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5年7.健康看电视课件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2025年7.健康看电视》一课,主要涉及教材第十二章“媒体素养与健康教育”的第三节“健康看电视的原则与实践”。具体内容包括:认识电视对眼睛的影响,了解健康看电视的距离、时间和姿势;探讨如何选择合适的电视节目,以及如何在看电视的过程中进行眼保健操。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健康看电视的相关知识,掌握正确的看电视姿势和时间,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电视节目。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关注眼睛健康的意识,提高他们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掌握健康看电视的距离、时间和姿势,学会选择合适的电视节目。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电视、眼保健操视频、PPT课件。
2. 学具:学习笔记、笔、尺子。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讨论生活中常见的看电视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健康看电视的重要性。
2. 新课内容:讲解电视对眼睛的影响,学习健康看电视的距离、时间和姿势,介绍如何选择合适的电视节目。
3. 实践操作:让学生现场模拟正确看电视的姿势,演示眼保健操。
4. 例题讲解: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互相检查对方看电视的姿势、距离和时间,并提出改进意见。
六、板书设计
1. 2025年7.健康看电视
2. 内容:
电视对眼睛的影响
健康看电视的距离、时间和姿势
选择合适的电视节目
眼保健操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
(1)简述电视对眼睛的影响。
(2)请举例说明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电视节目。
(3)谈谈你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做到健康看电视的。
2. 答案:
(1)电视对眼睛的影响:长时间看电视容易导致眼睛疲劳、视力下降、干眼症等。
(2)选择适合自己的电视节目: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年龄特点、学习需求等选择合适的电视节目。
(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家庭中开展“健康看电视”活动,与家人共同学习、实践,提高全家的健康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
1. 健康看电视的距离、时间和姿势
2. 选择合适的电视节目
3. 眼保健操的实际操作
4. 作业设计与课后拓展延伸
详细补充和说明:
一、健康看电视的距离、时间和姿势
1. 距离:看电视时,眼睛与电视屏幕的距离应保持在屏幕对角线的35倍。对于普通的32寸电视,建议距离在2.5米左右。
2. 时间:连续看电视的时间不宜过长,建议每次不超过1小时。长时间看电视会导致眼睛疲劳,视力下降。
3. 姿势:保持正确的看电视姿势,有利于减轻眼睛负担。建议:
保持背部挺直,避免斜靠在沙发上。
调整电视高度,使其与眼睛平行或稍低。
保持室内光线适中,避免过亮或过暗。
二、选择合适的电视节目
1. 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电视节目,可以增加观看的乐趣,减少眼睛疲劳。
2. 年龄特点:针对不同年龄段,选择合适的电视节目。例如,儿童可以选择动画片、科普节目;青少年可以选择教育、励志类节目;中老年人可以选择养生、休闲类节目。
3. 学习需求:根据个人学习需求,选择有助于提升自己的电视节目。如:学习英语可以选择英语节目,提高厨艺可以选择烹饪节目等。
三、眼保健操的实际操作
1. 熟练掌握眼保健操的步骤:了解眼保健操的每个动作,确保正确、熟练地完成。
2. 定时进行:在看电视过程中,每隔30分钟进行一次眼保健操,缓解眼睛疲劳。
3. 注意事项:
保持手部清洁,避免揉眼睛时带入细菌。
动作要轻柔,避免用力过猛。
眼保健操时要保持室内光线适中。
四、作业设计与课后拓展延伸
1. 作业设计:
题目要具有针对性,涵盖课堂所学知识点。
答案要简洁明了,方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作业量适中,避免给学生带来过重负担。
2. 课后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在家中实践健康看电视的方法,与家人分享所学知识。
开展家庭眼保健操比赛,提高全家健康意识。
建议学生关注媒体素养与健康教育方面的资讯,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 讲解时语言要清晰、简练,避免冗长的解释。
2. 语调要亲切、自然,保持抑扬顿挫,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时间分配
1. 确保每个环节的时间分配合理,新课内容、实践操作、例题讲解等环节要适度平衡。
2. 控制好课堂进度,避免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
三、课堂提问
1. 提问要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 针对不同难度的知识点,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
3. 提问后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四、情景导入
1. 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通过讨论、问答等形式,引导学生关注健康看电视的重要性。
教案反思
一、教学内容:
1. 是否涵盖了所有教学目标,达到预期效果?
2. 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健康素养?
二、教学方法:
1. 是否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是否注重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三、课堂氛围:
1. 是否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2.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否积极、主动?
四、教学效果:
1. 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
2. 作业和课后拓展延伸的设置是否合理,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
五、改进措施:
1. 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2. 注重课后跟踪指导,了解学生在家庭实践中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
3.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健康看电视问题,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