

20、马尾松毛虫历史发生状况,制定虫源地治理规划。按测报点布设要求,开展系统监测和一般测报;按照GB/T 15163、 GB/T 15781 和GB/T 15776 实施生态防治;以生物农药为主导和其它无公害农药相结合开展救急防治;对上代危害过造成针叶被害率50%以上的马尾松毛虫重复发生区域,宜利用松树诱导抗性防治,治点保面。 7.1.2 偶发区 按要求设置测报点开展一般测报;按照GB/T 15163、 GB/T 15781 和GB/T 15776实施生态防治;以生物农药为主导开展防治实施;对上代危害过造成针叶被害率50%以上的马尾松毛虫重复发生区域,宜利用松树诱导抗性防治。 7.1.3 安全区 按

21、照GB/T 15163进行封山育林。 7.2 不同危害阶段控制 7.2.1 低虫口状态的潜育阶段: 主要表现为低虫口密度,虫情级为1级2级,松针保存率95%等特征。宜采用灯光诱杀、信息素诱杀、球孢白僵菌等措施控制。 7.2.2 虫口上升状态的增殖阶段: 主要表现为松毛虫种群数量显著上升, 已开始向周边扩散, 松树已显现被害征兆并有局部严重受害现象,受害面积扩大,天敌也相应增多。该阶段应及时开展防治,对于郁闭度0.6的丘陵山区虫源地,施药法为喷粉、喷烟、施放粉(炮)等;药剂种类为球孢白僵菌、仿生制剂、植物源杀虫剂等;对于水源充足和作业方便的虫源地,施药法为喷雾、喷粉、喷烟、施放粉(炮)等;药剂种

22、类为植物源杀虫剂、仿生制剂、质型多角体病毒(CPV)、球孢白僵菌等,其中,喷雾法宜用于郁闭度0.6、丘陵坡度较小的松林。 7.2.3 种群大发生的暴发阶段: 主要表现高密度虫口扩散,虫情级为6级以上,松针保存率70%等特征。对能够实施人工地面应急防治的,施药法以喷烟、喷粉为宜,药剂种类为植物源杀虫剂、质型多角体病毒(CPV)等;对集中连片面积700hm2以上的, 应及时组织专家进行防治对策论证, 宜使用航空器喷洒植物源杀虫剂、 仿生制剂、质型多角体病毒(CPV)等。对重复发生的松针失叶率50%以上等虫灾地区,宜利用松林诱导抗性防治,局部也可以使用信息素、白僵菌等防治。 7.2.4 种群大发生后

23、的消退阶段: 主要表现高密度虫口,虫情级为6级以上,松针失叶率61%以上等特征。不宜采用应急防治措施,宜保护天敌和利用松林诱导抗性防治,局部也可以使用信息素、球孢白僵菌等防治。 7.3 生态防治控制 DB36/ T4402017 7 7.3.1 封山育林 封山育林按照GB/T 15163和GB/T 18337.3执行。常发区全面进行禁封,封禁期5年以上;偶发区和安全区实行轮封或禁封。 7.3.2 林相改造 因人为活动包括侵占林地、道路、采矿、水坝、环境污染、放牧、滥砍滥伐、种质低劣、经营管理不当,或因火灾、干旱、霜冻等和松材线虫病等重要有害生物,或因立地条件较差或生长环境恶劣等原因,导致形成的

24、干扰型或经营型或原生型低质低效松林,参照GB/T 18337.3、GB/T 15781和GB/T 15776等进行林相改造,以恢复松林可持续生长的条件,促进松林健康。 7.3.3 补植优良乡土阔叶树种 按照GB/T 18337.3、GB/T 15781和GB/T 15776执行。补植密度宜在750株/hm2以上,加速形成具有复合森林群落结构的效应岛。 7.3.4 更新造林 对因火灾、干旱、霜冻等和松材线虫病等重要有害生物导致松树死亡的松林,应全面清理死树、频死木、 衰弱木和被压木。 并根据适地适树原则, 选择优良乡土树种 (阔叶树种不宜少于40) , 按照GB/T 15776于当年更新造林,以

25、恢复松林可持续生长的条件,促进松林健康。 7.3.5 林分抚育 按照GB/T 15781进行林分抚育,以保持林分的良好生长势,促进松林健康。 7.4 无公害农药控制 7.4.1 球孢白僵菌 (Beauveria bassiana) 宜在越冬后幼虫恢复取食期 (2月至3月) 、 越冬前幼虫期 (宜选择11月小阳春天气) , 按照LY/T 1675、GB/T 24882使用 。宜应用于林分郁闭度0.6以上,马尾松毛虫发生危害中度以下(含)的区域。 7.4.2 苏云金杆菌 (Bacillus thuringiensis) 使用方法按照LY/T 1675、GB/T 24882。人工地面防治宜应用于林分

26、郁闭度0.6以下,马尾松毛虫虫龄在3龄以下、发生危害中度以上(含)的应防区域。 7.4.3 质型多角体病毒 (CPV) 使用方法按照LY/T 1675。人工地面防治宜应用于林分郁闭度0.6以下,马尾松毛虫虫龄在3龄以下、发生危害轻度以上(含)的应防区域。 7.4.4 仿生制剂 使用方法按照GB/T 24882。 人工地面防治宜应用于林分郁闭度0.6以下, 马尾松毛虫虫龄在3龄以下、发生危害中度以上(含)的应防区域。 7.4.5 植物源杀虫剂 使用方法按照LY/T 1675、GB/T 24882。人工地面喷烟防治宜应用于林分郁闭度0.6以上,马尾松毛虫发生危害中度以上(含)的虫源地或应急防治区域

27、。 DB36/ T4402017 8 7.5 物理防治控制 7.5.1 诱杀成虫 在松毛虫化蛹盛期按松毛虫发生区每20hm230hm2布设1盏 (个) 黑光灯或频振式杀虫灯或信息素诱捕器。黑光灯或杀虫灯或诱捕器挂置于较高位置或通风处的树冠部位,诱杀成虫。 7.5.2 摘除卵块、枯黄顶梢 在马尾松毛虫产卵盛期和末期,组织劳力拉网式摘除卵块、卵刚孵化形成的枯黄顶梢。但应注意对卵期寄生天敌的保护。 7.6 松树诱导抗性控制 对马尾松毛虫重复发生的松针失叶率50%以上的发生区宜用松树诱导抗性防治,但应对周边松针保存完好的松林进行监控和实施无公害农药防治。 7.7 天敌保护控制 按照GB/T 24882

28、招引益鸟、保护天敌昆虫和释放天敌昆虫。限制人为非法损害松林动植物资源,禁止猎杀鸟类等。 8 防治要求 防治要求按照GB/T 24882执行。 9 防治效果检查 防治效果检查按照GB/T 24882执行。 DB36/ T4402017 9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年 代马尾松毛虫调查表 调查地址: 林场地名或样地号: 线路踏查或标准地调查: 样树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合计 平均 虫口数(条) 虫情级 枝盘数 树冠指数 树冠直径(米) 树冠级 松林面积(公顷) 危害面积(公顷) 轻 (松针被害 30%以下) 郁

29、闭度 调查面积(公顷) 中 (松针被害 3160%) 平均树高(米) 1 级(低虫口面积) 重 (松针被害 61%以上) 平均树龄(年) 发生面积(公顷) 级别 有虫株率(%) 坡向 重复发生面积 平均虫龄 植被 实际发生面积 林分组成 物候 调查人: 调查日期: 年 月 日 DB36/ T4402017 10 A A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马尾松毛虫第一、二代卵期调查与四龄幼虫预测表 调查地址: 林场地名或样地号: 线路踏查或标准地调查: 样树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合计 平均 已孵化卵块数 树冠指数 未

30、孵化卵块数 树冠级 松林面积(公顷) 越冬代危害面积(公顷) 轻 (松针被害 30%以下) 郁闭度 调查面积(公顷) 中 (松针被害 3160%) 平均树高(米) 1 级(低虫口面积) 重 (松针被害 61%以下) 平均树龄(年) 预测四龄幼虫发生面积(公顷) 3 级以下(轻) 有虫株率(%) 坡向 46 级(中) 平均虫龄 植被 7 级以上(重) 林分组成 物候 注注:平均每株卵粒数(粒/株)=平均每株卵块数平均每块卵粒数 四龄幼虫发生量(条/株)=平均每株卵粒数85%25% 调查人: 调查日期: 年 月 日 DB36/ T4402017 11 B B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年马尾松毛

31、虫二、三代幼虫分化调查表 调查地址: 林场地名或样地号: 线路踏查或标准地调查: 样树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小计 合计 平均 虫 口 数 (条) 4 龄以下 5 龄以上及茧 枝盘数 树冠直径(米) 调查面积 公顷,有虫面积 公顷,发生面积 公顷,平均虫口密度 条/株,有虫株率 %,平均松针保存率 %,平均树冠级: , 平均虫情级 , 三化分化率(三龄以上及茧/总数) : %,林分组成 ,郁闭度: ,平均树高: , 平均树龄 年,植被: ,物候: 调查时间: 调查人: DB36/ T4402017 12 C C

32、附 录 D (资料性附录) 马尾松毛虫蛹期考查表 调查地址: 林场地名或样地号: 线路踏查或标准地调查: 样 株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合计 平均 茧(蛹)数 枝盘数 树冠直径(米) 考查 总茧 数 预蛹 蛹 死 亡 率 (%) 雌 蛹 量 (克) 平均 产卵 粒数 繁 殖 量 松针 保存 (%) 备 注 活 死 活蛹 死 蛹 数 雌 雄 雌性比 死蛹数死预蛹数 蛹的死亡率(%)= 考察总蛹数 繁殖量=(1死亡率)雌性比产卵量 活雌蛹数 雌性比= 活雌蛹活雄蛹 测报员: 年 月 日 DB36/ T4402017

33、 13 D D 附 录 E (资料性附录) 马尾松毛虫生长发育历期的平均期距值 世代 卵期(d) 卵至 2 龄幼虫期(d) 卵至 4 龄幼虫期(d) 蛹末期(d) 第一代 7-8 2223 3637 71-72 第二代 7 1617 3132 60-61 越冬代 7-8 2021 172173 231-232 DB36/ T4402017 14 E E 附 录 F (资料性附录) 马尾松毛虫中长期预警体系 警度 警情 (三代分化比例,灌木多样性,植被盖度) 警源 (化学防治率和生物防治率) 警兆 (翌年越冬代后的发生率和虫口密度) 轻 三代分化比例2.21 草本盖度0.77 化学防治率87.8

34、% 发生率0.1% 虫口密度1 条/株 中 30%分化比例1.46 0.77草本盖度0.58 7.5%化学防治率78.4% 0.1%发生率0.5% 1 条/株虫口密度5 条/株 重 75%分化比例1.29 0.58草本盖度0.5 11.4%化学防治率63.4% 0.5%发生率1% 5 条/株虫口密度10 条/株 巨警 三代分化比例78% 灌木多样性指数1.29 草本盖度0.5 化学防治率28.4% 生物防治率63.4% 发生率1% 虫口密度10 条/株 DB36/ T4402017 15 F F 附 录 G (资料性附录) 马尾松毛虫蛹期汇总表 调查地点 考查总 茧数(只) 死蛹数 含死预蛹(

35、只) 死亡率(%) 平均每株有茧(只) 平均松针 保存率(%) 雌性比 平 均 产卵量 繁殖量 发生趋势分析 计划趋势分析 计划防治面积 防治 措施 备注 合计 DB36/ T4402017 16 G G 附 录 H (资料性附录) 灯光诱集马尾松毛虫成虫记载表 代 装机地点 装灯种类及瓦数 挂灯高度 米 开灯日期 (日/月) 开灯时数 诱蛾数量 (只) 雌 雄 比 累 蛾 计 数 诱(只) 气候 状况 雌蛾 雄蛾 小计 测报单位: 测报员: 年 月 日 DB36/ T4402017 17 H H 附 录 I (资料性附录) 卵期调查因子汇总表 地点 标 准 地 号 卵 块 数 (块) 卵 粒

36、 数 (粒) 考 查 卵 (粒) 活卵 被寄生 未受精 预测四龄幼虫 备注 数 量 (粒) 成 活 率 (%) 数 量 (粒) 寄 生 率 (%) 数 量 (粒) 百 分 率 (%) 发 生 面 积 (%) 发 生 面 积 (公顷) 发 生 日 期 (日/月) 测报员: 年 月 日 DB36/ T4402017 18 I I 附 录 J (资料性附录) 马尾松毛虫雌蛹重与产卵量关系 百枚雌蛹重(g) 每雌产卵粒数 百枚雌蛹重(g) 每雌产卵粒数 越冬代 第一代 第二代 越冬代 第一代 第二代 60 80 110 100 170 390 550 480 70 110 250 130 180 410 600 500 80 140 190 180 190 440 640 520 90 170 220 210 200 470 680 540 100 190 260 250 210 500 720 560 110 220 300 290 220 520 760 580 120 250 350 330 230 550 130 280 390 370 240 580 140 300 430 390 250 600 150 330 470 420 260 640 160 360 510 460 270 660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农业/农作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