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8、《南州六月荔枝丹》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贾祖璋
教学要点:认识本文的科学性和文学性。
一、回顾旧知
二、学习新知
(一)精读课文,聚焦说明方法
提问:这篇文章在介绍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并体会其作用。
师生共同回顾初中阶段所学的说明方法,常见的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引用、下定义、分类别、作解释、列图表等。
分析本文所用的说明方法:
1.举例子(板书)
来自现实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桂绿’等”;“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 ;“一些稀奇的品种,如……‘龙牙’,……‘珍珠’。”等。
来自调查材料的,如“六十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
来自史籍和科学专著的,如“据记载,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杨贵妃吃荔枝的事;“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六十克”等。
2.打比方(板书)
直接比喻说明,如说明荔枝壳面形态时,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说明荔枝的果形时说“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介绍优良的荔枝的种子时说“形状很小,有似丁香”;在说明荔枝外壳的色泽时说“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等。
引用古籍或诗文作喻,如“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的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了”;“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等”。
(作用:形象,使人易于理解生动,有文学情趣)
3.数字说明(板书)
在介绍荔枝的成熟期,果实的大小、重量,荔枝的贮藏,荔枝的花期、花序的主花朵数与结实数,我国栽培荔枝的历史,古籍中所载的荔枝的品种时,都运用了数字。
如:通常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三十天左右。(作用:准确、客观、具体……)
4.引用说明(板书)
古代诗文、文献资材、谚语等本文引用达十余处之多。这样既丰富了文章内容,扩大了知识面,加强了说明效果,同时又使文字生动活泼,富于变化,具有较强的文学韵味,因而也更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既能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又能获得一种文学享受。
文章虽属于说明文,却以诗句“南州六月荔枝丹”为题,远比诸如“荔枝”、“说说荔枝”之类的题目生动活泼富于形象感。文章开头引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句子进行质疑,自然引出对荔枝的说明介绍。文中引用诗句,或介绍荔枝林的景观,或说明荔枝的不耐贮藏,或印证荔枝的生长北限,或借以表达应大力发展荔枝生产以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的愿望与建议,都极富文学情趣。
(作用:确凿可信……既扩大了文章的知识内容,又增强了思想性,还增加了文学情趣。)
5.作比较(板书)
“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有似丁香。”
6.分类别:
“广东有双季荔枝,……又有四季荔枝,……
7.下定义(板书)
“荔枝壳表面……特称龟裂片。”、“两侧……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
(作用:准确、科学……)
(二)引用以及作用
1.大量引用诗文(板书)
《荔枝图序》 说明荔枝的外形及内部特征
《咏荔枝膜》 说明荔枝的膜的轻薄
《过华清宫绝句》(一) 说明荔枝的不耐贮藏
长安回望秀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jì)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首诗是他作的《过华清宫绝句》(3首)中的第一首。华清宫故址在现在陕西省临潼县的骊山上,唐玄宗李隆基和妃子杨玉环常来游乐。史载杨妃爱吃鲜荔枝,李隆基每年都令从南方飞马运送到长安,劳民伤财。这首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在长安回头望见骊山一片锦绣,想到骊山华清宫的盛时,在清晨千门陆续打开了。第三四句写杨贵妃在骊山上见一骑飞来,知道荔枝送到,满心欢喜,而无人知道如此奔忙的驿马原来是送荔枝来的(还以为有什么军国大事呢)。其中有吊古和讽刺的意味。一骑红尘,形容运送荔枝快马如飞,尘土飞扬。骑,指驿使和他骑的马。
《惠州一绝》 突出苏轼对荔枝的喜爱
2.引用典故(板书)
唐明皇宠幸杨贵妃兼程送荔枝 说明荔枝的不耐贮藏
宋徽宗移荔枝于宣和殿 说明荔枝的性喜温暖特点
文徵明说顾氏种活荔枝事 说明荔枝的性喜温暖特点
三、布置作业
缩写练习:筛选课文主要信息,以《荔枝》为题,将本文改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平实说明文。
教学反思
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先让学生理清全文的结构层次,板书文章结构层次。在语言的学习上作为一篇文艺性的说明文,在注重突出文艺性、趣味性的同时,更注重体现科学性、准确性。这主要表现为用语准确,实事求是,概念明确,判断正确,分类清楚,不引申附会,无主观随意性。还表现为使用必要的科学术语,较多的使用了修饰限制性的词语等。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分析来把握。
学习本文一定不能忽视其灵活恰当地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的特点。学习是要把重点放在“引用”上,不要平均使用力量。在学习“引用”法时,不仅要注意引用的种类、角度、方式,还要理解内容,更要把引用的目的和作用作为重点。给人以言之有据的深刻印象。加强文艺性,是文章增添不少文化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