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七年级语文第八次集体备课计划与记录.doc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1108966 上传时间:2024-04-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第八次集体备课计划与记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第八次集体备课计划与记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第八次集体备课计划与记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第八次集体备课计划与记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第八次集体备课计划与记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官墩九年制学校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集体备课记录官墩九年制学校教科室二零一七年十月十一日官墩九年制学校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 七 年级 语文 第 8 次集体备课记录备课时间2017.10.25备课地点初一办公室中心发言人张勇备课组长张勇年 级初一学 科语文参加人员郁汪洋 郁坚 张勇解决的中心问题第11课的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等备课内容第11课 论语十二章教材分析本单元共三篇文章,两篇现代文都与学习生活有关系,一篇文言文则高屋建瓴,将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为人修养融为一体,是中国几千年思想的精髓。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在真实淳朴的语言叙述中,为我们塑造了鲜明的

2、人物形象,讲述了自己的读书学习经历,蕴含了深刻的道理。论语十二章是文言语录,孔子及其弟子为我们阐释了对今天的学生仍有指导作用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还有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学情分析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本文的主题并不难,但是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激发感恩情怀呢?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呢?基于以上问题的思考,在教学中,应以反复朗读为基本立足点,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读出感悟、读出体会,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唤起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体味人物内心情感,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并以此点燃学生情感,引发学生真情,促进学生主动探求,培养学生独立阅

3、读能力。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辨别字形,掌握朗读本文的技巧。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3.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重、难点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教学媒体多谋体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教材过程(简要)导入:介绍论语及其意义,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为在学习中更好地把握论语的深刻含义做好铺垫。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

4、人类的骄傲。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倡导。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十二章。一、补充文常设计意图为学生及时补充相关资料,这为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每一章的思想内涵做好铺垫。【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相关信息,教师再出示课件,补充相关内容,生加深对作者和作品的印象。】1.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

5、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2.作品简介: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籍,共20篇

6、。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二、朗读课文,初读感知设计意图指导并训练学生正确地朗读本文,为培养学生语感做好准备,同时也为学生翻译全文做好诵读铺垫。1.范读:老师配乐范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2.自由读:生结合范读情况,自由朗读。3.全班齐读:全班配乐齐读一遍。4.注意如下生字的读音。论语(ln)不愠(yn)逾矩(j)罔(wng)殆(di)一箪食(dn)曲肱(gng)笃志(d)5.注意如下语句的朗读节奏。(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7、,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三、理解句意,翻译全文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自读自译课文,有助于学生学会利用注释和工具书,提高学生间的合作能力。【学法指导: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翻译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1.生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边读边翻译,读一句,翻译一句,同时标注不把握

8、的语句。2.在组内交流翻译中遇到的疑难语句,互相帮助解决。3.班内展示翻译效果。【每组指派代表,可以两组进行翻译对抗:一组代表读语句,一组代表接着翻译出意思。教师和其他学生适当点评、纠正。】正确翻译文言文的方法:(一)要求:信、达、雅信:就是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加意思。达:就是要求译文明白通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述习惯,没有语病。雅:就是要求译文的用词造句比较考究,能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原则:1.直译为主,字字落实。2.意译为辅,文从句顺。(二)方法1.对译。对应翻译:把古代汉语的单音词译为一个包含此语素的现代汉语双音词; 通假字要解释为对应的

9、通假本字的意义。2.替换。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古今异义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3.删减。删除省略:删去同义的一个词;删去文言虚词:句首的发语词、感叹词,表顺接、修饰等的连词,起补足音节、停顿或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删去偏义复词中做陪衬的词素。4.保留。原词保留:古汉语中基本词汇、专有名词译时均可保留原词,不必翻译。 如人名、地名、国名、官名、物名、朝代名、度量衡单位等词。5.增补。成分补充:补全省略的某一词语(“于”“之”)、量词、成分(主语、谓语、宾语等)对文意跳跃的增加恰当词语。6.调整。调整语序:翻译时调整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四、积累重点词汇

10、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帮助学生理解每一章中重点词语的意思,指导学生积极地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师指导学生在文中标注出每一章中的重点词语,由生先联系上一阶段的翻译,自主解释,然后在组内交流,班内展示,同时将重点词语整理成课堂笔记。】第一章:时:按时。说:愉快、高兴。朋:志同道合的人。知:了解。愠:发怒、生气。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第二章:三:多次。省:反省。为:替、帮。谋:考虑事情。忠:尽心竭力。信:诚信。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习:温习。第三章:有:同“又”。立:能有所成就。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

11、也能正确对待。从心所欲,不逾矩: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从,遵从。逾,越过。矩,法度。第四章:故:学过的知识。知新: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可以。为:做。第五章:罔:罔然无所得,即没有收获。殆:疑惑。第六章:箪:音d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乐:乐于学。第七章:知:懂得、了解。好:喜欢。乐:以为乐。第八章: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粗粮。曲肱:肱,音g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第九章:三人:几个人。善者:优点。从:跟随。不善者:缺点。第十章:斯:这。舍:舍弃。第十一章:三军:军队的通称。匹夫:普通的人,男子汉。第十二章:博:广。笃:坚定。小结:通过这节课,我们了解到了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文章中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了解与掌握,希望大家能够做到熟读成诵。作业布置1.搜集整理本文中出现的成语并解释。2.课下有感情地吟诵本文,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备注::1:本次集体备课活动结束后请附本次详细导学案一份2:本记录表在集体备课结束一周内上交教科室存档。官墩九年制学校教科室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