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黄冈资料
第十三课时 化学实验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烧杯不能用于 ( )
A. 配制溶液 B. 盛液体物质加热 C. 作反应容器 D. 量度液体体积
2.可以用来直接加热的仪器有 ( )
A. 烧杯 B. 蒸发皿 C. 烧瓶 D. 锥形瓶
3.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操作是 ( )
A. 胶头滴管用过后,平放在实验台上
B. 在量筒中配制溶液或将量筒用作反应容器
C. 用一只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D. 在点燃氢气前必须检验其纯度
4.在固体溶解、过滤、蒸发三项操作中都需要用到的一种仪器 ( )
A. 试管 B. 玻璃棒 C. 酒精灯 D. 蒸发皿
5.某学生用下列方法分别清洗附着在试管内壁上的物质,其方法正确的是 ( )
A. 用稀硝酸清洗附着在试管内壁上的硫酸铜
B. 用洗衣粉或热的纯碱溶液清洗盛过豆油的试管
C. 用水清洗试管壁上附着的氢氧化铁
D. 用稀盐酸清洗试管壁上附着的铜
6.下列物质中,不能用来鉴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是 ( )
A. 紫色石蕊试液 B. 烧碱溶液 C. 灼热的氧化铜 D. 澄清的石灰水
7.下列药品处理的方法中错误的是 ( )
A. 在铁桶里配制波尔多液 B. 用带盖的铝槽运输浓硝酸
C. 将少量白磷贮存在水中 D. 盛放氢氧化钠的试剂瓶用塞子塞紧
8.制取具有下列性质的气体时,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是 ( )
A. 密度比空气大,难溶于水 B. 密度比空气小,溶于水
C. 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 D. 密度比空气大,溶于水
9.准确量取7 g水,应用 ( )
A. 50 mL量筒 B. 10 mL量筒、滴管 C. 托盘天平 D. 5 mL量筒、滴管
10.粗盐提纯的实验中,从滤液中得到氯化钠晶体,应将蒸发皿中的滤液加热蒸发至 ( )
A. 蒸干为止 B. 有大量晶体析出时为止
C. 有少量晶体析出时为止 D. 溶液沸腾为止
11.图中所示的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
12.用pH试纸测试一瓶某溶液的酸碱度时,其正确的操作方法是 ( )
A. 将该溶液倒些在pH试纸上 B. 往瓶中的溶液里投入pH试纸
C. 将pH试纸一端浸入该溶液中
D. 用洗净的玻璃棒蘸取少量该溶液,然后滴在一小张pH试纸上
13.下列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 )
A. 用手拿试管,给试管里的物质加热。
B. 用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下端紧贴试管内壁。
C.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
D. 不慎将酸洒在皮肤上,应立即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
14.某学生的实验报告中有如下数据:
① 用托盘天平称取工业用碳酸钠样品10.62 g
② 用量筒量取40.8 mL盐酸;
③ 用pH试纸测得盐酸的pH为1.53(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④ 工业用碳酸钠晶体的样品中,结晶水含量为56.64%。
以上数据合理的是 ( )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15.不用其它试剂,用最简单的方法鉴别下列五种物质的溶液:① NaOH,② MgSO4,③ FeCl3,④ Ba(NO3)2,⑤ KCl,则正确的鉴定顺序是 ( )
A. ②④③①⑤ B.③①②④⑤ C. ①③②④⑤ D. ③②④①⑤
16.区别氧化汞、氯酸钾、高锰酸钾、碱式碳酸铜、硫等5种试剂最好选用 ( )
A. 观察法 B. 加热法 C. 溶解法 D. 称量法
17.实验室制取氧气大致可分为下列步骤:a. 点燃酒精灯;b. 检验装置的气密性;c.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装人试管,用带导管的塞子塞紧试管,并把它固定在铁架台上;d.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e. 熄灭酒精灯;f. 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
A. b c a d e f B. c b a d e f C. b c a d f e D. c b a d f e
18.用托盘天平称量8.5 g氯化钠固体:将砝码放在左盘,氯化钠固体放在右盘,并且取用8 g砝码,同时将游码移动0.5 g。则实际称得氯化钠固体的质量为 ( )
A. 8 g B. 8.5 g C. 7.5 g D. 5 g
19.下列四组物质的溶液,不用其它试剂(可组内两两混合)就能鉴别出来的是( )
A.NaNO3、NaCl 、AgNO3、稀HNO3 B.稀HNO3、Na2CO3、NaCl、Na2SO4
C.BaCl2、CuSO4、NaOH、MgCl2 D.BaCl2、K2SO4、Na2CO3、KNO3
20.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所用试剂和方法不正确的是 ( )
物质 杂质 除杂质所用试剂和方法
A.H2SO4 HCl AgNO3溶液、过滤
B.KNO3 K2SO4 Ba(NO3)2溶液、过滤
C.Cu CuO 盐酸、过滤
D.CaCO3 CaO 水、过滤
二、填空题
21.下列实验操作都应该注意先后顺序,请在每题的横线上填上“先”或“后”字。
(1) 稀释浓硫酸时,往烧杯里 加浓硫酸, 加水。
(2) 实验室制取氧气,当集气瓶中集满氧气后,应 把导管移出水面, 撤去酒精灯。
(3) 在测定有机物燃烧产生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时,应 将气体通过足量的澄清石灰水, 将气体通过干燥剂。
22.请将下列实验中产生不良现象的原因填写在横线上:
(1) 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的实验时,锥形瓶炸裂,是因为 。
(2) 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导管中呈现紫红色,是因为 。
(3) 在粗盐的提纯实验中,经过两次过滤,滤液仍然浑浊的原因是 。
23.实验室为了得到较纯净的氢气和氧气,在制取这两种气体的过程中,有两项主要的操作是完全相同的,即:① ,② 。
24.配制60 g质量分数为5%的食盐溶液,有下列操作:a. 用量筒量取水,b. 用天平称取所需氯化钠,c. 所需食盐与水混合后搅拌溶解,d. 计算所需食盐和水的质量。
(1)该实验操作步骤(顺序)是 (填序号)。
(2)该实验除用到量筒、托盘天平外还必须用到的实验仪器是 。
(3)配制该溶液,应称取食盐 g,量取水 mL。
(4)若某同学在称量时,指针偏向左盘就停止了称量,结果他配制的溶液的质量分数会 5%(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5)若某同学在读取液体体积时视线仰视然后读数,这样会使配制的溶液的质量分数
5%(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三、实验题
25. 根据下列装置图填空:
(1)写出编号①、②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应选用_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收集装置应选用___________;若在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发生装置应选用___________,收集装置可选用___________。
(3)由此我们得到启示:实验室选择气体发生装置时,应考虑_________和 _____;选择气体收集装置时,应考虑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
26.下图是配制50g质量分数为5% 的氯化钠溶液的操作过程示意图:
A B C D E
试回答:
(1)B操作中应称量氯化钠的质量是 g
(2)D操作应选用 mL 的量筒(从10 mL、100 mL中选择);量水时,量筒必须平放,视线要跟量筒凹液面的 处保持水平。
(3)E操作的作用是 。
(4)配置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实验步骤为 。
27.被称为“生命之源”的水和被称为“绿色氧化剂”的双氧水(即过氧化氢),都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通常情况下均为无色液体,在化学实验开放日,实验小组的同学用下面的方法鉴别水和过氧化氢溶液两瓶无色液体。请填写有关内容。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将等体积的两种液体分别加入到A、B两个试管中
②分别向A、B两试管中加入等质量(少量)的_______,观察现象
A试管中无明显现象
B试管中的现象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管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填装置序号):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O2,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_,可选用的收集装置有_____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O2,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CO2,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_,可选用的收集装置有___________;
(3)检验CO2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与碱石灰固体共热来制取氨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H4Cl+ Ca(OH)2 △ CaCl2+2NH3↑+2H2O。常温下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那么制氨气发生装置应选择 ,收集装置应选择 。
(5)如果用块状电石和水在常温下反应制取乙炔气体,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29.某同学对一种无色溶液进行鉴定实验,试根据他实验报告中的步骤和现象,填写相应的实验结论。(该溶液只含一种溶质)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 论
a. 取该溶液少许,向其中加几滴酚
酞试液
溶液无变化
该溶液一定不显 性
b. 另取溶液少许,向其中加入锌粒,并用燃着的细木条放在试管口
有无色气体放出,该气体能燃烧,火焰呈淡蓝色
生成的气体是
说明该溶液属于 类
c. 再取该溶液少许,向其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再加入足量的稀硝酸
有白色沉淀生成,该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白色沉淀为
说明该溶液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