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
020 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科期末测试题
说明:1.本检测题包括两道大题 28 道小题。满分 90 分,测试时间为 60 分钟。
.请认真填写答题卡的相关内容。选择题答案请用 2B 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答案
2
请用黑色字迹的笔,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
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祥(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炀
帝此举是指(
A.建立了隋朝
C.开通大运河
)
B.统一全国
D.迁都洛阳
2.《贞观政要》记载:“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
恣其耕稼,此则富矣。”体现上述思想的措施是(
)
A.减轻劳役,发展生产
B.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C.勤于政事,虚心纳谏
D.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3.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大治之年,其中,唐玄宗统治前期“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
天下大理”。“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4.唐朝时,胡饼、阿月浑子、波斯枣、胡芹等“胡食”曾十分流行,甚至一度出现“贵人御馔,
尽供胡食”的情形。这反映了当时(
A.中外交流影响社会生活
)
B.盲目崇拜西洋风尚
C.中外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D.文明中心不断西移
5.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历经磨难,实现出行的目的。其出行的共同
作用是(
)
A.加强了边疆管理 B.开凿了丝绸之路
C.促进了文化交流 D.展示了唐朝强盛
6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体现了“诗圣”杜甫宽广、伟大的
襟怀。这反映了杜甫(
A.对社会动乱的感伤 B.爱国忧民的情怀 C.对农业生产的关心 D.热爱和平的态度
)
7.据《旧唐书》和《新唐书》记载,安史之乱后,吴与契丹没有在河北地区制造大规模的骚
扰。由于自身利益所在,各藩镇对此地区既勤派斥候与巡逻,也不无端寻衅。据此可知(
A. 藩镇有助于稳定边防 B.官方史书的记载并不可靠
)
C.中央的权威受到挑战 D.国家统一有赖于藩镇割据
8
.宋代在知州以外,于诸府州设“通判某州军事”一官,知府知州的公文命令必须经通判的
联署方能生效,通判还可直接向朝廷奏事。这表明通判(
A.制约地方长官 B.控制财政大权 C.提高行政效率 D.牵制中书门下
)
9.北宋建立后,将地方精兵编为禁军,拱卫京师,还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
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 120 多万人。这一制度(
A.提升了边境防御能力 B.提高了文官和士人地位
C.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D.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
1
0.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60 年 1005 年 1038 年
)
9
1044 年
1125 年
1127 年
1140 年
1141 年
北宋建立 澶渊之盟 西夏建立 宋夏和约 金灭辽
金灭北宋 郾城大捷 宋金议和
A.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B.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
C.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D.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1
1.“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据此可知,两宋之交文
学作品反映出的时代最强音是(
A.发展商品经济 B.渴望收复失地 C.关注民生疾苦 D.揭露统治腐朽
2.文旅融合唤醒城市记忆。下列可唤醒南宋都城记忆的是(
)
1
)
A.秦俑故乡,丝路源头 B.繁华汴水,精彩开封
C.六朝古都,金陵风韵 D.千古宋城,梦回临安
13.有学者认为,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独立的
价值追求,进而提高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宋朝文化的繁荣。其根本原因是(
A.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 B.市民阶级的精神享受追求
)
C.社会风气开放,个性追求发展 D.国家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14.宋代城市商业繁荣,在“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里,随处可见流
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景象反映了(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
)
15.南宋后期,发明了在竹管里装有弹丸的突火枪。元朝,改用金属作筒发明火铳,威力更
大。这些发明(
)
A.使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
B.体现了军事武器的不断变革
C.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D.改变了宋元时期的政权力量
16.下列表格研究的主题是(
)
时间
宋初
北宋
南宋
北方
南方
人口 100 多万
人口 230 多万
贡献财政收入 80%
贡献财政收入 20%
谚曰:“天上天堂,地下苏杭”又曰:“苏湖熟,天下足”
A.人口大量南迁 B.宋朝社会生活 C.经济重心南移 D.苏杭生活富足
7.“风从草原走过,吹散多少传说,留下的只有你的故事,被酒和奶茶酿成了歌……到处传扬
1
你的恩德,在牧人心头铭刻。”这首《成吉思汗》中,他被牧人传扬的“恩德”是(
)
A.建立元朝 B.统一蒙古 C.修筑长城 D.开发江南
18.中国的主要山川都呈东西走向。唐朝的道划分以横向为主,元朝的省划分却以纵向为重。
这种区别(
)
A.消除地方割据的地理基础
B.调动了地方发展积极性
C.说明唐道和元省职能不同
D.体现南北经济文化密切
19.忽必烈即汗位后,立即遣使进藏清查户口,设立大小驿站共 35 处,此后还多次赚济驿站
的贫困人家。此举旨在(
)
A.改善当地交通闭塞状况 B.加强对边疆的行政管理
C.打通东西方之间的商路 D.促进汉藏文化交流传播
20.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下图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
种男子帽式,它们共同说明(
)
A.百姓服饰有统一规范
B.关心百姓生活
C.目的是促进民族融合
D.极力强化皇权
21.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在经济上打击封建地主阶级的行动是(
)
A.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 B.陕北起义震惊全国
C.提出“均田免赋”口号 D.攻进北京推翻明朝
22.清朝时期形成的某种制度,它联系方式迅速、机密,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
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像机构的控制,这一制度是(
)
A.内阁制 B.厂卫制度 C.军机处 D.金瓶挚签
23.下表为清朝中期人口、耕地面积数据。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
时间
人口数量(亿) 耕地面积(万公项) 人均耕地面积(亩)
1
1
1
1
753 年(乾隆十八年)
1.84
约 4902
约 5071
4.00
2.66
2.36
1.75
784 年(乾隆四十九年) 2.86
812 年(嘉庆十七年)
3.34
4.32
约 5260
851 年(咸丰元年)
约 5042
A.开始突破传统自然经济的结构
B.边疆国土的开发缓解人地矛盾
D.人口的急剧增长激化人地矛盾
C.高产作物传入养活了更多人口
24.在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医药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生命、
健康和疾病的认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李时珍对中医药发展的贡献是编写
(
)
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天工开物》D.《本草纲目》
5.下图描绘的是清朝同治,光绪年间的 13 位戏曲名家,作为史料,该图片可用于研究(
2
)
A.
京剧
B.越剧
C.粤剧
D.黄梅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40 分。)
6.(16 分)选官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
材料一 地方察举与公府征辟,为东汉士人入仕之途。此两制皆起于西汉。两汉的察举制,
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贤良”所举大抵为现任之官,“孝廉”为孝
子廉吏之称……与察举相辅并行的,尚有征辟制。
—
—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明法,有明书,有明
算。自京师、郡、县,皆在学焉。
—一摘自《通典·选举》
材料三 明朝初期,鉴于南方士子在科举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于是明仁宗决定对南北士子
分榜录取:“科举之士须南、北兼收……近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自今科场
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
—
—任晔《明代科考中的南北分卷》
材料四 中外学者对科举制度的两则评价: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
—龚自珍《已亥杂诗》
写作是一个有理性的人惟一愿意接受的考试方式……所有作者一致认为,中国的行政管理水
平远在其他国家之上……他们的功名头衔均非世袭……每年一度在中国的都城开科取士。
—
—摘编自英国《绅士杂志》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汉朝和隋唐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4 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考试改革的措施,并分析其积极影响。(4 分)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外学者对科举制度所持态度不同的理由。(6 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古代选官制度对当今人才选拔的启示。(2 分)
27.(13 分)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手工业蓬勃发展可见一斑。四川、云南是丝织业中心,其丝织品除了满是国
内需要,还可以大量出口国外。陶瓷业也很发达,全国有二十多个著名窑址。中国的东南沿
海多优良港湾。其周围有造船工场,能够造出载重量大、适合远航的海船。这些优势远大于
陆上贸易。而陆上贸易由于安史之乱后出现很大风险,于是海上贸易更加繁荣起来。
—
—摘编自林家劲《唐代广州与南海的交通》
材料二 两汉至唐代,中国的对外交通以陆上道路为主。入宋以后,特别是南宋,发生了划
时代的变化……以走海路为主了。元代又开创了对外交通的新局面,达到了“古代中西交通史
之极”的地步。
—
—摘编自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 1757 年,乾隆正式下令“将来止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并申明“闹后口
岸定于广东”。诊旨中的规定禁断了广东之外的一切中西贸易。
—
一摘编自陈旭能《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朝海上贸易发达的原因。(3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对外交通发生的变化,并概括其原因。(5 分)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实行的对外政策,并简要分析其影响。(5 分)
28.(11 分)我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政府有太常寺等机构专管乐舞,当时知名的音乐家有万宝常、许和子、段善本,
舞蹈家有公孙大娘、段足等。唐玄宗和杨贵妃也分别是音乐家和舞蹈家。乐舞方面的著作也
很多,《新唐书·艺文志》载唐代有 31 家、38 部专著共 257 卷。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形成十
部乐,即燕乐、清高乐、西凉乐、天盘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
昌乐。
—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材料二 至元二十五年,因唐制吐蓄来朝见於宣政殿之故……置院使二员,同知二员,副使二
员,经历二员,都事四员。
—
—摘自《元史·百官志三》
材料三 清朝根据边疆地区的情况设置不同的行政机构。在地方行政方面,清政府分别采取
郡县制、盟旗制、伯克制等。在蒙古族聚居的北疆地区,清朝则实行盟旗制度。在新疆地区,
清政府主要采取军府制实行统治。在西藏地区,实行政教合一制度。
—
—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唐代乐舞发达现象的原因。(3 分)
(2)根据材料二,提取与元朝统一有关的历史信息。(2 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边疆地区行政机构设置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为
巩固西北边疆采取的措施。(6 分)
2
020 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测试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题号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
A
C
A
C
B
A
A
D
D
B
D
A
A
B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B
A
B
D
C
C
D
D
A
二、非选择题(40 分)
2
6.(16 分)
(
(
1)制度:汉朝:察举制;隋唐:科举制(每点 2 分,共 4 分)
2)措施:南北分榜取士(2 分)
积极影响:保证科举取士的区域公平性,平衡南北政治势力,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答任一点2 分)
(3)中方态度:认为科举制走向僵化,考试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采用八股文的形式,难以选
拔有真才实学、有创造力的人才。科举制成为统治者实行思想文化专制的工具,阻碍了社会进步。(答任
一点 2 分,答任两点 3 分)
西方态度:认为科举制有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体现了公正平等的原则,有利于打击贵族特权。
(
答任一点 2 分,答任两点 3 分)
4)启示:坚持德才兼备的选拔原则;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选拔方式多样式,如推荐与考试相
结合(答任一点 2 分)
7.(13 分)
1)原因:手工业发达;东南沿海多优良港湾;海船载重量大,适合远航;陆上贸易风险增加。(答
任一点 2 分,答任两点 3 分)
2)变化:从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发展到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2 分)
(
2
(
(
原因: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科技发展,造船工艺进步;政府实行积极的航海贸易政策;北方民族
政权并立,战事纷争。(答任一点 2 分,答任两点 3 分)
(
3)政策:闭关锁国(2 分)
影响: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一定程度上起到自卫的作用。(答一点 2 分,答两点 3 分。必须从正、
反两个角度分别陈述)
2
8.(11 分)
1)原因:社会风气比较开放、设立音乐舞蹈机构进行管理、民族交融密切、君主热爱和重视。(答
任一点 2 分,答任两点 3 分)
2)历史信息:中央设宣政院,派各级官员管理西藏事务,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
方行政区域。(答任一点 2 分)
3)特点:因俗而治,尊重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因地制宜,设置不同的行政机构。(答
(
(
(
任一点 2 分,答任两点 3 分)
措施:平定噶尔丹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在新疆驻扎军队、设置哨所。(答任
一点 2 分,答任两点 3 分)
七年级历史答案 第 1 页 共 1 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