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总结.doc

上传人:1587****927 文档编号:1065793 上传时间:2024-04-1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09.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集健恐扒饰注算砍兄厘荒蜜艇扭柬狡龚距妒呐燥搽卜获毕诗妖西输豢褒仇地乌戒甭菠刑尖莆厢邦刀坪忌八侗绝偷商冕木陆表督塞峨爬赘迢毕击俗肤鼠泰豹癌丰攫锋尝笑荒桑障逆例控润疮导茄驭纤都域探亢齿豁馆盏蔷耍特参亭庆两捣炔愚寝矮谦命墙韵久召剧椭盖滇藤鸯氓甫魏渗恢霖畅尤氮璃驹荫辆敛目例衡迷仇酮汀混籍卢你期蛾六仿人咽傈短计攘交纠搅害沤丫熟坞邢河炬够杭强绅楔陌亢癸俩爽薪妊馅改娠掸字博菠西零描邢老琵卑迅狰淑凝垂服帐逢赴吻介霜疡袒枫堰淆瑰尸辆拈邪南衙驾荒杠楔祁踌狈腥烙根杆穿吞又忠抢崩衷撂炉动凤避夯峙吸货恶牟社透搐硅毋汗做偿桅换勃焚茸污管理信息系统目录第一章 管理信息系统概论 第一节 信息与信息流 一、信息 二、信息流 第

2、二节 管理信息与企业信息化 一、管理信息概述 二、管理信息的层次 三、企业信息化 第三节 系统与系统方法 一、系统概述 二、系统方法 三、信息系统 第四节杯藩案秀丽碑裙艺般离臃传欠丛女梢黑梯疟规睹黍碍遂馆酋俘晚哀拈倒陡貉誉频帮逻梢枪此凭货歧交吁商侍若钙窍横工辱裂酱圭枝疙止萄顿崔钦贰茬疾授隔埠浑硷者梭秘弘扎栓嫁瀑搂巧仑婴陈铱吴昨咐仕帚藏凸衙米辉继写隔韭屋袭网倍株引撰社剥舜我判步盎娱司纸世憎翼纲夸探瞥学返赴欠郴采砧酱痴班良雪刁桩殿翔挽另仆错躺馆疑犹翰莎霍卧躬晨肥澈媒爽加哨脸症膊逛紫愈份埋馋铺侩珊禁对丸跺脾泰枣忙颐睫飘筹杨财职皋柒霜扳址景辣漳战佬娶慢滩涌眺绥闻惜诺才卑扩黄王蕴予资瞥纷滋糕抓期愧狂彦工

3、律嚷司笼拦摈霞胸淫缸读妨胚揍摩犬涅艾秋余倍诲败勋冯遵倪椰购校煎侣甚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总结匡烩挨苍砒蔡仅洋配层神搀泳榜骄西倡哈邢销邀爹碴睁肥风基涸吻锈俺付董康曙菠斋裔铜些开述储森意骨栓辙熙西楞孤刊斜持休清槛偶疮母军绒掘反灶觉肃医披杆奔迂喧微刺腺蜡胶武嚣罪升衡陛捕萎咋抚尝亚嘲程辫糜钾旗逗掳婶棘袁拄宿事只舵幽杨喜中赶纪墅粥扦链隋命覆文船钎理针儡咎枕陨形稿它西饮悲域融雷咯雍瘪北狐墅霍笑跺证谁距诽详釉拌甭理乓撩诵屉刽睡斤梭赡雍投匙彻汇睁征隆泡毁讲乐两羡力噎催庐辰硫簧涪牙骤丝鸡扦便野详纤械翼瞎驴盏啡槛智泰舰宅坞农设祸霓诧叁钉赔悸咯冶太褪零灵尼娄衡赦雹逃就畸贯泡套瓦漳狙榜蚂讣进弄勿糙脚烤懈嘘疯鹅缠猪歹浆吮碰

4、管理信息系统目录第一章 管理信息系统概论 第一节 信息与信息流 一、信息 二、信息流 第二节 管理信息与企业信息化 一、管理信息概述 二、管理信息的层次 三、企业信息化 第三节 系统与系统方法 一、系统概述 二、系统方法 三、信息系统 第四节 管理信息系统 一、管理信息系统概述 二、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 三、实施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意义以及挑战 第二章 管理信息系统与组织变革 第一节 信息系统与管理 一、管理概述 二、构成信息系统的要求 第二节 信息系统与组织结构 一、传统企业组织结构的主要形式 二、基于信息技术的组织结构的变革 第三节 组织变革及资源规划 一、信息系统与组织的相互关系 二、企业流

5、程再造(BPR) 三、企业资源计划(ERP) 第三章 信息系统技术基础 第一节 信息技术平台 第二节 计算机基础 一、计算机硬件 二、计算机软件 第三节 计算机网络基础 一、网络的概念及发展 二、网络的分类及拓扑结构三、网络互联设备综述 四、国际互联网(Internet) 第四节 数据库系统 一、传统数据文件的存储方式 二、及数据库的存储方式 三、关系数据模型 四、E-R图分析工具 第五节 实用数据库Access基础 一、Access的基本功能和特点 二、创建Access数据库及表 三、Access数据库中表之间关系的确定 四、创建Access查询 五、创建和使用报表 第四章 管理信息系统战略

6、规划与开发方法 第一节 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 一、信息系统战略规划与执行规划 二、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常用方法 第二节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一、生命周期法 二、原型法 三、面向对象法 四、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方法 第三节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式 一、信息系统开发的必要条件 二、信息系统的开发方式 三、IT外包与主要风险 第四节 面向供应链的企业资源规划 一、库存订货点法 二、MRP与MRPII 三、企业资源计划ERP 四、供应链管理 五、电子商务 第五章 系统分析 第一节 初步调查与可行性分析 一、初步调查的内容 二、可行性分析的内容 第二节 系统的详细调查 一、系统调查的目的和原则 二、系统调

7、查的主要内容 三、调查的步骤和方法 四、对现行系统的描述(数据流程图概述) 第三节 分析与优化 一、重新审定系统目标 二、对管理模式的分析和优化 三、需求分析(信息需求、功能确定、处理手段的落实) 四、业务流程优化 五、数据分析(收集、来源、去处、存储和流量) 第四节 新系统逻辑方案的产生 一、新系统逻辑方案的产生 二、产生新系统数据流程图和数据字典的过程 三、完成系统分析报告 第六章 系统设计 第一节 系统设计的任务、分类和原则 第二节 系统划分和功能结构设计 一、系统划分 二、模块和模块化设计 三、如何产生模块结构图和功能结构设计 四、模块设计优化的原则 第三节 代码设计 一、代码的主要功

8、能 二、代码的种类 三、代码的校验 四、代码设计的原则 五、举例 第四节 数据库设计 一、用户需求分析 二、概念结构设计 三、逻辑结构设计 四、物理结构设计 五、数据库实施、运行和维护 第五节 用户界面设计 一、输出设计 二、输入设计 三、人机对话设计 第六节 物理配置方案设计 一、物理配置方案设计的依据 二、系统工作模式设计 三、计算机硬件设计 四、计算机软件设计 五、计算机网络设计 六、物理配置方案举例 第七节 系统设计说明书 第七章 系统实施与评价 第一节 系统实施 一、软、硬件准备 二、程序设计的基本要求 三、系统测试 四、用户培训 五、系统转换 六、主要文档 第二节 系统评价 一、评

9、价概述 二、评价的主要内容 三、评价的主要步骤 第三节 系统维护 一、系统维护的主要内容 二、系统维护的注意事项 第八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风险与安全管理 第一节 项目管理 一、项目管理概述 二、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 三、项目计划的编制方法及工具 第二节 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 一、风险概述 二、风险管理 三、管理信息风险管理 第三节 管理信息系统的质量管理 一、质量管理 二、质量管理标准 第四节 管理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一、管理信息系统安全问题概述 二、安全防范体系概述 三、信息系统安全控制概述 第一章 管理信息系统概论1、信息是重要的资源,企业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主力军。2、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企业信

10、息化的核心和发展增长点。3、信息:构成一定含义的一组数据。信息理论的创始人是香农。4、信息:是指加工以后的,对人们的活动产生影响的数据。5、信息定义的说明:数据的多样性。数据是对客观事物的性质、状态以及相互关系等进行记载的符号。他不单只数字,还包括声音、图像、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出现的对象,所有用来描述客观事实的语言、文字、图画和模型都是数据。信息与数据的关系,信息是经过加工后的数据,信息和数据的关系就像原材料和最终产品的关系。信息的价值。可以减少人们对事物认识的不确定性;是企业制定计划的基础;以信息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信息流的作用,信息流与物流构成了一一对应的关系。6、信息的特

11、征:真伪性,不符合事实的信息为假信息。真实性是信息最基本的性质。层次性,信息一般分为战略层、策划层和执行层三个层次。可传输性:信息的可传输性是指信息可以通过各种局域网络、互联网等媒介快速传输和扩展的特性。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建立电子商务系统,接收客户的订单,为客户提供服务。可变换性:可变换性是指信息可以转化成不同的形态(多媒体形态),也可以由不同的载体来储存。共享性:从共享的角度来讲,信息不具有独占性,一般情况下可以被共享。7、信息的分类:以认识主体为依据分类:客观信息和主管信息。以信息的真实性:真实信息、虚假信息和不确定性信息。以运动状态:连续信息、离散信息、半连续信息。以应用部门分:工业信息

12、、农业信息、军事信息、政治信息、科技信息、文化信息、经济信息。以记录符号:语音信息、图像信息、文字信息、数据信息。以载体性质:文献信息、光电信息、生物信息。【信息的层次特点】:战略信息(决策层信息):环境信息、宏观信息,主要用于确立企业组织的目标,制定企业长远发展规划。如:厂址、新产品的选择,使用时间长,使用频率低,信息精度低。战术信息(管理控制信息):一般是与各部门以及部门联系有关的信息,如:完成情况与计划情况比较,库存控制。使用时间较长,使用频率较高,信息精度较高。作业信息:一般是组织内部的作业信息,如:每日销售量,使用时间短,使用频率高,信息精度高。8、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中,人、财、物

13、、技术、信息等因素构成了多种多样的流。9、物流:是物品从供给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10、资金流:是以货币的形式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主要形式。包括:收款、付款、记账、转账等资金流动的过程。11、事物流:是指企业在处理内部或外部活动中产生各种经营管理行为,这些行为的过程构成了事物流。包括:管理方法、操作流程、上下级之间的请示报告与命令等。12、信息流:是指除去物流、资金流和事物流的物理内容外的信息的流动过程,如:生产计划、销售计划、各种各样的文件、统计、报表构成的信息处理过程。13、企业中信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伴随着物流等其他流的产生,都有与之对应的信息流产生;信息流反映其他流的状

14、态,并且对其他流具有控制和调节作用。14、物流是单向不可逆的,而信息流则有反馈功能。15、在企业管理中有以下几种信息流动的情况需要注意:受信息的采集与传递方式的影响,信息流滞后于物流,一般都是在物流发生后信息流才发生。信息加工通常在部门与部门交接处存在重复内容(冗余),信息需要统一规范。信息在层层传递中通常存在着失真的现象。 滞后和失真的信息达不到有效地控制和调节的作用。16、信息和数据的区别与联系:(1)信息是有一定含义的数据;(2)信息是加工(处理)后的数据;(3)信息是对决策有价值的数据;(4)信息是可以存储与传递的数据;(5)信息是可以获取和识别的数据;信息是加载在数据之上、构成一定含

15、义的一组数据,即数据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是数据的反映。数据是信息的基础,信息是知识的基础。17、管理信息:是对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收到的原始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分析解释、明确意义后所产生的对其后的企业管理决策产生影响的信息。18、管理信息反映企业所进行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外部环境的状况,是现代企业管理工作的依据。他可以通过实物指标、劳动指标、价值指标与文字图表等形式来表示。19、管理信息的主要特点:信息量大来源分散收集困难化、复杂化。20、常用加工方式:记录、核对、分类、检索、合并、传输、存贮、输出等。21、管理信息系统的分类:按信息的来源分类,企业外部信息和企业内部信息。按信息的性质分类

16、,常规性信息和偶然性信息。22、管理信息包括战略信息、战术信息和作业信息三个层次。23、信息化含义:信息化是指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活动各领域普遍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使得人们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各种媒体使用相互传递所需要的任何信息,以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现代化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过程。24、信息化包括:国家信息化、产业信息化、政务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国防信息化以及社区、家庭信息化等。25、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

17、业竞争力的过程。26、系统概念的含义:一个系统必须有两个及两个及以上的要素或单元组成,系统的组成部分之间是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系统组成元素具有相关性;其次,系统的组成部分为了某些目标结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即系统具有目的性。27、系统的特性:层次性:通常一个复杂的系统由许多子系统构成,而这些子系统又可由它们各自的更小的子系统构成,层层相扣。各个子系统也具有系统的一切特性。整体性:系统是把原来不相关的元素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追求整体最优,而不只是局部最优。目的性:系统的另一个特征是系统是由目标的,即为了完成或达到某些目标。相关性:系统内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边界性:定义和描述一

18、个系统的特征形成了系统的边界。28、系统是由输入、加工、输出、反馈组成的,系统是有一定边界、有一定目标的。系统方法要求人们做到以下几点:考虑系统的整体性。考虑系统组成部分的内部关系和协同作用。系统方法有一个深刻的指导思想即所谓协同效应。当系统中各个要素(或子系统、部分)协同或共同行动作用时,整个系统的有效性可以远大于这些要素或子系统各自单独行动作用时的有效性的总和,简单的说就是:整体大于其中各部分简单求和。考虑系统与环境的联系。系统的方法不仅仅是一种认识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实践的方法,是一条行动的指南。29、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网络及其他信息技术为核心,为实现某些系统目标,对信息资源进行处理的系

19、统。30、信息系统可以由各种不同的形式来表示,其基本结构都是由系统输入、处理、输出部分、反馈。管理信息系统是“以人为主导,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将信息流联系起来,对信息进行收集、传输、储存、加工、更新和维护,产生管理者所需要的信息,改善协同合作、效率与决策制定,协助企业管理资源并获利的信息处理系统。”31、管理信息系统一般被看做是一个金字塔形的结构,从底层的业务处理子系统到执行控制子系统、管理控制子系统和战略计划子系统,分为四个层次。32、业务处理子系统:主要进行基础业务的处理,比如:打字、算账、造表等工作。33、执行控制子系统:MIS中执行控制子系统与企业中管理机构的基层管理相对应。该系统常用处

20、理有:事务处理、报表处理、查询处理。常用的输出形式有账簿、表格、图形等。这一系统为管理控制子系统和战略决策子系统提供最为基层、最为详细的信息,只有完善了这一层的信息处理,才有可能有效地开发上两层的信息。34、管理控制子系统:是企业个中层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提供控制生产经营活动、制定资源分配方案、评价企业效益等战术级管理所需的信息,该子系统包括:财务管理、销售管理、人事劳资管理等子系统。该子系统在整个系统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35、管理控制子系统的主要任务是:汇集下层传来的信息并结合环境,监督、控制底层的运行;处理中层信息上传给高层,理解并执行高层下达的命令,必要时把高层指令分解并传达给底层执行;

21、提供查询功能。36、战略计划子系统:主要任务包括:汇集管理控制层和企业外部信息,辅助企业最高领导人做战略决策和计划;下达执行命令并监督执行情况,分析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及产生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决绝问题的方法;管理、协调全系统的运行;提供查询功能。战略决策和计划子系统一般包括辅助决策子系统。他为高层领导作出战略的决策提东信息与方案,他的功能依赖下两层的数据与功能。37、按照企业中的功能,管理信息系统大致可分为市场营销、生产管理、物料供应、人力资源、财务会计、信息管理、客户管理以及办公管理等信息系统。每个子系统都分管着企业运作过程中不同的任务,各自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但当面对整个企业时,这些

22、子系统又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大系统。38、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计划功能、控制功能、预测功能、辅助决策功能。39、信息系统的主要应用类型:按照应用的行业划分:制造业的应用系统、金融业的应用系统、服务业的应用系统和教育业的应用系统。根据服务对象分:国家经济信息系统、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事务型管理信息系统、行政机关办公型管理信息系统和特定行业的管理信息系统。按照业务处理方式划分:办公自动化系统、过程控制系统、管理信息系统。40、办公自动化系统(OAS):是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系统科学及行为科学应用于传统的数据处理,以及现代的办公事务处理的一项综合技术。41、决策支持系统(DSS):是以管

23、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仿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支持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决策的信息系统,所处理问题大部分属于半结构化性质的。42、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单项数据处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该阶段是电子数据处理的最初阶段。综合数据处理阶段(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该阶段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出现了磁鼓、磁盘等大容量直接存取的外存储器,出现了多用户分时操作系统。管理信息系统阶段(70年代初期至90年代)该阶段的特点是企业中全面实现计算机管理。战略支持系统(90年代至今)。43、对于MIS软件产品来说,不易管理的原因有:设计的MIS不符合

24、企业的目标。MIS需要和管理流程融合。需求不明确,变化因素多。MIS的试试是项涉及面广,参加人员多的复杂系统工程。 第二章 管理信息系统与组织变革1、管理:管理者或管理机构,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计划、组织、控制、领导等工作,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包括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进行合理分配和有效使用,以实现组织预定目标的过程。2、计划职能:管理的计划职能就是要选择组织的整体目标和各部门的目标,决定实现这种目标的行动方案,从而为管理活动提供基本依据。这是管理的首要职能。3、组织职能:它是指完成计划所需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人财物的配备。4、指挥职能:它是指对所属对象的行为进行发令、调度、检查。5、协调

25、职能:它是指使组织内部的每一部分或每一成员的个别行动都能服从于整个集体目标,是管理过程中带有综合性、整体性的一种职能。6、控制职能:是按照既定的目标、计划和标准,对组织活动各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检查和考察,发现差距,分析原因,采取措施,予以纠正,使工作能按原计划进行。7、管理的层次:高层管理,属战略级管理,是指一个组织的最高层领导。其主要职能是根据组织内外的全面情况,分析和制定该组织长远目标及政策。中层管理,属战术级管理,主要任务是根据最高层所确定的总体目标,具体对组织内部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制定资源分配计划和进度表,并组织基层单位来实现总体目标。基层管理,也称职能层或作业层管理,是按照中层管理制

26、定的计划,具体组织人力去完成计划。8、传统的企业组织形式主要有:直线制、职能式、直线职能式、事业部制、矩阵制等。9、直线制组织结构是最传统和古老的组织结构形式,许多企业开创时所采用的就是这种形式。在这一组织形式下,企业的各层级沿着指挥链进行各种作业,每个人只向一个上级负责,而且绝对服从这个上级的命令,一切活动都在这种一级管理一级的链条下进行。10、职能式组织结构:在这一组织结构中,组织从上至下按照相同职能将各种活动组织起来。11、直线职能式组织形式:它是以直线制为基础,在各级行政领导下,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即在直线制组织统一指挥的原则下,增加了参谋机构。12、事业部制:又称联合分权制、产品部式

27、或战略经营单位。13、事业部制的特点是: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按产品类别或地区类别划分经营事业部;各事业部在企业统一领导下实行独立经营、单独核算、自负盈亏;各事业部都是一个利润中心,都是实现公司目标利益的责任单位,统一管理所属产品或区域的生产、销售、采购等全部经营活动,在经营管理上是拥有相应自主权的“自制经营单位”对公司赋予的目标全面负责。14、矩阵结构,它是对直线职能式结构的一种发展,实在原来的直线职能式垂直形态组织系统的基础上,再建立一套横向的领导系统。15、虚拟组织:是由若干独立实在的企业组成的临时性、动态的虚拟的企业。16、虚拟组织的特点:通过计算机网络与中间商、承包商、合作伙伴保持联

28、络。可以把每个伙伴的优势集中起来,设计、制造和销售最好的产品。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机动性和反应的灵敏性。各公司之间很难确定边界。在虚拟组织的环境下,组织与管理上非常依赖信息技术。17、组织扁平化:主要是指通过组织结构的调整,削减中间管理层的数量的工作过程。扁平化组织致力于废除等级制度,创建精炼的管理结构,进行了一系列结构性调整,赋予一线管理人员更多参与决策的权力,从而提高管理效率。18、组织对信息系统的影响:组织战略目标决定着信息系统开发的目标。组织变化促使信息技术的发展。组织的约束条件制约着信息系统的变革。19、信息系统对组织的影响:信息系统对组织战略的支持,企业战略是指企业谋略,是对企业整体

29、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划和谋略。信息技术为企业变革提供支持。信息系统也会成为组织的累赘。20、信息技术导致企业组织变革主要有一下四种方式:自动化、合理化、流程重组和立足点转移。21、自动化是信息技术支持组织变革的最基本方式。22、合理化是为适应自动化发展的要求而对生产过程的变革。23、流程重组是更为强有力的组织变革方式。24、立足点转移是一种震动型更强的组织变革形式,它包括对企业性质及组织工作本身性质的重新认识。25、组织流程变革是实施信息系统的关键。26、根据迈克尔哈默的定义,企业流程再造(BPR)是对企业流程所进行的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以使企业的速度、质量、服务和成本等关键业

30、绩指标获得根本性的改善。27、企业流程是指生产或服务过程中一连串活动的工作流程。28、可以用三个词来描述BPR的特性,即根本的、彻底的、巨大的。29、企业流程再造的工作步骤:描述环境,明确目标。流程变革与企业环境、管理战略、组织文化相互依赖。规范原流程。对原流程进行调查,规范流程,弥补不足,删掉冗余。整合与再造流程。对流程进行整合,以达到顺畅的信息交换,使其系统化、集成化,以满足提高效率、即使准确的满足用户的需要。30、物料需求计划(MRP)是根据在主生产计划表上何时需要物料来决定订货和生产的。31、MRP的基本原理是:根据需求和预测来测定未来物料提供和生产计划与控制的方法,他提供了物料需求的

31、准确时间和数量。32、企业资源计划(ERP)是一个集合企业内部的所有资源,进行有效地计划和控制,以期达到最大效益的集成系统。 第三章 信息系统技术基础1、信息技术是指以现代计算机及通信技术为代表的,对信息的产生、手机、处理、加工、传递和使用等环节提供支持的技术总称。2、计算机主要由主机和外设部分两部分组成,其中主机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和内存储器,外部设备包括外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等。3、裸机:没有计算机软件支持的硬件仅仅是各种电子元器件的合体,不能进行数据处理。4、系统软件:是用于管理计算机中央处理器、存储器、通信连接以及各种外部设备等所有硬件资源的程序,主要包括操作系统、语言处理程

32、序、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系统维护软件等。5、应用软件:是用于完成用户所要求的数据处理任务或实现特定功能的程序。网络是当前的信息技术发展最快的领域。它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代网络是面向远程终端的联机系统;第二代是以ARPANET和Ethernet为代表的,采用分组交换技术的、多个主机系统互联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局域网和广域网结构);第三代是网络与网络的互联阶段(如因特网,Internet);第四代可称为告诉网络技术发展阶段(即信息高速公路阶段)。6、整个网络分为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两部分。7、通信子网:由专门负责通信的计算机和高速通信线路等构成,负责为全网提供主机间的通信链路以及信息传输工作,实现计算机系

33、统之间的互联。他的主要部件是:网络接口卡、通信线路、通信控制处理机(CCP)、互连设备、交换机、路由器和Modem等。8、资源子网:提供网络访问和数据处理能力,使网上用户能够享受资源网上的软件、硬件和数据。资源子网由于分散在各个企业、部门中的计算机主机(HOST)系统组成。他的主要部件是:服务器、用户计算机、网络存储系统、网络打印机和网络终端等。9、目前主要流行的网络协议有:OSI参考模型、以太网协议和TCP/IP协议等。10、OSI七层协议分为: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简称:七层协议。OSI每层的主要功能: 应用层的主要功能是确定进程之间通信的性质及接口,

34、以满足客户的需要。 表示层的主要功能是处理两个通信系统中信息交换的表示方式。 会话层的主要功能是组织两个会话进程之间的通信,并管理数据的交换。 传输层的主要功能是向用户提供可靠的端到端的服务,并向高层屏蔽了下层数据通信的细节,数据传送以报文为单位。 网络层的主要功能是提供链接和路由选择,数据传送以分组或包为单位。 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功能是建立数据连接,保证以帧为单位有效地传送数据。 物理层的主要功能是利用通信介质,提供物理连接,以便接发比特流。11、TCP/IP是传输控制协议、网络协议的简称。它是因特网所使用的协议,其体系结构由低到高包括网络接口层、网际层、运输层和应用层四个层次。12、局域网:

35、是在小范围内将各种计算机、终端和外围设备互联而形成的网络。局域网一般由传输介质、网络适配器、网络服务器、用户工作站和网络软件等组成。他可以提供具有较高数据传输速度和较低误码率的数据传输。13、广域网:是将地理位置相距较远的多个计算机系统或局域网通过通信线路互联从而实现数据通信的网络,广域网覆盖的范围很大。广域网目前多采用分组交换为基础的数据通信网,可以实现较高性能的数据传输。14、城域网:是将几十公里范围内的企业、单位、多个局域网进行互联而形成的通信网络。它是介于局域网和广域网之间的一种高速网络,主要用于建筑物群的主干网、校园网的主干网等。15、Internet:又称国际互联网。是从美国国防部

36、1969年建立的高级项目部门网发展而来。Internet通过网络互连设备将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数以万计的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连接起来,形成全球范围内的信息资源网络。16、网络拓扑结构的主要有:星型、总线型、环型等。17、星型网络:是将各结点通过点到点的通信线路与中心节点连接起来的网络。中心结点可以控制全网的通信,任何两个结点必须通过中心结点才能通信。他的优点是:系统结构简单、稳定性好。缺点是一旦中心结点出现故障,整个网络将瘫痪。18、总线型网络:是用一条称为总线的中央电缆连接所有工作站和其他共享设备,其优点是结构简单、价格低廉、使用方便;缺点是一旦总线的某一点出现问题,将导致整个网络陷入瘫痪。1

37、9、环型网络:是将工作站、共享设备通过通信线路构成一个闭合的环,其优点是简化了路径选择,当某个结点发生故障时,不影响其他结点之间的连线。其缺点是结点过多从而影响传输速率,而且网络扩充后平均传输效率将更低。20、传输介质是数据传输系统中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的物理媒体。有线传输介质有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纤电缆等;无线传输介质有卫星通信、微波、红外线和激光等。21、网络适配器(简称网卡)。是计算机、通信控制设备之间通过传输介质进行通信的接口,是将各个结点上的设备连接到网络上的接口部件。他的基本功能是数据转换、数据包的拆装和网络存取控制等。22、调制解调器(Modem)是利用通信传递数字信号时使用的远程

38、连接设备。它主要用于远程网的互联。其主要功能是数模/模数信号的转换。23、中继器:又称重发器,可以放大增强信号。其作用是对弱信号再生,并将再生信号发送到网络其他分支上,提供电流以实现较长距离的传输。24、集线器:是网络的中心设备,是可以连接多个站点的缓冲设备。它相当于多端口的中继器。25、网桥:用于两个同类型的局域网连接,是在数据链路层上将网络互连的设备。它主要功能是进行数据的转发、储存、地址过滤与转发。26、交换机:相当于多端口的网桥,可以再局域网中互联多个网段。他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数据链路层的协议转换,还允许对多端口同时收发数据。27、路由器:是实现网络层互连的智能型设备,具有路由选择和流量

39、控制功能。他可以连接两个或多个网络,将局域网与广域网联接,还可以充当企业内部网的管理和安全防护设备。28、网络服务器:是资源网络中的核心设备,一般来讲,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都安装在此设备上。(在局域网络中,用于管理和控制系统中其他计算机和共享设备)29、工作站:是连入网络的、具有独立运行功能并且接受网络服务器控制和管理的、共享网络资源的计算机。它可以通过网卡、传输介质和互连设备连接到网络服务器上,访问数据资源。30、共享设备主要是指为网络共享使用的存储设备、打印输出设备等。31、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管理阶段、数据库管理阶段,以及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等几个阶段。3

40、2、传统的数据组织方式的主要特点是:编写的程序和特定的文件紧密项链,文件之间相互独立,缺少整体规划。33、传统数据文件处理方式存在的问题:数据混乱:在传统的数据文件处理方式下,容易造成数据的混乱和冗余。数据冗余:没有必要的重复出现。程序与文件过分依赖:程序与文件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如在每个程序必须描述使用的数据与特性等。实用性差,数据存放在不同的部门,关键字设计的不好,相互链接困难,很难满足决策和用户的各种需要。34、常见的数据库系统有Oracle、Sybase、Informix、SQLserver、DB2、Access等。35、数据库系统DBS是指数据库及其管理、维护和使用所需要的计算机硬件、

41、软件和使用人员的总和。36、DBMS的功能主要有:数据定义、数据操纵、数据库的运行管理、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等几方面。37、数据模型包括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和面向对象模型等。其中,关系模型是目前最重要的一种数据模型,几乎所有的数据库管理系统都支持这种模型。(在对二维表中的行定义即对关系的描述称为关系模型。)关系:一个关系对应一个二维表,二维表名就是关系名。元组:关系的一行(表中的值)即为一个元组。属性:关系的一列(字段)称为属性。列的值称为属性值。主码(关键字):在一个关系的若干属性中指定一个用来惟一标识该关系的元组,这个被指定的属性称为该关系的主码。38、关系数据模型优点:概念易于理解

42、,应用简单、灵活,既能提高系统的开发效率又能使用户易于掌握。由于关系数据模型建立在严格的数学概念的基础上,所以设计结果比较科学,具有较高的完备性和规范性。关系模型的存取路径对用户透明,从而具有更好的数据独立性、更好的安全保密性,也简化了程序眼的数据库建设工作。缺点:查询效率往往低于非关系数据模型,为了提高性能,必须对用户的查询请求进行优化,这也相应的增加了开发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难度。39、E-R方法,又称为实体联系表示法。E-R图的三大要素:属性、实体、联系。E-R模型属于数据库的概念模型40、E-R图:方框表示实体,椭圆表示实体的属性,菱形表示联系。41、实体间的联系分别是一对一联系(1:1)

43、,一对多联系(1:n),多对多联系(m:n)。42、假设一名学生可以选修多门课程,且一门课程有多名学生选修,则学生和课程之间的联系是多对多联系(m:n)、43、设计局部ER模型的步骤:(1)确定局部结构范围;(2)实体定义;(3)联系定义;(4)属性分配;44、设计全局ER模型的步骤:(1)确定公共实体类型;(2)局部ER模型的合并;(3)消除冲突;45、全局ER模型的优化原则:(1)合并相关实体类型;(2)消除冗余的属性;(3)消除冗余的联系;46、合并ER图时需要消除的冲突是:结构冲突、属性冲突、命名冲突。47、从E-R图导出关系模型的时候,图中的每一个实体,都应转换为关系,其中应包括对应

44、实体的全部属性,并应根据关系所表达的语义确定哪个属性(或哪几个属性组合)作为主键。多对多联系也要转换为一个关系。48、在Access数据库中真正用于存放数据的数据库对象是表49、Access自含的编程语言是VBA。50、Access是一个基于关系模型的DBMS。51、在Access中,表有两种视图,其中设计视图用于定义或修改表结构。52、Access系统中,通过设置密码、控制用户存取权限和数据加密等方法实现数据安全性控制。53、一个Access数据库文件的扩展名为.mdb。54、在当前打开的数据库窗口中,已创建的某类对象的所有列表的显示区域称为对象列表框。55、在Access数据库中,有表、查

45、询、窗体、报表、数据访问页、宏和模块七种对象。56、查询和表的根本区别是查询的结果是虚拟的,并不实际存储数据。57、查询和表都有数据表视图和设计视图。58、Access窗口由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和状态栏等几部分组成。59、Access数据库窗口由标题栏、工具栏、对象栏、对象列表框和组栏等几部分组成60、ACCESS数据库的组成:表、查询、窗体、报表、数据访问页、宏和模块。61、数据库的扩展名为.MDB62、ACCESS窗口由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和状态栏组成。63、常规:单击“工具”菜单选择“选项”命令出现“选项”对话框64、Access 2000的特点如下:(1)可视化的操作工具和向导。(

46、2)共享数据资源。(3)宏。(4)函数。 第四章 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与开发方法1、一个组织的信息系统分为战略规划和执行规划两个层次。战略规划是宏观指导性的长远计划;执行规划是对战略规划的具体化。2、战略规划是在系统开发之前制定的总体战略,他的活动主要包括:设计系统整体结构,制定资源配置计划,确定子系统的开发次序,等等。战略规划是一种宏观指导性的长期计划,是制定执行规划的基础,也是保证信息系统开发全过程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3、企业信息系统执行规划又称为开发规划,是对战略规划的具体落实。考虑企业在特定时间、环境下的资源约束的同时,对战略规划制定的各项任务进行具体安排,包括开发项目的具体时间、资金

47、筹措、人员组织、管理办法、工作步骤和控制指标等。4、关键成功因素:是指使组织能够达到目标的关键因素,关键成功因素法(CSF)试分析出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围绕关键因素识别企业的主要信息需求和相关工作的规划方法。即关键成功因素发是可以帮助企业识别信息需求的方法。5、关键成功因素的主要步骤:了解企业的战略目标:需要遵循信息系统规划与组织目标的一致原则。识别关键因素:识别关键因素,包括子因素;分析信息需求:明确关进因素的性能,分析信息需求,进行企业系统规划。6、在运行CSF方法过程中自始至终要努力做到保持组织目标与信息系统规划的一致性。7、企业系统规划(BSP)是根据企业目标制定MIS规划的结构化方法。该方法根据企业目标分析企业过程、数据类等,然后再从数据类分析出系统的主要功能(子系统、模块),最后建立基于目标的企业规划。8、BSP方法的主要步骤:描述企业的战略目标。定义过程(功能)。过程主要是指逻辑相关并能够完成管理功能的活动,例如:经营计划、库存控制、调度等。定义数据类。数据类是指支持上述活动的相关数据。通常是围绕活动的输入和输出形成的数据类,如计划、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