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治疗原则:1.对单纯闭合或移位少的骨折,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通常用四块定型夹板。 2.对儿童或成人轻度移位前臂双骨折,手法复位后屈肘90°,以管型石膏或石膏托超关节固定。 3.对软组织损伤较严重的开放性骨折,桡尺骨干多处骨折,以及难于手法复位或难于外固定的骨折,应切开复位,行钢板或髓内针或螺钉内固定。 4.对前臂软组织,肌肉血管损伤严重肿胀引起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必须早期切开减压。
分类分型
I型(伸直型):尺骨骨折端向前成角,桡骨小头前脱位;II型(屈曲型):尺骨骨折端向后成角,桡骨小头向后脱位。III型(内收型):尺骨骨折端向外成角,桡骨小头向外侧或前外侧脱位。IV型(特殊型):尺骨和桡骨中1/3或中上1/3双骨折,桡骨小头向前脱位。
前臂骨干骨折
包括单纯尺骨骨折、单纯桡骨骨折(警棍骨折)、蒙特吉亚( Monteggia )骨折(尺骨上 1/3 骨干骨折合并上尺桡关节脱位)、盖莱阿齐( Galeazzi )骨折(桡骨干下 1/3 骨干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以及尺桡骨双骨折等。除无移位的单根骨折外,前臂骨干骨折为不稳定骨折,需手术治疗,采用 AO 内固定原则多能重建稳定性,术后可允许早期活动,不需石膏固定。 早期活动遵循一般原则,术后疼痛期做肌群等长练习与按 RICE 原则消肿治疗,术后 3-4 天即可开始肘、腕和前臂旋转的被动与主动功能训练及肌群的等张收缩练习。 4-5 周以后可有良好的功能恢复,重返社会生活。 非手术治疗者需 8 周左右的外固定,消肿后更换或调整外固定时常有骨折再移位的危险。外固定最采用者为石膏固定,需要包括肘关节和腕关节,并视骨折部位决定前臂旋转位置,增加复位的稳定性。小夹板固定的好处在于不必使肘腕关节连带受累,但有发生古筋膜室综合征得危险。由于骨干骨折的愈合较关节附近松质骨的愈合缓慢,故康复治疗进程也要相应推迟。在骨折临床处理后 5-7 天,开始肩与手部运动,术后第 3 周起做肘屈、伸肌群的等长收缩练习。骨折愈合后,做系统的肘屈、腕活动练习及肌力练习,着重做恢复前臂旋转活动度及肌力的练习。做前臂旋转牵引及配合热疗的旋转牵引,可获较好疗效。 • 康复 前臂骨折的康复训练主要涉及到肘腕两个关节,有时还会累及到掌指关节,肘关节与前臂旋转的训练方法已知前述,腕关节可做两个方向的活动,即解剖位置上前后向德屈伸运动与内外的尺屈桡屈运动
第九节前臂双骨折
解剖概要前臂骨由尺骨及挠骨组成。尺骨近端的鹰嘴窝与肪骨滑车构成肤尺关节。挠骨小头与胧骨小头构成肪挠关节。尺挠骨近端相互构成尺挠上关节。尺骨下端为尺骨小头,借助三角软骨与腕骨近侧列形成关节。挠骨下端膨大,与尺骨小头一起,与近侧列腕骨形成挠腕关节。挠尺骨下端又相互构成下尺挠关节。尺挠骨之间由坚韧的骨间膜相连。由于尺骨和挠骨均有一定的弯曲幅度,使尺、挠骨之间的宽度不一致,最宽处为1 . 5 一2 . 0 Cm 。前臂处于中立位时,骨间膜最紧张,处于旋转位时较松弛。骨间膜的纤维方向呈由尺侧下方斜向挠侧上方,当单一尺骨或挠骨骨折时,暴力可由骨间膜传导到另一骨干,引起不同平面的双骨折,或发生一侧骨干骨折,另一骨的上端或下端脱位。尺、挠骨干有多个肌肉附着,起、止部位分布分散‘当骨折时,由于肌的牵拉,常导致复杂的移位,使复位时十分困难。
病因与分类尺、挠骨干骨折(fracture of the radius and ulna )可由直接暴力、间接暴力、扭转暴力引起,有时导致骨折的暴力因素复杂,难以分析其确切的暴力因素。1 .直接暴力多由于重物打击、机器或车轮的直接压榨,或刀砍伤,导致同一平面的横型或粉碎性骨折[图62 一27 ( 1 ) ] ,由于暴力的直接作用,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包括肌、肌膛断裂,神经血管损伤等。
2 .间接暴力跌倒时手掌着地,暴力通过腕关节向上传导,由于挠骨负重多于尺骨,暴力作用首先使挠骨骨折,若残余暴力比较强大,则通过骨间膜向内下方传导,引起低位尺骨斜形骨折[图62 一27 ( 2 )〕 。
3 .扭转暴力跌倒时手掌着地,同时前臂发生旋转,导致不同平面的尺挠骨螺旋形骨折或斜形骨折。多为高位尺骨骨折和低位挠骨骨折〔 图62 一27 ( 3 )口。
临床表现和诊断受伤后,前臂出现疼痛、肿胀、畸形及功能障碍。检查可发现骨摩擦音及假关节活动。骨传导音减弱或消失。X 线拍片检查应包括肘关节或腕关节,可发现骨折的准确部位、骨折类型及移位方向,以及是否合并有挠骨头脱位或尺骨小头脱位。尺骨上1 / 3 骨干骨折可合并挠骨小头脱位,称为孟氏(Monteggia )骨折。挠骨干下1 / 3 骨折合并尺骨小头脱位,称为盖氏(Galeazzi ) 骨折。
治疗
(一)手法复位外固定尺、挠骨骨干双骨折可发生多种移位,如重叠、成角、旋转及侧方移位等。若治疗不当可发生尺、挠骨交叉愈合,影响旋转功能。因此治疗的目标除了良好的对位、对线以外,特别注意防止畸形和旋转。
麻醉后,仰卧位,在肩外展90 。,屈肘90 " 位,沿前臂纵轴向远端牵引,肘部向上作反牵引(图62 一28 )。远端的牵引位置以骨折部位而定。若为挠骨在旋前圆肌止点以上骨折,近折端由于旋后肌和肪二头肌的牵拉而呈屈曲、旋后位,远折端因旋前圆肌及旋前方肌的牵拉而旋前[图62 一29 ( 1 )〕 ,此时应在略有屈肘、旋后位牵引;若骨折线在旋前圆肌止点以下,近折端因旋后肌和旋前圆肌力量平衡而处于中立位,骨折端略旋前仁图62 一29 ( 2 )〕 ,应在略旋后位牵引;若骨折在下1 / 3 ,由于旋前方肌的牵拉,挠骨远端多处于旋前位,应在略旋后位牵引。经过充分持续牵引,取消旋转、短缩及成角移位后,术者用双手拇指与其余手指在尺挠骨间用力挤压,使骨间膜分开,紧张的骨间膜牵动骨折端复位。必要时再以折顶、反折手法使其复位。在操作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 l )在双骨折中,若其中一骨干骨折线为横形稳定骨折,另一骨干为不稳定的斜形或螺旋形骨折时,应先复位稳定的骨折,通过骨间膜的联系,再复位不稳定的骨折则较容易。
( 2 )若尺、挠骨骨折均为不稳定型,发生在上1 / 3 的骨折,先复位尺骨;发生在下1 / 3 的骨折先复位挠骨。发生在中段的骨折,一般先复位尺骨。这是因为尺骨位置表浅,肌附着较少,移位多不严重,手法复位相对较为容易。只要其中的一根骨折复位、且稳定,复位另一骨折较容易成功。
( 3 )在X 线片上发现斜形骨折
的斜面呈背向靠拢,应认为是远折端有旋转,应先按导致旋转移位的反方向使其纠正,再进行骨折端的复位。
手法复位成功后可采用小夹板固定:维持复位位置,用四块小夹板分别放置于前臂掌侧、背侧、尺侧和挠侧,用带捆扎后,将前臂放在防旋板上固定,再用三角巾悬吊患肢(图62 一30 )。也可采用石膏固定:手法复位成功后,用上肢前、后石膏夹板固定。待肿胀消退后改为上肢管型石膏固定(图62 一31 ) ,一般8 一12 周可达到骨性愈合。
(二)切开复位内固定
1 .手术指征
( 1 )手法复位失败。
图62 一30 前臂防旋小夹板固定
图62 一31 上肢管型石膏固定
( 2 )受伤时间较短、伤口污染不重的开放性骨折。
( 3 )合并神经、血管、肌腿损伤。
( 4 )同侧肢体有多发性损伤。
( 5 )陈旧骨折畸形愈合或畸形愈合。
2 .手术方法麻醉后,仰卧,患肢外展80 。置于手术桌上。驱血后,.在止血带控制下手术。根据骨折的部位选择切口,一般均应在尺、挠骨上分别作切口,沿肌间隙暴露骨折端。在直视下准确对位。用加压钢板螺钉固定,也可用髓内钉固定。可不用外固定。由于挠骨存在弓形,髓内钉固定应慎用。
(三)康复治疗
1 .无论手法复位外固定,或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均应抬高患肢,严密观察肢体肿胀程度、感觉、运动功能及血循环情况,警惕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
2 ,术后2 周即开始练习手指屈伸活动和腕关节活动。4 周以后开始练习肘、肩关节活动。8 一10 周后拍片证实骨折已愈合,才可进行前臂旋转活动。
尺骨上1 / 3 骨折合并挠骨头脱位(Monteggia 骨折)可由于来自背侧的直接暴力和手腕着地的间接暴力所致。由于暴力大小、方向、受伤机制不同,可产生不同的移位,其治疗方法也因不同的移位而有所不同。大多数病人可用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先复位挠骨,恢复前臂长度,随着挠骨头的复位,可撑开重叠的尺骨,使尺骨复位较易成功。在手法复位失败,陈旧骨折畸形愈合或不愈合,有神经血管损伤时,可作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
挠骨下1 / 3 骨折合并尺骨小头脱位(Galeazzi 骨折),可因直接打击暴力或间接传达暴力引起。通过临床检查和X 线拍片,诊断不困难。首先采用手法复位、夹板固定。若复位不成功,或夹板固定不牢,可行切开复位,加压钢板螺钉固定。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