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1,课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古代诗歌五首,1.,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2.,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重难点,),3.,培养不惧困难、胸怀天下的优秀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目标,新知导入,在初唐的,众多诗人当中,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却屡受排挤,报国无门。他难寻知音,独上高楼;百感交集,悲从中来,于是写下了一首千古传唱的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大家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吗?,陈子昂,登幽州台歌,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z,),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他论诗标榜汉魏风骨,反对齐梁绮靡之风,所作诗歌以,38,首,感遇,最为杰出,,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子昂集,传世。,作者简介,本诗选自,陈子昂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陈子昂多次向他进言,武攸宜皆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报国宏愿成为泡影,适逢登上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的故事,慷慨悲吟,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创作背景,文体知识,歌行体,歌行体为南朝宋鲍照所创,特点是:,(1),篇幅可短可长。,(2),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3),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4),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穿插了三言、五言、九言等。,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朗读指导,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译文:向前望不到古代的贤明君主,向后看不到后世的贤明君主。,指古代的贤明君主。,指后世的贤明君主。,诗文探究,这两句俯仰古今,写时间之绵长。,直抒胸臆,,叹古时明君不复可见,后世贤主无法遇到。,诗句品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译文:想到时间之久远、天地之广大,我独自悲伤,眼泪纵横!,想到。,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诗文探究,悲伤的样子。,眼泪。,这两句写诗人登台望远,空间辽阔,天地悠悠,人生匆匆,孤单寂寞,怆然涕下。,“,独”字是全诗的诗眼,诗人登上幽州台,茕茕孑立,,怀才不遇,的苦闷涌上心头,悲从中来,不可断绝。,诗文品析,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慨?,诗人纵观古今,放眼历史长河,像燕昭王那样的古代贤君不可见,后世的明君也来不及见到,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实现,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分析讨论,诗人为什么会“独怆然而涕下”?,当诗人想到宇宙无穷无垠,时间、空间无限,而人生却是那样短暂有限,就越发感到孤独寂寞。天地如此之大,抱负却无从施展,于是强烈的希望与同样强烈的失望,形成了无法排解的巨大忧愤、郁闷。在这尖锐矛盾之中,,诗人,不由得“独怆然而涕下”,。,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联想,天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情感,对不被理解、怀才不遇的悲叹。,如何理解登幽州台歌这首诗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全诗四句没有具体描写,都是作者情感的抒发。通过,“,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返。通过,“,天地悠悠,”,和,“,独,”,的对比,感受天地的广阔和宇宙的永恒。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和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营造了空旷辽阔的意境,奠定了悲凉孤寂的情感基调,诗人融理入情,阐述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道理。,1.直抒胸臆,前后映照,直抒胸臆是本诗最大的特色,全诗没有具体的描写,而是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前两句俯仰古今,写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垠,;,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2.意境雄浑,形象鲜明,这首诗只有四句,却展现了一幅雄浑、浩瀚、空旷的画面,:,楼台高耸,诗人独立幽州台上,临风远眺,面对悠悠天地,思绪万千。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瀚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为背景。第四句饱含感情,凌空一笔,一个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深感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立于画面之上,十分鲜明。,主旨提炼,本诗通过抒写诗人登楼远眺时凭今吊古的感慨,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苦闷之情。,登楼远眺,吊古伤今,:,课堂小结,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登幽州台歌,独怆然而涕下,我国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在众多景物之中,中国人对山是情有独钟,的,五岳是群山中的代表,而五岳之首当属泰山。,泰山以独有的风姿屹立在世人面前,留下了无数经典传说和美词佳句。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诗望岳,望岳,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等,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与李白合称“李杜”。他的诗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面貌,因而被称为“诗史”。其诗,沉郁顿挫,格律严谨,感情真挚,。代表作品有,春望,登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及“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作者简介,本诗选自,杜诗详注,卷一,(,中华书局,1979,年版,),。杜甫以“望岳”为题的诗共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杜甫曾在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漫游,这首诗是诗人途经泰山时所作,是现存杜诗中年代较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勃的朝气。,创作背景,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朗读指导,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译文,:泰山到底怎么样呢?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指泰山。,诗文探究,春秋时的两个诸侯国,在今山东一带。泰山以北为齐国,泰山以南为鲁国。,指山色。,不尽。,诗句品析,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写远望所见,总括泰山全貌,既点明了泰山的地理位置,又写出了泰山的绵延、高大。,“,青未了,”,写出青翠色一望无际,表现了山势绵延不尽的特点。第二句借齐鲁两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译文,: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指天地、大自然。,聚集。,诗文探究,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分。,诗句品析,颔联写近望所见,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聚集之意,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将神奇和秀丽聚集于泰山的情感。,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割,有泰山分割天色之意,描绘了泰山将天色分割,山北山南昏晓分明的画面,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译文,: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同“层”。,眼眶。,诗文探究,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诗句品析,归鸟,颈联写凝望所见,写的是实景。诗人抓住,“,曾云,”“,归鸟,”,两个景物,表现了心胸的激荡和眼界的开阔,其中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描述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呈现的画面。,示例: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在胸中荡漾;定睛望,鸟儿飞归,眼眶也似乎要裂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译文,:(我)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周围众多的山看起来都会显得低矮渺小。,终当,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诗文探究,诗句品析,尾联写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意愿。,“,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登上山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以,“,众山小,”,衬托出泰山的高大。化用,“,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蕴含了深刻的生活哲理:要想攀登人生顶峰,就一定要有不怕困难的精神和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尾联化用了哪句名言?这两句诗有什么作用?,登泰山而小天下,这首诗写景很有特色,请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赏析。,示例一,:,写景富有层次,从远望到近望,再到细望。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示例二,:,用字精妙,,“,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钟,”“,割,”,用得极为精妙,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高大雄伟。,示例,三:,烘托手法,以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分析讨论,1.构思巧妙,层次分明,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的登,“,岳,”,,构思巧妙,层次分明。,2.由远而近,虚实结合,全诗紧扣,“,望,”,字展开,前三联写实景,最后一联写想象中的景象。首联写远望所见,写出了泰山绵延不断、雄伟壮阔的气势。颔联写近望所见,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形象。颈联写凝望所见,写出了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震撼力。尾联想象俯瞰群山,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主旨提炼,这首诗紧紧抓住题目中的“望,”,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远望,泰山全貌,雄伟青翠,课堂小结,不怕困难敢攀顶峰,望岳,近望,神奇秀丽,巍峨高大,凝望,心情激荡,眼界开阔,愿望,勇攀绝顶,俯视一切,1.,下面对,登幽州台歌,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短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奈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B.“,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文人。,C.,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诗人面前仿佛出现一幅北方原野苍茫广阔图景。,D.,全诗句式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具有韵律美。,B,课堂练习,2,.,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课堂练习,(,1,)诗歌围绕诗题中哪个字着笔,着重写了什么内容,?,(,2,)说说你对尾联的理解。,诗歌围绕诗题中的“望”字着笔。着重写了望泰山的所见所感。,这句不仅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泰山之顶的决心,更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诗人的伟大抱负。,课堂练习,第,1,课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非常感谢收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