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住宅区的构成与认识住宅区
住宅区是城市中在空间上相对独立的各种类型和各种规模的生活居住用地的统称。
住宅区包括住宅、道路、绿地,以及与居民日常生活相关的商业、体育、服务、教育、管理等内容。
住宅区的类型与规模
住宅区的类型与规模
——规模
——分级
1)居住区:
泛指不同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5万)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较完整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居住小区:
一般称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1.5万)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3)居住组团:
一般称组团,指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住宅区的分级与构成
关于社区
构成社区的四个条件
1)一定的社会关系
2)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
3)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4)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
住宅区规划与社区规划
住宅区的规划设计要求
1 需求层次理论
1954年,美国社会学家马斯洛(A.Maslow)在《动机与个性》中提出了“需求层次”学说:
1)需求金字塔构成模型
2)人的需求的产生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2 规划设计要求
2-1 方便
利用规划手段,使设施配置和空间布局在居民日常生活活动的生理承受范围之内。
1)配建要求:居住(小)区中与人口规模对应,并与居住(小)区同步规划、同时投入使用的服务设施的多少。配建水平通常以千人指标计算。
2)千人指标
千人总指标:指每千名居民拥有各级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面积和建筑面积。
千人分类指标:指每千名居民拥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面积和建筑面积。
千人(分项)指标:指每千名居民拥有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面积和建筑面积。
2-2 舒适
在满足“方便”的条件下,功能适宜、设计合理、绿化良好、施工精良,从而使使用者在生理和心理上具有舒适感。
1)居住密度:单位面积上居民和住宅的密集程度,可用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建筑面积密度等指标表示。
2)人均用地:总用地/总人口
3)人均公共绿地:公共绿地/总人口
4)各类室外活动场地面积与设施标准
2-3 卫生
通过有效防治,保证室外绿地与活动场地的采光、通风、日照条件良好。
2-4 安全
对防止火灾、地震、交通安全的考虑,以及采取相应措施降低犯罪何保证人身安全。
2-5 美观
3 设计总体原则
3-1 社区发展原则
1)适宜居住
2)识别与归属
3-2 生态优化原则
采取积极的规划设计手段,合理利用环境条件和先进的技术,营造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方便生活的生态型住宅区。
3-3 共享社区原则
1)共享设施
2)共享服务
3)共享环境
4)共同参与
住宅区的公共服务设施
1 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与内容
1-1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
(1)按使用性质分
(2)按使用频率分
(3)按营利与非营利性质分
1-2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
2 公共服务设施的定额指标
2-1 配建指标的控制
住宅区配套公建的项目应符合规范规定的千人指标。并以千人总指标和分类指标进行总量的控制。
2-2 公共服务设施控制指标(m2/千人)
3 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置要求
3-1 配建水平
3-2 服务半径
(1)定义
(2)确定服务半径的因素
1)居民的使用频率
2)设施的规模效益
住宅区的道路与交通
1 交通方式与特征
1-1 交通方式
机动车交通
非机动车交通
步行交通
1-2 影响交通方式选择的因素:
体能
交通时间
交通费用
2 交通组织与路网布局
2-1 人车混行
2-2 人车分行
人车分行的布局原则
3 道路的类型与分级
3-1 道路的类型
1)机动车道
2)非机动车道
3)步行道
3-2 道路的分级
1)分级的依据
——功能上
——布局上
——技术上
2)红线
3)道路的分级
——居住区级道路
——居住小区级道路
——居住组团级道路
——宅间小路
4 道路系统规划
4-1 设计原则
1)结合地形、气候、用地规模、规划结构、周边条件、居民出行特征,规划设计经济、便捷的道路系统和断面形式;
2)居住区道路设计注意“通而不畅”,避免往返迂回的同时减少外部人员与车辆的穿越;
3)道路分级设置,满足不同要求;
4)满足日常需要的基础上,注意特殊车辆出入的需要;
5)道路走向布局注意日照、通风条件;
6)满足地下管线埋设的要求;
7)保证消防、救护和工程抢险等特殊需要;
8)旧区改造中注意结合原有设施,并为建筑、绿地布置创造良好条件;
9)路网设计结合各种设施的布局要求;
10)道路设计有利于编号、寻访、识别
4-2 设计规定
1)居住(小)区在城市交通性干道上的出口,设置间距在150米以上,与道路交角不小于75度;
2)无障碍设计
3)区内尽端式车道长度不超过120米,尽端设12 x12米的回车场;
4)当道路坡度大于8%,应辅以台阶解决竖向交通;
5)适当的停车场地;
6)纵坡设计要求;
7)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米时,应设不小于4x4米的消防车通道。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米时,应在底层加设步行通道。
住宅区的绿地
1 绿地的分类与内容
1-1 住宅区绿地
在居住用地内栽植树木、花草,用以改善地区小气候并创造优美的环境。
1-2 绿地的功能
1)创造优美、舒适、卫生的生活环境
2)构成促进交往的空间领域
3)具有经济价值
4)改善小气候
5)遮阳、防尘、防风、防噪、降温、防灾
1-3 城市绿地的类型
城市公共绿地
居住区绿地
交通绿地
风景区绿地
生产、防护绿地
2 住宅区绿地的构成与分级
2-1 公共绿地
居住区级公共绿地
小区级公共绿地
组团级公共绿地
2-2 宅旁绿地
2-3 专属绿地
2-4 道路绿地
3 绿地的规划原则与标准
3-1 住宅区绿地的规划原则
1)点、线、面结合,形成系统
2)服务半径合理
3)结合地形
4)结合功能
5)选择与配置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3-2 住宅区公共绿地和绿地设置的标准
1)公共绿地
面积大于400平方米,单边宽度不小于8米,有不少于1/3面积不在常年阴影区内。
2)绿地
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建附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其中包括了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
新区建设绿地率不应低于30%,旧区改建不宜低于25%。
住宅区的户外环境景观
1 软质景观
1-1 绿地与植物种植
1-2 绿地的规划设计
2 硬质景观
2-1 步行环境
步行环境的设计要兼顾功能与景观要求。
2-2 车行环境
1)通过路面处理限制车速和设置标识
2)妥善处理动、静交通与居住环境的关系
3 水体
1)作用
2)常见形式
3)设计重点
住宅区的空间群体设计
1 空间的层次
1-1 外部空间的构成要素
基本空间:建筑物、高大的乔木、尺度较大的构筑物
辅助空间:较小尺度的三维实体
1-2 外部空间的形成方式
1)外部空间的形成方式
围合 占领 联系
2)围合空间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较强的私密性
——易于限定空间和提供监视
——促进交往
3)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
4)图底分析方法
1-3 空间的围合
1) 围合空间的形成
——平面围合
——立体围合
2)围合的程度
——强围合
——部分围合
——弱围合
3)居住空间层次的构筑
4)领域感的建构
1-4 围合空间的变化
1)变化空间的类型
2)变化空间的大小与尺度
3)变化围合空间的建筑类型
4)变化围合空间的要素
5)变化建筑的高度
住宅区的竖向规划与管线综合
1 竖向规划
1-1 竖向规划的内容
研究地形的利用与改造方式,确定地面排水组织,确定建筑、道路、场地、绿地及其它设施的地面设计标高,并计算土方工程量。
1-2 竖向规划设计方法
设计标高法
设计等高线法
方格网格法
1-3 竖向规划的原则
1)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减少土方工程量
2)符合场地适宜的坡度
3)满足排水管线的埋社要求
4)避免土壤受冲刷
5)便于施工、符合工程技术经济要求
2 管线综合
2-1 管线综合设置的内容
住宅区内应设置:给水、排水 、电力、供热、燃气、通讯、电视、宽带等管线设施,及预留管线埋设位置。
1)给水系统
(1)内容
(2)供水方式
(3)供水系统
2)排水系统
(1)内容
(2)排水体制
(3)排水设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