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五年级(下册) 畅言教育
《最小公倍数》
安徽省阜南县第一小学 张俊
教学模式介绍:
抛锚式教学也被称为“情境性教学”、“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所谓抛锚式教学,就是指教育者在教学时为学生创设具有真实性的学习情境并提出问题,并且将所要学习的知识放在在情境中,通过教师的帮助,使学生在解决了一个个生动而且真实的问题之后,达到了学习知识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使得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时能够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而建构的教学模式称为抛锚式教学模式。
抛锚式教学的课程环节:
设置情境,引出问题(抛锚)—探究问题,分工合作(探锚)—交流评价,巩固练习(定锚)—课后反思,改进不足(思锚)
设计思路说明:
基于抛锚式的教学模式,搞好本节内容的教学,除了继续用好教材资源,把握好联系实际的“度”,继续适当加强口算练习以外,还应注意以下情况:
前面学习最大公因数时,由于内容比较单一,所以问题较少。学了最小公倍数之后,学生常常会出现一些将最小公倍数与最大公因数混淆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初步理解了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初步学会了寻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后,及时引导学生,从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方法与应用等方面,作出比较,促使学生分清有关知识的异同。接着开启最小公倍数的学习,实现抛锚的过程。
课堂教学中,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以及活动探究等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使得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时能够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教师通过镶嵌式教学帮学,实现在课堂中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位置转换。
课堂最后的环节,需要学生交流本节课的收获,以便学生知道自己在课堂上学到了什么。教师也要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加强学生印象。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表达自己小组的所获,教师对于学生的收获给予评价,对于正确的方面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于错误的问题及时纠正并给予鼓励。教师最后再呈现本节相关的练习题,让他们巩固练习。
课堂之外,对于本节课的反思主要是教师和学生的反思。学生课后反思本节课是否在合作讨论中尽了自己的努力,在下节课中应该如何提高自己。教师课后反思本节课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学生反映是否激烈,教学目标是否达到。
用心用情 服务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