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简述财政职能的基本内容
财政职能是指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所固有的功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职能可概括为四个方面,即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职能和经济发展职能。
(l)资源配置职能。 资源配置职能是指政府主要通过税收动员社会资源,通过财政支出提供公共物品,实现经济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
(2)收入分配职能。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通过收入-支出制度,对不同收入阶层征税或不征税、多征税或少征税,从事增加低收入阶层的支出项目,实现对市场活动产生的收入分配状况的合理调整。
(3)经济稳定职能。经济稳定职能是指政府在失业和经济萧条时期实行赤字财政,在充分就业和通货膨胀压力很大时期实行盈余财政,烫平经济波动。
(4)经济发展职能。经济发展职能是指政府主要通过税收优惠,调整支出结构,以经济增长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我国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到了构建经济体制上来,这就决定了我国的财政必须相应的从原有计划型模式,转到市场型模式即公共财政上来。
1) 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作用重在弥补市场失灵和市场不能高效发挥作用的领域,而不是取代市场。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客观上要求我国的财政必须从计划经济时期的生产建设型财政向社会主义公共财政转变。
2) 是我国财政职能转变的需要。随着我国财政从产生建设性财政向公共财政的转变,我国的财政必须加以调整。
3)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构建社会要求财政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公共财政的特点就是科学理财、民主理财、依法理财。只有实行公共财政,依法治财和依法理财,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经济基础。
试述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
1)经济性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体制模式
经济发展阶段
国家经济政策
2)政治性因素
政府机构的规模
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
国内外安全形势
3)社会性因素
人口状况
政府的社会政策
税收的含义和特征
含义:1)税收是一种分配
2)税收是以政府为主体
3)税收分配的的对象为剩余产品价值,即社会产品价值中的M部分。
4)国家增税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它区别于单个经济主体及个人。
特征:(1)强制性。指的是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常颁布法令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
(2)无偿性。指的是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
(3)固定性。指的是征税前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征税对象以及统一的税率比例和数额,并只能按预定的标准征税。
2008年底起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背景与主要措施
背景:2007年4月美国发生次贷危机以来,世界各国经济增长速度逐步减缓。2008年9月,国际金融形势急转直下。随着金融危机扩散和蔓延,中国经济发展遇到的困难日益显现,主要反映在出口增速开始下滑,工业生产和企业效益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房地产市场低迷,企业产品价格下跌,股市大幅下跌,财政收入增长放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形势要求我国政府必须扩张性财政政策阻止经济继续下滑,拉动国内需求,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措施:
1) 减税
2) 扩大财政支出
3) 赤字预算及举措
4) 增加消费性补贴
5) 在货币政策方面,多次降低存款利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下调中央银行再贷款、再贴现利率,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款支持;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加大对重点工程、“三农”、中小企业和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的信贷支持,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
财政政策的基本功能
财政政策作为国家或政府的经济管理手段,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功能:
1) 导向功能。
2) 协调功能。
3) 控制功能
4) 稳定共功能。
国债偿还的资金来源
答:设立偿债基金,预算盈余,预算直接拨款,发行新债还旧债
国债到期之后,就要依发行时的规定,按期如数还本。不论采取何种偿还方式,国债的还本总会形成财政的一个负担。同时,国债还本能否如约进行,对到期债券及其他一切债券的行市都会产生影响,对债券持有者和政府都是利害攸关的,这就要求国债的偿还必须有较为稳定且充足的资金来源。一般而言,还本资金来源有以下几种:
(1)设立偿债基金。就是由政府预算设置专项基金用于偿还国债,即每年从财政收入中拨交一笔专项款设立基金,由特定机关管理专充偿付国债之用,不用作其他用途。在国债未还清之前,每年的预算拨款不能减少,以期逐年减少债务;这种方式虽然较为受投资者所欢迎,而且设有偿债基金的国债发行价格相对较高,但是实践中,偿债资金常被挪用而形同虚设,而且,政府因设置基金被迫定期拨款,使预算安排丧失一定的灵活性。而当预算平衡出现严重困难时,又势必忽略按年度拨付基金;或者,为拨付偿债基金,势必要发行新的债券,如此,可能反而会加重政府负担,且会引起不必要的管理混乱。因此,这种方式虽在西方国家中试行,但大多都失败了。
(2)预算盈余。就是政府在预算年度结束时,以当年财政收支的结余作为偿还国债的资金。如盈余多,则偿债数额亦多;如盈余少,则偿债数额亦少;如无盈余,则无款可用于偿债。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靠财政结余作为偿债来源的办法实属理论上的假定。这是因为:一方面,当今各国国债的规模大都呈现日益增加之势,每年都有大量的到期债务需偿还;另一方面,各国财政收支的平衡也愈来愈困难,收支不能相抵的年份愈来愈多,赤字数额越来越大,即使偶有盈余,也远远不能满足当年偿还国债的需要。况且,为了能长期不断地发行债券,也必须按期及时偿还国债以维持政府信誉、根本不可能视财政结余的多寡来决定偿还国债的数额。
(3)预算直接拨款。就是将每年的国债偿还数额作为财政支出的一个项目而列入当年支出预算,由正常的财政收入(主要指税收)保证国债的偿还,这种方式表面上看是偿还国债一种较为稳妥的办法,实际却并非如此。如果政府有能力每年拨出专项款用作国债偿还支出,可能就没有必要发行国债,或者不必要每年发行那么多国债。否则,即使在预算中列支,也常常被作为软性支出,在正常的财政收入紧张时被挤掉而使偿债支出形同虚设。而为了保证国债到期偿还,政府又必须寻找正常财政收入之外的财源,即再发行国债以筹措偿债资金,进而形成“预算列支、举债筹资”的局面,徒增管理上的麻烦。
(4)发行新债还旧债。这是政府通过发行新债券,为到期债务筹措偿还资金。这种方式在理论上具有合理性,虽然单项债务有偿还期,但就总体债务而言,可以通过新债务还旧债的办法,无限长时间延续偿还期;在实践上具有必然性,随着债务规模日益扩大,正常的财政收入已无法满足到期国债还本的需要,偿债资金的来源不得不依靠举借新债,因此,举借新债已成为各国偿还国债的基本手段。以举借新债的方式来筹集偿还国债的资金,实际上是把国债作为一种稳定的、长期的收入形式来看待的,这样做,既有利于政府筹集收入的灵活性,也有利于政府利用国债这一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调节。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