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考点总结
1
选择题
1、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留恋(2)依恋(3)流连(4)挂念(5)思念
他_____于异国他乡美丽的风光,忘了家中老母亲对他日日夜夜的_____:他舍不得离开这西方的乐土,_____那里灯红酒绿的生活,小时对母亲的 已不见一丝痕迹。他不知道,老母亲在家乡却一直 着他生活得怎样,那日日夜夜的守望是怎样的一种煎熬!
A.(1)(5)(3)(2)(4)B.(1)(4)(3)(2)(5)C.(3)(5)(1)(2)(4)D.(3)(4)(2)(5)(1)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运用近义词的能力。
“留恋”:①不忍舍弃或离开;②舍不得离开或舍弃(比如:临毕业时,同学们对学校都十分留恋)③对往日、往事的怀念、留恋过去。
“依恋”:①“依恋”用在名词前面多表示“留恋”、“舍不得走开”等意思,如“依恋家乡的山山水水”。②用在名词后面则表示“依靠”、“依赖”、“珍惜”等,如“看得出,他对那份工作是多么依恋”。③用于爱情,表示“爱恋”、“亲密得难舍难分”,如“深深的依恋着你”。
“流连”:指耽于游乐而忘归。
“挂念”,因想念而放心不下。
“思念”:意识主体对人或物的想念就叫做思念。思念包括对家的,对亲人的,对爱人的,对朋友的,对故土的,祖国的思念。
首先,依据第二处空格前“家中老母亲对他日日夜夜的”,此处与之搭配的只能是“挂念”或“思念”,而第五处空格后的“他生活得怎样”限定只能是“挂念”,故第二处空格只能是“思念”,排除BD;
第四处空格前的“小时对母亲的”限定了此处只能是“依恋”;
比较“流连”与“留恋”,“流连”的对象仅限于自然景色、名胜佳境等可供游乐观赏的处所、环境。第一处空格后的“风光”与“流连”搭配更为恰当,第三处空格后的“生活”与“留恋”搭配更恰当,排除C。
故填的词语依次是:(1)(5)(3)(2)(4)。
故选A。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严冬的夜晚,凛冽的北风从后窗缝里灌进来,常常把人们从睡梦中冻醒,让人不寒而栗 。
B.这次军事演习,蓝军一度处于劣势,他们在关键时刻反戈一击 ,才夺回了战场上的主动权。
C.在座谈会上,代表们结合实际情况,广开言路,畅所欲言,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D.从文章风格看,《庄子》奇幻,《孟子》雄辩,《荀子》浑厚,《韩非子》峻峭,实在各有千秋 。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不寒而栗:天不寒冷而发抖,形容非常害怕。语境讲天气寒冷,把人冻得哆嗦,没有突出人心里害怕。此处不合语境。
B.反戈一击:调转矛头,向自己原来的营垒进攻,比喻掉转头来反对自己原来所属的或拥护的一方。句中是蓝军对另一方的行为,用词不当。
C.广开言路:尽量给下面创造发表意见的条件,是上级对下级而言。此处用于形容座谈会上代表们发言,不合语境。
D.各有千秋:各有各的存在价值,比喻各人有各人的长处或特色。语境讲不同的文章各有自己的特色,使用正确。
故选D。
3、下列各句中,标点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跟随在他身后不禁产生了瞬间的错觉: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吗?
B.厨房里有位大师傅,人还没到话先到了:“您是百货大楼卖糖的那个老同志吧,我在您那儿买过糖,快坐下来吃!您这么大岁数了,站一天柜台,够呛啊,该歇歇了。”
C.回忆起这段往事,钟扬的妻子也感叹“他在这方面的知识储备非常充足。”
D.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生命的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C.引号中的内容为直接引用,所以应在“感叹”后加冒号。
故选C。
4、下列句子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B.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C.待诸父异爨
D.喻形寓内复几时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句、正确书写汉字的能力。
A.“愿陛下矜悯愚诚”的“悯”应为“愍”,怜惜的意思。
C.“待爨诸父异”的“”应为“迨”,等到的意思。
D.“寓形宇内复几时”的“喻”应为“寓”,寄托的意思。
故选B。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一时间,漫天的大雾把什么都遮没了,就是稍远处的电线杆也躲得杳无音讯。
B.各级党校应该树立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学风,学员长期生活在其中,耳濡目染,才可能成为讲究实事求是的人。
C.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懂得发展学生的智力,必须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因为二者是休戚相关,紧密相连的。
D.学校里教学秩序整顿以后,以前那种不正常的师生关系也应该改弦更张了。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A.“杳无音讯”,指一直得不到对方的信息。这里形容“远处的电线杆”也被“遮没”了,应改为“无影无踪”。
B.“耳濡目染”,指经常听到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这里表现“学员长期生活在其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使用正确。
C.“休戚相关”,形容忧喜、祸福彼此相关联。这里形容“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紧密相关,应改为“息息相关”。
D.“改弦更张”,是指换掉旧的琴弦,再安上新的。比喻去旧更新,改变制度或做法等。这里是形容“不正常的师生关系”应该改变了,适用对象不当。
故选B。
6、下列各项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皎洁 障碍 流光益彩 得不偿失
B.顽皮 繁琐 楚楚动人 催枯拉朽
C.斑斓 驱使 卧薪尝胆 语无伦次
D.延绵 蜂拥 珠丝马迹 无精打采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形的能力。
A.“流光益彩”的“益”应为“溢”;
B.“催枯拉朽”的“催”应为“摧”;
D.“珠丝马迹”的“珠”应为“蛛”;
故选C。
7、下列各句中所引用的诗文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中年人或老年人见了青年,觉得不胜其健羡之至,而青年人却似乎不能充分了解青春之乐。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B.我向来过惯“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日子,一切日常生活的经过都记不住时日。
C.“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对党员干部来说,走好为官从政的第一步很重要,但守住初心,自始至终坚守住党员干部清正廉洁的底线,则更为重要。
D.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根线的长度,足够绕地球三匝,随卫星上天。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引用得体的能力。
A.此句诗,诗人言自己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本身就处在庐山之中。自己的视野被庐山的峰峦所局限,行动被庐山的丘壑所制约,看到的景物也就只是庐山的冰山一角,所以根本不可能透彻地了解庐山。这两句议论新奇,发人深省,阐述了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哲理:由于我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也不同,或因思维定式的影响,看到的事物就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想要看清事物的真相和全貌,我们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限制,摆脱主观的偏见,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综合分析。这里用于青年人不能充分了解青春之乐,符合语境。
B.“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寂寞。反应一种惆怅之情,而句子反应的是一种闲适之情。不符合语境。
C.这两句的意思是: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多用以告诫人们为人做事要善始善终。用在这里说党员要守住初心,自始至终坚守住党员干部清正廉洁的底线,符合语境。
D.此诗句表达了一个母亲对远行儿子的寄托和无私的爱。这里语境主要写的是一个人的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这也就是说母亲对儿女的牵挂,符合语境。
故选B。
8、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现实主义作家,是俄罗斯文学史上创作时间最长、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深远的作家。他的作品反映了19世纪后期俄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列宁称之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B.《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立场和态度鲜明,控诉军阀政府屠载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无耻文人的卑劣言论,悼念并赞颂革命青年的英勇精神,激励人们在勇敢请愿反抗的路上继续前行。
C.《包身工》采用双线交织的结构形式,主线以时间为序,描写包身工一整天的生产劳动画面,副线综述包身工制度。全文结构清晰,把包身工的生活也写得有点有面,详略得当。
D.中国剧作家夏衍作为中国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左翼戏剧运动的先驱者和主要领导者之一,对中国现代话剧事业的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也形成了独特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激励人们在勇敢请愿反抗的路上继续前行”说法错误,作者通过这篇文章启示人们:对中外反动派说什么都没有用了,唯一的办法只有起来革命,而不是勇敢请愿。
故选B。
9、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中秋节,男人们出力打着糍粑,女人们在一边择(zhái)菜切肉,娃娃们围着他们嬉戏打闹,一派悠然和谐、阖家团圆的风光。糍粑呈圆饼状,白白软软,端的一副(fú)明月清辉的模样。
B.“军民携手奋进•同心合力筑梦”军地联谊(yì)文艺演出暨非遗文化进军营活动在武警总队某部圆满举行。演出中,《江姐》选段《绣红旗》等节目让军民深受感动,爱国热情高涨(zhǎng)。
C.进入十一月,流感疫苗接种(zhòng)高峰来临。有市民说自己接种流感疫苗第二天有点鼻塞(sāi),不知道是否是正常现象。省疾控中心专家表示,这是疫苗接种后常见的不良反应。
D.她把灯举得更高了一些,大气似乎变成了纤(xiān)维织品,挣脱绿茵茵的海面,在红黄交织的纤维中间闪烁,燃烧,犹如篝火堆上滕起的焰火。这燃烧的焰火逐渐融汇成炽(chì)热的一片。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一副”的“副”应读为fù;
C.“鼻塞”的“塞”应读为sè;
D.“滕起”的“滕”应写为“腾”。
故选B。
10、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晌午 辐射 短小精悍B.长篙 笙箫 义愤填赝
C.云宵 湮没 礼上往来D.肆业 寒喧 无精打采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B.“义愤填赝”的“赝”应为“膺”。
C.“云宵”的“宵”应为“霄”;“礼上往来”的“上”应为“尚”;
D.“肆业”的“肆”应为“肄”;“寒喧”的“喧”应为“暄”。
故选A。
11、下列各句中不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迩之事父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C.曰余食赘行
D.故盗贼有亡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B.“内”同“纳”。
C.“行”同“形”。
D.“有”同“又”。
故选A。
12、文中划线处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高大奇伟的马头墙有骄傲睥睨的表情、跌宕飞扬的韵致、① 灰白的屋壁被时间涂画出斑驳的线条。要真正领略徽派建筑之美,该是在西递村。② 从远处望去,西递是一片线条简洁的黑瓦铺成的屋顶和高大的白墙,黑白相间,③ 错落有致。迈入老屋你会发现,这些老屋内部的繁复精致与外部的简洁纯粹形成鲜明的对照,徽派建筑中著名的三雕④ 木雕、砖雕、石雕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A.①B.②C.③D.④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本题,①处,顿号应改为逗号。“马头墙有……表情……韵致”主谓宾俱全,这是一个句子;“屋壁被时间涂画出斑驳的线条”是下一个句子,这里是两个小分句之间的停顿,应使用逗号,顿号是词语或短语间的停顿。
故选A。
1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诗歌想象雄奇、情思奔涌,诗风豪放飘逸;杜甫诗艺精湛、众体皆工,诗风沉郁顿挫。严羽《沧浪诗话》高度评价道:“论诗以李杜为准。”
B.《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以奇异的故事批判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被誉为“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C.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他七位分别为柳宗元、范仲淹、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他们反对骈文,提倡古文,主张“文以明道”。
D.新乐府运动是中唐诗人白居易、元稹倡导的一场诗歌革新运动,强调自创新题、咏写时事,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C.“‘唐宋八大家’……其他七位分别为柳宗元、范仲淹、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错。“范仲淹”应为“曾巩”。
故选C。
14、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娈生 砥砺 甘霖 姗姗来迟
B.警惕 良霄 和睦 莫衷一是
C.煎熬 挚友 落寞 相孺以沫
D.喧嚣 噪音 联翩 南辕北辙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形的能力。
A.“娈生”的“娈”应写作“孪”;
B.“良霄”的“霄”应写作“宵”;
C.“相孺以沫”的“孺”应写作“濡”;
故选D。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互联网公司在裁员风声此起彼伏的背景下,“996”工作制已经成为一些企业逼退员工或变相增加KPI的手段。
B.卢永根夫妇用自己对事业的挚爱与执着,谱写了一篇篇感人的华章。他们将积攒下来的八百多万元巨款全部倾囊捐赠,不留一分一毫给后代。
C.调查组掌握到,阳关林场管理比较粗放,日常工作不够规范,存在违规承租和协调不力,导致媒体反映的一些问题的发生。
D.考虑和解决问题,不仅要实事求是,且要与时俱进,不能老停留在呼吁层面,而应深入其中,进入操作层面,进行制度建设,完善法律法规。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中途易辙,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互联网公司”,句子并不完整,就开始了另一话题“‘996’工作制”,可以把“在”提到句首。
B.语义重复,“倾囊”就是“尽出全部”的意思,可删掉“全部”。
C.成分残缺,“存在违规承租和协调不力”缺少宾语中心语“的情况”。
故选D。
16、下列对相关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流派,其代表人物郭沫若创立了“三美”新格律理论,对中国新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B.《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以四言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C.游仙诗,以遨游仙境为主题的诗歌。其在思想上,表现出超越世俗社会局限的愿望;在艺术上,想象奇特,善于运用夸张、象征等手法。
D.白居易,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郭沫若”错误,应为闻一多,他提出了“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故选A。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专家指出,当今时代寻求网络隐私的刚性边界很困难,只有通过立法和制定标准去解决隐私问题,才能纲举目张。
B.避讳,不仅是语言艺术问题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问题,更是对待别人的态度问题。常言道,“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说话时,不能口无遮拦。
C.有些人遇到啥事儿都爱急,这在中医上被称为“心火亢盛”。这些一遇事就火烧眉毛者,在心火亢盛不太严重的情况下,可用莲子心泡茶喝。
D.有些人遇见理论,就想要明白。如果不能完全明白,就不惜穿凿附会,因为这样似乎可通,并自觉新奇可喜。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A.“纲举目张”:把大绳子一提起来,一个个网眼就都张开。比喻抓住事物的关键,带动其他环节,也比喻文章条理分明。这里是说“只有通过立法和制定标准去解决隐私问题,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从而解决问题,使用正确。
B.“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指要顾及别人的脸面。联系语境“说话时,不能口无遮拦”,使用正确。
C.火烧眉毛:比喻事到眼前,非常急迫。这里形容“有些人遇到啥事儿都爱急”,使用不当,可用“心急火燎”。
D.穿凿附会:意思是指生拉硬扯,非常牵强的解释。这里是说“如果不能完全明白,就不惜” 牵强的解释,使用正确。
故选C。
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我树之成而实五石B.吴王使之将
C.与越人水战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树”,名词作动词,种植。
B.“将”,名词作动词,做将领或统帅。
C.“水”,名词作状语,在水上。
D.“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故选C。
19、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山麓(lù) 雕砌(qiè) 山巅(diān)
B.悬崖(yá) 石磴(dèng) 须臾(yú)
C.戊申(wù) 岱祠(cí) 姚鼐(lài)
D.膝盖(qī) 石罅(xià) 绛皓(hào)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雕砌”的“砌”应读为“qì”。
C.“姚鼐”的“鼐”应读为“nài”。
D.“膝盖”的“膝”应读为“xī”。
故选B。
2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朋友们耳提面命的劝导下,他不仅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表示自己不该动手打人,还主动提出道歉并赔偿对方的医疗费用。
B.近日,网上流传的一段视频显示,在捷克共和国国家动物园里,一只猫咪和两只犀牛的关系亲密到间不容发的地步,惹人喜爱。
C.检视当代中国文艺打造的英雄画廊,我们会发现绝大多数英雄形象都是革命英雄或与中国革命历史命运息息相关的民族英雄。
D.从前段日子网上流传的一些视频看,那些校园欺凌者的手段之残忍、花样之翻新、情节之恶劣,令人叹为观止,也让人难以置信。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耳提面命:形容师长殷切教导。用于长辈对晚辈,平辈、朋友之间不可用。此处指朋友们对他的劝告,对象不当。
B.间不容发:空隙中容不下一根头发,形容事物之间距离极小,也形容与灾祸相距极近,情势危急到极点。此句是要形容关系亲密,不是要形容距离小,成语使用错误。
C.息息相关: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此处指英雄与中国革命历史命运关系非常密切,符合语境。
D.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此处指校园欺凌的手段,褒贬不当。
故选C。
21、下列各项句子,缩句后与原来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在一篇篇时鲜美文中,我们捕捉到心灵留下的一丝丝痕迹。(我们捕捉到痕迹)
B.陈薇带领的研究团队开展了新冠疫苗二期临床试验。(研究团队开展试验)
C.杭州好多医务人员的朋友圈里,都在传一组“医生手术室里用手机哄2岁女孩”的照片。(朋友圈里都在传照片)
D.一辈子未曾远行过的老人的温情的目光,却翻越了崇山峻岭。(老人翻越了崇山峻岭)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缩句的能力。
D.“一辈子未曾远行过的老人的温情的目光”中,中心词是“目光”,前面都是定语,因此句子应当缩写为:目光翻越了崇山峻岭。
故选D。
22、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几个著名交响乐团受邀演出,以庆祝新音乐厅的______。
②只有具有大专及以上的______,才有资格报名。
③干部工作做得不好,要从自身查找原因,不能总______群众。
A.启用 学历 报怨B.启用 学历 抱怨
C.起用 学力 抱怨D.起用 学力 报怨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空,启用:开始使用,涉及对象主要为物。起用:重新任用已经退职官员或提拔使用,多指人。此处是庆祝新音乐厅的使用,用“启用”恰当。
第二空,学历:在学校里学习的经历,指曾在那些学校毕业或肄业。学力:在学问上达到的程度。此处前有“大专”,因此应用“学历”。
第三空,抱怨:指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报怨:对所怨恨的人做出反应,侧重于行动。此处是告诫干部不要对群众心存不满,使用“抱怨”正确。
故选B。
2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乘客在乘坐国内航班时,即使乘飞机前不购买航空意外保险,如发生人身伤害,最高赔偿也可超过40万元以上。
B.《大长今》的成功并不偶然,除了演员认真、故事精彩外,电视剧场景的精致、讲究,长今以德报怨的东方传统道德、价值观也让人感到亲切。
C.面对目前愈演愈烈的中美贸易纠纷,哈里森和桑福德不约而同提出了吸引中国企业去美国投资设厂这条民间和解方案。
D.中国政府为了在农村实行全免费的义务教育作出了郑重承诺,但如何将中央的决心转化为省级以及乡镇级政府的行动刻不容缓。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不合逻辑,“超过”与“以上”重复,去其一;表意不明,“40万元”后加“人民币”。
B.搭配不当,“精致、讲究”与“感到亲切”不搭配。
D.句式杂糅。可删除“但如何”或将“刻不容缓”改为“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故选C。
24、下列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栏循(sǔn) 虫豸(zhì) 小觑 (xù) 舂米(chōng)
B.盘桓(héng) 敌忾(kài) 官响(xiǎng) 戊戍 (wù)
C.祚薄(bó) 鸡豚(tún) 铿然(kēng) 珍馐 (xiū)
D.眼拙(zhuō) 老妪(ōu) 飧饔(sūn) 口呐(nà)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见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栏循”的“循”应为“楯”,应读shǔn;“小觑”的“觑”应读qù。
B.“盘桓”的“桓”应读“huán”,“官响”的“响”应为“饷”,“戊戍”的“戍”应为“戌”。
D.“老妪”的“ 妪”应读“yù”;“口呐”的“呐”应为“讷”,应读“nè”。
故选C。
25、下列文化常识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纳赀,封建社会的选官办法,即交纳一定的钱财就可以取得入选作官的资格,实质上是公开的买官卖官。
B.兵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篇、军械、军令等。其长官为兵部尚书。
C.羽书,插有鸟羽的紧急军事文书。《汉书》注:“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征召也。其有急事,则加以鸟羽插之。”
D.刍荛,割草打柴的人,指代乡野间见闻不多无知浅陋的人或普通百姓。常用“刍荛之见”来批评别人见识短浅。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D.“常用‘刍荛之见’来批评别人见识短浅”说法错误,“刍荛之见”是认为自己的意见很浅陋的谦虚说法。
故选D。
26、对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方法的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柳树迎着风儿翩翩起舞,花儿们笑弯了腰。(拟人)
B.祖国大地换新颜,一天等于二十年。(夸张)
C.河水涟漪,花絮飞扬,谁能说这不美呢?(反问)
D.次仁的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比喻)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
A.人的行为状态“翩翩起舞”“笑弯了腰”赋予了柳树和花儿们,把自然写活了,体现了拟人修辞。
B.“一天等于二十年”体现了夸张修辞的特征。
C.“谁能说这不美呢?”表肯定,属于无疑而问,符合反问修辞的特征。
D.“像他父亲一样”是类比,同类之间有相似点不是比喻修辞,比喻的前提是不同类别。
故选D。
27、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防电信诈骗宣传语:电信诈骗设计精妙,上当受骗与学历无关。
B.将自己著作赠送朋友:拙作新成,惶恐以赠,尚祈雅正,不吝赐教。
C.去朋友家做客临别:感谢你恭候在家,盛情款待,我们下次再会。
D.患者赠送医生锦旗:杏坛高手,医者仁心;悬壶济世,妙手回春。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A.“精妙”是褒义词,用来形容“电信诈骗”不合适,后半句不符合宣传语的特征,可改为“电信诈骗猛如虎,上当受骗需谨防”。
C.“恭候”,恭敬地等候,表敬,用于等候别人,此处用于别人等自己,敬谦失当,可改为“等候”。
D.“杏坛”指教育界,给送医生锦旗,应用“杏林”。
故选B。
28、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每年十月一日新中国诞辰这一天,全国各地张灯结彩,表达对祖国母亲的美好祝福。
B.在学校举办的校园文化节庆祝活动中,能够聆听诸位先贤的高论,真是茅塞顿开,获益匪浅。
C.第二季度,为了加强新冠的预防,不少城市纷纷采用了参与疫苗注射即惠赠礼品的激励方式。
D.端午节,人们以“端午节安康”来表达对彼此的美好祝福,表明传统文化习俗越来越受到关注。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A.“诞辰”指有名气的人的出生纪念日,而句中说的是国家,对象不当,不得体。
B.“先贤”指已故的有才德的人,而句中说在校园文化节庆祝活动中聆听其高论,说明他们是参加活动的人,对象不当,不得体。
C.“惠赠”是称人赠与的敬辞,句中是说城市送礼品给参与疫苗注射的人,对象不当,不得体。
故选D。
29、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湓浦口(pén) 憔悴(jiāo) 六幺(yāo) 慢捻(niǎn)
B.铮铮然(zhēnɡ) 贾人(jiǎ) 荻花(dí) 转徙(xǐ)
C.虾蟆陵(há) 嘈杂(cáo) 钿头(diàn) 幽咽(yè)
D.江浸月(jín) 呕哑(yā) 嘲哳(zhā ) 裂帛(bó)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A.“憔悴”的“憔”应读“qiáo”;
B.“贾人”的“贾”应读“gǔ”;
D.“江浸月”的“浸”应读“jìn”。
故选C。
30、下列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4年的抗战史,充分 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伟大民族精神,成为抗战题材美术创作的重要内容。《大刀进行曲》《风云儿女》等作品,从不同角度 了中华儿女“前仆后继赴国难”的英勇抗争群像,充满浓郁的家国情怀。
A.显现 弘扬 雕刻B.彰显 表扬 雕刻
C.彰显 弘扬 刻画D.显现 表扬 刻画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显现”:显露出现。“彰显”:分明而确定地表现。
语境应是“表现民族精神”,应选“彰显”。
“弘扬”:发扬光大。“表扬”:依据客观事实,对事情处理正确并且给与肯定认可的一种行为。
语境与“伟大民族精神”搭配,应选“弘扬”。
“雕刻”:指把木材、石头或其他材料切割或雕刻成预期的形状。“刻画”:①用刀子或尖锐的东西刻;②用文字描写或用其他艺术手段表现(人物的形象、性格)。
依据“《大刀进行曲》《风云儿女》等作品”“英勇抗争群像”可知,应选“刻画”。
故选C。
填空题
31、重要字音
①譬( )如 ②子衿( ) ③呦( )呦 ④鼓瑟( )
⑤吹笙( ) ⑥可掇( ) ⑦越陌( ) ⑧度阡( )
答案: pì jīn yōu sè shēng duō mò qiān
解析: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此类题主要考查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生僻字的字音和字形。多音字要依照“据义定音,音随义转”的特点,区分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的读音、词性辨别读音等。平时要善于积累,同时要结合词义、词性、汉字“六书”等相关知识及技巧进行辨析。
①“譬”要注意不能读作“辟(bì)”,而读“pì”;
②“衿”字是形声字,读音与“今”相同,为“jīn”;
③“呦”字读一声,为“yōu”;
④“瑟”字注意与“琴”“琵琶”等形近字区别,读作“sè”;
⑤“笙”字是形声字,读音与“生”相同,读作“shēng”;
⑥“掇”字形近字很多,注意与“辍”“缀”“啜”等字区别,要读作“duō”;
⑦“陌”字可联系“陌生人”“阡陌交通”等词,读作“mò”;
⑧“阡”字可联系“阡陌交通”一词,读作“qiān”。
32、嗬,果真马大胡子的骑兵来了,一队接着一队,还真不少。______(在横线上填写该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答案:借代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大胡子”是借代,以特征代本体。
33、识记字音。
凋伤( ) 萧森( ) 塞上( ) 暮砧( )
答案: diāo xiāo sài zhēn
解析: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凋”,diāo,有“衰败,衰落”之意。“萧”,xiāo,冷落、衰败、没有生气的样子。“塞”,sài,边界上隔绝内外的屏障。泛指易于据守御敌的险要地方。“砧”,读作zhēn,本意是指捣衣石,引申义是古代用于斩首或腰斩的刑具,犯人伏其上以受刑,现代工业中对砧的引申义一般为底座、基准之义。
34、(1)太宗为________号,即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
(2)________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军令等事务。其最高长官是________。
答案: 庙 刑部 刑部尚书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可以借助课内所学进行填空,尤其要关注课文下面的注释。(1)是考查皇帝的庙号,“庙号”是我国封建时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本题中的“太宗”就是庙号。(2)是考查古代的官职,首先要知道“六部”所指,即吏、户、礼、兵、刑、工六个部的合称,然后根据“掌管刑法、狱讼、军令等事务”可知前面应填写“刑部”;六部的最高官职为尚书,副职为侍郎,由此可知,刑部的最高长官为刑部尚书。
35、把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芣( )苢( ) ②掇( ) ③捋( ) ④袺( ) ⑤襭( )
⑥阴霾( ) ⑦场圃( ) ⑧村酤( ) ⑨闭廪( )
答案: fú yí duō luō jié xié yín pǔ gū lǐn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把下列加点字注音”,然后根据字形和字义辨析字音,尤其要关注形声字,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考生可以结合声旁推测读音。如“掇”“袺”“襭”“圃”“酤”等都是明显的形声字,声旁分别是“叕” “吉”“颉”“甫”“古”,考生可以根据这些声旁推测读音。
36、在下文的横线处填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_________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衰退,因而杂交无优势_________的论断就写在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辛诺特_________邓恩合著的经典著作_________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大学教科书_________遗传学原理_________中,因此竟然有人嘲笑袁隆平_________提出杂交水稻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_________
答案: “ ” 、 —— 《 》 “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衰退,因而杂交无优势”,是论断的内容,故应在前后加上引号。“辛诺特”“邓恩”分别是两位科学家的名字,故应该都顿号隔开。“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大学教科书”是对他们合著的经典著作的解释说明,故应用破折号。“遗传学原理”是书籍名称,故应用书名号。“提出杂交水稻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是有人对袁隆平的嘲笑内容,应该用引号。
37、明确字音。
巍巍( ) 庚子( ) 荆楚( ) 肆虐( ) 坚如磐石( )
遏制( ) 铆足( ) 夯实( ) 凛冽( ) 屹立不倒( )
脊梁( ) 淬炼( ) 诠释( ) 罹难( ) 疟疾( )
溯源( ) 谆谆( ) 沉疴( ) 不骛( ) 挑衅( )
答案: wēi gēng jīng sì pán è mǎo hāng lǐn yì jǐ cuì quán lí nüè sù zhūn kē wù xìn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略。
38、重要字音。
①八佾( ) ②譬如( ) ③未成一篑( )
④子罕( ) ⑤迩之事父( )
答案: yì pì kuì hǎn ěr
解析:
本题考查字音的识记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