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3.学习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来表达思想品质的方法。
4.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来表达思想品质的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父爱,伟大而又神圣。是它,让父亲化悲痛为力量;是它,让儿子在废墟中变得乐观而坚强;是它,让十几名孩子死里逃生;是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带着崇高的心去感受这人间最美、最真、最神奇的父爱吧!
二、初读文本,感知大意
1.听范读,边听边想课文内容,并画出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语句。
2.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3)给文章分段,概括段意。
(4)标出不理解的词句。
3.说一说课文写了什么?
明确:本文讲述了在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险,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及其同学的故事。
三、识字写字,夯实基础
1.课件出示本课易读错字、要求会认的字及多音字,要求学生读一读。
2.课件出示本课需要会写的字,组内合作识字:互读、互听、正音。
3.教师引导:鼓励学生当小老师,教同学们认识生字,重点交流识字记字方法。
(1)按照字的结构划分识记生字;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特征,想办法记住这些字,找出难点字和书写上应该注意的问题。
(3)教师范写难点字,强调重点笔画。
墟:“土”末笔变成提,“虚”长撇舒展,“业”的横略长。
爆:左窄右宽,“火”的末笔横变成点。右部笔画紧凑。
4.理解词语。
(1)理解词义;
(2)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引导学生用所给词语造句,进一步理解词语含义。
5.辨析“混乱”和“杂乱”的词义。
四、指导朗读,体悟情感
再读课文:在朗读中感悟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通过朗读表现自己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进入文本
谈话: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课文。
二、细读文本,品读释疑
1.出示问题:
核心问题:
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
串珠问题:
(1)父亲在地震发生后,是怎样的表现?
(2)面对别人的劝阻,父亲是怎样做的呢?这表现出父亲怎样的精神?
(3)儿子在等待父亲救援时是怎样做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文中为何反复出现类似“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样的话?
2.听录音回顾课文,边听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这三句话写出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明确:第一句是父亲渴望、恳求好心人能帮助他救自己的儿子;第二句是父亲看到消防队长,仿佛看到了希望,他迫切地想得到他的帮助;第三句是父亲面对警察的劝阻,有点生气了:儿子在等着我的救援,你们却劝我离开。这三句话写出了父亲一定要救出儿子的坚定信念,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这句话中这些数字说明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1)小组交流
(2)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结果
(3)教师明确:这样写可以突出父亲挖的时间之长,挖的过程之艰难。更能体现父亲救儿子的坚定信念和为救儿子所克服的巨大困难。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为了儿子,决不放弃,要实现对儿子的承诺。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5.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这几个外貌描写的词语中个,你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从“满脸灰尘” “布满血丝” “破烂不堪”等词语中可以体会出父亲长时间的辛劳,长时间的精神痛苦,但仍不放弃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毅力,这是一位坚忍不拔、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
(2)阅读方法解密:品析外貌描写的方法
6.“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
体会两个感叹号的作用。
(1)同桌交流
(2)教师明确:两个感叹号的运用写出了阿曼达说话时的坚定的态度和急切的心情。经过漫长的煎熬和等待,当得到父亲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这是对父亲的信赖,也是他高度的责任感和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的体现。
7.“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这句话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样的话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反复出现,多处呼应,通过父亲的责任感充分表现了崇高的父爱,通过儿子对父亲诺言的深信不疑说明了他对父亲的信赖。
8.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这句话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这句话照应了文章题目,是全文的中心句。“了不起”是对父与子两个人的总括,是提领全文的关键词。“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写出了父子重逢后的幸福和喜悦的场面以及父子之间深厚的感情。
三、梳理文意,突破重点
1.谈话:同学们刚才已经跟随老师走进文本,感受到了父与子之间的真情,现在让我们拿起金钥匙开启智慧之门。
2.核心问题: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
(1)小组交流
(2)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结果
(3)明确:说父亲了不起,是因为他为了儿子,决不放弃,要实现对儿子的承诺,他是有责任感的父亲。
说儿子了不起,是因为在长达38个小时里,在漆黑的瓦砾堆下,七岁的阿曼达却能鼓励同学们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儿子信赖父亲,而且有责任感,有舍己为人的精神。
3.串珠问题:
小组讨论,明确:
(1)父亲在地震发生后,是怎样的表现?
冲向儿子的学校,看到变为废墟的学校伤心绝望了,但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相信自己的儿子一定还活着,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救援儿子。
(2)面对别人的劝阻,父亲是怎样做的呢?这表现出父亲怎样的精神?
他坚持挖了38小时,在极度劳累时,救出了儿子。表现出了父亲坚忍不拔、坚守承诺、决不放弃的精神。
(3)儿子在等待父亲救援时是怎样做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8小时等待救援,儿子坚信父亲一定会来救他,并且鼓励同学们不要害怕;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 从中体会到阿曼达是一个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的孩子。
(4)文中为何反复出现类似“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样的话?
因为这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反复出现,多处呼应,通过父亲的责任感充分表现了崇高的父爱,通过儿子对父亲诺言的深信不疑说明了他对父亲的信赖。
四、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1.推荐阅读《父亲的安全网》
2.国学诵读
3.走进中华传统文化
4.课文主旨
本文讲述了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儿子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5.课堂小结
文章介绍了一位伟大的父亲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让我们感受到了父子真情。
五、布置作业
1.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和同学感谢交流自己的看法。
教学板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