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一、阅读与写作的关系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讲,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可以从阅读中习得表达,但写作未必能体现对阅读的表达。潘新和认为“阅读吸收的是他人之物,写作倾吐的是自我之物”“写作的源头——人生阅历,无论读多少书都是无法替代的,更何况写作所需要的人格修养、个性、动机、情感、毅力等等,也不是靠阅读就能获取的”。所以,写作不一定能体现阅读的表达。同时,写作又有其独特的内在规律。写作是一种创作行为,写的过程是作者内心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的过程,无需刻意考虑所习得的写作技巧和写作要求,否则会堵塞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所以,写作很难体现阅读的表达。写作不仅仅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方式,还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二、试卷中的习作要求问题
在期末考试中考查本册书中的习作目标的想法是合情的、正确的,这样的考查是比较具有针对性的。但这样的考查会存在以下两个问题:1、陷入应试的沼泽。试卷中的习作要求与课本中的习作要求相同,学生的写作内容也会基本相同。为了应对考试,教师可能会帮助学生精心打磨几篇写过的作文,或者让学生背诵几篇范文。这种做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样的命题也无法真正检测出学生的实际习作水平。2、违背了写作独特的内在规律和习作教学的原则。写作是由心声而作,这是写作的独特内在规律。小学生初步学习写作,要“放低门槛、放缓坡度、解放心灵”。学生开始学习写作时,应让他们无所顾忌地写,让学生把心声自然地在笔端流淌,即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教师不必为学生设置过多的要求。这样学生才会“放言高论,笔端不窘束”。要求越精细,越准确,往往会限制、束缚学生言语的自由表达,使学生不敢言、不知如何言,从而对习作望而生畏。
三、作文的层次性问题
一、兴趣及对作文的认识
第一学段: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
第二学段: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第三学段: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二、观察
第一学段:留心周围事物
第二学段:观察周围世界
第三学段: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三、文本要求
第一学段: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
第二学段: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
第三学段: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
四、基本能力
(一)词语运用
第一学段: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第二学段: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二)内容表述
第二学段: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第三学段:“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分段表述”
五、标点符号
第一学段: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第二学段: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第三学段: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六、修改
第二学段: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第三学段: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