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实 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考纲,考情,三年4考高考指数:,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实验原理】,还原糖+斐林试剂_,脂肪+,蛋白质+双缩脲试剂_,50 65,温水浴,苏丹染液橘黄色,苏丹染液_,红色,紫色,砖红色沉淀,【实验步骤】,1.还原糖的检测:,选材:含糖量较高、_的植物组织,结论:组织样液中含有可溶性_,刚配制的,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白色或近于白色,还原糖,2.脂肪的检测:,方法一:花生种子匀浆+3滴苏丹染液_,方法二:,取材:花生种子(浸泡,去掉种皮),将子叶切成薄片,制片,观察:先在_下寻找已着色颗粒,再用_,观察,结论:圆形小颗粒呈_,证明有脂肪存在,取最薄的切片,放在载玻片中央,染色:滴23滴_,染色3 min,去浮色:加12滴体积分数为50%的_,制成临时装片:滴一滴_,盖上盖玻片,橘黄色,苏丹染液,酒精溶液,蒸馏水,低倍显微镜,高倍显微镜,橘黄色,3.蛋白质的检测:,选材与制备:蛋清稀释液或豆浆滤液,结论:组织样液中存在_,紫色,蛋白质,3.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中,哪些实验需要加热?哪些实验需要用显微镜观察?,提示:,(1)只有检测还原糖的实验需要加热,且实验中需要用温水浴加热,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2)只有检测脂肪的实验需要用显微镜观察,因为脂肪颗粒储存于细胞中,必须用显微镜观察。,4.用蛋清稀释液作为实验材料鉴定蛋白质,为什么一定要稀释到一定程度?,提示:,如果不充分稀释蛋清液,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后会粘在试管的内壁上,使反应不彻底,试管也不容易洗刷干净。,5.鉴定还原糖时使用的斐林试剂为何要现配现用?,提示:,因为斐林试剂很不稳定,容易产生蓝色的Cu(OH),2,沉淀,所以应将甲液和乙液分别配制,使用时现配现用。,6.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成分相同,但在使用时,斐林试剂甲液与乙液必须混合使用,而双缩脲试剂则先滴加A液,再滴加B液,请分析原因。,提示:,两个实验的反应原理不同,所以使用方法不同。,(1)检测还原糖:反应原理是Cu(OH),2,与还原糖反应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所以先将甲液和乙液混合生成Cu(OH),2,后再与还原糖反应。,(2)检测蛋白质:反应原理是肽键在碱性环境中与Cu,2+,反应产生紫色络合物,所以先滴加A液的目的是制造碱性环境。,7.在还原糖、蛋白质和脂肪的检测实验中,加相应试剂检测之前,为什么要留出一部分组织样液?,提示:,留出一部分组织样液的目的是与检测后的样液颜色作对比,以增强实验的说服力。,【应用点拨】,本实验中应用的原理是颜色反应。发生颜色反应后,一方面观察颜色种类,推断被检测的物质种类;另一方面观察颜色的变化和深浅,推断被检测物质的变化和含量的多少。所以应从颜色种类、过程和深浅等方面,考虑该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热点应用一,生物组织中物质种类的鉴别,原理解读,根据不同物质的特定颜色反应,结合物质的来源,鉴别不同物质的种类,【典例1】,为进一步确定来源不同的A、B、C、D、E五种物质(或结构)的具体类型,进行了下列实验,现象与结果如下:,(1)各种物质(或结构)的性质、染色反应的结果,见下表:,注:+:有(溶解);-:无(不溶解);灰分指物质充分燃烧后剩下的部分。,A,B,C,D,E,来源,猪血,马肝,蛙表皮,棉花,霉菌,水溶性,+,-,+,-,+,灰分,+,-,+,-,-,染色反应,甲基绿染液,-,-,+,-,-,斐林试剂,-,-,-,-,-,苏丹染液,-,+,-,-,-,双缩脲试剂,+,-,+,-,+,碘液,-,-,-,-,-,(2)A为红色,检测A的灰分后发现其中含有铁元素。,(3)将适量的E溶液加入盛有D的试管中,混合一段时间后,混合液能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根据以上实验现象和结果,推断出:,A.,;B.,;C.,;D.,;,E.,。,【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注意以下两点:,(1)结合不同染液所鉴定的对应组织,根据表格中“染色反应”是否发生,初步判断五种物质的化学本质。,(2)注意关键信息“E溶液加入盛有D的试管中发生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说明E与D混合后发生分解,产物有还原糖。,【解析】,根据题意A物质中含有铁元素,且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因此可以判断为血红蛋白;B物质能够和苏丹染液发生反应,因此为脂肪;C物质能和双缩脲试剂反应,说明内含蛋白质,又可以和甲基绿反应说明内含DNA,因此可以判断为染色体(质);D物质中没有灰分,说明只含C、H、O三种元素,且不与提供的各种试剂反应,因此最可能为纤维素;E物质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还能与D物质反应,且反应后能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因此可以判断为纤维素酶。,答案:,A.血红蛋白B.脂肪C.染色体(质)D.纤维素,E.纤维素酶,热点应用二,医学上某些疾病的诊断,原理解读,检测尿液中是否含有葡萄糖,可初步诊断是否患有糖尿病;检测尿液中是否含有蛋白质,可诊断是否为肾炎,【典例2】,某人身体不适,全身浮肿,去医院做尿液检查时,化验师做了如下操作:取稀释尿液2 mL;加0.1 g/mL NaOH溶液2 mL摇匀;加0.01 g/mL CuSO,4,溶液34滴,摇匀;观察结果有紫色出现。该人可能患有(),A.糖尿病 B.肾小球炎,C.乙型肝炎 D.营养性贫血,【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突破口是实验操作的和两步骤及实验结果,出现紫色是鉴定蛋白质具有的颜色反应现象。,【解析】,选B。因为出现紫色是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相互作用产生的特定颜色反应,故可知尿液中含有蛋白质;又因血液中的蛋白质只有在肾小球发炎,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大时,才会渗入尿液中,故可知B项符合题意。,热点应用三,检测果实成熟过程中物质的转化,原理解读,果实中含有大量淀粉,可根据特定颜色反应,检验其成熟过程中淀粉是否转化为还原糖,【典例3】,香蕉果实成熟过程中由于储存的物质变为可溶性糖,从而使果实甜度增加。某兴趣小组对此生理变化进行了初步探究:取未成熟香蕉果实若干放在适宜条件下,让其自然成熟,每天定时取10 g果肉研磨配制成100 mL待测样液平均分为A、B两份,分别用碘液和斐林试剂检测,记录颜色深浅的变化情况。,(1)样液A用碘液检测的目的是,;,样液B用斐林试剂检测的目的是,。,(2)斐林试剂使用时需甲、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注入样液B,并,观察颜色变化。,(3)如果探究过程中每天的实验现象不明显,可施加一定浓度的,促进果实成熟;也可适当提高,促进果实成熟,因为,。,(4)根据预期结果绘制坐标图并画出两种颜色的变化。,【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明确以下两点:,(1)碘液用于鉴定淀粉,斐林试剂用于鉴定还原糖。,(2)颜色的深浅代表物质含量的高低,结合题干中的关键信息“香蕉果实成熟过程中由于储存的物质变为可溶性糖”分析物质含量的变化。,【解析】,本题以香蕉的成熟为背景考查淀粉和还原糖的鉴定。(1)碘液用来鉴定淀粉,斐林试剂用来鉴定还原糖。(2)鉴定还原糖需要水浴加热。(3)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4)因为淀粉会不断转化成还原糖,所以淀粉越来越少,还原糖越来越多。,答案:,(1)检测淀粉含量的变化检测还原糖含量的变化,(2)水浴加热(3)乙烯温度温度影响酶的活性,(4)如图:,化学物质的检测方法,常用的试剂或,指示物,作用,现象,碘液,检测、鉴定淀粉,淀粉遇碘变蓝,斐林试剂,检测、鉴定还原糖,砖红色沉淀,双缩脲试剂,检测、鉴定蛋白质,紫色,苏丹/染液,检测、鉴定脂肪,橘黄色/红色,二苯胺,检测、鉴定DNA,蓝色,余烬木条,检测、鉴定O,2,O,2,使余烬木条复燃,常用的试剂或,指示物,作用,现象,Ca(OH),2,溶液,检测、鉴定CO,2,CO,2,使Ca(OH),2,溶液变混浊,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鉴定CO,2,与CO,2,反应变黄色,浓硫酸中的,重铬酸钾,检测、鉴定酒精,灰绿色,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