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二课时
一、检查注释的识记
二、讨论课文内容
1.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学生概括,差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归纳
教师明确:
被捕之前:谋救皇上、谋救康有为、劝梁启超去日本。
被捕之后:题诗狱壁、慷慨就义
2.谭嗣同为什么不肯逃亡?
提示:一为“酬圣主”,二为报国家,有强烈的爱国之情。他在狱中曾赋诗一首:“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临刑前更慷慨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所以,梁启超以一个“烈”字作为评价十分恰切。
但他的忠君思想,他在政治上的幼稚也是显而易见,对此应有所批判。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这是戊戌变法留给我们的深刻教训。(他若逃亡,结局更惨。)
三、分析谭嗣同这一人物形象
小组讨论、归纳
具有光明磊落,奋不顾身,置个人安危生死于度外的英雄气概。
四、谭嗣同具有怎样的政治见解,我们应如何评价?
他拥护皇帝,提倡君主立宪,主张抵御外侮,挽救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希望中国也走日本“明治维新”那样的道路。这样的政治见解,这样的活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是应予肯定的。同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维新运动之失败,乃由于“西后”一派的阴谋,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维新派脱离群众,支持他们的社会力量非常脆弱,再加上他们眼光短浅,政治经验不足,把变法寄托在没有实权的光绪身上,又幻想同拥有军权的袁世凯合作,依靠这些人的力量来成就大事,而没有缜密的计划。另外,谭认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是有一定见地的;当然,一待维新失败,便“惟待死期”,以流血“自嗣同始”则看法未免又有所偏。
谭嗣同的政治见解,实际就是戊戌维新领导的见解,我们正确评价谭嗣同的政治见解正是正确评价戊戌维新的问题。
五、主题
文章突出写了谭嗣同在变法失败后慷慨赴死的经过,充分表现了他光明磊落,奋不顾身,置个人安危生死于度外的英雄气概。
五、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