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配套资源,第六章,物流数据库技术与数据挖掘,*,用户需求分析过程,现状调查:,通过实际调查了解用户的现状及要求,调查内容的组织的分析:,对调查的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和组织,并提交报告及图件。包括:,现有机构的组织结构图,软件、硬件资源表,专业人员清单,部门功能清单,数据来源清单,2,空间数据库基础知识,(,8,),空间数据库设计,把用户的需求加以解释,用概念模型表达出来,具体任务包括:,1),数据库的宏观定义,指对数据库比例尺、地图投影和坐标系统的定义。,2),数据库的特征设计,对于各种地理特征有关的属性数据中以什么几何形式表达进行设计。,3),数据库表格及其关系的设计表达,对与地理特征有关的属性数据在数据库中表达方式的设计。,第二步 概念化设计,2,空间数据库基础知识,(,8,),空间数据库设计,4,)数据库总体设计的评定,根据数据库的应用目的和数据内容及使用方式来评价前面三步的设计结果。,5,)数据库概念模型的起草,将,GIS,数据库的概念设计起草成正式的文件,作为后面详细设计时参考。,2,空间数据库基础知识,(,8,),空间数据库设计,现在人们已经评估出世界上信息的数量每二十个月翻一番,并且数据库的数量与大小正在以更快的速度增长。,2 空间数据库基础知识,2 空间数据库基础知识,对与地理特征有关的属性数据在数据库中表达方式的设计。,根据数据库的应用目的和数据内容及使用方式来评价前面三步的设计结果。,满足用户对空间数据及时访问的需求,高效提供用户所需的空间数据查询结果;,2 空间数据库基础知识,2 空间数据库基础知识,(3)增加新功能:按用户的需要及时扩充功能,满足用户的新需要。,2 空间数据库基础知识,(3)故障恢复处理:数据库恢复就是把数据库从错误状态恢复到某一已知的正确状态(亦称为一致状态或完整状态)的功能。,(2)监测并改善数据库性能:分析评估存储空间和响应时间,2 空间数据库基础知识,第三步 逻辑设计,逻辑设计应该选择最适于描述与表达相应概念结构的数据模型,然后选择最合适的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逻辑结构时一般要分三步进行:,将概念结构转换为一般的关系、网状、层次模型,将转化来的关系、网状、层次模型向特定空间数据库系统支持下的数据模型转换。,对数据模型进行优化。,2,空间数据库基础知识,(,8,),空间数据库设计,指对数据库比例尺、地图投影和坐标系统的定义。,在数据库试运行期间,应进一步完善数据库的功能和性能。,空间数据库设计的原则、步骤和技术方法,对数据模型进行优化。,3)数据库表格及其关系的设计表达,(2)监测并改善数据库性能:分析评估存储空间和响应时间,2 空间数据库基础知识,2 空间数据库基础知识,(2)监测并改善数据库性能:分析评估存储空间和响应时间,2 空间数据库基础知识,满足用户对空间数据及时访问的需求,高效提供用户所需的空间数据查询结果;,(2)监测并改善数据库性能:分析评估存储空间和响应时间,现在人们已经评估出世界上信息的数量每二十个月翻一番,并且数据库的数量与大小正在以更快的速度增长。,2 空间数据库基础知识,调查内容的组织的分析:对调查的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和组织,并提交报告及图件。,2 空间数据库基础知识,数据库最终是要存储在物理设备上的。,数据库的物理设计特点,设计人员必须充分了解所用,DBMS,的内部特征,特别是,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充分了解应用环境,特别是应用的处理频率和响应时间要求;,充分了解外存设备的特性。,第四步,物理设计,数据库最终是要存储在物理设备上的。为一个给定的逻辑数据模型选取一个最适合应用环境的物理结构(存储结构与存取方法)的过程,就是,数据库的物理设计。,2,空间数据库基础知识,(,8,),空间数据库设计,在数据库试运行期间,应进一步完善数据库的功能和性能。,设计人员必须充分了解所用DBMS的内部特征,特别是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2 空间数据库基础知识,(2)安全性考虑:规定相应的数据库使用权限,保证数据库的安全运行。,现在人们已经评估出世界上信息的数量每二十个月翻一番,并且数据库的数量与大小正在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对数据模型进行优化。,根据数据库的应用目的和数据内容及使用方式来评价前面三步的设计结果。,装入试验性的空间数据对应用程序进行测试,以确认其功能和性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2 空间数据库基础知识,逻辑设计应该选择最适于描述与表达相应概念结构的数据模型,然后选择最合适的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2 空间数据库基础知识,(3)故障恢复处理:数据库恢复就是把数据库从错误状态恢复到某一已知的正确状态(亦称为一致状态或完整状态)的功能。,2 空间数据库基础知识,4)数据库总体设计的评定,将GIS数据库的概念设计起草成正式的文件,作为后面详细设计时参考。,对数据模型进行优化。,设计,原则:,尽量减少空间数据存储冗余;,提供稳定的空间数据结构,在用户的需要改变时,数据结构能够做出相应的变化;,满足用户对空间数据及时访问的需求,高效提供用户所需的空间数据查询结果;,在空间元素间维持复杂的联系,反映空间数据的复杂性;,支持多种决策需要,具有较强的应用适应性。,空间数据库设计的原则、步骤和技术方法,2,空间数据库基础知识,(,8,),空间数据库设计,根据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的结果,在计算机上建立实际的空间数据库系统,装入空间数据,并调试和运行。,建立实际的空间数据库结构,装入试验性的空间数据对应用程序进行测试,以确认其功能和性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装入实际的空间数据,即数据库加载,建立起实际运行的数据库。,数据库试运行,1,、数据库的实现,空间数据库的实施和维护,2,空间数据库基础知识,(,8,),空间数据库设计,相关的其它设计,在数据库试运行期间,应进一步完善数据库的功能和性能。,(,1,)空间数据库再组织:,调整或者,改变空间数据库的概念、逻辑和物理结构的。,(,2,)安全性考虑:,规定相应的数据库使用权限,保证数据库的安全运行。主要方法是授权。,(,3,)故障恢复处理:,数据库恢复就是把数据库从错误状态恢复到某一已知的正确状态(亦称为一致状态或完整状态)的功能。,(,4,)事务控制:,事务控制的目的就是保证多用户环境下的数据库的完整性和一致性。,2,空间数据库基础知识,(,8,),空间数据库设计,(1),维护空间数据库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需要及时调整授权和密码,转储及恢复数据库,(2),监测并改善数据库性能:,分析评估存储空间和响应时间,(3),增加新功能:,按用户的需要及时扩充功能,满足用户的新需要。,(4),修改错误:,包括程序和数据。,空间数据库的运行与维护,2,空间数据库基础知识,(,8,),空间数据库设计,现实情况:人类积累的数据量以每月高于,15%,的速度增加,如果不借助强有力的挖掘工具,仅依靠人的能力来理解这些数据是不可能的。现在人们已经评估出世界上信息的数量每二十个月翻一番,并且数据库的数量与大小正在以更快的速度增长。,3,数据挖掘技术,(,1,),数据挖掘的社会需求,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