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我发现了……(下篇)
第4讲
1.养成善于观察、勤于动手的好习惯。
2.从人和事两方面为文章选材。
3.选材要新颖,立意要明确。
4.修改自己的文章。
填地名成语(下)
把成语补充完整,再把填入的部分读一读,原来组成了我国的城市名,你知道这些城市吗?
重于泰 山再起 同舟共 来北往 人山人 辕北辙 五湖四 是心非
跃然纸 阔天空 人定胜 津乐道 掌上明 市蜃楼 一技之 华秋实
口若悬 腔北调 万古长 枯石烂 见多识 官放火 风卷残 柯一梦
不三不 流不息 声东击 居乐业 来日方 鸥翔集 荣华富 关大道
奇怪的作业
老师说:“明天(星期天)给大家留个作业,每人做个小褥垫。”我心想:“真奇怪,老师怎么留这样的作业?”
第二天,我按照老师的要求动手做褥垫。在妈妈的帮助下,我选中了两块带有花和蝴蝶的蓝布,纫上针就缝起来。谁知,刚缝了几针,妈妈就在一旁说:“不对,缝错了,你把面儿露在外边,一翻过来,不就反了吗?”我一听,觉得很有道理,就拆了重缝。
我缝啊,缝啊,终于缝上了两个边。一激动,手被针扎了一下,我“啊”一声,鲜红的血流出来了。妈妈赶紧拿来一块药棉,一边擦血,一边说:“刚拿针,没有不挨扎的,针尖扎一下没事。”我捏捏手指头,点点头,继续缝起来。
当我正要缝第四个边时,妈妈说:“别缝了。全缝上,从哪儿放棉花?”“对呀!”我把缝合的两块布翻过来,嘿,缝的边儿光溜溜的。我拿起棉花,小心地往里塞。呀! 褥垫里鼓起一个大包,怎么也拍不平。一气之下,我真想不做了,但一想,这是作业,学生怎能不做作业?我叫妈妈看,妈妈说:“往里塞棉花,不会平。”说着,她把棉花全取了出来,又把缝的布翻过来。妈妈叫我把一小块一小块棉花弄平后,一块一块放在布上,然后留个口,把布连棉花翻过来。妈妈说:“这叫絮棉花。”我一看,这回棉花包没了。在妈妈的指点下,我又把第四个边的毛茬儿缝在里面。嘿,小垫做好了!我高兴得不得了,拿起来就想往高处扔,妈妈说:“这哪行?棉花还不得滚套了!还缺一道工序,得绗。”于是,我又重新纫上针绗起来。虽然针脚很大,但终于绗完了。
我一连把褥垫向空中扔了好几次,嘴里不断喊:“成功了,成功了!”然后一会儿把小垫拿到椅子上坐坐,一会儿把小垫放在炕上躺躺,心里那个高兴劲儿就别提了。
星期一,我带着小褥垫去上学。作文课上,语文老师叫拿着小垫讲讲做的经过。哦,我明白了:做褥
垫是为了作文呀!我想:这个“文”太好写了……
思考:
1.想一想,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写了一件什么事?
2.文章最后写“做褥垫是为了作文呀!我想:这个‘文’太好写了……”为什么作者说“这个‘文’太好写了”?
【美文赏析】
老师给小作者留的这次作业真“奇怪”,奇怪在不是读读写写,抄抄算算,而是做个小褥垫,确实与众不同。
文章开头点题,提出疑问——“真奇怪,老师怎么留这样的作业?”接着重点叙述了小作者在缝制褥垫过程中的种种波折:面儿露在外边缝——一激动,手让针扎了一下——四个边全缝上——塞棉花——缺了一道工序(绗)。在妈妈细心指点下,终于完成了。全文紧扣题目构思,围绕着奇怪的作业——做小褥垫行文。最后指出老师布置这次作业的用意:“做褥垫是为了作文呀!我想:这个‘文’太好写了……”由此看来,作业真是奇而不怪。文章叙事清楚,中心突出,结构合理。
完成作文:一件新鲜事(一件有趣的事)
非洲马拉河两岸,青草鲜嫩,一群群羚羊在那儿无忧无虑地享受。一只非洲豹隐藏在草丛中,准备向羚羊进攻。它悄悄地向羚羊逼近,突然,羚羊察觉到危险降临,开始四下奔命。
非洲豹猛地一跃,箭一般地射向羚羊群。它盯住一只未成年的羚羊,一直向它追去。羚羊跑得飞快,非洲豹更快。在追赶过程中,一只又一只的羚羊站在旁边观看,可非洲豹从未改变方向去追离它更近的羚羊,它朝着那只未成年的羚羊疯狂地追赶,羚羊跑累了,非洲豹也跑累了,二者展开了耐力的较量。终于,非洲豹的前爪搭上了羚羊的屁股,羚羊倒下了。
非洲豹的聪明就在于它追未成年的羚羊,而且只追这一只。如果它追成年的、身强力壮的,必然难于成功;如果它改追别的羚羊,它已经累了,羚羊正有劲儿,跑得飞快,它怎能追得上呢?到头来,它会一无所获。
追逐
|三年级 第4讲 尖子班| 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