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59,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159,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159,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159,第七章 常见病毒,第一节 呼吸道病毒,第五节,狂犬病病毒,生物学性状,子弹状,RNA,病毒,,衣壳呈,螺旋对型,包膜有大量糖蛋白突起血凝素,在感染动物的,中枢神经细胞,胞质中增殖,形成包涵体,内基小体,(,Negri body,),有诊断意义,抵抗力不强,肥皂水等去垢剂可使其灭活。,60,C 30min,或,100C 2min,可灭活。,临床表现,潜伏期通常,3-8,周,畏光,恐水症,,后转入麻痹昏迷、最后呼吸困难、循环衰竭而死亡,动物间狂犬病是由于患病动物,咬伤,健康动物而传播,人,被患病动物咬伤,致病。人被咬伤发病率为,30%-60%,。,一旦发病,死亡率高达,100%,防治原则,捕捉野犬,加强家犬管理,普及家犬疫苗接种,高危人群(兽医、饲养员)注意个人防护,人被咬伤后,应做到:,处理伤口,特异性防治:抗狂犬病病毒免疫球蛋白,接种狂犬病病毒疫苗,人畜共患病毒性疾病,人畜共患病,脊椎动物所患疾病能通过昆虫媒介直接或间接传递给人类,如果有昆虫参与,称为,虫媒疾病,狂犬病、肾综合症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和埃博拉出血热,在我国流行并经病毒分离证实的虫媒病有,6,种,流行性乙型脑炎,森林脑炎,登革热,基孔贡亚热,肾综合征出血热,新疆出血热,节肢动物媒介,伊蚊,蜱,库蚊,白蛉,传播环节,人,节肢动物,人,动物,节肢动物,人,混合方式:两种都有,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生物学性状,球形,单链,RNA,病毒,有包膜,有刺突,二十面立体对称,抗原性稳定,只有一个血清型,抵抗力弱,对热、化学消毒剂敏感,56 30min,被灭活,低温可长期保存,抵抗力,致病性,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在自然界主要存在于,蚊和家畜体内,传播媒价是,蚊,病毒在蚊体和卵内,蚊,是乙型脑炎病毒的,长期储存宿主,我国流行高峰是南方,6-7,月,北方,7-8,月,东北,8-9,月,与各地蚊虫密度一致,致病机制,带毒蚊虫叮咬,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淋巴节内增殖,少量入血,肝、脾单核巨噬细胞内增殖,二次病毒血症,突破血脑屏障,中枢神经系统广泛病变,临床特征,轻型,体温,38,39,患者,神志,始终,清晰,,多在一周内恢复,中型,体温,40,左右,有意识障碍如,昏睡或浅昏迷,,病程约为,10,天,重型,体温,40,以上,,,神志昏迷,,恢复期有精神异常及瘫痪表现,暴发型,高热或超高热,,,深昏迷,,在短期内因中枢性呼吸衰竭而死亡,防治原则,防蚊灭蚊,对流行环节猪进行疫苗接种,人工自动免疫:,10,岁以下儿童接种乙脑疫苗,在流行前一个月完成。,登革病毒,登革病毒,登革病毒感染引起,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特别是东南亚、西太平洋及中南美洲,我国于,1978,年广东佛山首次发现本病,以后在海南岛及广西等地均有发现,生物学性状,呈哑铃状、棒状或球形,55nm,RNA,有包膜,4,个血清型,有交叉反应,传播环节,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途径:,蚊,人,蚊,病毒经,二次病毒血症,造成病理损伤,临床特点,隐性感染率高,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症,预 防,预防措施的重点在于,防蚊,和,灭蚊,减毒活疫苗,森林脑炎病毒,致病性,自然疫源性疾病,好发季节春夏季(,5-7,月),蜱,是其主要传播媒介,病毒在蜱越冬,可经卵传播,防治原则,灭蜱、防蜱叮咬,接种灭活疫苗,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汉坦病毒的储存宿主,黑线姬鼠型,褐家鼠型,欧洲棕背鼠型,草原田鼠型,巴尔干姬鼠型,小家鼠型,黑线姬,田鼠,小家鼠,治疗和预防,支持疗法,利巴韦林,注射疫苗,控制鼠患,新疆出血热病毒,1966,年首次从,新疆塔里木盆地,出血热病人血液、尸体脏器及硬蜱中分离,生物学性状,球形或椭圆形,直径为,90nm,120nm,,外有,包膜,,表面有空管样突起,病毒基因组为,分节段的单链,RNA,感染细胞的胞浆内可形成,嗜碱性包涵体,致病性与免疫性,野生动物(啮齿类动物),和,家畜(羊、牛、马,、骆驼、狐狸和兔)是,自然宿主,和,传染源,。,硬蜱,特别是,亚洲璃眼蜱,是,传播媒介,。病毒在蜱体内增殖并经卵传给子代,蜱也是病毒的,长期储存宿主,蜱在每年的,4,月,6,月,大量增殖,人群发病的高峰,蜱叮咬或与病畜直接接触(破损皮肤)感染,5,7,天潜伏期发病,以,发热和出血,为特征,产生中和(,NT,)抗体、血凝抑制抗体,NT,抗体出现较早,维持较久,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防治原则,防蜱咬和灭蜱,严格隔离病人,加强医务人员的防护,灭活疫苗,疱疹病毒,是一类中等大小、结构相似、有包膜的,DNA,病毒。现已发现,114,种,,分,3,个亚科,已知的人类,疱疹病毒,有:,单纯,疱疹病毒 1,型和,2,型(,HSV 1&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EBV,),人类,疱疹病毒 6,型、,7,型、,8,型 (,HHV 6,7,8,),疱疹病毒的共同特征,病毒颗粒呈球形,150200nm。核衣壳约100nm。20面体立体对称,有包膜,双链线形DNA,单纯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由于在感染急性期发生,水疱性皮疹,即所谓单纯疱疹而得名,包括两个血清型,HSV-1,HSV-2,生物学性状,在多种细胞增殖,病毒复制快(8h),出现细胞肿胀变圆和核内嗜酸性包涵体CPE,致病性和免疫性,传播途径,直接密切接触:HSV-1,性,接触:HSV-2,致病特点,HSV-1,主要引起生殖器以外的皮肤、粘膜和器官感染,HSV-2,则主要引起生殖器疱疹,,,宫颈癌,原发感染,潜伏感染,HSV-1,:三叉神经节和颈上神经节,HSV-2,:,骶神经节,先天性感染,感染形式,防治原则,尚无特殊预防方法。,药物治疗有较好疗效,但不能清除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在儿童初次感染时引起,水痘,恢复后病毒潜伏在体内,青春期或成年以后少数人复发可引起,带状疱疹,生物学性状,典型的疱疹病毒结构,只有一个血清型,致病性,传染源主要是患者,,病毒借飞沫经呼吸道或接触传播,好发年龄为39岁,多在冬季春季流行,免疫性,儿,童患水痘后,机体产生,持久免疫,,极少再患水痘,潜伏于神经节中的病毒被,激,活而发生,带状疱疹,防治原则,接触病毒72小时以内,可用VZIG(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做被动免疫,无环鸟苷等核苷类似物治疗效果好,尚无疫苗可用,巨细胞病毒(CMV),是,巨细胞包涵体病,的病原体,CMV,多为潜伏感染,生物学性状,H,CMV,只感染人。,复制周期为3648,h,,,其特点是细胞变圆、膨胀、核变大、形成巨大细胞,,核内出现周围绕有一轮,鹰眼状,大型嗜酸性包涵体,。,致病性,传染源:患者及无症状隐性感染者,,传染方式:密切接触,通过口口或手口传播。还可通过输血和器官移植等多种途径传播。,先天性感染,输血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病人的感染,细胞转化与致癌潜能,致病性,新生儿感染:经产道感染或出生后数周由母体的病毒(尿或乳汁中的病毒)或护理人员排出的病毒所引起的感染。,防治原则,婴儿室发现HCMV感染时应将患儿隔离,孕妇要避免接触CMV感染者,减毒活疫苗,化学药物,EB病毒,Epstein和Barr于1964年首次成功地将Burkitt非洲儿童淋巴瘤细胞时发现,故名,生物学性状,典型疱疹病毒,但抗原结构与其他疱疹病毒不同,致病性,传染源,抗体阳性,的,隐性感染者和病人,传播途径,唾液感染,输血传播,,未见,垂直感染,致病性,主要引起疾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鼻咽癌,其他肿瘤,其他疾病,免疫性,EBV在人群中广泛存在,成人抗体的阳性率达90%以上,出现中和抗体,能阻止外源性病毒再感染,细胞和体液免疫不能清除体内已经潜伏的EBV,防治原则,国外试验研制EBV疫苗。病毒的gp340能刺激机体产生NT抗体,有可能开发成为亚单位疫苗,用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预防。,轮状病毒,生物学性状,球形,二十面体立体对称,双层衣壳,无包膜,外形似车轮,故名。,抵抗力,轮状病毒对理化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病毒经乙醚、氯仿、反复冻融、超声、,371,小时或室温(,25,),24,小时等处理,仍具有感染性。,该病毒耐酸、碱、在,pH3.5,10.0,之间都具有感染性。,95%,的乙醇是最有效的病毒灭活剂,,56,加热,30,分钟也可灭活病毒。,致病性,人类轮状病毒感染常见于婴幼儿,表现为,急性胃肠炎,。,一般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病毒侵犯肠黏膜细胞,在胞浆内增殖,导致细胞受损,功能障碍,腹泻。,自限性。,严重时可导致脱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危及生命。,免疫性,肠道局部出现分泌型lgA,可中和病毒,对同型病毒感染有作用。,防治原则,目前尚无特异有效治疗药物,主要是补液,维持机体电解质平衡。,国内活疫苗正在研制中。,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