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H,+,+e,进入,呼吸链,彻底氧化生成,H,2,O,的同时ADP偶联磷酸化生成,ATP,。,NADH+H,+,H,2,O、2.5ATP,O,H,2,O、1.5ATP,FADH,2,O,三、糖有氧氧化是机体获得ATP的主要方式,反 应,辅 酶,最终获得ATP,第一阶段(胞浆),葡糖糖6-磷酸葡糖糖,-1,6-磷酸果糖1,6-二磷酸果糖,-1,23-磷酸甘油醛21,3-二磷酸甘油酸,2NADH,3或5*,21,3-二磷酸甘油酸23-磷酸甘油酸,2,2磷酸烯醇式丙酮酸2丙酮酸,2,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2丙酮酸2乙酰CoA,2NADH,5,第三阶段(线粒体基质),2异柠檬酸2-酮戊二酸,2-酮戊二酸2琥珀酰CoA,2琥珀酰CoA2琥珀酸,2琥珀酸2延胡索酸,2苹果酸2草酰乙酸,2NADH,2NADH,2FADH,2,2NADH,5(22.5),5(22.5),2(21),3(21.5),5(22.5),由一个葡糖糖总共获得,30或32,在,细胞浆,中产生的,NADH+H,+,可经过两个,穿梭系统,进入,线粒体,,,再经呼吸链、氧化磷酸化产生,ATP:,(1)-磷酸甘油穿梭系统:1.5个ATP,(2)苹果酸穿梭系统:2.5个ATP,P,174,4、每进行一次三羧酸循环:,消耗1mol乙酰基,产生CO,2,,H,2,O和10个ATP,5、糖的有氧氧化能量的计算:,1mol葡萄糖彻底氧化产生30或32个ATP。,四、糖有氧氧化的调节是基于能量的需求,关键酶,酵解途径:,丙酮酸的氧化脱羧:,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三羧酸循环:,己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1,丙酮酸激酶,柠檬酸合酶,-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异柠檬酸脱氢酶,有氧氧化的调节特点,有氧氧化的调节通过对其,关键酶,的调节实现。,ATP/ADP或ATP/AMP比值全程调节。该比值升高,所有关键酶均被抑制。,氧化磷酸化速率影响三羧酸循环。前者速率降低,则后者速率也减慢。,三羧酸循环与酵解途径互相协调。三羧酸循环需要多少乙酰CoA,则酵解途径相应产生多少丙酮酸以生成乙酰CoA。,2ADP,ATP+AMP,腺苷酸激酶,体内ATP浓度是AMP的50倍,经上述反应后,ATP/AMP变动比ATP变动大,有信号放大作用,从而发挥有效的调节作用。,有氧氧化全过程中许多酶的活性都受细胞内,ATP/ADP,或,ATP/AMP,比率的影响,因而能得以协调。,五、巴斯德效应是指糖有氧氧化抑制糖酵解的现象,概念,机制,有氧时,,NADH+H,+,进入线粒体内氧化,丙酮酸进入线粒体进一步氧化而不生成乳酸,;,缺氧时,酵解途径加强,,NADH+H,+,在胞浆浓度升高,丙酮酸作为氢接受体生成乳酸。,巴斯德效应,(Pastuer effect),指有氧氧化抑制糖酵解的现象。,糖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第一阶段:酵解途径,第二阶段:丙酮酸的氧化脱羧,第三阶段:三羧酸循环,G(Gn),第四阶段:氧化磷酸化,丙酮酸,乙酰CoA,CO,2,NADH+H,+,FADH,2,H,2,O,O,ATP,ADP,TAC循环,胞液,线粒体,1分子3-磷酸甘油醛彻底氧化,可以产生多少分子ATP?,3-磷酸甘油醛,1,3-二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1.5或2.5ATP,ATP ATP,2-磷酸甘油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丙酮酸,2.5ATP,乙酰CoA,草酰乙酸,柠檬酸,-酮戊二酸,10 ATP,1.5/2.5+1+1+2.5+10=16/17,葡萄糖,糖异生途径,乳酸、氨基酸、甘油,糖原,肝糖原分解,糖原合成,核糖,+,NADPH+H,+,磷酸戊糖途径,淀粉,消化与吸收,酵解途径,丙酮酸,有氧,无氧,H,2,O,及,CO,2,乳酸,ATP,脂肪、氨基酸等其他化合物,转变,第 四 节 葡萄糖的其他代谢途径,Other Metabolism Pathways of Glucose,本节目的要求:,1、掌握磷酸戊糖途径的特点及生理意义;,2、熟悉磷酸戊糖途径的限速酶;,3、了解磷酸戊糖途径的反应过程及调节。,概 念,过 程,小 结,调 节,生理意义,一、磷酸戊糖途径,1.概念:,以,6-磷酸葡萄糖,开始,在,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催化下形成,6-磷酸葡萄糖酸,,进而代谢生成以,磷酸戊糖,为中间代谢物的过程,称为,磷酸戊糖途径(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简称PPP途径。又称,磷酸已糖旁路,(一)磷酸戊糖途径的概念,CO,2,+H,2,O+,ATP,TAC,G,G-6-P,F-6-P,F-1,6-BP,3-磷酸甘油醛,丙酮酸,乙酰CoA,磷酸戊糖途径,NADPH,5-磷酸核糖,该旁路途径的起始物是,G-6-P,,返回的代谢产物是,3-磷酸甘油醛,(glyceraldehyde-3-phosphate)和,6-磷酸果糖,(fructose-6-phosphate),其重要的中间代谢产物是,5-磷酸核糖,和,NADPH,。,整个代谢途径在,胞液,(cytoplasm)中进行。关键酶是,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第一阶段:,氧化反应,生成NADPH和CO,2,第二阶段:,非氧化反应,一系列基团转移反应,(,生成3-磷酸甘油醛和6-磷酸果糖),(二)磷酸戊糖途径的过程,(1)6-磷酸葡萄糖,转变为,6-磷酸葡萄糖酸内酯,NADP,+,NADP,H,+,H,+,6-磷酸葡萄糖,glucose 6-phosphate,6-磷酸葡萄糖酸-,-,内酯,6-phosphoglucono-lactone,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限速酶,,对NADP,+,有高度特异性,(2)6-磷酸葡萄糖酸内酯,转变为,6-磷酸葡萄糖酸,6-磷酸葡萄糖酸,-,-,内酯,6-phosphoglucono-lactone,6-磷酸葡萄糖酸,6-phosphogluconate,H,2,O,内酯酶,CO,2,NADP,+,NADP,H,+,H,+,(3)6-磷酸葡萄糖酸,转变为,5-磷酸核酮糖,6-磷酸葡萄糖酸,6-phosphogluconate,5-磷酸核酮糖,ribulose 5-phosphate,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5-磷酸核酮糖,ribulose 5-phosphate,(4)三种五碳糖的互换,5-磷酸核糖,ribose 5-phosphate,异构酶,5-磷酸木酮糖,xylulose 5-phosphate,差向酶,第一阶段:,总结,第一阶段:,脱氢,水解,脱氢脱羧(氧化脱羧),产生了NADPH(2分子NADPH/1分子G-6-P)。,6-磷酸葡萄糖酸-内酯,6-磷酸葡萄糖酸,5-磷酸核酮糖,6-磷酸葡萄糖,催化第一步脱氢反应的,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是此代谢途径的关键酶。,两次脱氢脱下的氢均由,NADP,+,接受生成,NADPH+H,+,。,反应生成的磷酸核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中间产物。,G-6-P,5-磷酸核糖,NADP,+,NADPH+H,+,NADP,+,NADPH+H,+,CO,2,许多细胞中合成代谢消耗的NADPH远比核糖需要量大,因此,葡萄糖经此途径生成了多余的核糖。,第二阶段反应的意义就在于能通过一系列,基团转移,反应,将,核糖,转变成,6-磷酸果糖,和,3-磷酸甘油醛,而与糖酵解过程联系起来,因此磷酸戊糖途径亦称为,磷酸已糖旁路,。,第二阶段反应的意义就在于通过一系列基团转移反应,将核糖转变成,6-,磷酸果糖和,3-,磷酸甘油醛而进入酵解途径。因此磷酸戊糖途径也称,磷酸戊糖旁路(,pentose phosphate shunt,),。,第二阶段:,经过基团转移反应进入糖酵解途径,每3分子6-磷酸葡萄糖同时参与反应,在一系列反应中,通过,3C、4C、6C、7C,等演变阶段,最终生成,3-磷酸甘油醛和6-磷酸果糖。,转酮酶与转醛酶,转酮酶,(,transketolase,),就是催化含有一个酮基、一个醇基的,2,碳基团转移的酶。其,接受体是醛,辅酶是,TPP,。,转醛酶,(,transaldolase,),是催化含有一个酮基、二个醇基的,3,碳基团转移的酶。其,接受体亦是醛,,,但不需要,TPP,。,(5)二分子五碳糖的基团转移反应,5-磷酸木酮糖,5-磷酸核糖,7-磷酸景天庚酮糖,3-磷酸甘油醛,转酮酶,(6)七碳糖与三碳糖的基团转移反应,7-磷酸景天庚酮糖,sedoheptulose 7-phosphate,3-磷酸甘油醛,glyceraldehyde 3-phosphate,转醛酶,4-磷酸赤藓糖,erythrose 4-phosphate,6-磷酸果糖,fructose 6-phosphate,(7)四碳糖与五碳糖的基团转移反应,4-磷酸赤藓糖,erythrose 4-phosphate,5-磷酸木酮糖,ribulose 5-phosphate,6-磷酸果糖,Fructose,6-phosphate,3-磷酸甘油醛,glyceraldehyde,3-phosphate,转酮酶,5-磷酸核酮糖(C,5,),3,5-磷酸核糖,C,5,5-磷酸木酮糖C,5,5-磷酸木酮糖,C,5,7-磷酸景天糖,C,7,3-磷酸甘油醛,C,3,4-磷酸赤藓糖,C,4,6-磷酸果糖,C,6,6-磷酸果糖,C,6,3-磷酸甘油醛C,3,磷酸戊糖途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5-磷酸木酮糖C,5,5-磷酸木酮糖,C,5,7-磷酸景天糖,C,7,3-磷酸甘油醛,C,3,4-磷酸赤藓糖,C,4,6-磷酸果糖,C,6,6-磷酸果糖,C,6,3-磷酸甘油醛C,3,6-磷酸葡萄糖(C,6,),3,6-磷酸葡萄糖酸内酯(C,6,),3,6-磷酸葡萄糖酸(C,6,),3,5-磷酸核酮糖(C,5,),3,5-磷酸核糖,C,5,3NADP,+,3NADP+3H,+,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3NADP,+,3NADP+3H,+,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CO,2,CO,2,+H,2,O+,ATP,TAC,G,G-6-P,F-6-P,F-1,6-BP,3-磷酸甘油醛,丙酮酸,乙酰CoA,磷酸戊糖途径,NADPH,5-磷酸核糖,总反应式,:,36-磷酸葡萄糖,+6,NADP,+,26-磷酸果糖,+,3-磷酸甘油醛,+,6NADPH+H,+,+,3CO,2,(三)磷酸戊糖途径小结,反应部位:,胞浆,反应底物:,6-,磷酸葡萄糖,重要反应产物:,NADPH,、,5-,磷酸核糖,一分子,G-6-P,经过反应,只能发生,一次脱羧,和,二次脱氢,反应,生成一分子,CO2,和,2,分子,NADPH+H+,。,限速酶:,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四)磷酸戊糖途径主要受NADPH/NADP,+,比值的调节,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此酶为磷酸戊糖途径的关键酶,其活性的高低决定,6-,磷酸葡萄糖进入磷酸戊糖途径的流量。,此酶活性主要受,NADPH/NADP,+,比值,的影响,比值升高则被抑制,降低则被激活。另外,NADPH,对该酶有强烈抑制作用。,因此,磷酸戊糖途径的流量取决于,NADPH,的需求。,(五)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在于生成NADPH和5-磷酸核糖,1为核酸的生物合成提供核糖,葡萄糖可以经过6-磷酸葡萄糖脱氢、脱羧氧化产生磷酸核糖,也可以经过糖酵解途径的中间产物3-磷酸甘油酸和6-磷酸果糖基团转移反应生产。,(1)NADPH是体内许多合成代谢的供氢体,:如参与合成脂肪酸、胆固醇,一些氨基酸。,(2)NADPH参与体内羟化反应,:作为加单氧酶的辅酶,参与对代谢物的羟化(生物转化)。,(3)NADPH还用于维持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的还原状态。,2提供NADPH作为供氢体参与多种代谢反应,氧化型谷胱甘肽,还原型谷胱甘肽,还原型谷胱甘肽是体内重要的抗氧化剂,可以保护一些含,-SH,基的蛋白质或酶免受氧化剂尤其是过氧化物的损害。,在红细胞中还原型谷胱甘肽更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保护红细胞膜蛋白的完整性。,2G,-,SH,G,-,S,-,S,-,G,NADP,+,NADPH+H,+,A AH,2,蚕豆病:,遗传性,葡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的病人不能经磷酸戊糖途径得到充足的NADPH+H,+,,G-S-S-G 转变成G-SH减少,G-SH含量减少。当病人接触氧化剂,如服用,抗疟药,伯氨喹啉、,解热镇痛抗炎药,阿司匹林、,抗菌药,磺胺等,或者吃了蚕豆后,增加G-SH的消耗,红细胞膜受氧自由基攻击生成的脂质过氧化物不能及时除去,使膜结构完整性受损,红细胞易破裂发生溶血。,磷酸戊糖途径与溶血性贫血,一些具有氧化作用的外源性物质,如蚕豆、抗疟药、磺胺药等,磷酸戊糖途径,G6PD,G6PD缺乏,溶血,NADP,+,GS-SG,NADPH+H,+,2G-SH,葡萄糖,酵解途径,丙酮酸,有氧,无氧,H,2,O,及,CO,2,乳酸,糖异生途径,乳酸、氨基酸、甘油,糖原,肝糖原分解,糖原合成,核糖,+,NADPH+H,+,磷酸戊糖途径,淀粉,消化与吸收,ATP,第五节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Section 5 Glycogenesis and Glycogenolysis,本节目的要求:,1、掌握糖原合成与分解的定义、组织和细胞定位、关键酶和生理意义;,2、熟悉糖原合成和分解的过程及调节;,3、了解糖原累积症。,糖 原(glycogen),是动物体内糖的储存形式之一,是机体能迅速动用的能量储备。,肌肉:肌糖原,180 300g,,主要供肌肉收缩所需,肝脏:肝糖原,70 100g,,维持血糖水平,糖原储存的主要器官及其生理意义,糖原的定义:,非还原端:,多个,还原端,非还原端,形 状:,树枝状,分子量:,1001000万,还原端:,一个,糖原的结构特点,一、糖原的合成代谢主要在肝和肌组织中进行,合成部位:,糖原的合成,(glycogenesis),指由葡萄糖合成糖原的过程。,组织定位:主要在肝脏、肌肉,细胞定位:胞浆,(1)葡萄糖磷酸化生成,6-磷酸葡萄糖,A,T,P,A,D,P,葡萄糖激酶,(or已糖激酶),Mg,2,+,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一)糖原的合成过程,(2)6-磷酸葡萄糖转变为,1-磷酸葡萄糖,1-磷酸葡萄糖,磷酸葡萄,糖变位酶,6-磷酸葡萄糖,(3)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的生成,1-磷酸葡萄糖,UTP,尿苷二磷酸葡萄糖,(UDPG),PPi,UDPG焦磷酸化酶,H,2,O,2Pi,*,UDPG可看作“活性葡萄糖”,在体内充作葡萄糖供体。,(4)UDPG中的葡萄糖连接到,糖原引物,上,尿苷二磷酸葡,萄糖,(UDPG),糖原引物,(Gn),糖原合酶,糖原,(G,n+1,),UDP,糖原n 为原有的细胞内的较小糖原分子,称为,糖原引物(primer),,作为UDPG 上葡萄糖基的接受体。,糖原,n,+,UDPG,糖原,n+1,+,UDP,糖原合酶,(glycogen synthase),近来人们在糖原分子的核心发现了一种名为glycogenin(蛋白-酪氨酸-葡糖基转移酶)的蛋白质。Glycogenin可对其自身进行共价修饰,将UDP-葡萄糖分子的C,1,结合到其酶分子的酪氨酸残基上,从而使它糖基化。这个结合上去的葡萄糖分子即成为糖原合成时的引物。,糖原合成过程中作为引物的第一个糖原分子从何而来?,糖原合酶的作用机制,(5)分支酶催化糖原不断形成新分支链,糖原引物,糖原合酶,分枝酶,糖原合成的限速酶,当直链长度达12个葡萄糖残基以上时,在,分支酶(branching enzyme),的催化下,将距末端67个葡萄糖残基组成的寡糖链由,-1,4-糖苷键,转变为,-1,6-糖苷键,,使糖原出现分支。,糖原合成图,葡萄糖,1-磷酸葡萄糖,糖原,(14和16葡萄糖连接),6-磷酸葡萄糖,ATP,ADP,UDPG,UTP,PPi,糖原,(14葡萄糖连接),糖原引物,UDP,小结,*限速酶:糖原合酶,*G的供体:UDPG,*增加一个G单位,,消耗2分子ATP,(二)糖原合成的特点:,1必须以原有糖原分子作为,引物,;,2合成反应在糖原的,非还原端,进行;,3合成为一,耗能,过程,每增加一个葡萄糖残基,需消耗,2个高能磷酸键,4其,关键酶,是,糖原合酶,。,5需,UTP参与,(以UDP为载体)。,二、肝糖原分解产物葡萄糖可补充血糖,亚细胞定位:,胞浆,糖原分解(glycogenolysis),习惯上指肝糖原分解成为葡萄糖的过程。,产物:,葡萄糖,肝糖元的分解过程:,(1)糖原磷酸解为1-磷酸葡萄糖,磷酸化酶,糖原分解的限速酶,糖 原,G,n,糖 原,G,n-1,H,3,PO,4,1-磷酸葡萄糖,G,n+1,+H,3,PO,4,1-磷酸葡萄糖+,G,n,2.脱枝酶的作用,转移葡萄糖残基,水解,-1,6-糖苷键,脱枝酶,(debranching enzyme),磷酸化酶,转移酶活性,-1,6糖苷酶活性,在几个酶的共同作用下,最终产物中约85%为1-磷酸葡萄糖,15%为游离葡萄糖。,脱枝酶的作用,G,G-1-P,Pi,脱枝酶,具有:,-1,4-葡聚糖转移酶-1,6-葡萄糖苷酶的双重作用,脱枝酶,脱枝酶,(3)1-磷酸葡萄糖转变为6-磷酸葡萄糖,1-磷酸葡萄糖,磷酸葡萄糖变位酶,6-磷酸葡萄糖,1-磷酸葡萄糖 6-磷酸葡萄糖,(4)6-磷酸葡萄糖水解生成葡萄糖,葡萄糖-6-磷酸酶只存在于,肝、肾,中,而不存在于肌中。所以只有肝和肾可补充血糖;而,肌糖原不能,分解成葡萄糖,只能进行,糖酵解,或,有氧氧化,。,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H,3,PO,4,H,2,O,葡萄糖-6-磷酸酶,(肝),葡萄糖与6-磷酸葡萄糖的相互转换,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ATP ADP,糖的分解代谢,已糖激酶,H,3,PO,4,H,2,O,糖原的分解,葡萄糖-6-磷酸酶,肝,肌糖原,的分解,肌糖原分解的前三步反应与肝糖原分解过程相同,但是生成,6-,磷酸葡萄糖之后,由于肌肉组织中,不存在葡萄糖,-6-,磷酸酶,,所以生成的,6-,磷酸葡萄糖,不能转变成葡萄糖释放入血,提供血糖,而只能进入酵解途径进一步代谢。,肌糖原的分解与合成与,乳酸循环,有关。,(分解代谢),G,G-6-P,的代谢去路:,G-6-P,6-磷酸葡萄糖酸内酯,(磷酸戊糖途径),G-1-P,G,n,UDPG,(糖原合成),(糖原分解),乳酸,(无氧酵解),CO,2,+H,2,O,(有氧氧化),(补充血糖),(糖异生),F-6-P,丙酮酸,(酵解途径),葡萄糖醛酸,(进入葡萄糖醛酸途径),反应部位:,胞浆,小结,糖原的合成与分解总图,UDPG焦磷酸化酶,G-1-P,UTP,UDPG,PPi,糖原,n+1,UDP,G-6-P,G,糖原合酶,磷酸葡萄糖变位酶,己糖(葡萄糖)激酶,糖原,n,Pi,磷酸化酶,葡萄糖-6-磷酸酶(肝),糖原,n,糖原的合成与分解是分别通过两条不同途径进行的。这种合成与分解循两条不同途径进行的现象,是生物体内的普遍规律。这样才能进行精细的调节。,当糖原合成途径活跃时,分解途径则被抑制,才能有效地合成糖原;反之亦然。,三、糖原合成与分解受到彼此相反的调节,关键酶,糖原合成:,糖原合酶,糖原分解:,糖原磷酸化酶,它们的快速调节有,共价修饰,和,变构调节,二种方式。,它们都以活性、无(低)活性二种形式存在,二种形式之间可通过磷酸化和去磷酸化而相互转变。,这两种关键酶的重要特点:,(一)糖原磷酸化酶是糖原分解的关键酶,磷酸化酶b,磷蛋白磷酸酶-1,磷酸化酶a,P,磷酸化酶b激酶,磷酸化酶b激酶,P,磷蛋白磷酸酶-1,依赖cAMP的蛋白激酶,有活性,无活性,依赖cAMP的蛋白激酶(cAMP-dependent protein kinase,简称蛋白激酶A),其活性受cAMP调节。,这种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将激素信号放大的连锁反应称为级联放大系统(cascade system),与酶含量调节相比(一般以几小时或天计),反应快,效率高。其意义有二:一是放大效应;二是级联中各级反应都存在有可以被调节的方式。,磷酸化酶二种构像,紧密型(T),和,疏松型(R),,其中,T型,的14位Ser暴露,便于接受,磷蛋白磷酸酶-1,的共价修饰调节。,葡萄糖,是磷酸化酶的别构抑制剂。,磷酸化酶 a(R),疏松型,磷酸化酶 a (T),紧密型,葡萄糖,糖原磷酸化酶的,变构调节,(二)糖原合酶是糖原合成的关键酶,糖原合酶a,糖原合酶b,P,磷蛋白磷酸酶-1,依赖cAMP的蛋白激酶,糖原合酶,a,有活性,磷酸化成糖原合酶,b,后即失去活性。,有活性,无活性,腺苷环化酶,(无活性),腺苷环化酶(有活性),激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受体,ATP,cAMP,PKA,(无活性),磷酸化酶b激酶,糖原合酶,糖原合酶-P,PKA,(有活性),磷酸化酶b,磷酸化酶a-P,磷酸化酶b激酶-P,Pi,磷蛋白磷酸酶-1,Pi,Pi,磷蛋白磷酸酶-1,磷蛋白磷酸酶-1,磷蛋白磷酸酶抑制剂-P,磷蛋白磷酸酶抑制剂,PKA(有活性),肌肉内糖原代谢的二个关键酶的调节与肝糖原不同:,在,糖原分解代谢时肝主要受,胰高血糖素,的调节,而肌肉主要受,肾上腺素,调节。,肌肉内糖原合酶及磷酸化酶的,变构效应物,主要为,AMP,、,ATP,及,6-,磷酸葡萄糖,。,糖原合酶,磷酸化酶a-P,磷酸化酶b,AMP,ATP及6-磷酸葡萄糖,Ca,2+,的升高可引起肌糖原分解增加。,调节小结,:,双向调控:,对合成酶系与分解酶系分别进行调节,如加强合成则减弱分解,或反之。,双重调节:,别构调节和共价修饰调节。,肝糖原和肌糖原代谢调节各有特点:,如:分解肝糖原的激素主要为,胰高血糖素,分解肌糖原的激素主要为,肾上腺素,。,关键酶调节上存在,级联效应,。,关键酶都以,活性、无(低)活性二种形式,存在,二种形式之间可通过,磷酸化和去磷酸化,而相互转变。,四、糖原积累症,是由先天性酶缺陷所致,糖原累积症(glycogen storage diseases),是一类遗传性代谢病,其特点为体内某些器官组织中有,大量糖原堆积,。引起糖原累积症的,原因,是患者先天性缺乏与糖原代谢有关的酶类。,型别,缺陷的酶,受害器官,糖原结构,葡萄糖-6-磷酸酶缺陷,肝、肾,正常,溶酶体14和16葡萄糖苷酶,所有组织,正常,脱支酶缺失,肝、肌肉,分支多,外周糖链短,分支酶缺失,所有组织,分支少,外周糖链特别长,肌磷酸化酶缺失,肌肉,正常,肝磷酸化酶缺陷,肝,正常,肌肉和红细胞磷酸果糖激酶缺陷,肌肉、红细胞,正常,肝脏磷酸化酶激酶缺陷,脑、肝,正常,糖原积累症分型,葡萄糖,-6-,磷酸酶缺陷,糖原储积症,型:,一岁前后起病。矮小,进行性肝和脾肿大,腹部明显突出。严重低血糖,惊厥。乳酸性酸中毒。,主要由于糖原结构异常或糖原在组织细胞内堆积过多而引起的遗传性疾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