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小儿推拿课件(整理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内容基于《小儿推拿学》教材第四章“小儿推拿基本手法”,详细内容包括:小儿推拿的适用范围、基本手法及其操作要领,以及常用的推拿穴位和推拿治疗原则。
二、教学目标
1. 掌握小儿推拿的基本手法及其操作要领,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正确运用。
2. 了解小儿推拿的适用范围,熟悉常用的推拿穴位和推拿治疗原则。
3.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为今后从事小儿推拿工作打下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难点:小儿推拿的手法操作要领,以及推拿穴位的选择和运用。
2. 教学重点:小儿推拿的基本手法,以及推拿治疗原则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PPT课件、小儿推拿模型、穴位图解。
2. 学具:推拿油、毛巾、按摩手套。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一个临床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小儿推拿在实际中的应用。
2. 理论讲解(15分钟):讲解小儿推拿的适用范围、基本手法、操作要领、常用穴位和治疗原则。
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消化不良为例,讲解如何运用小儿推拿进行治疗。
4. 随堂练习(15分钟):学生分组,互相练习推拿手法,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
1. 小儿推拿基本手法
2. 常用推拿穴位
3. 推拿治疗原则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设计一套针对小儿消化不良的推拿方案。
2. 答案:包括推拿手法、穴位选择、操作时间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小儿推拿在其他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提高临床综合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
1. 小儿推拿的基本手法及其操作要领
2. 推拿穴位的选择和运用
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操作环节
4. 作业设计中的推拿方案设计
一、小儿推拿基本手法及其操作要领
1. 推法:以拇指或食指、中指指腹在穴位上做直线或螺旋形的推动,力度要适中,速度宜均匀。
2. 拿法:用拇指与食指、中指相对捏住肌肉或肌腱,轻轻提拿,然后放松,力度要适中,避免造成疼痛。
3. 按法:用拇指或掌根在穴位上垂直向下按压,力度由轻到重,逐渐加大,保持数秒后缓慢放松。
4. 摩法:用手掌或手指在皮肤上做圆形或螺旋形的摩擦,力度要轻柔,速度宜均匀。
5. 揉法:用手指或掌根在穴位上做旋转或往返揉动,力度要适中,速度宜适中。
6. 擦法:用手掌在皮肤上做直线往返运动,力度要适中,速度宜快。
二、推拿穴位的选择和运用
1.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胫骨前缘旁开1横指。适用于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
2. 合谷:位于手背,当拇指与食指骨骼的高点之间的凹陷处。适用于感冒、咳嗽等症状。
3. 太冲:位于足背,当第1、2跖骨之间的凹陷处。适用于头痛、眩晕等症状。
4. 气海:位于腹部,当脐下1.5寸。适用于遗尿、尿频等症状。
三、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操作环节
1. 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互相练习推拿手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2. 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在学生练习过程中进行巡回指导,及时纠正错误手法,强调操作要点。
四、作业设计中的推拿方案设计
1. 作业题目要具有针对性,如针对消化不良、感冒等症状设计推拿方案。
2. 答案要求详细,包括推拿手法、穴位选择、操作时间、注意事项等。
3. 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提高作业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 讲解过程中,语言要清晰、准确,避免使用模糊或易引起误解的词语。
2. 语调要抑扬顿挫,突出重点内容,增强学生的注意力。
二、时间分配
1. 理论讲解时间不宜过长,控制在15分钟左右,避免学生产生疲劳。
2. 实践操作环节时间充足,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练习。
三、课堂提问
1. 提问要有针对性,引导学生思考关键问题。
2. 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及时解答疑惑,提高课堂互动性。
四、情景导入
1. 以临床案例为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2. 结合实际病例,讲解推拿手法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
教案反思
一、优点
1. 教学内容安排合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2. 实践操作环节充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 课堂提问和情景导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互动性。
二、不足
1. 时间分配上,可能存在部分环节时间过长,导致其他环节时间紧张。
2. 部分学生可能对推拿手法掌握不熟练,需要加强个别指导。
3. 课堂氛围调动不够充分,可以尝试更多互动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改进措施
1. 优化时间分配,确保各个环节顺利进行。
2. 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3. 创设更多有趣的互动环节,提高课堂氛围。
4. 加强课后辅导,解答学生疑问,巩固所学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