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特检科疑难危重病例讨论记录本图文
特检科疑难、危重病例讨论记录本
目 录
特检科疑难、危重病例讨论成员组成……………
特检科疑难、危重病例讨论管理制度及职责……
特检科疑难、危重病例讨论活动记录……………
70 / 73
特检科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小组成员组成
组 长:
成 员:
联络员:
特检科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及职责
. 疑难、危重病例讨论的目的在于尽早明确诊断,制定最佳治疗方案,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是提高诊断率、治愈率和抢救成功率的重要措施,是培养各级医师诊疗水平的重要手段。
. 凡入院周以上诊断不明或疗效较差的病例;住院期间相关检查有重要发现可能导致诊疗方案的重大改变;病情复杂疑难或者本院本地区首次发现的罕见疾病;病情危重或者需要多科协作抢救病例以及科室认为必须讨论的其他病例。
. 讨论由各医疗组提出或者科主任指定,科主任主持,本科(组)医师参加,必要时邀请相关科室专家参加,特殊情况也可邀请职能部门、医院领导参加或者由医院组织全院性讨论。进修、实习的其他医务人员也应参加讨论会。
. 讨论前由经管住院医师将相关医疗资料收集完备,必要时提前将病例资料整理提交给参加讨论人员;讨论时由经管医师简明介绍病史、病情及诊疗经过;主治医师应详细分析病情,提出开展本次讨论的目的及关键的难点疑点等问题;参加讨论的人员针对该病例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最后由主持人进行总结,并确定进一步诊疗方案。讨论由经管医师负责记录和登记。
. 讨论情况应由主管医师详细书写疑难、危重病例讨论记录(必须有讨论主持者签名)并登记在《疑难、危重病例讨论登记本》内。
特检科疑难、危重病例讨论记录表
姓名 吴熊坤 性别 男 年龄 床号
住院号 入院日期
简要病史及临床诊断
主诉:扭伤致左踝关节疼痛伴活动受限月。查体:左踝关节青紫,稍肿胀,左下肢跛行。
讨论原因
左侧跟腱中部连续性中断,断端挛缩,断端间距约,周边可见不规则液性暗区,示未见明显异常血流信号。
左侧跟腱断裂。
术中所见:左侧跟腱断裂。
讨论跟腱断裂的超声表现。
讨论结果
超声表现
跟腱断裂最常见部位为跟骨附着点上方点处。
部分性跟腱超声表现:跟腱内部出现部分纤维中断或低回声区,也可延伸至肌腱表面并伴有腱旁组织炎,以及腱旁积液。
完全性跟腱超声表现:呈纤维状结构的跟腱组织完全性中断和血肿,断端可见挛缩。
改进措施 跟腱断裂为临床常见外伤性疾病,以往依赖于临床医师经验判断,超声诊断的优势在于可以动态实时观察跟腱的变化情况,活动时的动态变化,诊断时应注意:.是否有断裂跟腱形成的断端低回声及少量积液;.腓肠肌形态是否出现变化,断端肌肉挛缩是诊断要点。
参加讨论人员签名
年 月 日
博山区中医院特检科疑难、危重病人临床讨论记录表
姓名 南平 性别 男 年龄 床号
住院号 入院日期
简要病史及临床诊断
因腘窝无痛性肿块就诊。
讨论原因
左侧腘窝腓肠肌外侧头近心端及股二头肌之间皮下探及一大小约×实性低回声肿块,边界清,边缘规整,其内回声欠均,肿块上下两端呈“鼠尾征”,及示:未见明显异常血流信号。
左侧腘窝偏外侧实性肿块(考虑神经纤维瘤)。
术后病理:滑膜囊肿并神经鞘瘤。
讨论结果
神经鞘瘤:起源于神经鞘膜的雪旺细胞,有恶变可能,临床多见于岁患者。超声表现:圆形或椭圆形,多为,边界清晰,伴包膜回声,后方回声可见增强。内部血流信号偏多。短期内增大,囊壁不规则增厚,边界模糊或无包膜时应疑有恶变。
神经纤维瘤:起源于神经纤维母细胞的良性肿瘤,可发生于有周围神经分布的任何部位。可单发或多发。可恶变。超声表现:圆形或梭形,可见分叶,边界清楚,有时可见包膜,后方回声无改变或轻度增强。如短期内增大,呈不规则形,边界不清,无包膜时疑有恶变。
鉴别:神经鞘瘤大多有包膜回声,相对神经干成偏心性生长;而神经纤维瘤呈中心性生长,两端有逐渐变细的神经结构。
改进措施以往对神经的影像学诊断依赖及,近年来超声诊断神经性病变逐渐普遍,对诊断神经源性疾病应注意:.熟练掌握解剖结构,避免定位错误;.应及其它良性疾病相鉴别,如纤维瘤、脂肪瘤等。
参加讨论人员签名
博山区中医院特检科疑难、危重病人临床讨论记录表
姓名 普玉清 性别 女 年龄 床号
住院号 入院日期
简要病史及临床诊断
因左腮肿物入院治疗。
讨论原因
于左侧腮腺内探及一大小约××低回声实性肿块,边界清,边缘尚规整,其内回声不均,可见不规则小囊腔,及显示:肿块内可见较丰富血流信号,可引出小动脉频谱,,。
左侧腮腺实性肿块(考虑混合瘤可能)。
术后病理:(良性)肌上皮瘤。
讨论肌上皮瘤的超声表现。
讨论结果
腮腺肌上皮瘤的发生率不及全部涎腺肿瘤的,多表现为单侧无痛性、缓慢生长、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或呈结节状的肿块,一般活动度较好,质地中等、大小不一,多数为实性,少数为囊性,质地中等或稍偏硬,部分病例有恶变倾向 。腮腺混合瘤:又称多型性腺瘤,因肿瘤含有肿瘤性上皮组织和黏液样组织,组织学上城混合性或多型性而得名。是最常见的涎腺良性肿瘤,约占全部涎腺良性肿瘤的,以腮腺最多见。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以岁以上多见。超声表现:
.腺体呈局限性增大。
.腺体内见一圆形或椭圆形,边界光滑的低回声区,较周围正常腺体组织回声低;
低回声区内回声均匀,当肿块较大(大于)时其内回声可不均,出现强回声、无回声或分隔等。
.病灶及周围正常腺体组织分界清楚。
。示肿块内可见提篮样血流信号,为细小血管网包绕肿块。少数肿瘤内血流信号很少。
改进措施 腮腺肌上皮瘤发生率低,超声表现无明显特异性,应注意及腮腺混合瘤的鉴别
参加讨论人员签名
年 月 日
博山区中医院特检科疑难、危重病人临床讨论记录表
姓名 黄小英 性别 女 年龄 床号
住院号 入院日期
简要病史及临床诊断
因急性腹痛入院。
讨论原因
子宫:前位,大小约××,形态、大小正常,肌壁间回声不均匀,内膜厚约,于子宫底部探及一高回声结节,大小约×,边界清,边缘不规整,、及未引出异常血流及频谱。
.盆腔子宫周边异常结构血肿可疑,建议妇科详查。.左侧附件区囊性包块。.子宫底部肌瘤、肌层回声不均。.腹腔大量积液。术后病理:左侧输卵管妊娠。
探讨输卵管妊娠的超声表现。
讨论结果
输卵管妊娠-三大症状:停经、腹痛、阴道流血
表现:子宫稍大,宫内无妊娠囊声像,大多数宫内膜明显增厚,在卵巢旁仔细寻找类妊娠囊结构。
改进措施 输卵管妊娠为妇科常见急腹症,诊断应注意:.结合病史,有无值的增高;.应耐心、仔细在附件区寻找类似妊娠囊的结构,有无异常肿块;
参加讨论人员签名
年 月 日
博山区中医院特检科疑难、危重病人临床讨论记录表
姓名 史成 性别 男 年龄 床号
住院号 入院日期
简要病史及临床诊断
因左侧胸背部肿块入院。
讨论原因
于左侧胸背部(患者所述包块处)背阔肌肌层内探及一大小约×实性等回声不规则肿块,边界清,形状不规则,深部向内突出,位于肋间隙之间,及能量图立体成像示包块内部可见少许血流信号。
左侧背阔肌肌层内实性肿块(倾向良性,多考虑脂肪瘤)。
术后病理:脂肪瘤。
讨论脂肪瘤的超声表现和诊断要点。
讨论结果
脂肪瘤:在软组织肿瘤中占,居软组织良性肿瘤的第一位。主要发生及皮下脂肪组织。身体的近心端,如:下肢、上肢、肩、背、胸、颈部多见;而远心端如手、脚、头部则少见。
超声表现:可单发或者多发,多为椭圆形,或分叶状,其长轴及皮肤平行,长径及厚径的比值大于。边界可清晰,见包膜;也有一部分边界模糊,不清晰。多呈低回声,脂肪含量越高回声越低。内部回声较均匀,后方回声无变化。
改进措施 脂肪瘤定性诊断不难,但需及其它疾病鉴别:.纤维瘤;.脂肪肉瘤;.其它高回声病变。
参加讨论人员签名
年 月 日
博山区中医院特检科疑难、危重病人临床讨论记录表
姓名 刘明艳 性别 女 年龄 床号
住院号 入院日期
简要病史及临床诊断
长期尿失禁就诊。
讨论原因
膀胱:充盈可,膀胱形态失常,膀胱壁连续性中断,及阴道相通,瘘口内径约,膀胱残余尿量显著增多。
经直肠超声探查:
子宫:前位,大小约××,形态、大小正常,肌壁间回声均匀,内膜厚约,宫腔内未见明显异常回声,于阴道内探及大小约××梭形强回声光团,边缘规整,内部回声不均,其后伴声影。、及未引出异常血流及频谱。
双侧附件区未见异常回声。
.阴道结石并膀胱阴道瘘。
.膀胱畸形、尿潴留。
术后证实:阴道结石、膀胱阴道瘘。
讨论阴道结石、膀胱阴道瘘的超声表现。
讨论结果
病因:由于阴道在解剖位置上及尿道毗邻,而阴道结石的成分分析多及尿结石成分一致,所以阴道结石的形成多及泌尿系统疾病有关。造成尿液长期潴留或合并局部感染的疾病均可引起阴道结石,其中泌尿系统畸形和阴道尿瘘是阴道结石最为常见的病因。
改进措施 膀胱阴道瘘、阴道结石临床罕见,其超声表现具有特异性,明确诊断不难,诊断时应准确判断膀胱及阴道的关系,避免误诊和漏诊。
参加讨论人员签名
年 月 日
博山区中医院特检科疑难、危重病人临床讨论记录表
姓名 唐明琪 性别 女 年龄 床号
住院号 入院日期
简要病史及临床诊断
因右侧腋窝无痛性肿块入院。
讨论原因
超声描述
右侧腋窝皮下组织距离体表约处探及一大小约×囊性肿块,边界清,边缘规整,示肿块周边及内部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左侧腋窝未探及明显肿大淋巴结。
超声诊断
右侧腋窝囊性肿块(考虑皮质腺囊肿)。
病理结果:表皮样囊肿。
讨论表皮样囊肿的超声表现。
讨论结果
表皮样囊肿:为胚胎性异位或外伤所致小片表皮植入真皮而发生,是乳腺皮肤附属器的良性肿瘤,约可发生恶变,低度恶性。本病以岁高发,男女均可发生,宜早期手术治疗。
超声表现:位于真皮内,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囊壁光滑、整齐。内部回声分布不均匀,以低回声为主,可见高回声及无回声区,后方可见回声增强。示内部无血流信号。皮脂腺囊肿:皮脂腺囊肿俗称“粉瘤”,是指因皮脂腺导管阻塞后,腺体内因皮脂腺聚积而形成囊肿,皮脂腺囊肿好发于头皮和颜面部,其次是躯干部 。
超声表现为:皮下组织内椭圆形肿物,边界清,囊壁较厚,囊内成密集点状或粗颗粒状低回声结构,回声不均匀,似豆渣样,及病理表现符合,加压探头可见肿物变形,部分肿物加压或抖动时内部可见缓慢流动的液性结构。显示肿块周边及内部无明显血流信号,感染时肿块周边可见血流信号。
改进措施
表皮样囊肿为皮肤常见囊性病变,应注意及皮脂腺囊肿相鉴别.皮脂腺囊肿多位于皮肤油脂较多处,如后背、臀部等,而表皮样囊肿可出现于任何部位;.表皮样囊肿多半回声不均,内部可混有骨或钙化造成的强回声,后伴声影;.皮脂腺囊肿内部有油脂沉积形成的稍高回声,后方无明显声影
参加讨论人员签名
年 月 日
博山区中医院特检科疑难、危重病人临床讨论记录表
姓名 潘敏 性别 女 年龄 床号
住院号 入院日期
简要病史及临床诊断
因右乳无痛性肿块入院。
讨论原因
超声描述 乳腺:右侧腺体层厚约,左侧腺体层厚约,双乳形态轮廓正常,层次清楚,腺体层回声增粗不均,局部呈豹皮样改变,于右乳点钟方向探及一大小约×囊性结节,界清,后壁回声增强,于左乳外上象限点钟方向乳头旁探及不规则形低回声实性肿块,大小约×,部分边界较模糊,肿块及周围扩张导管相连,、及显示肿块内可见穿支血流信号,可引出小动脉频谱,,。
左侧腋窝探及多个低回声实性结节,较大者约×。
超声诊断
.右乳实性肿块(倾向恶性,建议手术切除)。
.左侧腋窝多个淋巴结肿大。
.左乳小囊肿。
.双侧乳腺增生症。
病理结果 右乳不典型髓样癌。
讨论不典型髓样癌的超声表现及及其它常见乳腺疾病的鉴别诊断。
讨论结果
乳腺纤维腺瘤:多发生于育龄期妇女,尤其岁以下女性。大多数完全切除后从不复发。可表现为可触及、孤立性、质硬、缓慢生长、可移动、境界清楚的结节,可同时或先后在同侧或双侧形成多发性结节。瘤体巨大者(大于)多见于青春期女性,称巨纤维腺瘤。
超声表现:肿块呈圆形、椭圆形或分叶形,边界清晰,有明显包膜回声。内部呈低回声或稍低回声,多数分布均匀,也可见不均匀低回声(当瘤体内部腺管和纤维结缔组织比例和排列构型差别明显时,就表现为内部回声不均匀),肿瘤后方多数回声增强,有侧方声影。示内部无血流信号或稀少,部分可见丰富血流信号,但血管走形规则、自然。
改进措施 髓样癌为较少见乳腺癌类型,超声定性诊断较困难,诊断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髓样癌边界不清,后方回声可见衰减;.部分类似良性肿瘤的病例伴随周围淋巴结肿大,应警惕恶性病变的可能;.二维超声无特异性的髓样癌病例,应注意其彩色多普勒表现,若出现高速高阻血流,应警惕恶性病变的可能。
参加讨论人员签名
年 月 日
博山区中医院特检科疑难、危重病人临床讨论记录表
姓名 刘凤娇 性别 女 年龄 床号
住院号 入院日期
简要病史及临床诊断
右乳头流淡黄色液体周。
讨论原因
乳腺:右侧腺体层厚,左侧腺体层厚,双乳边缘尚规整,层次清楚,腺体层回声增粗欠均,右乳外下象限局部呈“豹皮样”改变,右乳头内导管扩张,最宽内径约,局部呈囊状扩张,右乳头点位置导管内探及大小约×乳头状稍低回声实性结节,边界清,边缘规整,显示结节周边及内部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右乳头内导管扩张、导管内实性结节(考虑导管内乳头状瘤,建议乳腺分泌物涂片细胞学检查)。
.双侧乳腺增生症(轻度)。
病理诊断 分泌物细胞学检查未见癌细胞。
讨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超声表现。
讨论结果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又称囊内瘤,是发生于乳腺导管上皮的肿瘤,多数为良性肿瘤,但恶变率,多发生于乳晕下或乳晕旁的较大输乳管内,是乳头溢液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单发多见,以 岁妇女为多。发病原因及雌激素有关,在雌激素的作用下,乳腺导管上皮增生突入导管内,呈乳头样生长,因而称其为乳头状瘤。多数患者仅有无痛性乳头溢液,溢液多是间断性的,可为红色、淡黄色或无色液体。肿瘤一般体积较小,较大的瘤体阻塞导管时,可产生疼痛和肿块 。
超声表现
典型的声像图表现为在扩张的无回声导管内,呈现不规则的实性低回声结节;导管扩张可为管状或囊状;瘤体表面破裂出血时扩张的导管内可表现为低回声;乳管不扩张时,难以显示导管,仅表现为实性低回声肿块。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管内膜增厚及扩张导管内的回声。导管内乳头状瘤声像图分型为:
Ⅰ型:导管扩张伴导管内乳头状实性低回声,多位于中央区大导管。
Ⅱ型:不规则的囊性暗区内出现实性低回声。
Ⅲ型:局限性导管扩张,管壁较平整,其远端导管壁不规则或中断。
Ⅳ型:乳腺实质内出现弱回声结节而未见导管扩张,结节边界清楚,周边有较强的壁样回声,内部呈细弱均质回声。
改进措施
导管内乳头状癌:二者的临床症状相似,均可以有乳头溢液,主要鉴别点为:
.侵润性乳头状癌肿块通常较大,可触及明显肿块;而导管内乳头状瘤多数小于,一般难以触及。
. 侵润性乳头状癌为不规则乳头状突起,部分边界不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匀;而导管内乳头状瘤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边缘光滑,内部回声均匀。
. 侵润性乳头状癌导管迂曲扩张,透声差,可出现明显增厚的管壁;而导管内乳头状瘤导管一般为均匀性扩张,管壁纤细光滑,透声好。
.侵润性乳头状癌血流信号较丰富,血管走形不规则,粗细不一。而导管内乳头状瘤血流信号较稀少,血管走形自然、规则。
参加讨论人员签名
年 月 日
博山区中医院特检科疑难、危重病人临床讨论记录表
姓名 关雪燕 性别 女 年龄 床号
住院号 入院日期
简要病史及临床诊断
发现右乳无痛性肿块月。
讨论原因
右侧腺体层厚,左侧腺体层厚,双乳形态轮廓正常,层次清楚,腺体层回声增粗、不均,呈“豹皮样”改变。右侧乳腺外上象限点方向距乳头处探及按大小约×低回声实性结节,形状不规则,边界尚清,后方回声衰减,、显示结节周边可见丰富血流信号,可引出动脉频谱,;另于右乳点方向距乳头处探及大小约×不规则低回声区,边界欠清,、显示低回声区内可见零星血流信号。
双侧腋窝未探及明显肿大淋巴结。
.右乳点方向乳尾部实性结节(多考虑乳腺,建议手术切除)。
.右乳点方向不规则低回声区(考虑炎症改变)。
.双侧乳腺增生症。
病理诊断 肉芽肿性乳腺炎。
探讨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超声表现。
讨论结果
肉芽肿性乳腺炎:较少见的病因不明的良性乳腺疾病。可能及乳汁所致的免疫反应和局部超敏反应有关,还及感染、创伤、化学刺激引起的小叶肉芽肿性炎症有一定关系。患者多以乳腺肿块就诊,临床影像检查易误诊为乳腺癌。
改进措施 肉芽肿性乳腺炎超声表现及乳腺癌近似,超声诊断应注意及乳腺癌鉴别:.肉芽肿性乳腺炎肿块内部散在分布小囊状、管状无回声区。而乳腺癌肿块内部无回声区较少见,且无回声区位于中央,多为单发。.肉芽肿性乳腺炎肿块周边可见高回声环,环厚约。乳腺癌高回声环厚度约,较薄。. 肉芽肿性乳腺炎肿块血管走形规则、自然。乳腺癌肿块内部血管走形不规则,粗细不一。
参加讨论人员签名
年 月 日
博山区中医院特检科疑难、危重病人临床讨论记录表
姓名 陈文松 性别 男 年龄 床号
住院号 入院日期
简要病史及临床诊断
因发现发现骶尾部包块年余入院。
讨论原因
超声描述 腰骶尾部皮下脂肪层内探及一大小约×椭圆形等回声包块,边界清,边缘规整,内部可见斑点状强回声,示包块周边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超声诊断 骶尾部实性包块(性质待查,多考虑.表皮样囊肿,.脂肪瘤可能)。
病理诊断 表皮样囊肿
探讨表皮样囊肿的超声表现。
讨论结果
表皮样囊肿,又称角质囊肿,指位于皮肤或皮下组织浅层,由表皮包绕的囊肿。发病从青少年至成年,无性别差异。
以头皮、面部、颈部、背部、臀部、阴囊、骶尾部多见。多数单发,少数多发。
超声表现
表皮样囊肿囊内充满层状角化物,其病理特点决定了及普通囊肿的声像差别:在超声上多表现为低等回声,易误诊为实性病灶。
.肿块位置表浅,一般紧贴皮肤强回声下方。
.形态规则,包膜清晰。
.肿块质软,挤压可变形。
.彩色多普勒显示肿块内无血流信号。
改进措施 表皮样囊肿临床常见,应注意及其它疾病鉴别诊断:脂肪瘤:一般也较软,但回声较低,内部可见高回声网状光带,部分瘤体内可见少量血流信号。神经鞘瘤:呈低回声,内部可见血流信号,质地较硬。
参加讨论人员签名
年 月 日
博山区中医院特检科疑难、危重病人临床讨论记录表
姓名 胡丽萍 性别 女 年龄 床号
住院号 入院日期
简要病史及临床诊断
因左下肢无痛性肿块月就诊。
讨论原因
超声描述 左侧大腿下段患者所述包块处股骨骨皮质局限性隆起,范围约××;周围软组织受压移位,未见明显侵犯浸润声像,、示周围软组织内未见明显异常血流信号。
超声诊断 左侧股骨下段骨皮质局限性隆起(建议光进一步检查)。
片结果 骨软骨瘤
骨软骨瘤为临床常见病,以往依靠超声诊断少见,现全科人员讨论骨软骨瘤的超声表现。
讨论结果
骨软骨瘤又称外生骨疣,是儿童期最常见的良性骨肿瘤。该肿瘤通常位于干骺端的一侧骨皮质,向骨表面生长可分为单发和多发性骨软骨瘤。后者有遗传倾向并影响骨骺发育或产生肢体畸形,称为多发性遗传性骨软骨瘤病,或骨干续连症。
声像图特点:肿瘤呈宽底半圆形,由大小相近半环状强回声组成,后伴明显声影,强回声及软组织之间分界清楚,无浸润征象。
示:无血流显示。
改进措施 骨软骨瘤超声诊断无特异性,应注意及其它疾病鉴别,诊断要点:.肿块边界清,呈低回声,但后伴声影;.无血流信号,肿块及骨皮质紧贴。
参加讨论人员签名
年 月 日
博山区中医院特检科疑难、危重病人临床讨论记录表
姓名 冯志 性别 男 年龄 岁 床号
住院号 入院日期
简要病史及临床诊断
因发现右侧颌面部肿块月入院。
讨论原因
超声描述 右侧腮腺下极探及一大小约×囊实混合性包块,边界尚清,边缘规整示包块内可见丰富血流信号。
超声诊断 右侧腮腺囊实混合性包块(考虑腮腺混合瘤,囊性变可能)。
病理诊断 肉芽肿性炎,多考虑结核。
结核今年有逐渐增多趋势,结核肉芽肿的超声表现无特异性,现组织科室人员讨论结核肉芽肿的超声表现。
讨论结果
淋巴结肉芽肿性炎声像图特点为内部回声减低,甚至出现透声区,部分有不规则钙化,淋巴门结构消失,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其内血流信号欠丰富,分布不规则。
改进措施 结核肉芽肿的超声表现无特异性,超声诊断应注意以下几点:.注意患者是否有结合病史;.多边界不清,无明显血流信号;.部分病例可见典型干诺样变。
参加讨论人员签名
年 月 日
博山区中医院特检科疑难、危重病人临床讨论记录表
姓名 田冲 性别 男 年龄 岁 床号
住院号 入院日期
简要病史及临床诊断
发现左侧腹股沟肿块一月入院。
讨论原因
超声描述 左侧腹股沟区腹壁内谈及一大小约××实性肿物,边界清,边缘规整,内部回声欠均,、示包块内可见少量点状血供。
超声诊断 左侧腹股沟区腹壁内实性肿物(良性倾向,脂肪瘤不除外)。
病理诊断 纤维血管瘤。
纤维血管瘤临床较少见,现组织科室人员讨论其超声表现和诊断要点。
讨论结果
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血管畸形,其中大多数病例在出生时即可见到,少数病例在婴儿期被发现,极少数病例至成年才表现出来。
临床大致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及蔓状血管瘤。
血管瘤的超声特征
皮内及皮下组织内以低、中或强回声为主的不均质回声肿块,其内可见杂乱的管状、囊状、蜂窝状无回声,内充满杂乱血流信号,部分瘤体内可见静脉石,挤压瘤体时可记录到静脉、动脉及动静脉混合血流频谱。
纤维血管瘤具有纤维瘤和血管瘤的双重特征,瘤内有多房状结构并多有纤维成分构成的高回声实质性成分。
改进措施 纤维血管瘤临床较少见,超声表现无特异性,超声诊断应注意以下几点:.二维超声具有纤维瘤和血管瘤的共同特征;.内部回声紊乱不均,彩色多普勒多表现为血供丰富。
参加讨论人员签名
年 月 日
博山区中医院特检科疑难、危重病人临床讨论记录表
姓名 薛嵘 性别 男 年龄 床号
住院号 入院日期
简要病史及临床诊断
因发现下腹部肿块月余入院。
讨论原因
超声描述 盆腔内探及一大小约×包块,以囊性为主,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其内可见大量网格样强回声,暗区透声差,包块包绕膀胱,及示包块隔上可见少量血流信号。
超声诊断 盆腔内巨大囊性为主肿块(考虑:.陈旧性积血,.包裹性积液,.其他病变不除外)
病理结果 腹壁下慢性炎症并脓肿形成。
脓肿为常见疾病,但容易及其它疾病混淆,应注意鉴别诊断。现讨论脓肿的超声表现,提高认识。
讨论结果
超声影像学特征:.脓肿形成前,呈低回声或等回声区,回声不均,边界不清,边缘毛刺状,及肝癌难以区别;.脓肿形成期通常在发病周左右,呈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区,壁较厚,界较清,液化不全(蜂窝状);液化完全(均匀低回声暗区);. 翻动体位或震动脓肿,内部回声可有飘动现象;.后方回声增强;动态变化大体可见如下过程:即由炎症期(脓肿形成前)——脓肿期——吸收恢复期。声像由实质性病灶(低或高回声)——液化形成无回声或蜂窝样暗区——缩小或闭合,残留小暗区壁增厚或有钙化,后方伴声影。
改进措施 脓肿容易误诊,在今后诊断工作中应注意及其它疾病鉴别诊断:.囊肿;.血管瘤;.寄生虫性病变;.其它囊性病变。
参加讨论人员签名
年 月 日
博山区中医院特检科疑难、危重病人临床讨论记录表
姓名 王馨羽 性别 女 年龄岁 床号
住院号 入院日期
简要病史及临床诊断
因发现右腰腹部肿块月余入院。
讨论原因
超声描述 右侧腹壁脂肪层内探及一大小约××实性非均质包快,边界欠清,边缘不规整,内部回声不均,可见大量管状结构,、示包块内可见丰富血流信号。
超声诊断 右侧腹壁脂肪层内实性非均质包快——血管瘤
病理诊断结果 右腰部幼年型血管瘤
血管瘤为临床常见浅表器官良性肿瘤,组织本科人员讨论血管瘤的超声表现。
讨论结果
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血管畸形,其中大多数病例在出生时即可见到,少数病例在婴儿期被发现,极少数病例至成年才表现出来。
临床大致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及蔓状血管瘤。
血管瘤的超声特征
皮内及皮下组织内以低、中或强回声为主的不均质回声肿块,其内可见杂乱的管状、囊状、蜂窝状无回声,内充满杂乱血流信号,部分瘤体内可见静脉石,挤压瘤体时可记录到静脉、动脉及动静脉混合血流频谱。
改进措施 血管瘤为临床常见良性肿瘤,应注意及其它疾病鉴别:.囊状淋巴管瘤,呈多房状,内部无血流信号;.囊肿,边界清晰,多为单房;.脓肿,有感染、发热病史。
参加讨论人员签名
年 月 日
博山区中医院特检科疑难、危重病人临床讨论记录表
姓名 汪琼 性别 女 年龄 岁 床号
住院号 入院日期
简要病史及临床诊断
因发现左侧肩胛部无痛性肿块月入院。既往曾行结肠癌根治术。
讨论原因
超声描述 左侧肩胛部软组织内探及一巨大实质非均质肿块,占据整个皮下组织及肌层,大小约×,边界欠清,边缘不规整,表面凹凸不平,内部回声紊乱不均。位于肌层内的肿块组织以低回声为主,位于皮下组织内肿块组织以高回声及稍强回声为主。、示肿块内未见明显血供。
超声结论 左肩胛部软组织内巨大实质非均质性肿块(侵犯整个皮下组织及肌层)
左肩背部皮下软组织内占位性病灶,结合病史多考虑转移性肿瘤。
病理诊断 转移性低分化腺癌,消化道来源可能。
转移癌为临床常见癌症疾患,为超声重点评估疾病。故组织全科人员讨论转移癌的超声表现。
讨论结果
原发癌可以来源于肝脏、肺脏、胰腺、子宫、卵巢等器官,转移癌的性质多及原发癌的性质相同或相似。
超声表现
癌肿因为浸润性生长,边界欠清或不清,边缘不规整,呈菜花状或锯齿状,部分癌肿边缘可见低回声晕,癌肿内部回声不均,可为高回声、等回声或弱回声,癌肿多伴有内部坏死,可见不规则液化区。
表现癌肿内血供较丰富或血供欠丰富。
改进措施
转移癌的定性诊断困难,很难确定原发灶。超声诊断应注意以下几点:.应结合病史,注意是否有原发癌既往史。.诊断时应注意继发征象,如周围淋巴结肿大等。
参加讨论人员签名
年 月 日
博山区中医院特检科疑难、危重病人临床讨论记录表
姓名 熊天云 性别 男 年龄 岁 床号
住院号 入院日期
简要病史及临床诊断
因发现左侧肩背部肿块月余就诊,无明显疼痛、质软,无明显边界。
讨论原因
左侧肩胛下区(患者所述包块处)脂肪层下探及一大小约××实性包块,边界尚清,其内可见条索状结构,及示包块内未见血流信号。
超声诊断提示:左侧肩胛下区脂肪层下实性包块—考虑弹力纤维瘤可能性大。
病理结果:(左肩胛下)脂肪瘤。
复习肩背部常见良性肿瘤脂肪瘤的超声影像特征,并探讨较少见的弹力纤维瘤的诊断要点。
讨论结果
脂肪瘤的超声表现为椭圆形或分叶状肿块,其长轴及皮肤平行,界清有包膜,内部回声多样,取决于肿块内纤维组织界面的多少以及是否有坏死、钙化等,回声有高回声、低回声或混合回声,界清的均匀高回声多见,具有可压缩性,无血流信号。
弹力纤维瘤是发生于软组织中的一种少见类肿瘤疾患;好发于背部,常位于肩胛下角(肋水平),多为单发,此外尺骨鹰嘴沟下方也是较多发的部位;病变由大量增生肥大 的弹力纤维构成;好发于岁以上的老年人,女>男,弹力纤维瘤的超声变现为界不清,无包膜,内部有条索状的强回声和低回声,多无明显血流信号。
回顾分析本例超声影像,肿块位于脂肪层内,且回声以高回声为主,边缘处见细线状高回声包膜(及弹力纤维瘤的鉴别点),应倾向考虑为脂肪瘤。
改进措施 常见软组织良性肿瘤种类多样,性质相似,超声表现共同点较多,准确定性诊断困难,诊断此类疾病重点应放在准确定位及预测良恶性上,在今后工作中,继续总结软组织良性肿瘤超声特征的异同点,提高诊断准确率。
参加讨论人员签名
年 月 日
博山区中医院特检科疑难、危重病人临床讨论记录表
姓名 唐艳 性别 女 年龄 岁 床号
住院号 入院日期
简要病史及临床诊断
右乳触痛伴右乳头内陷周。
讨论原因
乳腺:右侧腺体层厚,左侧腺体层厚,双乳边缘规整,层次不清,腺体层回声不均,其内探及多个大小不等的低回声区,边界清,呈“豹纹样”改变,另于右侧乳腺乳头下方探及大小约×低回声包块,边界尚清,边缘欠规整,其内回声不均,包块内部周边可见数个点状高回声光斑,示周边少许血供。
超声诊断提示:
.右侧乳腺实性包块,建议详查,排除及其他病变。
.双侧乳腺小叶增生。
病理结果:(右侧)肉芽肿性乳腺炎。
肉芽肿性乳腺炎临床罕见,探讨该型乳腺炎的超声特征和诊断要点。
讨论结果
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种较少见的病因不明的良性乳腺疾病;因为该病以小叶肉芽肿性炎症过程为特征,为非干酪性肉芽肿,局限于乳腺小叶内,病变内未发现微生物病原菌;等认为是乳汁所致的免疫现象和局部超敏反应,以及及口服避孕药有关,还及感染、创伤、化学刺激引起的小叶肉芽肿性炎症有一定的关系;患者多以乳腺肿块就诊,临床影像检查均易误诊为乳腺癌,并常按癌误治,确诊依靠病理。
混合回声结节型:不规则,不清,无包膜,部分有毛刺,不均, 周边见厚度为的高回声环,其内见散在分布的小囊状、管状无回声区,直径约;
片状低回声型:其内见散在分布的小囊状、管状无回声区,直径约, 周边见厚度为的高回声环,可出现毛刺,边界不清;
弥漫型:在肿胀的腺体回声中,可见直径的低回声区弥漫分布。
此例超声影像应属于混合回声结节型。
改进措施 肉芽肿性乳腺炎临床罕见,较少报道,应及普通乳腺炎及乳腺癌相鉴别,其超声影像应注意具有肉芽肿和普通乳腺炎的双重特征。
参加讨论人员签名
年 月 日
博山区中医院特检科疑难、危重病人临床讨论记录表
姓名 方小萍 性别 女 年龄 床号
住院号 入院日期
简要病史及临床诊断
反复排尿疼痛性肉眼血尿半月。
讨论原因
膀胱:充盈良好,透声好,于膀胱三角区探及一大小约×团状中等回声结节,边界清形态不规则,及示结节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超声诊断提示:膀胱实质性结节(考虑,建议详查)。
膀胱镜:提示于膀胱颈口点可见暗红色新生物约×膀胱内壁光滑,双侧输尿管口清晰,于此处取物送病检。
病理:被覆移行上皮,向下小巢状增生,上皮下出血,血管增生、扩张,炎细胞浸润——(膀胱颈口)腺性膀胱炎伴血管瘤样增生及出血。
:提示膀胱未见明显异常,请结合临床。
讨论结果
腺性膀胱炎弥漫性者膀胱壁显著增厚,表面粗糙不平,有不规则隆起, 内部回声不均匀;结节型者膀胱壁可见局限性隆起的小结节,表面光滑, 结节较大时,内部出现点状高回声或 不规则无回声小囊。
膀胱癌膀胱壁菜花样、乳头状或结节状回声,弥漫性增厚少见。瘤体表面粗糙,瘤蒂粗而短,或基底较宽,呈浸润状。瘤蒂生长处膀胱壁的回声模糊,连续性中断,甚至浸及膀胱周围组织或脏器。
腺性膀胱炎的声像图酷似膀胱肿瘤,最重要的区别为前者病变仅限于粘膜;而后者多侵犯肌层,内部有血流信号。
最后诊断还必须经过膀胱镜活检确定。
改进措施 应注意腺性膀胱炎及膀胱癌的鉴别诊断要点,尤其是彩色多普勒血流表现的差异。
参加讨论人员签名
年 月 日
博山区中医院特检科疑难、危重病人临床讨论记录表
姓名 黄天畅 性别 男 年龄 岁 床号
住院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