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Grammaticalization 语法化,语法化是语言学家们长久关心主要议题之一,近年又受到认知语言学家和功效语言学家亲密关注,并成为这两个学派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它着重探索和分析语法范围和语法形式来自实义词语现象,研究其产生原因,演变过程和结果.,认知语言学家认为,经过这一研究能够深入表明语言不是一个自主系统,它与人们认知能力,隐喻规律密不可分.,首先语法化是基于人们认知能力,与人主观性相关,主要是指从实到虚演变,隐喻也主要是从详细到抽象映射,所以从认知规律角度来说,二者是共通.,第1页,当今国外研究语法化认知语言学家主要有:Langacker,Lakoff,Taylor,Heine,Hopper,Traugott,Ungerer&Schimid,Sweetster,Dirven&Verspoor等.他们对语法化表示出浓厚兴趣,且将其研究范围从,“实词虚化”,扩大到,句法和章法,甚至将从经典概念结构所产生出句法结构叙述也囊括其内,强调了语法化与隐喻,象似性,主观化(subjectification)等现象亲密相关,与人类认知机制密不可分,以其经过语法化将语言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结合起来,寻找语言产生和发展理据性,揭示语言演变与人类认知之间动因规律.,第2页,语法化概况介绍,18世纪法国哲学家E.B.Condillac(孔狄亚克,1715-1780)发觉动词波折形态(如时体标识)是又独立词项演变而来.,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家也对语法化研究作出了贡献,如,Bopp(葆朴,1791-1867)与1816年举出印欧语言中许多实词虚化例子,这对原始印欧语言拟构起到了主要作用.,Schlegel(施莱格尔,1767-1845)于1818年指出虚化是为了加紧语言交流速度,如指示代词变为冠词,数词one变为代词.,第3页,法国语言学家Meillet(梅莱)于1912年在其论文“语法形式演化”中首先提出“语法化”这一术语,认为语法化主要研究自主词转化为起语法作用成份(the transition of autonomous words into the role of grammatical elements,参见Ungerer&Schmid,1996:255),他们都认为经过语法化过程研究,能够从历时角度寻找语言形式和功效演变动因,深入揭示人类认知与语言发展之间象似性现象,以深入证实语言不是一个自治系统,并将语言历时研究和共时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从更深层次上对语言作出认知解释.,第4页,Langacker 将语法化描写为:the process of the evolution of grammatical elements from lexical sources(词项演变成语法成份过程).,他还指出当句子主语控制力逐步衰减时,语法化程度就逐步提升,主语控制力衰减到极端,语法化程度也就极高,句子也就含有了极高主观化程度.,Sweetster(1990:27,148)认为语法化就是从实意词项状态变为语法词素状态,是语义向愈加抽象方向改变一个常见结果.,Heine 等(1991:2)认为语法化是要表明词项在哪里起到语法作用.,第5页,Traugott(1993:1)指出”语法化”这一术语有两层意思:,(1)研究语法形式和结构是怎样出现,它们是怎样被使用,又是怎样影响语言形成;,(2)研究词项怎样伴随时间推移成为语法形式过程,Taylor(1996:349)认为语法化是以往词项)erstwhile lexical item)逐步图式化,逐步失去原有丰富概念内容过程,Driven&Verspoor(1998:62,206)也指出,语法化主要研究原来能够自由利用词素,以后却在构词或句法中作不可独立使用语法标识过程,第6页,正如语义研究,隐喻研究不是西方学者特权一样,语法化研究也不是西方学者特有领地,而且我国语法化研究要大大早于西方我国学者很早就系统和深入地研究了“实词虚化”现象:,大抵古人制字,皆从事物上说起今之虚字,皆古之实词(,元朝周伯琦中相当于以后介词地方,大部分还保留了“使用”,“给予”“按照”“带着”“拿”等实义在中以后被看成介词地方,除了能够直接了解为上述义项之外,还可与“率领”“认为”“和共同”“依标准”等来对等可见“以”意思还不是很虚另外今天常做介词“从”,“由”,“与”“同”“於”等在先秦文件中,相当一部分含有动词实意,都能找到单独做主要成份例子,第7页,语法化主要研究内容,依据上述学者叙述和我们了解,我们拟将语法化描写为:,从认知角度阐述语言中原来实意性词语和表示式(以及经典概念结构)在语言发展过程中逐步演变虚化(或显性)成为稳定语法标识或伎俩,抽象语法结构或惯用表示过程和结果,当某一能够单独使用实义性词语逐步被抽象化后,离原来实在意义会越来越远,往往成为不可单独使用语法词素,从认知角度来说,着实际上是从一个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映射和转移结果,是一个隐喻现象,其间必定包含了作为概念化主体语言使用者认知心理,语法化不可防止地受到语用和语义驱动,必定含有认知上理据性所以,语法化含有语义和语用特征,我们应该对这种象似性现象作出深入合理解释,第8页,语法化研究主要内容,语法化研究主要内容可大致分出以下三个层次:,狭义语法化主要指“实词虚化”,主要研究词义由实到虚改变,词汇怎样变成词法和句法中范围和成份过程词类语法化和构词语法化,广义语法化,指将词层面研究扩展到语篇和语用层面:语篇语法化和语用功效语法化,最广义语法化,除上述内容外,还包含经典概念结构,事件结构等怎样显性成为语法伎俩和句式,即上文括号中表述.命题图式与实体标识,句式结构语法化。,前两个层次语法化研究主要是关于语言中原来实意性词语和表示形式(包含原可作为独立词项、词组、分句等非语法形式、篇章成份和结构等)怎样演变虚化为语法标识,深入解释语言中虚词(如冠词、介词、连词等)以及时、体、态式、情态、词类、主语、宾语等语法标识是怎样从实词、句法和章法演变而来,系统阐述与语法化相关原因,这也是许多学者所叙述语法化内容。,第9页,而第三层次研究则是广义上语法化,包括到认知语言学研究中心内容之一,语言结构怎样表达出经典概念结构或事体结构等。经典概念结构或事体结构等怎样被显性化为语法结构,人们在体验基础上形成了许多概念基型,在其上有形成了几个“经典事件模型”,语言中语法结构和基本句型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这也是一个广义语法化现象。,第10页,经典事件模型与基本句型,人们在身体经验基础上形成了许多基本而又简单“概念基型”(conceptual Archetype),许多概念基型可组成“经典事件模型”(canonical Event Model).,Langacker(1991:283-284;:24)主要叙述了两个模型:弹子球模型(Billiard-ball Model)和舞台模型(Stage Model),它们也是ICM(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经典事件模型对于人们思维和认知能力形成含有重大影响,同时也是形成语法结构和基本句型基础,还能够深入形成若干个能适应各种情景和表示要求句式。,第11页,经典事件模型,Langacker(1991,)主张用“经典事件模型”来解释句法成份和结构。,经典事件模型是由许多“概念基型”组成,后者来自日常生活中、重复发生几个基本身体经验,主要是身体、物体、空间运动,还包含知觉、思维、情感等。,认知语言学家们普通认为在物质世界中最有意义经验是“力量-动态”(Force-Dynamic),包含肌肉施力、受力、对力克服、执行物理性动作等,其中概念基础主要包含:对物体感知(如物体占有一定空间)物体随时间改变经过空间运动,物体处于某一状态或显现出来某一特征,及对这种状态或特征改变了解。语言中基本句型结构是在经典事件模型基础上形成。,在经典事件模型中,主要有两个参加者(participants):施事者和受事者。这一模型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模型:,第12页,1 弹子球模型,一个生物体或物体A(the Energetic Head能量源)在某空间运动过程中撞击另一生物体或物体B(the tail of the action chain 运动链尾)A将其能量传递给了B,B在力作用下发生了某种反应或状态改变。,在这个模型中主要有四个成份:空间、时间、物体和能量。前二者组成一个场景(setting),物体存在于空间之中,能量交互随时间而变。弹子球模型还能够用动作链来描写。,Langacker 还利用“河流”隐喻来说明这种动作链,能量源被喻称为“上游”(upstream),动作链其它部分则被称为“下游”(downstream),第13页,Langacker 认为在一个“力量-动态”事件中会发生一系列能量交互过程,一个接一个地向下传递。可图示为:,head,tail,第14页,2.舞台模型(stage model),观察者(viewer)如同在台下观看演员演出观众,目光前视时形成了一个视觉注意区,可称为舞台演出区(onstage region),舞台道具和背景都在这一区域之中,但观众注意力经常集中在舞台上演出演员身上。,第15页,stage model,setting,AG,PAT,V,第16页,Langacker 年将舞台模型与弹子球模型结合起来表示经典事件模型,图示以下:,V ,AG,PAT,scope=maximal field,Onstage region,第17页,其中V=viewer,AG=agent,PAT=patient,箭头表示视觉关系,双箭头表示能量传递时互动关系,上方大括号界定了观察者最大视野,或叫“范围(scope),方括号表示舞台演出区,黑体表示舞台中被尤其聚焦角色。他还将这种经典事件模型形象地图示为:,第18页,MF=maximal field,V=viewer,OS=onstage Region,F=Focus,MF,V,OS,F,第19页,这就相当于一个人V向前方注视,形成了视野MF,在其视野中有一个重点注意区,叫做舞台演出区OS,注意焦点经常位于正在舞台上演出F.最突显参加者是射体,次突现角色是界标。,第20页,基本句型,经典事件模型是在对常规事件进行概念化基础上形成,也是一个ICM(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语言中常见句型原型结构正是基于这类经典事件模型而形成,现以英语为例简述以下:,第21页,一、SVO句型,若将注意力集中在参加者互动关系上,即现有射体又有界标,而不考虑其它原因,则形成一个经典及物性主谓宾结构(SVO):,1The boy kicked the ball.,若将动作发生地点也表示出来,则出现地点性状语,如:,2The boy kicked the ball on the playground.,若再将动作发生时间表示出来,则可加上时间状语,如:,3The boy kicked the ball on the playground in the afternoon.,例3中on the playground,in the afternoon是“场景”setting,或舞台演出区OS.讲话人(也可包含听话人)V,相对于被突显演员来说属于台下人物(offstage).舞台上演出两个角色分别成为分句主语和宾语,可用第三人称表示施事者和受事者。,讲话人和听话人虽处于舞台演出区外,但仍在整个范围(scope)Maximal field 之内。,第22页,二、SVOC句型,从弹子球模型可见,经典事件是一个能量交互,含有及物性,受事者从施事者初取得能量后,就可能发生各种改变,这种改变在英语中就用宾语补语来表示,此时就自然出现了SVOC句型。,4 The boy kicked the ball out of the field.,5 He pushed the door open.,第23页,三、SV句型,在力量-动态事件中,交互作用是发生在参加者之间,但在很多场所下只有施事者没有受事者,即只有射体而没有界标。此时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人或物体在空间运动”,而没有受事者,这一情形可图示为:,基于这一意象产生了不及物动词句型。人或物是Mover,编码成主语,比如:,Joe came.,第24页,人或物移动时会与“起源”、“路径”、“目标”等概念相关,这些概念存在自然会形成对应表示:,7 Joe came(from the classroom起源)to the store(目标)through the bridge(路径).,同时我们还能够隐喻性地扩展出以下表示:,8He mediated.,9I ache,10The ice melted.,第25页,四、主系表句型,这一句型特例就是用形容词来突显关系,如:,11 The apple is ripe.,第26页,五、双宾语句型,在舞台模型演出区内,假如参加者数量和关系发生改变,就可形成双宾语句型。,12 He gave the boy a book.,13 She gave a book to the boy.,在例12中,the boy 为主要界标(the primary landmark),a book 为次要界标(the secondary landmark),而在例13中恰恰相反。,第27页,六、场景主语,讲话人也可把注意力从演出者移至场景,此时场景就成为射体(主要图形),起参加者或类似参加者作用,比如:,14 The room feels warm.,15 September witnessed a series of surprising events.,第28页,七、虚化主语,人们亦可对主要图形做抽象化或虚化处理,在英语中就演变出there 或it 做主语句型。,16 There was an eagle on the roof.,17 it is snowing big flakes.,第29页,八、视角调整,若改变舞台模型中V与setting 或OS相对位置,即变换讲话人或听话人视角,就会取得不一样体验结果,也就出现了限定分句不一样表示法,比如:,(1)若调整V与setting或OS相对位置或观察角度,对同一事态就有不一样了解或描述,如:,18 The scar extends all the way from his wrist to his elbow.,19 The scar extends all the way from his elbow to his wrist.,第30页,(2)假如淡化V,其不在MF之内,英语可用there be 句型,这与第七点所述基本相同。,20 there is a house in the valley.,A house 和in the valley关系就是F和OS关系,句中没有出现观察者V.试与下句比较:,21 there is a house every now and then through the valley.句中即使没有出现观察者V,但可想象出来一个观察者来,因为只有V才能through the valley,也只有在他视野中房子才能有忽隐忽现情形。There 通常被视为一个不确定抽象场景,在分句中起主语作用。,第31页,(3)假如强化V,使其移入OS中,则可用第一人称来叙述:,22 I have seen the scar extending all the way from his wrist to his elbow.,23 I have seen a house in the valley.,第32页,射体省略,有时在一个表示式中射体可能会被省去,如例24中B答话:,24 A:Where is the picture?,B:Above the sofa.,也有时可能射体和界标都省去。,25 Go!,第33页,事件框架和句法结构,第34页,Langacker 和Talmy 分析方法比较,Langacker 事件框架分析主要用“图形-背景”来解释经典事件,在其概念结构中区分了参加者(在认知中处于较为突显地位,表现为句法上主语-宾语,主语表现了最为突现成份)和场景(时间、地点等,次突显):,1,On 26,July 1909,Louis Bleriot,flew,across the,时间场景 图形 背景,次突显 突显 次突显,English Channel from Les Baraques to Dover.,第35页,Talmy事件框架分析,Talmy 对事件框架(主要是运动事件框架)概念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确认了与动态动词亲密相关六种基本认知意义成份。图形、背景、运动、路径、方式和原因,后三者相当于Langacker 统称术语“场景”,即对场景所包含内容作了细致分类,对以前被忽略分句中次突显成份(如状语等)从认知角度进行了更为详细分析,从另外一个角度阐述了人们怎样对客观世界进行认知加工,并用语言将其表示出来,如例1可分析为:事件框架:,2,Louis Bleriot,flew,across the English Channel,from,FIGURE MOTION PATH GROUND,Les Baraques to Dover.,PATH 始点和终点,第36页,在运动事件框架中,“路径”是一个中心认知意义成份,在“图形”、“背景”和“运动”三者之间建立联络,所以它比“方式”和“原因”更主要。Talmy 重点分析了“路径”过程(始点,途中和终点)和类型(开放类、封闭类和想象类),并尝试用“注意窗”(windowing of attention)来叙述对犁镜认知方式和语言表示之间关系。,所谓“注意窗”,即对事件框架中一些部分作前景化处理认知 过程。在运动事件框架中,“路径”是一个完整概念,包含“始点窗”,“途中窗”,和“终点窗”但在语言表示过程中不一定完全说出来,在认知上被注意并用语言表示出来部分就是路径“注意窗”,路径几个部分被注意到了,几能够说成是开启了几个注意窗。,第37页,如汉语“走进来”就分别开启了三个注意窗“始点”,“途中”和“终点”。,下述3-5仅开启了一个注意窗,例6-8开启了两个注意窗,例9开启了三个注意窗。英语可分别用介词“from,out of,etc”“across,through,Via,etc”,“to,in,into,etc.”等来表示“始点”、“途中”和“终点”,参见例2,又例:,3 John came out of the room.(仅开启了“始点”注意窗),4 John came through the corridor(仅开始了“途中”注意窗),5 John came into the garden.(仅开启了“终点”注意窗),6 John came out of the room through the corridor.(始点+途中),7 John came out of the room into the garden.(始点+终点),8 John came through the corridor into the garden.(途中+终点),9 John came out of the room through the corridor into the garden.,(始点+途中+终点),第38页,人们依据对路径过程不一样部分注意情况(前景化)以及交际需要,就形成了上述不一样表示方法,这一分析从体验和认知角度有效地解释了英语句法表示形式。,英语中有大量由动态动词加小品词(介词或副词)组成动词短语,其中大部分小品词是用来单独表示路径,如:,Climb+down,on,out,over,up,up in,up on,Fall+down,in,off,out,over,Come+after,down,off,on,out,over,up.,Go+down,down out,home,in,off,out,outside,over,through,up等等。,经过跨语言比较可发觉,不一样语言经常利用不一样句法形式来表示路径。,第39页,英语词素构词法认知分析,认知语法认为,全部词素Morpheme,包含前缀prefix,词根root,后缀suffix多是象征单位,而且英语中词汇是由数量有限词素(象征单位)组成,它们结合规律大多含有象似性,由此,我们应该重视从认知角度仔细分析英语词汇构词规律。下面我们就分析英语中部分粘着词素构词理据。,第40页,英汉构词构字要素对比,世界上许多语言中基本意义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符号表示:一个是能够单独使用字或词根,另一个是不可单独使用偏旁或粘着词素(bounded morpheme).从构词能力来说,前者十分有限,后者却含有十分活跃构词能力。如汉语中“水”字,其构词能力十分有限,而三点水旁“水”却可组成约600个汉字。英语中water仅一词而已,还有十几个由water过程复合词,而表示water意义黏着词素hydro-可组成300多个单词。,第41页,从距离象似性(iconicity of distance)标准可知:语符距离象似于概念距离。概念距离越靠近,在思维时就越易将它们放在一起加以思索,用来表示它们符号也就越易共现,距离也靠得越近,也更易融合成一个单位。普通说来,名词与数量概念关系是最紧密。因而名词出现了复数波折改变形式,一些表示能计量事体词根也最轻易与表示数量前缀结合成新词。比如:,第42页,Annual 每年,Biennial 每两年一次,Triennial每三年一次,Quadrennial每四年一次,Quinquennial每五年一次,Sexennial每六年一次,September每七年一次,Octennial每八年一次,Decennial每十年一次,第43页,Monovalent单价,Bivalent双价,Trivalent三价,Quadravalent 四价,Pentavalent五价,Sexivalent六价,Heptavalent 七价,Octavalent八价,第44页,表示方向前缀更易与表示动作词根结合成新词,比如:,Pro前+gress(go)进步,Retro后+gress退步,Con共+gress大会,In进+gress入口,E出+gress出口,Im回+port进口,Ex出+port出口,Re回+port汇报,Trans横越+port运输,Dis离开+port娱乐,离开工作,这类依据概念紧密度和词素组成法生成英语单词,说明了人类在认知方面“象似性”含有一定普遍性,同时这一构词方式也为我们大量识记英语单词提供了一个有效路径。,第45页,词类语法化,词类转换语法化主要是指“实词虚化”。如汉语中实意动词“要”就经历了从实意动词(例1到情态动词(例2)虚化过程。,1 他要钱。,2 他一心要出国留学。,据分析,汉语中介词都是来自实意动词,正如朱德熙(1982:174)所指出:,当代汉语里介词都是从动词演变而来,大部分介词都还保留着动词功效。,第46页,又例:“在”原来是个实意动词,表示“存在”,后虚化为介词,但仍有动词含义。,3 精神永在。,4他在企业。,5他在企业加班。,例3和4 中“在”作实意动词用,例5则在例4基础上,又加上一个动词短语“加班”,这么原来“在+宾语”动宾结构就固定虚化为一个介词短语。它还能够从“空间”和“地点”概念延伸来表示“时间”、“范围”、“性质”等,还能够深入表示“进行体”这一语法范围。如:6 他在看书。,第47页,英语中虚词也大都来自实词,有学者认为不定冠词来自数词one,定冠词来自指示代词this 和that.有学者还认为英语中语法功效词都是经过词类语法化而转换来,我们依然能从一些介词看出其虚化过程,比如:given,providing,granted,regarding,concerning,thanks to 等。,12Given that theyre inexperienced,theyve done a good job.,13 Given their inexperience,theyve done a good job.,14 Given good weather,we will do this experiment tomorrow.,15 Given good weather,the experiment will be done tomorrow.,第48页,Given 原是动词give过去分词,在例12中其后接了一个由that 引导宾语分句,逻辑主语就是后面主要分句主语they.而在例13和14中,这种使用方法显著被弱化,后面仅接了一个名词短语,有点象介词,但其逻辑主语依旧保持着与分句主语一致关系,似乎介于分词和介词之间。例15given 之后接也是名词短语,与例14相同,但逻辑主语不一致,深入丧失了分词做状语时逻辑主语须保持一致特征,所以更象介词,可视为介词范围边缘组员。,第49页,构词语法化,构词语法化主要是指句法到词法语法化,语言中短语或句法结构可能会逐步缩减固化为一个词或惯用表示。如汉语中“上山下乡”,“吃饭”,“干活”,“大假”等原来都是动宾词组,以后固化为一个名词。英语中名词“hearsay(传闻)”是从动词短语hear somebody say 演变而来,如张其春等编写简明英汉词典在hearsay词条下还直接提供了一个句子作为比较,方便读者加深对该词了解:I have heard him say so.,第50页,另外次序改变也会引发语法化,如Fischer(费希尔,1999:354)从词序改变角度(也与句式结构相关)解释了have 从实意动词演化为情态助动词过程,他举了两个例句来说明这个过程:,16 I have my work to do.,17 I have to do my work.,他认为例17是在改变例16“主语+谓语+宾语+宾补(SVOC)词序基础上形成,将宾补to do 提前,成了SVO词序,此时该句中do 表示了最主要意义,以后have to 就被看作一个情态动词了。,第51页,命题图式与时体标识,实际生活中时间概念(现在,过去,未来)和情景类型(状态,活动,完成等)制约了英语时体形成。参见Saeed(萨依德,1997:123),另外,依据Heine(1993)研究,语言中时体标识主要来自三个基本命题图式:,方位:(又派生出:等同,伴随,全部,方式),运动:(派生出:状态改变),动作:(派生出:意愿),比如:运动图式包含向前和向后观察和运动因而产生了语法范围中未来时,过去时和完成体。,运动图式可表示动作起始,可产生语法中初始体(ingressiveness);意愿性动作可产生未来时(如英语中情态助动词will可用来表示未来时就是一个很好例子),方位中伴随图式可产生语法范围中进行体。他还认为各种语言都利用了这几个基本命题图式形成了各自不一样时体系统,这也深入验证了”空间概念是人类经验最主要内容“观点。,第52页,句式结构语法化,从更广意义上来说,将详细事件概念化成经典图式概念,由此形成抽象句式结构,这实际上可视为一个语法现象,是句式结构语法化,主要研究句子基本类型或句式结构语法意义,功效演化过程和形成规律。,第53页,语篇语法化,Givon(1971)说过一句名言:“今天词法是昨天句法。(Todays morphology is yesterdays Syntax)以后他有补充说:“今天句法曾是昨天章法”(Todays syntax is yesterdays discourse).”他(1979:209)将这一思想深入总结以下:(表示“演变成”,语法化程度逐步增强,下同):,18 DiscoursesyntaxMorphologymorphophonemicszero,第54页,比如原先作为语篇连接伎俩and 逐步演化为相对稳定并列连词,以后有深入语法化,用来表示各种隐含主从关系,如and 可用来表示条件,结果,让步等。句法中“过去时”与章法中叙事过程中表示事件前后次序相关。语言中普遍存在“名词”和“动词”两大范围与叙事中所包括到两个最基本章法功效(指称事体和相关动作)相关。“主语”是由篇章中话题演变而来。又例:,第55页,19 I think that your mother will permit this.,20 I think()you mother will permit this.,21 Your mother will permit this,I think.,这三个例子也可从语篇 层次作出解释它们从表面上(例21)词序发生了改变。和意义来看差异不是很大。但对于语法化研究确实意义很大。,例19 含有完整句法结构,主要分句为I think,后面由that 引导出一个宾语分句。,例20 将引导宾语分句that 省略了。使得表示宾语分句结构简单化。这也能够是为一个语法化现象。,例21则将I think 置于句后,将其弱化为附加成份。相但当于副词功效,表示maybe意思。,第56页,Have 与be going to语法化分析,很多学者都叙述了have 语法化过程,原来是表示实在意义“有”,在语言使用过程中逐步虚化为语法标识。Taylor(1996:342)较为详细地对其进行了分析,并举了7个不一样使用方法,按实意性递减次序叙述以下:,27 Do you have a bank account?,28 The house has three bedrooms.,29 You have a lot of patience.,30 We have a lot of crime in this city.,31 I have some work to do,32 I have to go to town this afternoon.,33 The guests have arrived.HAVE语法化程度增强,第57页,第58页,例27 a bank account 虽含有专有性、可及性、但不能算是实实在在物体,它本身价值需要经过银行才能实现。也不含有转让性(赠于,借出,偷窃),因为银行帐户上有拥有着名字,必须经过一定银行手续才能实现转让。,例28表示了“整体-部分关系”这种关系含有长久性;而且“部分”必须靠近“整体”,二者关系含有邻近性;部分存在是以整体存在为条件;同时部分仅仅属于一个整体,含有排他性;非生命体也有类似组成情况。,例29表明拥有对象也可含有抽象性,作为全部者长久从属特征。例30离原型含义很远,拥有对象仅为一个环境中现象,句中we也仅仅是一个类属性使用方法。,第59页,例31也是一个抽象使用方法,表明主体义务。例32have to 已作为一个惯用语,含有情态助动词功效,这属于语法化现象,它是在例31基础上深入虚化结果(这与Fischer分析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参见例16和17,也表明主语应尽义务,必须去做后面动词所表示动作。因为have to 后面跟了另一个实义动词,所以have to 就显得虚了。,例33 中have 使用方法深入虚化,语法化成现在完成体标识,含有“先于”“有过”之义,并表示已发生动作与当前情况关联(客人现还在场)当它与普经过去时相比时就会发觉这一点(The guests arrived).Have 用做完成体标识表示与当前情况相关,可视为是属格特征延伸,含有邻近性和可及性。从 “邻近性”和“可及性”弱化成“关联性”,表明整个述位(客人抵达)与当前参加者相关联,所以,现在完成体 就取得了“对当前情景有影响”这一含义。,只有先存在了某个事件,它才能对当下场景和参加者产生影响,这么,have 就语法化成了现在完成体语法标识,含有“先于”和“关联”意思。,经过上述分析可见,have原来主要是表示“全部”这个实意,伴随语言表示需要发展,逐步语法化成表示“义务”,“先于”,“关联”等意义。,第60页,Be going to 语法化分析,很多学者,(如Langacker,1986,303;Taylor,1996:350;Ungerer Hopper&Traugott,1993:3,82)都分析了be going to 结构语法化过程。现我们在总结他们叙述基础上,编排了以下例句,以解释该结构语法化过程:,第61页,34 Tom is going to Beijing.,35Tom is going to Beijing next month.,36 Tom is going to Beijing to visit her或,Tom is going to Beijing in order to visit her.,37Tom is going to visit her next month.,38Tom is going to like her.,39Toms gonna like her.,40 Tom gonna like her.(不标准),41Its going to rain.,42There is going to be a film tonight.,be going to 语法化程度增强,第62页,这个结构原来表示作为射体主语“正移去”某处,如例34。既然是正在“去”,当然是还未抵达,自然就产生了“将抵达某处”意思。比如35该结构后面假如接了不定式短语,则表示去“目标”,这里to就相当于in order to,带上了“目标、意向“之义。比如36,例37后接上表示未来时间状语,此时be going to 结构愈加突显了“将要”含义,该句甚至连表示地点成份也没用,“方向性”含义也就愈加含糊,更突出了主语要实现“未来目标”这一含义。这个延伸转变十分主要,使得原来表示详细运动意义be going to结构,失去了“运动性”和“方向性”而含有了(“未来性”)和“意向性”。,第63页,然后该结构沿着这一延伸方向变得越来越泛化,可用来表示讲话人任何一个动作,不但失去了运动性和方向性,还失去了目标性。例38就是这种情况,后面用了静态动词like,主语也就失去了动作性,没有了施事意义,使其带上了“经历体”特征,从而也就弱化了“目标性”使用方法。该句百分比36和37更能表明,be going to 发生了从物质性到心理性改变。此时分句主语主体地位也被虚化,讲话人主体性得到提升,分句也就有了表示讲话人主观看法含义,。同时我们发觉,be going to 所表示未来时间基准点也发生了转移,此时就不一定再以分句主语时间为为基准,而可能转向了以讲话人时间为基准。,第64页,因为be going to后面接实义动词往往是分句主要意义之所在,be going to 意义就“退居二线”,其词类也就降为助动词。所以在读音上也要弱化,成为 be gonna,而非正式表示中,还可省去be,书写上有了简写形式,比如39和40,但他们命题意义与例38基本没有改变,仅是结构得到了浓缩,表示愈加简练,语法化程度也就更高。,假如作为射体主语没有确切所指,讲话人主观化程度还可深入得到提升,如例41和42。这里it 和there既无“详细运动含义”,也无“明确目标”可言,更谈不上“经历”,它仅是“向未来运动”含义高度抽象隐喻式表示。当然这种隐喻性运动是概念化主体构想出来,这就更增加了讲话者主观性,be going to 深入语法化,起传递说话人主观态度作用。,第65页,语法化(研究)特征,语法化 是语法化理论研究对象,我们经过语法化研究建立了语法化理论,这二者现有区分也有联络。在叙述语法化特征时必定会包括到语法化研究一些特征。,第66页,历时性与共时性,语法化内容之一为实义性词语表示演变成语法标识或伎俩、抽象语法结构或惯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