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议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的整合
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改变着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师积极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课堂教学中来,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意识,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课堂教学密度,充分优化了课堂教学。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优势。
(一)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把动画、图像、声音、视频等多媒体元素融入课堂,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视觉美感和精神上的愉悦感,它能生动直观地将教学信息再现于学生的感官。通过视听器官的协作运用,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1、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新事物有着天生的亲切感。现代教育技术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运用生动、形象、直观的电教形式,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动静结合的教学情景。把书本上静止的图形变成动态的图形,有利于沟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促进学生的求知欲,从而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和学习兴趣。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多媒体课件显示出美丽的花蝴蝶,可爱的小动物,雄伟的建筑物等,学生立刻被这些美丽的图案吸引,产生了浓厚的学习愿望,希望去探索这美丽的图案为什么这么漂亮的内在规律。这样,借助多媒体创设一个多姿多彩的视听学习情境,不但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还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表象,降低了学习难度,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2、化静为动,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不仅可以把课本里的画面有静态变为动态,而且能把一些比较抽象的问题通过图像、声音、动画等方式模拟成现实过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例如,我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上课伊始,就让学生看课件演示的超市购物的过程情境,这样引入新课,既利用了知识的迁移,又渗透了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不是学数学,而是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思维就很容易激活,自然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探索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由原来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二)信息技术辅助数学课堂教学,有利于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突出重点,加深学生的理解。在应用题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一方面可以通过“变色”、“闪烁”、“平移”等手段突出重点,刺激学生注意,寻找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可以借助课件整理、摘录相对应的条件与问题,创设按题意制作的活动场景,绘制线段图,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审题,理解题意,启迪思维。如教学相遇问题,用速度和乘两物体同时行走的时间,求路程和,比较抽象,于是用课件显示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4分钟相遇的画面;然后用线段图表示两人走的路程和;接着闪现两人每分钟走的路程,并把它们合并成一条小线段,即速度和。走了4分钟,有4个这样的小线段,它们的总长度也是两人所走的路程和。教师无需更多的语言,便形象地传递了教学信息。使学生丝毫感觉不到由于思维产生障碍可能带给他们的心理压力,反而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
2、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许多抽象的知识,往往难于直接感知,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方法将这种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和现象,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化解难点。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利用计算机本身对文字、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信息的处理能力,形成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利用计算机动态演示,这个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方法难以处理的问题,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只靠挂图或黑板作图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将知识内容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以视觉、听觉多方面的刺激,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取得了传统教学方法无法取得的教学效果,创造最好的知识教学氛围,培养兴趣,增强记忆。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这一点尤其明显。如教学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难以想象出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难以理解化圆为方的道理。我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把一个圆用红色和绿色等分成两个半圆,再把两个半圆各等分成四份,把它们一份一份地取出来,排成两排,然后对插,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然后演示把圆的半径放到所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宽那里,圆周长的一半拉直放到所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那里,并闪烁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接着,依次把圆等分成16、32份,同样进行移动、对插,拼组,通过以上三次的直观演示,学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把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所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而圆的半径等于所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宽,圆周长的一半相当于所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从而可以轻易地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样,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当等分的份数越来越多时,圆面变换后的图形越来越趋近于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想象无限分割的情形,理解圆是能转换成一个等积的长方形的。这样一来既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又渗透了无限分割和无限求和的思想方法。同样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等,都可以用多媒体课件中的图形剪拼、填色、旋转等,非常直观的展示过程,渗透、转化数学思想,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既知道知识的来源,又掌握知识的结论。因此,教学中教师适时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发挥最佳教学效应,能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最终发展学生的思维。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一)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手段呈主体地位。一讲到整合,我们老师就以为每节课都要用电脑来教和学,经常看到有的老师很认真做了一个课件,上课时,用多媒体课件代替课本,教师操作着电脑,演示着教学内容;学生眼睛盯着屏幕,思维跟着老师的操作而变化,学生的课本成为摆设。课文内容用多媒体手段来呈现,虽说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但却剥夺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权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得到体现。学生学到的知识是间接的,被动的。因此我们在整合时应注意,信息技术是学生更有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一种工具,信息技术要服务于数学学习,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不要为技术而技术,要以服务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变辅教为辅学。整合既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整合,并不是另起炉灶,而是把各方面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课件应用到教学中,只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但课件并不能完全代替教师,所以,在制作课件时,防止课件教案化,应有重点的,提纲契领地设计教学内容。应以建构一个学生乐学的情境为原则,为促进学生思维,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而服务。
(二)学生缺少了思考的时间。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这一段时间正是学生审题、思考的时间,利用信息技术后,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认为许多东西都通过电教呈现给学生了,很快就过去了,没有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表面上看整堂课信息量大,学生反映良好,其实由原来的“人灌”改为更高效的“机灌”。在利用信息技术时必须给予学生自由、独立思考的时间,还应考虑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在应用课件讲授时,教师还应注意使用其它的教学手段协助教学,增强课常的互动性,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不能有效地使用课件。提倡信息技术与数学课整合后,有的教师每节课都在用多媒体课件上课,虽说电脑已成为我们生活、学习中的一部分,但不是时时、处处都需要整合,如果学生的动手操作能代替动画演示,实物实验能代替视屏效果时,就完全没必要下大力气用课件展现效果。我们提倡尽量做实物实验,真实录像的效果再好也代替不了实物实验,后者更容易让学生理解知识、获得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教师要深入细致地研究教材,把教材中重点掌握、识记的内容制成课件,合理巧妙地表现出来,用新颖的形式,起到画龙点睛、记忆犹新的作用。
总之,信息技术由于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游戏的内在感染力,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能够给学生、教师、学校带来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契机,但同时也应看到,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整合是一个新兴事物,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探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