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长大真好大班教案多篇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大班教材《成长的力量》第四章《我长大了》,详细内容包括长大后的变化、成长的意义、学会感恩及对未来充满期待。
二、教学目标
1. 让幼儿了解自己的成长过程,感受长大的喜悦。
2. 培养幼儿学会感恩,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3. 培养幼儿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对未来充满期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成长的意义,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让幼儿了解自己的成长过程,感受长大的喜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PPT、成长相册、故事书、动画片片段。
学具:画笔、彩纸、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观看动画片《熊出没》中熊大、熊二成长的片段,引导幼儿关注成长的话题。
2. 讲解:利用PPT展示教材内容,讲解成长的过程、变化和意义。
3. 实践:让幼儿动手制作成长相册,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
4. 感恩:分享故事书《感恩的心》,引导幼儿学会感恩。
5. 对未来的期待:讨论长大后的梦想,让幼儿对未来充满期待。
六、板书设计
1. 板书《长大真好》
2. 内容:
(1)成长的过程
(2)成长的变化
(3)成长的意义
(4)学会感恩
(5)对未来充满期待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制作一份关于自己成长的手抄报。
2. 答案:
(1)手抄报《我的成长故事》
(2)内容:包括自己的成长过程、变化、感悟和梦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 反思:关注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调整教学方法,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成长的喜悦。
2. 拓展延伸:
(1)组织一次亲子活动,让家长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共同感受成长的快乐。
(2)开展“我的梦想”主题演讲活动,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梦想,激发他们对未来的期待。
重点和难点解析:
1.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成长的意义,学会感恩。
2. 教学过程:实践环节中制作成长相册的活动。
3. 作业设计:关于自己成长的手抄报制作。
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亲子活动与“我的梦想”主题演讲。
详细补充和说明:
一、教学难点解析
1. 理解成长的意义:为了帮助幼儿理解成长的意义,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实例、故事讲解成长带来的积极变化,如身体的变化、能力的提升、学会关爱他人等。通过这些具体的例子,使幼儿认识到成长的重要性。
2. 学会感恩:教师可以通过分享感恩的故事,引导幼儿思考并表达对家人、朋友、老师的感激之情。在课堂上,可以组织一些简单的感恩活动,如制作感谢卡片、分享成长过程中他人的帮助等,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感恩。
二、教学过程实践环节解析
1. 教师提前收集幼儿的成长照片,并在课堂上展示给幼儿。
2. 引导幼儿观察照片,回忆成长过程中的点滴变化。
3. 分组进行,每组幼儿合作完成一份成长相册,教师巡回指导。
4. 相册制作完成后,让幼儿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其他幼儿认真倾听,互相学习。
三、作业设计解析
1. 内容要求:包括幼儿自己的成长过程、变化、感悟和梦想。
2. 表现形式:可以使用绘画、剪贴、文字等多种形式。
3. 提交时间:课后一周内完成,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4. 评价标准:内容丰富、创意新颖、版面设计美观。
四、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解析
1. 亲子活动:活动前,教师与家长沟通,说明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活动中,家长协助幼儿完成成长相册的制作,共同分享成长的快乐。活动后,教师收集家长反馈,了解亲子活动的效果。
2. “我的梦想”主题演讲:教师提前给幼儿布置演讲题目,让他们准备演讲稿。课堂上,组织幼儿进行演讲,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梦想。教师对每个幼儿的演讲进行点评,提出改进建议。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 讲解时,语速适中,吐字清晰,以易于幼儿理解。
2. 语调亲切、热情,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3. 在关键知识点处,适当提高音量,加强语气,突出重点。
二、时间分配
2. 实践环节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幼儿充分参与和体验。
3. 课堂提问和回答环节,控制时间,避免拖延。
三、课堂提问
1. 提问要具有针对性和引导性,引导幼儿思考。
2. 问题设计应简单明了,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
3. 鼓励幼儿积极回答问题,给予正面的反馈和鼓励。
四、情景导入
1. 利用动画片片段、故事等生动形象的方式导入课程,激发幼儿兴趣。
2. 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创设贴近实际的情景,使幼儿更容易产生共鸣。
教案反思:
一、教学内容
1. 教学内容应贴近幼儿的生活,增加幼儿的参与度和兴趣。
2. 注意对教学难点的讲解,是否易于幼儿理解。
二、教学过程
1. 教学环节的衔接是否流畅,时间分配是否合理。
2. 实践环节中,幼儿的参与度和动手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3. 课堂提问的设计和回答环节,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
1. 教学方法是否多样化,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2. 是否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幼儿的思考能力。
四、作业设计
1. 作业设计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2. 作业布置是否具有实践性和趣味性,能否激发幼儿的积极性。
五、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