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第一章心理学概说.ppt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0296154 上传时间:2025-05-19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5.3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心理学概说.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第一章心理学概说.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a,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内容广泛。它不仅解读人们生活中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规律,而且对于诸如怎样记忆才能使学习有效,怎样思考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怎样认识才能更好地调控自己的情绪,怎样测量才能更好地评定人的个性,使自己更加聪明等各类心理问题,都给予科学阐述。本章从心理学原理与方法等方面入手,使学习者对心理学学科有初步认识,进一步获得心理学知识。,内容提要,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 心理的本质,第三节 心理学的目标与研究取向,第四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从人们的日常生活看心理现象,二、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二、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从心理活动的动态变化过程、相对持续状态和比较稳定特征这三个维度来看,又可以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三个方面。,(一)心理过程,(三)心理状态,(二)个性心理,二、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心理过程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并且经常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一)心理过程,二、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一)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现象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的心理过程,从其活动结构和发生机制来看,具有人类的共同性,它们都受共同的规律制约。但是,心理过程表现在每一个具体的人身上,又不会是完全一样,这是因为人的心理过程总是体现在人的各自不同的生活实践中,也会受到差异规律的制约,从而表现出个人心理的不同倾向和特点。,(二)个性心理,个性心理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二、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由于人的环境和教育的差异,自身各种因素的不同,人们在形成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和价值观等方面,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个别差异。而这些差异就是人们经常表现出来的不同的个性倾向性。,(二)个性心理,二、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人们在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这些差异,心理学统称为个性心理特点。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点有机地、综合地体现在一个人的身上,也就构成了一个人完整的个性心理,或简称个性。个性心理是人的心理现象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个性心理,二、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三)心理状态,在心理活动的进程中,从心理过程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过渡阶段,常常会出现一种相对持续的状态。这类心理现象,我们称之为心理状态。,二、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心,理,现,象,心理状态,注意、心境、激情、犹豫、灵感,个性心理,心理过程,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特点,性格、气质、能力,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二、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对心理现象的结构的看法,在心理学界存有争议。20世纪50年代后期,原苏联心理学家列维托夫等人提出心理现象还包括人的心理状态,而且非常重视对心理状态的研究。他们认为人有多种多样的心理状态,如有分心、疲倦、紧张、镇定、松弛、消沉、振奋、困惑、焦虑、喜悦、激动、灵感、忧郁、忧伤等心理状态。当人处于某种心理状态时,在一段时间内整个心理生活都会被它所笼罩,成为进行其他心理活动的背景,影响着人的心理和行为。心理状态是心理活动在某一段时间内所呈现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心理学研究的对象,阅读专栏12,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心理过程体现心理活动的动态性,心理状态体现体现心理活动的稳定性,而个性心理则突出了心理特征的恒定性、持久性。心理状态是联接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中间环节和链索,如果某种心理状态经常发生并持续时间较长,就会在个体身上巩固下来逐渐转化为人的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列维托夫的观点逐渐受到重视。,二、心理学研究的对象,阅读专栏12,第二节 心理的本质,一、辩证的心理观,二、心理的生物基础,三、心理的环境基础,一、辩证的心理观,(一)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1心理的自然发展过程表明心理现象与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有着直接的关系。,2人类个体的身心发展过程证实心理是脑的机能。,3医学科学的研究也证明心理同脑的密切关系。,人脑是经历了漫长生物进化的结晶,经过了数次极为重要的进化发展阶段。,(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辩证唯物主义强调指出,心理的产生是人脑的反映机能与外界客观现实的反映内容的高度统一,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源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人的心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一种,积极的能动的反映过程。,一、辩证的心理观,二、心理的生物基础,神经系统指由神经元构成的一个异常复杂的机能系统。由于结构和机能不同,可以将神经系统分成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两部分。,(一)神经系统的结构,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12对脑神经,31对脊神经,植物性神经,脊髓,中枢神经系统,1周围神经系统,(一)神经系统的结构,周围神经系统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脊神经,、,脑神经,和,植物性神经,。,二、心理的生物基础,2中枢神经系统,(一)神经系统的结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二、心理的生物基础,2中枢神经系统,(一)神经系统的结构,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是由中间的灰质和外周的白质构成的。,其功能:一是低级反射中枢,一是在感觉传入和冲动传出时起了联络作用。,二、心理的生物基础,第一个进化阶段是爬行动物进化至哺乳类动物阶段。,第二次重大的进化是灵长类动物,它使脑所占身体比重再扩大一倍。,第三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化是人脑的出现,它除了使脑的体积显著增加外,还使其复杂性大大增加,尤其是前脑的出现,使人能够进行人类所特有的复杂的智慧活动。,人脑与其他动物脑的比较,人脑,二、心理的生物基础,2中枢神经系统,(一)神经系统的结构,人脑包括:,大脑、间脑(丘脑、下丘脑)、中脑、脑桥、小脑、延脑等部分。,二、心理的生物基础,大脑皮层重要中枢,感觉中枢位于中央后回,视觉中枢位于枕叶,听觉中枢位于颞叶,运动中枢位于中央前回,语言区主要位于大脑左半球,二、心理的生物基础,二、心理的生物基础,3神经元,(一)神经系统的结构,胞体,整合信息的功能,树突,短而多分枝 接受外来刺激的功能,轴突,(神经纤维)仅一根 长度差别大 一般包有髓鞘 传出信息的功能,许多神经纤维集合起来构成神经,神经元具有对刺激的反应功能和传导功能,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二、心理的生物基础,3神经元,3神经元,3神经元,3神经元,(一)神经系统的结构,神经元是通过接受和传递神经冲动来进行交往的。,二、心理的生物基础,复杂的神经网络,3神经元,(一)神经系统的结构,神经冲动在同一神经元内是以电传导的方式进行的。,神经信号的电传导,二、心理的生物基础,神经信号的化学传导,3神经元,(一)神经系统的结构,神经冲动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借助于化学物质神经递质来完成的。,二、心理的生物基础,神经元的基本活动形式是:兴奋和抑制,神经元之间的联系与信息有选择的传递是通过突触来进行的。,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称为反射。,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叫反射弧。,3神经元,(一)神经系统的结构,二、心理的生物基础,感受器官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官,反射活动总是通过反射弧多次往返传递神经冲动来实现的。,3神经元,(一)神经系统的结构,二、心理的生物基础,3神经元,(一)神经系统的结构,无条件反射(本能),与生俱来的 固定的刺激引起,固定神经联系 由低级中枢来完成,条件反射,后天习得的 由信号引起,暂时神经联系 由高级中枢来完成,二、心理的生物基础,3神经元,(一)神经系统的结构,条件反射,二、心理的生物基础,(二)大脑皮层机能定位及左右半球机能分工,大脑皮层的感觉和运动中枢位置,二、心理的生物基础,(二)大脑皮层机能定位及左右半球机能分工,大脑两半球具有相同的功能区域,左、右半球在某些方面成为优势半球,这种不对称被称为大脑两半球单侧化,。,二、心理的生物基础,(二)大脑皮层机能定位及左右半球机能分工,大脑皮层的各个部分在机能上是有分工的,主要分为:,感觉区,初级运动区,言语区,联合区,心理是脑的功能。现代科学认为,脑机能的整体性和等位性与机能定位性同时存在于各种心理活动过程中,是脑功能对立统一体的两个侧面。,二、心理的生物基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是随其本身与所处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的。环境就是指与有机体发生相互联系的外部世界,能够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构成影响的环境因素多种多样,几乎无所不包。这里把环境分为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物理环境,1,社,会环境,2,文化环境,3,三、心理的环境基础,(一)物理环境,心理研究发现,人的心理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都受着特定物理环境的影响。,三、心理的环境基础,(二)社会环境,从众心理,三、心理的环境基础,(三)文化环境,生活在共同文化上的民族成员具有相同的人格特征及社会行为模式,将成为文化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最强有力的证据。,三、心理的环境基础,心理的环境基础,(三)文化环境,第三节 心理学的目标与研究取向,一、心理学研究的目标,二、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一)描述行为的普遍模式,(二)解释行为的个别差异,(三)预测行为的表现特点与发展趋势,(四)控制影响行为的条件,一、心理学研究的目标,二、心理学的研究取向,1生物学观点2行为主义观点,3精神分析观点4认知观点,5现象学观点,(一)心理学的几个主要观点,二、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二)当代心理学发展的取向,现代心理学家们越来越重视全面而综合地运用心理学的各种观点、理论和它们的研究成果。,代表着当代心理学发展的这种综合、整体研究的主要取向,乃是信息加工的现代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现代认知心理学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主张用信息加工的综合整体的观点来探讨人的复杂的认知过程,强调在认知过程中研究人如何利用过去的经验,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来获得信息和加工信息,这是当代心理学发展的一个取向。另一种取向则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把人的本性和价值看作是心理学研究的中心,并从以人为本的整体观点出发,对组织管理、教育改革,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方面,都有许多研究的实际意义。,信息加工的现代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二、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二)当代心理学发展的取向,第四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二、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一、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一)客观性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发展性原则,(四)教育性原则,(五)伦理性原则,二、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一)观察法,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并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观察法有两种方式,一是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过程,成为其中的一个成员;另一种是在旁观察而不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原则上是不使被观察者发觉自己的活动正在被他人观察,否则就会影响他们的行为表现,从而导致结果失真。,(二)调查法,调查法是以提问的方式搜集资料以确定各种事实间的联系或关系的方法。使用调查法的基本目的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关系与程度,从而探索不同个体间在心理或行为方面的差异。,调查法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书面调查,另一种是口头调查又称问卷调查。,问卷法是采用事先拟定的问题,由被试按问题的回答来搜集相关资料,以此来分析和推测群体心理特点及有关心理状态。,口头调查是通过面谈方式搜集资料来分析和推测群体心理特点及心理状态的研究法。,二、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三)测验法,测验法是通过运用标准化的心理量表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来研究心理的一种方法。测验法经常被用来研究个体之间心理品质的差异,以及个体行为各个方面的关系。如,学校应用测验法可以研究学生的智力与学习成绩、知识、能力的关系。根据测验结果还可以对有关的行为做出预测。,测验的种类较多,从内容上分,可分为智能测验、成就测验、态度测验、人格测验;按形式可分为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按测量规模可分为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等。,二、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四)实验法,实验法是指在观察和调查的基础上,对研究的某些变量进行操纵或控制,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探求心理现象的原因、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心理学实验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可分为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根据实验情境的不同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根据实验设计的不同可分为前实验、真实验和准实验;根据实验中自变量的数量的多少可分为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等等。,二、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思考题,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范围?,2辩证唯物主义是如何阐述心理的本质的?,3试说明大脑皮层的各部分在机能上的分工与协作。,4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研究方法?结合具体实验研究加以说明。,5举例说明心理学研究的目标和研究取向。,参考文献,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李新旺生理心理学科学出版社,2005,邵郊,生理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金盛华,张杰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徐磊青环境心理学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美Roger RHock,白学军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黄希庭,郑涌心理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心理学教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