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6,章电气防火与防爆,6.1,火灾爆炸危险环境的划分,6.2,电气火灾与爆炸的原因,6.3,电气防火与防爆的一般措施,6.4,常用电气设备防火防爆措施,6.5,扑救电气火灾的常识,6.6,静电及电磁辐射的防护,1,6.1,火灾爆炸危险环境的划分,6.1.1,火灾与爆炸的基本知识,6.1.2,危险场所和危险品的划分,2,6.1.1,火灾与爆炸的基本知识,电气火灾与爆炸事故在所有火灾与爆炸事故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根据资料统计约占,14%-20%,),引起火灾的电气原因是仅次于一般明火的第二位原因。,各种电气设备的绝缘大多属于易燃物质,又因燃烧中的带电体对消防人员有触电危险,且火灾后的设备难以修复,故还不能用一般办法抢救。,3,6.1.1,火灾与爆炸的基本知识,火灾与爆炸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灾害,实践中它们又常伴随在一起发生。引发火灾与爆炸的条件虽然不同,但其触发因素几乎一样,即它们大都由高温或电弧火花而引起。,4,6.1.1,火灾与爆炸的基本知识,6.1.1.1,火灾,6.1.1.2,爆炸,6.1.1.3,自燃,6.1.1.4,爆炸浓度极限,6.1.1.5,闪燃,5,6.1.1.1,火灾,燃烧,物质与氧化剂之间的放热反应,它通常会同时释放出火焰或可见光,火灾,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火的三要素:氧化剂、可燃物、点火源,火灾分类:,A,、,B,、,C,、,D,类,6,6.1.1.2,爆炸,爆炸,物质系统的一种极为迅速的物理的或化学的能量释放或转化过程,是系统蕴藏的或瞬间形成的大量能量在有限的体积和极短的时间内,骤然释放或转化的现象。,爆炸分类:物理爆炸、化学爆炸、核爆炸,爆炸的必要条件:有可燃易爆物质或爆炸性混合物,同时存在火源,爆炸的特征:能源具有极大的能量密度和极大的能量释放速度。,7,6.1.1.3,自燃,自燃,或燃物质在空气中没有外来火源的作用,靠自热或外热而发生燃烧的现象。,自燃分为:自热自燃和受热热自燃,8,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继续保持安静,9,6.1.1.4,爆炸浓度极限,爆炸极限,可燃性气体、蒸气或可燃粉尘与空气(或氧)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均匀混合,遇到火源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爆炸上限,爆炸下限,10,6.1.1.5,闪燃,闪燃,可燃物表面或可燃液体上方在很短时间内重复出现火焰一闪即灭的现象。闪燃往往是持续燃烧的先兆。,11,6.1.2,危险场所和危险品的划分,6.1.2.1,火灾、爆炸危险场所的划分,6.1.2.2,危险物品的种类,12,6.1.2.1,火灾、爆炸危险场所的划分,1.,火灾危险场所,2.,爆炸危险场所,3.,爆炸危险场所的区域范围,13,火灾危险场所,H-1,级,指有可燃液体的火灾危险场所,H-2,级,指有悬浮状或堆积状的不可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但有火灾危险可燃粉尘或可燃纤维的场所,H-3,级,指固体状可燃物质的火灾危险场所,14,爆炸危险场所,(1),第一类:气体或蒸汽爆炸性混合物,Q-1,级,指正常情况下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即达到爆炸浓度的场所。,Q-2,级,指仅在不正常情况下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场所。,Q-3,级,指不正常情况下,整个空间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可能性较小的场所。,15,爆炸危险场所,可划分为二类五级:,(2),第二类:粉尘或纤维爆炸混合物,G-1,级,指正常情况下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场所。,G-2,级,指仅在不正常情况下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场所。,16,爆炸危险场所的区域范围,(1),易燃液体注送站的注送口外水平距离,15m,、垂直距离,7.5m,以内的空间范围,为爆炸危险场所的区域范围。,(2),可燃气体、易燃液体和闪点低于或等于场所环境温度的可燃液体储罐,在离上述设备外壳,3m,以内的空间范围。,(3)Q-1,级建筑物通向露天的门、窗外,3m,以内的空间范围可降低为,Q-2,级;,Q-2,级建筑物通向露天的门、窗外,lm,以内的空间范围可降低为,Q-3,级。,17,6.1.2.2,危险物品的种类,(1),爆炸性物品。,这类物品有强烈的爆炸性。常温下就有缓慢分解的趋向,(2),易燃和可燃。液体这类物品容易挥发,能引起火灾和爆炸。,(3),易燃和助燃气体。这类物品受热、受冲击或遇到火花时能发生燃烧和爆炸,特别当处在压缩状态时,爆炸的危险性更大,。,18,6.1.2.2,危险物品的种类,(4),遇水燃烧物品。这类物品遇水时会发生化学反应,放出热量,并分解出可燃气体,而引起燃烧和爆炸,(5),自燃物品。这类物品不需外来火源,而受空气氧化或外界温度与湿度的影响。,(6),易燃固体和可燃固体。这类物品燃点很低,极易燃烧,甚至引起爆炸,(7),氧化剂。这类物品本身并不会燃烧,但有很强的氧化能力。,19,危化品的分类,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毒害品;,放射性物品;,腐蚀品。,20,6.2,电气火灾与爆炸的原因,火灾发生的原因,:根据火灾的定义,是失去控制的燃烧,燃烧的要素是形成火三角(氧化剂、可燃物、点火源)。,点火源,指能够使可燃物与助燃物发生燃烧反应的能量来源。有热能、光能、电能、化学能、机械能等。,21,6.2,电气火灾与爆炸的原因,引起火灾的成因:,1,化学点火源引起火灾成因,2,电气火源引起火灾成因,3.,机械及其它点火源引起火灾成因,22,电气点火源引起火灾成因,危险温度:,(,1,),.,过热产生的危险温度,(,2,),.,电热器具和照明灯具的危险温度。,电火花和电弧,23,(,1,),.,过热产生的危险温度,1,)短路。,2,)接触不良。,3,)严重过载。,4,)铁心过热。,5,)散热失效。,6,)接地及漏电。,7,)机械故障。,8,)电压波动太大,。,24,(,2,),.,电热器具和照明灯具的危险温度。,电炉、电烘箱、电熨斗、电烙铁、电褥子等电热器具和照明器具的工作温度较高。电炉电阻丝的工作温度达,800,,电熨斗和电烙铁的工作温度达,500,600,100W,白炽灯泡表面温度达,170,220,1000W,卤钨灯表面温度达,500,一,800,。,灯座内接触不良会造成过热,日光灯镇流器散热不良也会造成过热,都可能引燃成灾。,25,电火花和电弧,电火花是电极间的击穿放电,大量电火花汇集起来即构成电弧,电弧温度高达,8000,电火花和电弧不仅能引起可燃物燃烧,还能使金属熔化、飞溅,构成二次引燃源。,电火花分为工作火花和事故火花。,26,电火花和电弧,工作火花,指电气设备正常工作或正常操作过程中产生的电火花。,事故火花,是线路或设备发生故障时出现的电火花,包括短路、漏电、松动、接地、断线、分离时形成的电火花及变压器、多油断路器等高压电气设备绝缘表面发生的闪络等。事故火花还包括由外部原因产生的雷电火花、静电火花、电磁感应火花等。,27,6.2,电气火灾与爆炸的原因,6.2.1,引发电气火灾与爆炸的基本因素,6.2.2,造成电气火灾与爆炸的主要原因,6.2.3,设备故障或过负荷等引发火灾,28,6.2.3.1,电气设备短路,发生短路的原因主要有:,(1),导体的绝缘由于磨损、受潮、腐蚀、鼠咬,以及老化等原因输失去绝缘能力。,(2),设备长年失修,导体支持绝缘物损坏或包裹的绝缘材料脱落。,(3),绝缘导线受外力作用损伤,如导线被重物压轧或被工具等损伤。,(4),架空裸导线弛度过大,风吹造成混线;线路架设过低,搬运长大物件时不慎碰到导线,以及导线与树枝相碰等,都会造成短路事故。,(5),检修不慎或错误造成人为短路。,29,6.2.3.2,电气设备过负荷,发生设备过负荷的原因主要有:,(1),电气设备规格选择过小,容量小于负荷的实际容量。,(2),导线截面选得过细,与负荷电流值不相适应。,(3),负荷突然增大,如电机拖动的设备缺少润滑油、磨损严重、传动机构卡死等。,(4),乱拉电线,过多地接人用电负载。,30,6.2.3.3,电气设备绝缘损伤或老化,绝缘损伤或老化会使绝缘性能降低甚至丧失,从而造成短路引发火灾。,引起电气设备绝缘老化的原因主要有:,(1),电气因素。,(2),机械因素。,(3),热因素。,(4),环境因素。,(5),人为因素。,31,6.2.3.4,电气连接点接触电阻过大,在电气回路中有许多连接点,这些电气连接点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的电阻,这个电阻叫做接触电阻。正常时接触电阻是很小的,可以忽略不计。,32,6.2.3.4,电气连接点接触电阻过大,电气连接点接触电阻过大的原因主要有:,(1),铜、铝相接并处理不好。,(2),接点连接松弛。,33,6.2.3.5,电火花与电弧,电火花是电极间放电的结果,大量密集的电火花构成了电弧。电弧温度可达,3000,9000,电火花可分为工作火花和事故火花两类。,34,6.2.3.5,电火花与电弧,产生电火花和电弧的原因主要有:,(1),导线绝缘损坏或导线断裂引起短路,从而在故障点会产生强烈的电弧。,(2),导体接头松动,引起接触电阻过大,当有大电流通过时便会产生火花与电弧。,(3),架空裸导线弧垂过大,遇大风时混线而产生强烈电弧。,(4),误操作或违反安全规程,如带负荷拉开关、在短路故障未消除前合闸等。,(5),检修不当,如带电作业时因检修不当而人为地造成了短路等。,(6),正常操作开关或熔丝熔断时产生的火花。,35,6.3,电气防火与防爆的一般措施,火灾防治途径:,1,、评价:在工程可行性研究及设计阶段进行火灾可能性评价以指导设计,对已有工程进行现状评价确定人员和财产的火灾安全性能;,2,、阻燃:对工程材料和建筑结构进行阻燃处理,降低火灾发生的概率和发展速度;,3,、火灾探测:一旦发生火灾,要准确及时发现,以便在初期灭火;,4,、灭火:发生火灾后,合理配置资源,迅速扑灭火灾。,36,6.3,电气防火与防爆的一般措施,电气防火的措施:,组织措施,技术措施:,1.,从现场空气中排除各种可燃易爆物质;,2.,避免电气装置产生引起火灾和爆炸的火源;,3.,改善环境条件,37,防火的基本方法,防火方法,防火原理,具体施用方法举例,控制可燃物,破坏燃烧的基础或缩小燃烧范围,1,、限制单位储运量;,2,、加强通风,降低可燃物的浓度;,3,、用防火材料处理可燃材料;,4,、及时清除撒漏的可燃物,隔绝空气,破坏燃烧的助燃条件,1,、密封有可燃物质的容器设备;,2,、将钠存放有煤油中、黄磷存放在水中、,CS2,用水封存,镍储存在洒精中;,消除着火源,破坏燃烧的激发能源,1,、危险场所禁止吸烟;,2,、安装避雷针;,3,、使用防爆灯具;,4,、不穿化纤衣服及带铁钉的鞋,阻止火势蔓延,不形成新的燃烧条件,减小损失,1,、安防火墙;,2,、建筑物间留安全距离;,3,、装防爆膜安全阀,38,6.3,电气防火与防爆的一般措施,6.3.1,排除可燃易爆物质,6.3.2,排除各种电气火源,6.3.3,改善环境条件,6.3.4,保证电气设备的防火间距及通风,6.3.5,正确选用和安排电气设备,6.3.6,防止设备故障及过负荷,39,6.3.1,排除可燃易爆物质,(1),保持良好通风和加速空气流通与交换,(2),加强密封,减少可燃易爆物质的来源,40,6.3.2,排除各种电气火源,(1).,爆炸危险场所设备的选择及使用符合要求;,(2).,爆炸危险场所线路的敷设布置及电压符合要求;,(3).,正确选用保护,(,接零接地过载,),及信号装置。,41,6.3.3,改善环境条件,(1).,建筑物符合防火要求;,(2).,设备安装位置、距离符合要求;,(3).,安装事故照明。,42,6.3.4,保证电气设备的防火间距及通风,6.3.4.1,保持防火间距,6.3.4.2,对设备实施密封,6.3.4.3,采用耐火设施,6.3.4.4,保持通风良好,43,6.3.4.1,保持防火间距,对电气开关及正常运行时产生火花的电气设备,离开可燃物存放地点的距离不应少于,3m,;,变配电装置与危险场所、物品的距离;,线路与危险场所、物品的距离。,44,6.3.4.2,对设备实施密封,是局部防爆的一项重要措施。密封是指将产生电弧、电火花的电气设备与易燃易爆的物质隔离开来而达到防爆目的。此外,在发生局部燃烧爆炸时,密封还可以防止事故的进一步扩大。,45,6.3.4.3,采用耐火设施,(1),建筑物耐火;,(2),密封材料耐火;,(3),隔离设施耐火。,46,6.3.4.4,保持通风良好,(1),通风系统的进气、排气符合要求;,(2),通风系统的电源可靠;,(3),防爆通风充气型电气设备的通风与充气系统,应符合要求,47,6.3.5,正确选用和安排电气设备,6.3.5.1,电气设备的选用,6.3.5.2,设备安装时的注意事项,6.3.5.3,危险场所实施接地的要求,48,6.3.5.1,电气设备的选用,根据使用环境的危险程度来正确地选择:,(1),火灾危险场所电气设备的选型,;,(2),爆炸危险场所电气设备的选型,;,(3),危险场所线路导线的选择,。,49,6.3.5.2,设备安装时的注意事项,(1),防意外损伤;,(2),有保护装置;,(3),有防雨雪防热防腐蚀措施;,(4),有接零接地保护;,(5),有防静电防火花措施。,50,6.3.5.3,危险场所实施接地的要求,(1),一般场所不要求接地(接零)的部分也都接地(接零),;,(2),金,属结构全部接地(接零),并连接成连续整体,;,(3),线路及装置分开;,(4),装设信号报警装置;,51,6.3.6,防止设备故障及过负荷,6.3.6.1,防止电气设备发生短路的措施,6.3.6.2,防止电气设备过负荷的措施,6.3.6.3,防止电气设备绝缘老化的措施,6.3.6.4,防止接触电阻过大的措施,52,6.3.6.1,防止电气设备发生短路的措施,(1),电气设备的安装应严格按要求施工;,(2),导线绝缘强度必须符合电源电压的要求;,(3),定期检测绝缘;,(4),安全距离符合要求;,(5),导线的保护;,(6),安装保护装置。,53,6.3.6.2,防止电气设备过负荷的措施,(1),不擅自增加设备发生过载;,(2),导线允许电流符合要求;,(3),安装过载保护装置;,(4),安装监视装置;,(5),加强设备保养。,54,6.3.6.3,防止电气设备绝缘老化的措施,(1),根据不同环境选择合乎要求的电气设备类型和安装方式。,(2),设备安装位置要尽可能避开热源、阳光直射处,以及含腐蚀介质的场所。,(3),加强对设备的日常维护与定期保养。,(4),防止设备过负荷运行。,55,6.3.6.4,防止接触电阻过大的措施,(1),导线与导线或导线与电气设备接线端子的连接,必须接触良好,牢固可靠。,(2),加强对电气设备的日常巡视和定期保养,及时发现和处理接头松动故障。,(3),在容易发生接触电阻过大的部位,可涂上变色漆或安放示温腊片,以便于监视,及时发现过热情况。,(4),截面较大的导线相连接时,可采用焊接法或压接法。务必使连接牢靠,接触紧密。,(5),铜、铝线相接时,应采用铜铝过渡接头,或是在铜铝接线头处垫上锡箔,也可将铜线鼻子搪锡后再与铝线鼻子相连接。,56,6.4,常用电气设备防火防爆措施,6.4.1,电力变压器的防火防爆措施,6.4.2,油断路器的防火防裸措施,6.4.3,补偿电容器的防火防爆措施,6.4.4,电缆引起火灾的原因与防范措施,6.4.5,低压配电屏和开关的防火措施,6.4.6,防止电动机引起火灾的措施,6.4.7,防止照明灯具引起火灾的措施,6.4.8,开关、插座和熔断器的防火措施,6.4.9,防止电热器具引起火灾的措施,57,6.4.1,电力变压器的防火防爆措施,电力变压器起火的原因,:,铁芯的穿心螺栓绝缘损坏;,高压或低压绕组层间短路;,引出线混线或碰壳,等;,严重过负荷,;,雷击、外部短路;,外界火源。,58,电力变压器的防火防爆措施,1.,加强巡视检查;,2.,完善保护系统,确保能正确可靠地动作;,3.,严格执行规程,定期进行修理;,4.,健全防雷保护措施;,5.,设置足够的消防设备,并定期更换。,59,6.4.2,油断路器的防火防爆措施,1.,正确选型;,2.,设计安装符合规程;,3.,加强运行、维护管理;,4.,做好定期预防性试验;,5.,防止检修时的爆炸。,60,6.4.3,补偿电容器的防火防爆措施,1.,选型正确;,2.,加强运行、检修管理;,61,6.4.4,电缆引起火灾的原因与防范措施,电力电缆引起火灾或爆炸的主要原因,:,绝缘失损,过负荷运行,敷设不当,接头不牢,环境不良,62,6.4.4,电缆引起火灾的原因与防范措施,1.,选型正确;,2.,敷设符合要求;,3.,加强运行、维护管理;,4.,定期预防性试验。,63,6.4.5,低压配电屏和开关的防火措施,低压配电屏,:,1.,制造符合要求;,2.,安装符合要求;,3.,屏内设备及配线符合要求;,4.,加强运行、维护管理。,64,6.4.5,低压配电屏和开关的防火措施,低压开关,:,1.,选型正确;,2.,安装符合要求;,3.,加强运行、维护管理。,65,6.4.6,防止电动机引起火灾的措施,电动机过热或起火的原因主要有:,线圈的匝间、相间短路或接地;线圈受潮,绝缘损伤;两相运行;电刷火花;接触电阻过大;轴承过热;周围有可燃物质;维修保养不力等。,66,6.4.7,防止照明灯具引起火灾的措施,1.,灯具选型正确;,2.,导线及布线符合要求;,3.,使用正确。,67,6.4.8,开关、插座和熔断器的防火措施,开关与插座,:,1.,选型正确;,2.,安装符合要求;,3.,使用与维护得当。,68,6.4.8,开关、插座和熔断器的防火措施,熔断器,:,1.,选型正确,2.,安装符合要求。,69,6.4.9,防止电热器具引起火灾的措施,1.,使用场所设置符合要求;,2.,使用器具安放位置得当;,3.,注意使用中的监视;,4.,加强维护管理。,70,6.5,扑救电气火灾的常识,根据燃烧的基本条件,,灭火就是破坏燃烧条件、使燃烧反应终止的过程,。灭火的基本原理可以归纳为,4,种,即冷却、窒息、隔离和化学抑制。,前三种灭火作用主要是物理过程,化学抑制是一个化学过程。不论是使用灭火剂还是通过其他机械方式来灭火,都是利用上述,4,种原理中的一种或多种结合来实现的。,71,灭火的基本措施,(,1),控制可燃物;,(,2,)隔绝助燃物;,(,3,)消除点火源;,(4),阻止火势蔓延。,72,灭火剂,1.,气体灭火剂,2.,泡沫灭火剂,73,烟气控制,用以减轻或消除火灾烟气危害的方法,:,一是挡烟,,用某些耐火性能好的物体或材料把烟气阻挡在某些限定区域,。,二是排烟,,使烟气沿着对人和物没有危害的渠道排到建筑外,。,74,灭火器分类,一、按充装灭火剂的类型划分,二、按灭火器重量和移动方式划分,三、按加压方式划分,75,按充装灭火剂的类型划分,1,、清水灭火器;,2,、酸碱灭火器;,3,、化学泡沫灭火器;,4,、空气泡沫灭火器;,5,、二氧化碳灭火器;,6,、干粉灭火器;,7,、卤代烷灭火器。,76,按灭火器重量和移动方式划分,1,、手提式:,28,公斤以下;,2,、背负式:,40,公斤以下;,3,、推车式:,40,公斤以上。,77,按加压方式划分,1,、化学反应式;化学反应产生压力喷出;,2,、贮气瓶式:另一贮气瓶供压;,3,、贮压式:压缩气体与灭火剂同贮瓶内。,78,灭火器的基本性能,一、使用性能,1,、喷射性能;,2,、操作性能:,3,、灭火性能:,二、可靠性能,1,、密封性能,2,、抗腐蚀性能,3,、热稳定性能,三、安全性能,1,、结构强度,2,、器头强度,3,、喷射软管及接头强度,79,灭火器代号含义,MS,:手提式酸碱;,MSQ,:手提式清水;,MP,:手提式泡沫;,MPZ,:舟车式泡沫;,MPT,:推车式泡沫;,T,:手轮式二氧化碳;,MTZ,:鸭嘴式二氧化碳;,MTT,:推车式二氧化碳;,MF,:手提式干粉;,MFB,:背负式干粉;,MFT,:推车式干粉;,MY,:手提式,1211,;,MYT,:推车式,1211,。,80,常用灭火器的用途及使用方法,泡沫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卤代烷灭火器,81,泡沫灭火器,应用:,A,类如木材、竹器、棉花、织物、纸张,,B,类如汽油、煤油、柴油、植物油、油脂。注意:不能扑灭带电设备和轻金属。,82,手提式化学泡沫灭火器使用方法,1.,手提筒体上部的提环,迅速奔到燃烧处,2.,当距燃烧物约,10m,左右,一只手仍握住提环,另一只手抓住筒体的底圈,将灭火器颠倒,180,3.,泡沫喷出后,应对准燃烧最猛烈处喷射,83,手提式化学泡沫灭火器使用注意,1.,搬运时不能颠倒或过分倾斜;,2.,对流淌状液应由远及近将泡沫盖埋在液体上;,3.,对容器内燃烧液体应将泡沫沿器壁流下。,4.,禁止直接喷射燃烧液体。,5.,使用中保持倒置状态。,84,二氧化碳灭火器,各种可燃气体和液体的初起火灾,适用带电设备,更适用于精密电子仪器和贵重设备火灾。注意:不宜在室外大风时使用(被吹散),密闭或窄小空间使用后迅速撤离(防窒息),85,手提式二氧化碳灭火器使用方法,1.,手提灭火器的提把,也可将灭火器扛在肩上,迅速奔至燃烧处。,2.,在距燃烧物,5m,左右,放下灭火器,拔出保险销,一手握住喇叭筒根部的手柄,另一只手紧握开启压把。对没有喷射软管的二氧化碳灭火器,应把喇叭筒往上扳动,90,使喇叭筒呈水平状。,3.,由近而远向火焰喷射或左右摆动喇叭筒喷射,。,86,手提式二氧化碳灭火器使用注意,1.,使用时,不能直接用手抓住喇叭筒外壁或金属连接管;,2.,不能将二氧化碳的射流直接冲击在可燃液体的液面上。,3.,在室外使用时,应选择在上风方向喷射。在室内窄小空间使用时,灭火后操作者应迅速离开,以防窒息。,87,手提式,1211,灭火器使用方法,1.,手提灭火器的提把,迅速将灭火器带到燃烧处。,2.,在距燃烧物,5m,左右,先拔出灭火器的保险销,一手握住灭火器的开启压把,另一手握住喷射软管前端的喷嘴处。,3.,先将喷嘴对准燃烧处,用力握紧开启压把,打开灭火器对准火焰根部由近而远左右扫射。,88,手提式,1211,灭火器使用注意,喷嘴对准燃烧最猛烈处火焰根部由近而远左右扫射,,在室外使用时,应选择在上风方向喷射。如在窄小空间的房间内灭火,灭火后使用者应迅速撤离,89,干粉灭火器,碳酸氢钠适用于易燃液体、可燃气体初起火灾,磷酸铵盐还能扑救固体物质初起火灾。特别适用于扑救贮有易燃液、可燃气体的场合如加油站、汽车库、实验室、变配电房,贮有棉、麻织品,纸张及木竹制品场所。注意:抗复燃性差。,90,手提式干粉灭火器使用方法,手提灭火器提把,迅速将灭火器运到燃烧现场。当距燃烧物,5m,左右,放下灭火器。,先将开启压把上的保险销拔除,,一手紧握喷射软管前端的喷嘴根部,,另一只手提起贮气瓶上的开启提或将开启压把往下压。干粉喷出后,迅速对准燃烧火焰根部喷射。,91,灭火器设置注意事项,(1),灭火器的有效保护半径,A,类火灾危险场所,一般按,15,20m,距离计算,,B,、,C,类一般按,10,15m,距离计算,但也不能安放太近,由于蔓延迅速,放得太近,反而会来不及取用,甚至会把灭火器烧毁。,(2),在一个安置场所,灭火器不应少于两具,对多具灭火器的放置,要按灭火器的保护半径,尽可能平均分布,不宜集中放置。灭火器的安置高度,一般离地,1,1.5m,92,灭火器设置注意事项,(3),对扑救,B,类火灾的灭火器,要根据不同情况区分,流淌形的液体火灾,可选用泡沫灭火器和干粉灭火器,按扑救面积加倍设置。,(4,)对于扑救,C,类气体火灾,则应选择卤代烷灭火器和干粉灭火器。在此种场所应酌情增加安置数量。,(5,)对于带电的电气设备火灾,要选用绝缘性能好的灭火器,如卤代烷灭火器和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等。,93,灭火器设置注意事项,(6),对于精密仪器设备、文物、档案以及计算机房等,应选用卤代烷灭火器或二氧化碳灭火器。,(,7,)对没有消防给水设施或固定灭火装置且火灾危险性较大的小型工厂、库房和露天装置等区,除应设置手提式灭火器外,还应增加推车式灭火器。,(,8,)在灭火器放置的周围,不宜堆放货物,阻塞通道,灭火器尽可能放置在大门或太平门出入口处等明显易见的地点。,94,作业,1.,火灾形成的条件是什么?,2.,爆炸发生的条件是什么?,3.,引发电气火灾与爆炸的因素有哪些?,9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