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37∕T 4442-2021 城市轨道交通互联互通体系规范 车地无线通信系统(山东省).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108786 上传时间:2022-08-05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546.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37∕T 4442-2021 城市轨道交通互联互通体系规范 车地无线通信系统(山东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DB37∕T 4442-2021 城市轨道交通互联互通体系规范 车地无线通信系统(山东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DB37∕T 4442-2021 城市轨道交通互联互通体系规范 车地无线通信系统(山东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DB37∕T 4442-2021 城市轨道交通互联互通体系规范 车地无线通信系统(山东省).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DB37∕T 4442-2021 城市轨道交通互联互通体系规范 车地无线通信系统(山东省).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ICS 45.020 CCS P 65 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 44422021 城市轨道交通互联互通体系规范 车地无线通信系统 Urban rail transit systems specification for interoperabilityOn train-grou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2021-11-17 发布 2021-12-17 实施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37/T 44422021 I 目次 前言 . II 引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2 4 缩略语

2、 . 2 5 互联互通线路车地无线通信系统承载业务 . 3 5.1 专用频段无线网承载的业务 . 3 5.2 非专用频段无线网承载的业务 . 4 6 互联互通线路 LTE 网络架构 . 5 7 跨 LTE 网络终端移动性 . 6 7.1 基本要求 . 6 7.2 仅承载接入业务终端 . 6 7.3 承载集群调度业务终端 . 6 7.4 承载 PIS 业务终端 . 6 8 互联互通线路 LTE 接口要求 . 7 8.1 基本要求 . 7 8.2 LTE 核心网与 DC 接口要求 . 7 8.3 承载 PIS 的 LTE 终端与列车 TCMS 接口要求 . 7 9 互联互通线路 LTE 系统技术要

3、求 . 8 9.1 LTE 系统要求 . 8 9.2 LTE 系统业务优先级 . 8 9.3 业务网络 IP 穿透 . 8 10 互联互通线路 LTE 设备技术要求 . 8 10.1 核心网设备技术要求 . 8 10.2 基站设备技术要求 . 8 10.3 终端设备技术要求 . 9 10.4 设备的测试认证 . 9 11 互联互通线路 LTE 网络实施要求 . 9 11.1 A、B 网网络规划 . 9 11.2 核心网设备编码规划 . 9 11.3 接入网编号规划 . 10 11.4 终端编码规划及签约要求 . 11 11.5 联络线覆盖 . 12 11.6 不同线路 IP 规划原则 . 13

4、 附录 A(资料性)后路由技术解释说明 . 14 DB37/T 44422021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山东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由山东省城市轨道交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青岛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普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济南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烟台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潍坊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

5、公司、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中兴高达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山东信威广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青岛市标准化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君、迟建平、王守慧、芦睿泉、王者永、罗情平、刘泉维、吴学锋、于志永、邢春阳、徐明功、李晓华、王宗茹、邓晓辉、刘云、姜钰、孙传亮、吕平、刘海东、景元广、黄永亮、姜军、徐涛、许静、赵鸣翔、王鹏、周华锋、张令翔、袁博、李惠忠、岳晓东、罗江胜、文璐、刘嘉宇、万里、李建军、蔡杰、占三毛、卢全应。 DB37/T 44422021 III 引言 为促进山东省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实现网络化运营并满足互联互通的需要,达到以人为本、经济适用、技术先进、资源共享

6、及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制定山东省城市轨道交通互联互通系列地方标准。 本系列地方标准遵循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发布的LTE-M和CBTC互联互通的系列团体标准,并借鉴国内其他城市的建设经验, 结合山东省城市轨道交通实际建设与运营需求而编制, 用于指导和规范山东省城市轨道交通的互联互通建设工作。 本系列地方标准中主要包括总体要求、信号系统、车地无线通信系统及PIS系统四个方面内容,从技术发展的适应性、标准架构的合理性、标准实施的可操作性及使用对象的不同考虑,将系列标准划分为城市轨道交通互联互通体系规范 总体要求、城市轨道交通互联互通体系规范 信号系统 第1部分: 系统需求 、 城市轨道交通互联互通体系

7、规范 信号系统 第2部分: ATS系统工作站人机界面 、城市轨道交通互联互通体系规范 信号系统 第3部分:工程设计、城市轨道交通互联互通体系规范 信号系统 第4部分: 车载人机界面 、 城市轨道交通互联互通体系规范 车地无线通信系统 和 城市轨道交通互联互通体系规范 PIS系统4个规范(其中信号系统由4部分内容组成)。其中:总体要求主要从规划及工程设计的角度对城市轨道交通互联互通做了基本要求, 信号系统、 车地无线通信系统和PIS系统三个规范主要从系统设计、产品设计、设备招标、工程建设等方面对系统的互联互通做了具体要求。 DB37/T 44422021 1 城市轨道交通互联互通体系规范 车地无

8、线通信系统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为实现城市轨道交通互联互通,车地无线通信系统应满足的系统需求、系统构成、互联互通技术要求、设备技术要求、接口要求和工程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山东省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车地无线通信系统的新建、 改造及扩建的互联互通线路建设,指导车地无线通信系统的工程设计、工程建设、网络规划、设备招标、系统设计、产品设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 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YD/T 2620.12020 演进的移动分组核心网络(

9、EPC)总体技术要求 第1部分:支持E-UTRAN接入 YD/T 38502021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第二阶段)接口技术要求 空中接口 YD/T 38512021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第二阶段)接口技术要求 终端到集群核心网接口 YD/T 38542021基于LTE技术的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第二阶段)接口技术要求 集群核心网到调度台接口 T/CAMET 04005.12018 城市轨道交通车地综合通信系统(LTE-M)总体规范 第1部分:系统需求 T/CAMET 04006.12018 城市轨道交通车地综合通信系统(

10、LTE-M)接口规范 第1部分:空中接口 T/CAMET 04006.22018 城市轨道交通车地综合通信系统(LTE-M)接口规范 第2部分:核心网间数据接口 T/CAMET 04006.32018 城市轨道交通车地综合通信系统(LTE-M)接口规范 第3部分:集群业务功能和接口 T/CAMET 04006.42018 城市轨道交通车地综合通信系统(LTE-M)接口规范 第4部分:承载CBTC业务及接口 T/CAMET 04007.12018 城市轨道交通车地综合通信系统(LTE-M)设备技术规范 第1部分:系统设备技术 T/CAMET 04007.22018 城市轨道交通车地综合通信系统(

11、LTE-M)设备技术规范 第2部分:终端设备技术 T/CAMET 04008.12018 城市轨道交通车地综合通信系统(LTE-M)测试规范 第1部分:数据业务互联互通测试 T/CAMET 04008.22018 城市轨道交通车地综合通信系统(LTE-M)测试规范 第2部分:集群业务功能和接口测试 T/CAMET 04008.32018 城市轨道交通车地综合通信系统(LTE-M)测试规范 第3部分:系统测试 T/CAMET 04008.42018 城市轨道交通车地综合通信系统(LTE-M)测试规范 第4部分:系统设备测试 DB37/T 44422021 2 T/CAMET 04008.5201

12、8 城市轨道交通车地综合通信系统(LTE-M)测试规范 第5部分:终端设备测试 T/CAMET 04009.12018 城市轨道交通车地综合通信系统(LTE-M)设计、工程规范 第1部分:工程设计 T/CAMET 04009.22018 城市轨道交通车地综合通信系统(LTE-M)设计、工程规范 第2部分:网络IP地址分配 3 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3GPP:第3代合作伙伴项目(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ATS:列车自动监控(Automatic Train Supervision) BDS

13、: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B-TrunC:宽带集群通信(Broadband Trunking Communication) CBTC: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Communications Based Train Control) CC:国家码(Country Code) Cell ID:小区标识(Cell Identity) DC:调度台(Dispatcher) DIS:调度信息服务器(Dispatch Information Server) ECGI:小区全局标识符(E-UTRAN Cell Global Identifier)

14、eHSS:演进型归属用户服务器(Evolved Home Subscriber Server) eNB:演进型Node B(Evolved NodeB) eNB ID:演进型Node B标识(Evolved NodeB Identity) EPC:演进的分组核心网(Evolved Packet Core) GBR:保证比特速率(Guaranteed Bit Rate) GDN:群组号码(Group Dialing Number) Global eNB ID:全球eNodeB标识符(Global eNodeB Identifier) 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15、 Satellite System) GRE:通用路由封装(Generic Routing Encapsulation) GUMMEI:全球唯一MME标识(Globally Unique MME Identity) GUTI:全球唯一临时UE标识(Globally Unique Temporary UE Identity) HSS:归属用户服务器(Home Subscriber Server) IMEI:国际移动台设备标识(International Mobile station Equipment Identity) IMSI:国际移动用户标识(International Mobile Su

16、bscriber Identity) IP:互联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 LAN: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 LTE-M:地铁长期演进系统(Long Term Evolution-Metro) MCC:移动国家码(Mobile Country Code) MME:移动性管理实体(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 DB37/T 44422021 3 MMEC:MME代码(MME Code) MMEGI:MME群组标识(MME Group Identity) MMEI:MME标识(MME Identity) MNC:移动网络码(Mobi

17、le Network Code) MSIN:移动用户识别码(Mobile 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Number) MSISDN:移动用户综合业务数字网号码(Mobile Subscriber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Number) M-TMSI:MME临时用户标识(MME-Temporary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ty) NDC:国内接入码(National Destination Code) NID:网络识别码(Network Identification) OSPF:开放最短路径优先(Op

18、en Shortest Path First) PCI:物理小区标识(Physical Cell Identity) P-GW:PDN网关(PDN GateWay) PIS:乘客信息系统(Passenger Information System) PLMN:公共陆地移动网(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 PLMNID:PLMN标识(PLMN Identity) QCI:服务质量等级标识(QoS Class Identifier) QCIF:四分之一公共中间格式(Quarter Common Intermediate Format) QoS:服务质量(Quality of

19、 Service) S-GW:服务网关(Serving GateWay) SN:集群用户号码(Subscriber Number) TAC:跟踪区代码(Tracking Area Code) TAI:跟踪区识别码(Tracking Area Identity) TAU:车载接入单元(Train Access Unit) TCF:集群控制功能体(Trunking Control Function) TCMS:列车控制和管理系统(Train Control and Management System) THSS:集群归属用户服务器(Trunking Home Subscriber Server)

20、TMF:集群媒体功能体(Trunking Media Function) UDN:用户拨号号码(User Dialing Number) UE:用户终端设备(User Equipment) WAN: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 5 互联互通线路车地无线通信系统承载业务 5.1 专用频段无线网承载的业务 5.1.1 概述 专用频段无线网承载安全生产网业务,采用LTE-M技术。 5.1.2 LTE 系统承载 CBTC 业务 互联互通线路LTE系统应承载CBTC业务,LTE系统承载CBTC业务的性能应满足: a) 符合 T/CAMET 04005.12018 中 5.1.15.1.7

21、 的要求; DB37/T 44422021 4 b) 跨线运行时,LTE 系统保证业务连续性,在归属线路核心网故障时需能自动恢复信号的传输路径,过程符合 T/CAMET 04006.22018 的要求。 5.1.3 LTE 系统承载列车紧急文本业务 互联互通线路LTE系统应承载列车紧急文本业务,LTE系统承载列车紧急文本业务的性能应满足: a) 符合 T/CAMET 04005.12018 中 5.2 的要求; b) 跨线运行时,LTE 系统按照业务系统需求,将列车紧急文本传输到目标地址。 5.1.4 LTE 系统承载列车状态信息业务 互联互通线路LTE系统应承载列车状态信息业务,LTE系统承

22、载列车状态信息业务的性能应满足: a) 符合 T/CAMET 04005.12018 中 5.3 的要求; b) 跨线运行时,LTE 系统按照业务系统需求,将列车状态信息传输到目标地址。 5.1.5 LTE 系统承载 PIS 业务 互联互通线路LTE系统可承载PIS业务,LTE系统承载PIS业务的性能应满足: a) 符合 T/CAMET 04005.12018 中 5.5 的要求; b) PIS 视频业务支持广播或组播通信,空口实现方法符合 T/CAMET 04006.12018、YD/T 38502021 要求; c) 车辆从归属线路跨入其他运营线路后, 车载 PIS 系统需显示与当前线路相

23、关的 PIS 业务信息,归属线路的 PIS 业务全部停止;车辆从其他线路跨回归属线路后,车载 PIS 系统需显示与归属线路相关的 PIS 业务信息,其他线路的 PIS 业务全部停止。 5.1.6 LTE 系统承载视频监视业务 互联互通线路LTE系统可承载视频监视业务,LTE系统承载视频监视业务的性能应满足: a) 符合 T/CAMET 04005.12018 中 5.4 的要求; b) 跨线运行时,LTE 系统按照业务系统需求,将车辆视频监视数据传输到当前线路。 5.1.7 LTE 系统承载集群调度业务 新建互联互通线路LTE系统宜承载集群调度业务, 跨线运行线路LTE系统承载集群调度业务功能

24、要求应满足: a) 符合 T/CAMET 04005.12018 中 5.6.15.6.6 的要求; b) 集群调度语音业务每路传输速率上、下行分别不小于 16kbps,集群调度视频业务每路传输速率上、下行分别不小于 QCIF 64kbps; c) 跨线运行时,车载终端/手持终端从归属线路进入其他跨线运行线路后,应能够与实际运行线路调度系统通信;固定台可以与所管辖位置区域内任意线路的车载终端/手持终端通信。 5.2 非专用频段无线网承载的业务 5.2.1 视频监视业务 非紧急情况下的列车视频监视图像可通过非专用频段无线网传输到当前线路。 车载视频监视图像的录像也可上传到当前线路。 5.2.2

25、PIS 视频业务 DB37/T 44422021 5 PIS视频或图像信息可通过非专用频段无线网用广播或者组播传输到列车播放。 PIS业务信息在正常情况下,包括但不限于乘车须知、服务时间、管理者公告、政府公告、出行参考、新闻、赛事直播、广告等信息。 5.2.3 列车运行状态监测业务 车辆和系统设备的检测、 健康度评估和故障自诊断信息等监测信息可通过非专用频段无线网传输到当前线路。 6 互联互通线路 LTE 网络架构 互联互通线路的网络建设宜符合图1所示的网络架构,由eHSS(HSS+THSS)和多个LTE核心网(含宽带集群功能)、LTE宽带集群终端、LTE数据终端、LTE基站eNB(含宽带集群

26、功能)和DC组成。各条线的LTE核心网和eHSS之间应采用相同的接口协议,其中MME通过S6a接口连接eHSS,传输IP分组数据用户和业务的签约信息,TCF通过Tc1接口连接eHSS,传输集群用户和业务的签约信息。 网元接口: Uu数据终端和LTE基站之间的参考点,3GPP标准接口; S1LTE基站和LTE核心网之间的参考点,包括信令面参考点S1-C、用户面参考点S1-U ,3GPP标准接口; S5LTE核心网S-GW与P-GW之间的参考点,3GPP标准接口; S8终端跨线时,当前线路的S-GW和归属线路的P-GW间的参考点,3GPP标准接口; DB37/T 44422021 6 S10LTE

27、核心网MME之间的参考点,3GPP标准接口; S6aeHSS与MME间的参考点,3GPP标准接口; SGi核心网和数据业务网之间的参考点,3GPP标准接口; Uu-T集群终端和集群基站之间的参考点,B-TrunC标准接口; S1-T集群基站和集群核心网之间的参考点,此接口暂不开放; Tc1eHSS与集群核心网之间的参考点,B-TrunC标准接口; Tc2集群核心网中TCF/TMF之间的参考点,包括信令面和用户面,B-TrunC标准接口; D集群核心网和调度台之间的参考点,B-TrunC标准接口; D2DIS与DC之间的参考点,LTE-M标准接口; DADIS与ATS之间的参考点,LTE-M标准

28、接口; DUDIS与集群终端之间的参考点,LTE-M标准接口。 图1 城市轨道交通互联互通线路 LTE 网络架构 7 跨 LTE 网络终端移动性 7.1 基本要求 LTE互联互通不同业务终端应支持跨核心网的移动性管理,应符合7.27.4的要求。 7.2 仅承载接入业务终端 仅承载数据业务终端的移动性管理应符合YD/T 2620.12020的要求。 7.3 承载集群调度业务终端 承载集群调度业务终端的移动性管理应符合YD/T 2620.12020的要求外,还应符合T/CAMET 04006.32018、YD/T 38502021和YD/T 38512021中相关要求。 7.4 承载 PIS 业务

29、终端 7.4.1 当承载 PIS 业务时,承载 PIS 业务终端的移动性管理应符合 YD/T 2620.12020 要求外,还应符合 YD/T 38502021、YD/T 38512021 中相关要求,同时应支持如下跨线处理过程。 7.4.2 对于承载 PIS 业务的终端,由车载 TCMS 获取当前线路信息,以正确接收当前线路 PIS 信息。为避免承载 PIS 业务的终端跨线运行时将其它线路 PIS 业务带入当前线路, 承载 PIS 业务的终端应在完成7.2 过程并感知到跨线后执行图 2 的过程。 DB37/T 44422021 7 处理过程说明: a) 步骤1:承载PIS业务的UE通过车载T

30、CMS获得当前线路信息; b) 步骤2:承载PIS业务的UE通过当前线路信息判断车辆是否跨线,确定列车跨线运行时准备发起去附着过程; b) 步骤 3:承载 PIS 业务的 UE 发起去附着过程,从上次附着的核心网中去附着,网络侧进行终端去附着,并进行 UE Detach 消息触发的注销过程。去附着完成后原线路 PIS 业务删除; c) 步骤 4:承载 PIS 业务的 UE 发起附着过程,在当前小区对应的核心网中附着,当前网络进行终端附着,附着完成 UE 可以传输接入业务; d) 步骤 5:承载 PIS 业务的 UE 完成附着过程后继续发起集群注册过程,在当前小区对应的核心网中进行集群注册。集群

31、注册完成后,UE 接收 PIS 业务; e) 步骤 6:承载 PIS 业务的 UE 接收当前线路组播内容并发送给车载 PIS。 图2 PIS 业务终端跨线运行处理过程 8 互联互通线路 LTE 接口要求 8.1 基本要求 LTE系统接口应符合T/CAMET 04006.12018、T/CAMET 04006.22018、T/CAMET 04006.32018、T/CAMET 04006.42018的要求外还应满足8.2、8.3的要求。 8.2 LTE 核心网与 DC 接口要求 TCF/TMF与调度台接口应符合YD/T 38542021中的要求。 8.3 承载 PIS 的 LTE 终端与列车 T

32、CMS 接口要求 当互联互通线路承载PIS业务时,承载PIS业务的LTE终端应能够从列车TCMS获取线路信息,以确保列车跨线运行时对当前线路LTE核心网的附着,为车载PIS系统接收当前线路直播流提供基础通道。 DB37/T 44422021 8 9 互联互通线路 LTE 系统技术要求 9.1 LTE 系统要求 互联互通线路LTE车地无线系统的跨线切换接口需求、终端移交及故障恢复过程、跨线切换及故障恢复方法符合T/CAMET 04006.22018的要求,测试方法符合T/CAMET 04008.12018的要求。 9.2 LTE 系统业务优先级 互联互通线路的LTE网络以IP方式承载所有业务。

33、互联互通线路的LTE系统的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承载城市轨道交通车地通信系统中的不同业务的QCI值设定方法应符合表1的要求。 表1 不同业务 QoS 等级 业务类型 QoS 设置 QCI 资源类型 优先级 列车控制业务数据 1 GBR 2 集群调度业务(语音) 1 GBR 2 列车运行状态信息 2 GBR 4 紧急文本信息文本下发 2 GBR 4 视频监视 6 Non-GBR 6 PIS 流媒体业务 6 Non-GBR 6 集群调度业务(视频) 7 Non-GBR 7 9.3 业务网络 IP 穿透 互联互通线路承载所有业务系统的传输应采用统一的IP穿透技术,IP穿透应统一采用GRE隧道技术或后路由

34、技术之一实现业务系统IP穿透LTE网络,后路由技术说明参见附录A。 10 互联互通线路 LTE 设备技术要求 10.1 核心网设备技术要求 核心网设备应符合以下要求: a) 互联互通线路 LTE 系统的核心网设备结构符合 T/CAMET 04007.12018 中 6.1.2 要求; b) 采用后路由进行 IP 穿透的互联互通线路核心网功能符合 T/CAMET 04007.12018 中 6.2.2.5要求; c) 采用 GRE 技术进行 IP 穿透的互联互通线路核心网可选支持后路由功能; d) 核心网可靠性符合 T/CAMET 04007.12018 中 6.3 对设备容灾和备份要求; e)

35、 核心网支持 OSPF 功能; f) 核心网设备(包含 MME、xGW、eHSS、TCF、TMF 五个逻辑实体),各网元均具备冗余备份功能。 注: 采用后路由技术进行IP穿透的互联互通线路,核心网支持附录A的路由技术。 10.2 基站设备技术要求 基站设备应符合以下要求: DB37/T 44422021 9 a) 互联互通线路 LTE 系统的基站功能符合 T/CAMET 04007.12018 中 5.2 功能要求、5.6 接口要求; b) 基站承载 PIS 的空口组播功能采用 B-TrunC 技术; c) 基站支持的 GNSS 同步技术优先采用 BDS,采用 IEEE 1588v2 授时的基

36、站也优先使用 BDS。 10.3 终端设备技术要求 终端设备应符合以下要求: a) 承载 CBTC 业务的数据终端功能符合 T/CAMET 04007.22018 中 5.1 要求; b) 集群终端功能符合 T/CAMET 04007.22018 中 5.6 要求; c) 承载通信业务的数据终端功能符合 T/CAMET 04007.22018 中 5.2、5.3、5.5 要求,承载 PIS业务采用符合 B-TrunC 标准的组播业务; d) 互联互通线路 LTE 网络应采用统一的 IP 穿透技术, IP 穿透技术可选 GRE 隧道技术或后路由技术。采用 GRE 隧道技术的互联互通线路,数据终端

37、支持 GRE 隧道技术,且支持隧道数不小于 4条;采用后路由技术的互联互通线路,数据终端支持附录 A 的后路由技术; e) 跨线运行的终端应能自动与网络进行时间同步。 10.4 设备的测试认证 互联互通线路的LTE系统设备测试方法符合T/CAMET 04008.12018、T/CAMET 04008.22018、T/CAMET 04008.32018、T/CAMET 04008.42018、T/CAMET 04008.52018,以及提供B-TrunC互联互通认证证书。 11 互联互通线路 LTE 网络实施要求 11.1 A、B 网网络规划 A、B网网络规划应符合以下要求: a) LTE 网络

38、分为 A、B 网,A 网是综合承载网,承载业务性能要求见 5.1.25.1.7 要求;B 网只承载 CBTC 业务,性能要求见 5.1.2; b) A、B 网采用异频组网,使用不同的频率资源; c) 互联互通联络线与正线间宜采用同频组网; d) A、B 网使用频率应按照实际申请获得频率确定,正线和联络线 B 网频率宜使用 5 MHz 带宽,频率资源紧张情况下不应低于 3 MHz 带宽;正线和联络线 A 网频率宜使用 10 MHz 带宽,极限条件下不应低于 5 MHz 带宽; e) A、B 网的 PLMN 分配方式是,A 网的 PLMN 为 460701、B 网的 PLMN 为 460702。

39、注: PLMN ID:由政府或行业所批准的经营者,为提供陆地移动通信业务目的而建立和经营的网络标识。PLMN由MCC和MNC组成,即PLMN=MCC+MNC。 11.2 核心网设备编码规划 核心网设备编码规划应符合以下要求: a) 不同线路 MME 规划:GUMMEI 用于标识全球唯一 MME,其编码规则见表 2; DB37/T 44422021 10 表2 全球唯一 MME 标识符(GUMMEI) GUMMEI(从高位到低位) MCC MNC MMEI MMEGI MMEC 域长度 3 位 3 位 16bit 8bit X 市城市轨道交通编号含义 国家码 网络码 线路号 线路内 MME 编号

40、 取值 460 A 网 :701 B 网 :702 示例: 32768+13:表示 13 号线 示例: 01:1 号核心网 b) TAI 规划:TAI 用于标识移动台所处位置,其编码规则见表 3; 表3 TAI 编码规则 TAI(从高位到低位) MCC MNC TAC 域长度 3 位 3 位 4 位 X 市城市轨道交通编号含义 国家码 网络码 跟踪区码 取值 460:中国 701:轨道交通 A 网 702:轨道交通 B 网 (X1X2X3X4)各线路自行分配 TAC:跟踪区码,由一个 2 字节 16 进制码(X1X2X3X4)组成,TAC 值 0 x0000(0)和 0 xFFFE(65534

41、)协议中规定作为预留使用,暂不使用。 c) GUTI 规划:GUTI 在集群网络中标识一个 UE,可以减少 IMSI、IMEI 等用户私有参数暴露。GUTI采用与公众移动通信网 GUTI 相同的定义,其编码规则见表 4。 表4 GUTI 编码规则 GUTI(从高位到低位) MCC MNC MMEI M-TMSI 长度 3 位 3 位 24bit 32bit X 市城市轨道交通编号含义 国家码 网络码 MME 编号 线路内终端临时移动用户识别码 取值 460:中国 701:轨道交通 A 网 702:轨道交通 B 网 示例: MMEGI :32768+13 表示 13号线 MMEC:1 号核心网

42、由核心网分配 11.3 接入网编号规划 接入网编号规划应符合以下要求: a) 不同线路基站编号分配:Global eNB ID=PLMN ID+eNB ID,其编号规则见表 5; DB37/T 44422021 11 表5 基站编号规则 Global eNB ID(从高位到低位) MCC MNC eNB ID 长度 3 位 3 位 高 6bit 低 14bit X 市城市轨道交通编号含义 国家码 网络码 线路编号 线路内基站编号 取值 460:中国 701:轨道交通 A 网 702:轨道交通 B 网 示例: 13:表示 13 号线 线路内自行分配 b) 小区 ID 分配:ECGI 由 PLMN

43、+Cell Identity 组成,用于在 PLMN 中全局标识一个小区。Cell Identity (小区标识) 由 eNodeBID+Cell ID 组成, 其中包含 28bit 信息, 前 20bit 表示 eNodeB ID,后 8bit 表示 Cell ID。ECGI=PLMN ID+ ECI,其编号规则见表 6。 表6 小区编号规则 ECGI(从高位到低位) MCC MNC eNB ID Cell ID 长度 3 位 3 位 高 6bit 低 14bit 8bit X 市城市轨道交通编号含义 国家码 网络码 线路编号 线路内基站编号 基站内小区地址 取值 460:中国 701:轨道

44、交通 A 网 702:轨道交通 B 网 示例: 13: 表示 13号线 线路内自行分配 线路内自行分配 11.4 终端编码规划及签约要求 终端编码规划及签约应符合以下要求: a) 承载 CBTC 业务终端与其他业务终端应分开部署; b) UDN 号码 : UDN 是识别用户的号码, 在集群网络中标识一个用户, 与公众移动通信网络 MSISDN定义一致,包括三个域,最长为 15 位十进制数字,可由用户根据需要配置,其编号规则见表7; 表7 UDN 编号规则 域(从高位到低位) CC NDC SN 长度 2 位 3 位 8 位 X 市城市轨道交通编号含义 国家码 网络码 H1H2H3H4-为线路号

45、 ABCD-线路内用户号 取值 86:中国 701:轨道交通 A 网 702:轨道交通 B 网 示例: 00130123 c) GDN 号码 :群组号码在网络中标识一个群组,是网络中用户进行组呼业务时拨打或显示的号码,用户可见。其编码规则见表 8; DB37/T 44422021 12 表8 GDN 编号规则 域(从高位到低位) CC NDC GN 长度 2 位 3 位 8 位 X 市城市轨道交通编号含义 国家码 网络码 H1H2H3H4-为线路号 ABCD-线路内用户号 取值 86:中国 701:轨道交通 A 网 702:轨道交通 B 网 示例:00130002 d) 车载终端签约数据要求:

46、IMSI 由三部分组成,结构为 MCCMNCMSIN,格式如图 3 所示、说明见表 9。 图3 IMSI 号码结构 表9 IMSI 号码结构说明 IMSI (从高位到低位) MCC MNC 城市号 线路号 列车编号 车头车尾标识 长度 3 位 3 位 3 位 2 位 2 位 2 位 X 市城市轨道交通编号含义 国家码 网络码 701:A 网 702:B 网 001-999, 可取电话区号 01-99 01-99 车头第一台 11,车头第二台 12 车尾第一台 61,车尾第二台 62 取值 460:中国 701: 轨道交通 A网 702: 轨道交通 B网 示例: 青岛:532 示例: 13:13

47、 号线 示例: 01:1 号车 示例: 11:车头第一台车 12:车头第二台车 61:车尾第一台车 62:车尾第二台车 11.5 联络线覆盖 联络线覆盖应符合以下要求: a) 覆盖要求: DB37/T 44422021 13 1) 联络线应连续覆盖,不同线路 LTE 网络的边沿无线覆盖方法符合 T/CAMET 04009.12018中 6.1.2 要求; 2) 联络线不同线路 LTE 覆盖范围尽量与信号系统管辖区域保持一致。 b) 联络线属于不同线路基站的相邻小区应相互配置邻区关系; c) 联络线 PCI 分配: 1) PCI 用于 UE 区分不同小区的无线信号,LTE 物理层一共支持 504

48、 个 PCI,PCI 编码公式:NID=3NID(1)+NID(2),其中:NID(1)为 PCI 组,取值为 0167,NID(2)为小区 ID,取值为 02; 2) 联络线的相邻小区导频符号需错开,即需要保证相邻小区间的 PCI mod 3 不相同。 11.6 不同线路 IP 规划原则 LTE网络IP地址分配原则符合T/CAMET 04009.22018中规定的A类私网地址,且符合以下原则: a) IP 地址分配应遵循“统一、规范、节约、有序”的原则; b) LTE 系统 IP 地址、应用端口号具体分配应与当地城市轨道交通总体编号规划原则保持一致; c) 各条线路、网络、业务系统的 IP

49、地址分配不应互相冲突; d) IP 地址分配应利于整网网络路由收敛和运用管理; e) 每条线路 LTE 网络的 A、B 网应分配不同网段; f) LTE 系统分配的网段应与 CBTC、PIS 等系统的网段不同; g) LTE 系统给 CBTC 终端分配的 IP 地址应与给其他业务类型终端分配的 IP 地址网段不同; h) 业务系统内部地址由各业务系统根据业务需要自行统一分配,与承载网以及 LTE 系统不应存在网络地址冲突的问题;业务系统内部地址应按线路、A、B 网独立地址段分别进行规划; i) 线路间的互联互通、系统间的互联互通应通过三层路由设备实现。 DB37/T 44422021 14 A

50、 A 附录A (资料性) 后路由技术解释说明 后路由是一种核心网内部路由查表IP穿透技术, 核心网内部保存了TAU WAN口IP与下属LAN口设备IP地址的从属关系配置, 当访问下属LAN口设备IP地址时通过查找此配置确定对应的WAN口IP地址, 从而确定数据转发路径。后路由原理如图A.1所示。 1.下行业务: a) 核心网根据目的地址(TAU LAN 口 IP 地址)查找内部配置表确定对应的 WAN 口 IP 地址; b) 核心网根据确认的 WAN 口 IP 地址转发业务数据; c) TAU 收到核心网下发的业务数据后根据目的 LAN 口 IP 地址转发到对应的 LAN 口 IP 地址。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交通运输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