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7《智取生辰纲》教案
新观乡小学:李亚楠
教学目标:
1.了解《水浒》的主要内容及作者的思想倾向。
2.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3.学习设置矛盾冲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4.引导学生走进古典文学名著,主动阅读古代优秀作品,在历史文化土壤中汲取营养,提高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分析人物言行,结合具体环境,把握杨志的思想性格。
2.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的过程 。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水浒传》是施耐庵所著的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它是中国白话文学的一座里程碑。它塑造的人物用金圣叹的话说“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 】
梁山一百单八好汉的故事在我国民间盛传不衰,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人们佩服好汉们的英雄豪气,喜欢他们的侠肝义胆。梁山好汉们殊途同归,但他们的出身、地位、命运、投奔梁山的动机却不尽相同。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位——青面兽杨志。
二、作者简介:
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说家,原籍东都,一说钱塘。曾中进士,做过官,与当道不合,弃官回家,从事著述。
三、作品简介:
《水浒传》是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民间口头传说,艺人讲说演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编撰而成。全书前半部写“官逼民反”。后半部分写宋江被招安,攻辽、打方腊,最后以悲剧结局。作者对起义英雄予以充分肯定和热情讴歌,对封建阶级的黑暗势力则尽情揭露。本书结构严整,以官逼民反,替天行道为主线,每个故事又独立成章。
四、文学常识:四大名著:
《红楼梦》 清 曹雪芹
《水浒传》 元末明初 施耐庵
《三国演义》元末明初 罗贯中
《西游记》 明 吴承恩
五、预习检测:
1、读准下列画加点的字音:
趱行(zǎn ) 嗔怪(chēn) 恁地(nèn) 怨怅(chànɡ)
怄气(òu ) 朴刀(pō) 省得(xǐnɡ) 逞辩(chěnɡ)
聒噪(ɡuō ) 啰唣(zào) 面面厮觑(qù) 还言语(huán )
忒认真(tè ) 剜口割舌(wān ) 芥菜(jiè) 甚么(shén)
2、理解下列古今异义的词:
(1)杨志这一行人要取六月十五日生辰。
古义:赶。 今义:拿,拿走。
(2)这厮不值得便骂人。
古义:有必要。 今义:做某事有意义。
(3)这里正是强人出没的去处。
强人 古义:强盗。 今义:能独当一面,有所作为的人。
去处 古义:地方。 今义:去的地方。
(4)只见对面松林里影着一个人。
古义:遮蔽,躲藏。 今义:名词,影子。
(5)你理会得甚么!
古义:懂得,知道。 今义:理睬。
(6)你左右将到村里去卖,一般还你钱,便卖些与我们,打什么不紧?
古义:付给。 今义:借了钱归还别人。
(7)五贯便依你五贯,只饶我们一瓢吃。
古义:(买卖场合)多给,让人占点便宜。 今义:宽恕,饶恕。
(8)我们胡乱也买这桶吃。
古义:索性,干脆。 今义:任意;马虎,随便。
(9)连累我们也吃你说了几声。
古义:被。 今义:吃东西。
(10)那计较都是吴用主张。
古义:计策。 今义:计算比较;争论;算计,筹划。
六、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
开端:杨志押送生辰纲。
(开头至“今日天下怎的不太平”)。
发展:七雄贩枣蒙杨志。
(“杨志却待要回言”至“自去一边树下歇凉”)。
高潮:白胜设计诱官军,
杨志无奈买白酒。
(“没半碗饭时”至“自下冈子去了”)。
结局:杨志误失生辰纲 ,
群雄智取生辰纲 。
(“那七个贩枣子的”至结束)。
2、小说以“生辰纲”的争夺为中心事件,采用双线结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明、暗两条线索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交接在一起呢?
明线:杨志押送生辰纲:上路---中计---失纲
暗线:好汉智取生辰纲:定计---施计---劫纲
交接点:六月初四正午黄泥冈松树林
3、跳读课文,作者制造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分别是什么?
次要矛盾:杨志与军健、虞侯、老都管的矛盾
押送生辰纲:走与停、快与慢、不许喝酒与要喝酒
主要矛盾:杨志与晁盖等好汉的矛盾
智取生辰纲:
杨志:明防
喝来人、不许买、放心喝
晁盖等人:暗夺
扮商客、挑酒卖、送枣子
七、作业:熟读课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