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
022-2023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B 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 3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7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最符合题意要求)
1
. “大运河的修建,便利了中国南北贸易的发展,尤其是来自长江地区的稻米和其他粮食作物可以大量地
供应北部地区的居民”。材料说明,大运河的修建(
A. 有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
B. 便利北方地区粮食向南运输
D. 大量征用人力致使徭役繁重
C. 推动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2
. 贞观初,太宗曾对公卿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由此可知唐太宗
A. 虚心纳谏 B. 重用人才 C. 戒奢从简 D. 整顿吏治
. 唐玄宗即位之前八年间共发生六次政变,皇位五易其主。唐玄宗即位后,刻意沟通与其他兄弟的感情,
特制大被和长枕,同榻共眠,但在朝中严禁他们与外人交接。唐玄宗这些举动主要是为了(
3
)
A. 确保政局稳定
B. 削弱地方实力
C. 提高宗室地位
D. 防止外戚夺权
4
. 据《耒耜经》记载,唐代的一种农具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
它的发明大大促进了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该农具是(
A. 秧马 B. 耧车 C. 曲辕犁
)
D. 翻车
5
. 虽然唐诗提到“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但学者们长期认为秘色瓷最早诞生于五代,直到
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了十多件秘色瓷,才最终印证了唐代就生产秘色瓷。这说明(
)
A. 诗歌能全面地还原历史
B. 唐朝瓷器制造业十分的发达
D. 只有实物史料才能反映真实的历史
C. 文献史料需要实物的印证
6
. “一代悲歌,斥叛乱,忧黎元,世称诗圣;千秋传唱,化邪恶,启民智,人尊文昌。”这副对联称颂的
唐朝诗人是(
)
A. 李白
B. 杜牧
C. 白居易
D. 杜甫
7
. 观察下图,与图中路线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第 1页/共 9页
A. 玄奘
B. 鉴真
C. 张骞
D. 毕昇
8
.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道:“禄山出蓟城南,大阅誓众,以讨杨国忠为名,榜军中曰:有异议煽动
军人者,斩及三族”。材料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 宦官专权 B. 安史之乱
)
C. 黄巢起义
D. 藩镇割据
9
.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以下示意图中,①指的是哪一历史时期(
)
A. 三国
0. 《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
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下列对宋初通判职能的表述,正确的是(
B. 南北朝
C. 五代十国
D. 元朝
1
)
A. 替代知州掌握地方权力
B. 分割知州等地方长官的权力
C. 剥夺地方节度使的权力
D. 分割宰相的军政和财政大权
11. “神宗熙宁二年,设置三司条例司,颁布青苗法、均输法”“熙宁三年,颁布保甲法、免役法”“熙宁
四年,颁布贡举法,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策论取士”。与以上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创立殿试制度
B. 王安石变法
C. 北宋加强皇权
D. 忽必烈行汉法
1
2. “兴东北,建大金。占辽朝,灭北宋。战南宋,归元兵。”描述的是哪一民族的兴衰史(
)
A. 契丹
3. 对下表信息解读最确切的是,该时期(
两宋与辽、西夏、金战和情况表
B. 党项
C. 蒙古
D. 女真
1
)
政权
战
和
北宋与辽
960—1005 年,40 余年
100 多年
第 2页/共 9页
北宋与西夏
北宋与金
南宋与金
1038—1044 年,不到 10 年
1125—1127 年,2 年左右
1127—1141 年,大致 14 年
100 多年
0 年
近 100 年
A. 汉族政权间混战不断
B. 国家统一是历史主流
C. 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D. 矛盾突出,以战为主
1
4. 中国古代杰出人物层出不穷,他们的事迹也流芳百世。下列赞誉岳飞诗句的是
A. 一代英雄抗金将,精忠报国不为名
B.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C. 应募西联大月氏,为击匈奴开丝路
D. 独自西行不辞劳,架起中印友谊桥
1
5. 宋代瓷器美学达到新高度。景德镇青白瓷色质如玉,钧窑的海棠红艳如晚霞。由此可见,宋代制瓷业
A. 私营作坊为主 B. 产品行销世界 C. 遍布沿海地区 D. 工艺水平高超
6. 宋朝时,曲辕犁、踏犁、水力筒车、脚踏内翻车、秧马等适宜水田劳作的生产工具被大量使用。占城稻
被引进、改良和推广,双季稻、稻麦连作等两作制也得到推广。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这
些现象(
1
)
A. 增强了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
B. 促进农业劳作方式的根本变化
C. 促进南北方农业经济交流
D. 推动了南稻北粟格局的出现
1
7. 《东京梦华录》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
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材料体现出宋代(
)
A. 经济重心移至江南地区
B. 出现了百万人口的商业城市
C. 商业活动时间不受限制
D. 海外贸易繁荣程度远超前代
1
8. 忽必烈作为元朝统治者,他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为元朝的统治奠定了基础,下列属于他在位时的贡献
的是(
A. 统一蒙古
)
B. 蒙古灭西夏
C. 蒙古灭金
D. 完成全国统一
1
9. 忽必烈将国号从“大蒙古国”改为“大元”,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以年号“中统”纪年,并
表示要“施仁发政,期与物以更新”。这表明元朝(
A. 放弃了游牧民族的传统
)
B. 延续中原王朝统治方式
D. 确立了儒学正统的地位
C. 实行各民族平等的政策
2
0. 邓小平说:“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对西藏的主权不容否定,西藏独立不行,半独立不行,变
第 3页/共 9页
相独立也不行。”下列史实能证明西藏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的是(
)
A. 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
B. 唐朝文成公主入藏
C. 元朝设立宣政院管辖
D. 清朝设置伊犁将军
2
1. 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也就是我们
常说的由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
)
A. 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
B.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步提高的需要
C.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
D. 商品经济发展后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
2
2. 《梦溪笔谈》记载了中国古代的一项重大技术,包括选泥、制料、刻字、烧制、排版、印刷等工艺流程,
它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该技术是(
)
A. 雕版印刷术
3. 《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由此
可知元朝(
B. 活字印刷术
C. 泥范铸造法
D. 造纸术
2
)
A. 驿站分布广泛,加强了各地联系
B. 丝绸之路畅通,扩大疆域范围
C. 鼓励对外贸易,驿站最远达非洲
D. 实行开放政策,强化边疆管理
2
4. 下表是部分原产美洲的物种向中国传播的情况。据此推断,明清时期引进美洲的物种(
)
品种
传入中国的时间
16 世纪
备注
玉米
明后期引进,清初普及
马铃薯
17 世纪
清初福建《松溪县志》上已有种植马铃薯的记载
A. 解决了农业大国的粮食问题
B. 增加了人们生活的食物来源
C. 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 促进了中外贸易的不断扩大
2
5. 中国现代爱国主义作家郁达夫曾在《游于山戚公祠》写道:“于山岭上戚公祠,浩气仍然溢两仪。但使
南疆猛将在,不教倭寇渡江涯。”郁达夫歌颂的历史人物的主要历史功绩在于(
)
A. 平定了倭患
B. 争取民族的独立
C. 收回了宝岛台湾
D. 抗击沙俄侵略军
2
6. 明代著名的科学家宋应星从不信传说,坚持调查实证。所著之书被欧洲人惊奇称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
艺百科全书”,其人被达尔文称为“东方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该书是(
A. 《天工开物》 B. 《齐民要术》 C. 《本草纲目》
7. 崇祯皇帝在《罪己诏》中指出,“张官设吏,原为治国安民。今出仕专为身谋,居官有同贸易”。由此
可见,导致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D. 《农政全书》
2
)
第 4页/共 9页
A. 吴三桂投降清军
B. 政治腐败越发严重
C 李自成发动起义
D. 朝廷征派苛捐杂税
2
8. 郑成功说“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 不急之物,悉听
而归。”这里“贵国”是指
A. 葡萄牙 B. 荷兰
C. 西班牙
D. 英国
2
9. 图片承载着历史,下图所示历史事件的意义在于(
)
《平定准噶尔图卷》(局部)
A. 确定了中俄东段边
B. 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C. 巩固了祖国东南海防
D. 稳定了西北边疆地区
3
0. 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下表④处的时代特征是(
)
夏商周
秦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
宋元 明清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
革
繁荣与开放的时
代
①
②
③
④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D.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3
1. 清朝前期,出现的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吴江盛泽镇、“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城市
汉口、以及拥有“十万烟火”和财富“甲于天下”的苏州的情况,反映了当时(
)
A 城市街道拥挤不堪
B. 农业生产受到制约
C. 商品贸易十分兴盛
D. 地方人口增长迅速
3
2. 我国古代中央机构历经发展:唐朝时完善三省六部制,明朝时废丞相,清朝时设军机处。该发展体现了
(
)
A. 皇权不断强化
B. 科举制度衰落
C. 军事权力更替
D. 监察权力失衡
第 5页/共 9页
3
3. 大臣胡中藻写的诗中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之句,乾隆帝看了竟说:“加浊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居心?”
遂被杀。这反映了清朝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是
A. 焚书坑儒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实行八股取士
D. 制造文字狱
3
4. 1757 年,乾隆帝正式下令“将来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并申明“嗣后口岸定于广东”。
清政府设立的“在广东收泊交易”的机构是( )
A. 西域都护府 B. 市舶司
C. 广州十三行
D. 宣政院
3
5.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繁盛时期。四大名著中以贵族家庭的兴衰变迁为主线,生动地再现了当
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地多个侧面,被誉为我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的是(
)
A. 《水浒传》
B. 《三国志通俗演义》
C 《西游记》
D. 《红楼梦》
二、材料解析题(第 36 题 15 分,第 37 题 15 分,共 30 分)
3
6. 都城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所在地,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在多数情况下,也是一定时期的经济、交
通和文化中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三千年来的都城变迁,用两条线就能画出个大概(下图)。开封作为北宋都城。是中国都
城变迁的重要过渡。
周朝至朝主要都城的空间分布格局与迁移轨迹
—
—摘编自杨帆等《历史时期中国主要都城的分布变迁研究》
材料二:隋唐长安、明清北京的城市布局,都有一条从皇宫正门直到都城正南门的宽阔笔直的中心道
路作为城市的中心轴线,把至高无上的皇权用建筑环境加以烘托。达到为其政治服务的目的。
第 6页/共 9页
—
—-摘编自张健、马青《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文化特点》
材料三:中国古都是中国历史的缩影,是闪耀在中华大地上的璀璨明珠,也是中华文化的结晶。
西安,古称长
安、镐京,历史上先
后有十多个王朝在
此建都,是世界四大
古都之一,是中国历
史上建都朝代最多、
时间最长、影响力最
大的都城之一
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开封迄今已有
4
100 余年的建城史
和建都史,素有“八
朝古都”之称。北宋
时期,开封孕育了上
承汉唐、下启明清、
影响深远的“宋文
化”
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第 7页/共 9页
北京是一座有
着 3000 多年历史的
古都,在历史上曾为
六朝都城,在从燕国
起的 2000 多年里,
建造了许多宫廷建
筑,使北京成为中国
拥有帝王宫殿、园
林、庙坛和陵墓数量
最多的城市
明紫禁城平面图
—
—摘编自朱士光《中国八大古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都城长安在图中的位置(写序号)。简述南宋至清朝都城迁移的
轨迹。
(
(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座古都说明其是“中华文化的结晶”的理由。
(
3
7. 阅读科举制大事表格,回答问题。
科举制大事记
隋 文 帝
时
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创立进士科
隋 炀 帝
时
唐 太 宗
时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创立殿试制度
武 则 天
时
宋 太 祖
时
大幅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第 8页/共 9页
明 太 祖
时
规定了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和作文格式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隋朝创立科举制的原因。
(2)学者们普遍认为,唐宋时期科举制促进了社会进步,而明朝科举制阻碍了社会进步,请结合所学知识
就这一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第 9页/共 9页
2
022-2023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B 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 3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7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最符合题意要求)
1
. “大运河的修建,便利了中国南北贸易的发展,尤其是来自长江地区的稻米和其他粮食作物可以大量地
供应北部地区的居民”。材料说明,大运河的修建(
A. 有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
B. 便利北方地区粮食向南运输
D. 大量征用人力致使徭役繁重
C. 推动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
【
【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便利了中国南北贸易的发展,尤其是来自长江地区的稻米和其他粮食作物可以大量地
供应北部地区的居民”和所学知识,大运河的修建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加强,有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A 项正确;依据题干可知,大运河的修建便利南方地区的粮食向北方运输,排除 B 项;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
重心开始南移,排除 C 项;题干没有反映大运河的修建导致百姓的徭役繁重,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2
. 贞观初,太宗曾对公卿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由此可知唐太宗
A. 虚心纳谏 B. 重用人才 C. 戒奢从简 D. 整顿吏治
【
【
【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的全句大意是:一个人要照见自己的形象,必须要有明亮的镜子;一位
君主要知道自己的过失,必须依赖忠臣的进谏。因此,题干表明唐太宗虚心纳谏,改正自身过失,A 项正
确;由此可知,题干表明唐太宗虚心纳谏,因此,BCD 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BCD 项。故选 A 项。
3
. 唐玄宗即位之前八年间共发生六次政变,皇位五易其主。唐玄宗即位后,刻意沟通与其他兄弟的感情,
特制大被和长枕,同榻共眠,但在朝中严禁他们与外人交接。唐玄宗这些举动主要是为了(
A. 确保政局稳定 B. 削弱地方实力 C. 提高宗室地位 D. 防止外戚夺权
)
【
【
【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唐玄宗即位之前八年间共发生六次政变,皇位五易其主。唐玄宗即位后,刻意沟通与其
他兄弟的感情”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A 项正确;削弱地方势力、提高宗室
地位、防止外戚夺权都没有在题干中有所体现,排除 BCD 项。故选 A 项。
4
. 据《耒耜经》记载,唐代的一种农具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
第 1页/共 17页
它的发明大大促进了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该农具是(
)
A. 秧马 B. 耧车 C. 曲辕犁
D. 翻车
【
【
【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唐代的一种农具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经济繁盛,农具有了很大的改进,唐朝人民发明了新的犁地工具曲辕犁,大大提高了
生产效率,C 项正确;秧马是插秧和拔秧的工具,从北宋时期开始大量使用,排除 A 项;耧车是一种畜力
条播机,西汉开始使用,排除 B 项;翻车是灌溉工具,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5
. 虽然唐诗提到“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但学者们长期认为秘色瓷最早诞生于五代,直到
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了十多件秘色瓷,才最终印证了唐代就生产秘色瓷。这说明(
)
A. 诗歌能全面地还原历史
B. 唐朝瓷器制造业十分的发达
D. 只有实物史料才能反映真实的历史
C. 文献史料需要实物的印证
【
【
【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陕西扶风法门寺的秘色瓷,印证了唐诗中唐代生产秘色瓷的说法,说明文
献史料需要实物的印证,C 项正确;诗歌能全面地还原历史说法太绝对,排除 A 项;“唐朝瓷器制造业十分
的发达”与材料无关,排除 B 项;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都能反映历史,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6
. “一代悲歌,斥叛乱,忧黎元,世称诗圣;千秋传唱,化邪恶,启民智,人尊文昌。”这副对联称颂的
唐朝诗人是(
)
A. 李白
B. 杜牧
C. 白居易
D. 杜甫
【
【
【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世称诗圣”可知称颂的唐朝诗人是杜甫,杜甫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主要生
活在唐朝由盛而衰的时期,其许多作品反映了安史之乱给社会造成的破坏以及民间的疾苦,被誉为“诗圣”,
D 项正确;李白是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排除 A 项;杜牧、白居易都是唐朝的著名诗
人,但没有“诗圣”之称,排除 BC 项。故选 D 项。
7
. 观察下图,与图中路线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第 2页/共 17页
A. 玄奘
B. 鉴真
C. 张骞
D. 毕昇
【
【
【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图片信息“唐”“长安”“天竺”等可知相关的历史人物是玄奘,唐朝时期玄奘西行天
竺取经,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A 项正确;唐朝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排除 B 项;西汉
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为沟通“丝绸之路”创造条件,排除 C 项;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8
.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道:“禄山出蓟城南,大阅誓众,以讨杨国忠为名,榜军中曰:有异议煽动
军人者,斩及三族”。材料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 宦官专权 B. 安史之乱
)
C. 黄巢起义
D. 藩镇割据
【
【
【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禄山出蓟城南,大阅誓众,以讨杨国忠为名”和所学知识,唐玄宗统治后期天宝年间,
公元 755 年,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奸相杨国忠为借口,
在范阳起兵,发动了安史之乱,这场叛乱历时八年之久,使得唐朝由盛而衰,B 项正确;安史之乱之后,唐
朝出现中央宦官专权、地方藩镇割据的局面,与题干不符,排除 AD 项;唐朝末年唐禧宗时期爆发了黄巢起
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统治,与题干不符,排除 C 项。故选 B 项。
9
.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以下示意图中,①指的是哪一历史时期(
)
A. 三国
B. 南北朝
C. 五代十国
D. 元朝
【
答案】C
解析】
【
第 3页/共 17页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
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C 项正确;三国、南北朝在隋朝之
前,排除 AB 项;元朝在北宋之后,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
0. 《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
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下列对宋初通判职能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替代知州掌握地方权力
B. 分割知州等地方长官的权力
C. 剥夺地方节度使的权力
D. 分割宰相的军政和财政大权
【
【
【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
方长官)通签书施行”和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为加强中央集权,设通判监督地方知州,分割知州等地方长
官的权力,B 项正确;通判负责监督、牵制知州,而不是取代知州,排除 A 项;宋初设知州掌握地方行政权,
从而剥夺地方节度使的权力,排除 C 项;宋代在中央设三司使和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政和财政大权,排
除 D 项。故选 B 项。
11. “神宗熙宁二年,设置三司条例司,颁布青苗法、均输法”“熙宁三年,颁布保甲法、免役法”“熙宁
四年,颁布贡举法,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策论取士”。与以上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创立殿试制度
B. 王安石变法
C. 北宋加强皇权
D. 忽必烈行汉法
【
【
【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中所涉及的青苗法、均输法、保甲法等都是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内容,B 项正
确;A 项是唐朝,排除 A 项;材料与加强皇权无关,排除 C 项;忽必烈是元朝的,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2. “兴东北,建大金。占辽朝,灭北宋。战南宋,归元兵。”描述的是哪一民族的兴衰史(
A. 契丹 B. 党项 C. 蒙古 D. 女真
1
)
【
【
【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兴东北,建大金。占辽朝,灭北宋”可知这个民族是女真族。女真族原来生
活在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过着以渔猎骑射为主的生活。10 世纪时,女真受到辽的控制和压迫,后来完颜
部统一了女真各部。完颜阿骨打继任女真首领后,继续领导抗辽斗争,势力不断壮大。1115 年,完颜阿骨
打称帝,建立金政权,后定都会宁。金先灭辽,又于 1127 年灭北宋,后来金被蒙古所灭,D 项正确;契丹
建立辽,排除 A 项;党项族建立西夏,排除 B 项;蒙古族建立元,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第 4页/共 17页
1
3. 对下表信息解读最确切的是,该时期(
)
两宋与辽、西夏、金战和情况表
政权
战
和
北宋与辽
北宋与西夏
北宋与金
南宋与金
960—1005 年,40 余年
1038—1044 年,不到 10 年
1125—1127 年,2 年左右
1127—1141 年,大致 14 年
100 多年
100 多年
0 年
近 100 年
A. 汉族政权间混战不断
B. 国家统一是历史主流
C. 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D. 矛盾突出,以战为主
【
【
【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两宋与辽、西夏、金战和情况表的数据可得出,当时宋代与其他少数民族政权并存,有战有和,
但总体和的时间较长,C 项正确,排除 D 项;材料没有体现汉族政权间的混战,排除 A 项;材料不能体现
统一的主流,排除 B 项。故选 C 项。
1
4. 中国古代杰出人物层出不穷,他们的事迹也流芳百世。下列赞誉岳飞诗句的是
A. 一代英雄抗金将,精忠报国不为名
B.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C. 应募西联大月氏,为击匈奴开丝路
D. 独自西行不辞劳,架起中印友谊桥
【
【
【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A 项正确;B 项赞誉的是李白,C 项赞誉的是张骞,D
项赞誉的是玄奘,排除 BCD 项。故选 A 项。
5. 宋代瓷器美学达到新高度。景德镇青白瓷色质如玉,钧窑的海棠红艳如晚霞。由此可见,宋代制瓷业
A. 私营作坊为主 B. 产品行销世界 C. 遍布沿海地区 D. 工艺水平高超
1
【
【
【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达到新高度”“景德镇青白瓷色质如玉,钧窑的海棠红艳如晚霞”可知,宋代制
第 5页/共 17页
瓷业工艺水平高超,故 D 正确;题干未显示是以私营作坊为主、产品行销世界、遍布沿海地区,故 ABC 错
误。综上故选 D。
1
6. 宋朝时,曲辕犁、踏犁、水力筒车、脚踏内翻车、秧马等适宜水田劳作的生产工具被大量使用。占城稻
被引进、改良和推广,双季稻、稻麦连作等两作制也得到推广。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这
些现象(
)
A. 增强了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
B. 促进农业劳作方式的根本变化
C. 促进南北方农业经济交流
D. 推动了南稻北粟格局的出现
【
【
【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水田劳作的生产工具被大量使用”“双季稻、稻麦连作等两作制也得到推广”“宋朝时,水
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这些现象可知南方经济得到了发展,A 项正确;促进农业劳作方式的根本变化
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 B 项;材料没有涉及农业经济交流,排除 C 项;材料没有说到北方生产粟的情况,
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
7. 《东京梦华录》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
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材料体现出宋代(
)
A. 经济重心移至江南地区
B. 出现了百万人口的商业城市
C. 商业活动时间不受限制
D. 海外贸易繁荣程度远超前代
【
【
【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可知,材料反映宋代商业活动时间不受限制。
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南方商业尤为发达,当时最大的商业都市是开封(东京)和杭州,城内人口
多达百万,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体现了宋代店铺经营时间不再受限,C 项正
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移至江南地区,“东京”是北宋的都城,排除 A 项;宋朝出现了百万人口的商业城
市,但材料反映的是商业活动时间不受限制,排除 B 项;材料反映的是商业活动时间不受限制,不能说明
海外贸易繁荣,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
8. 忽必烈作为元朝统治者,他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为元朝的统治奠定了基础,下列属于他在位时的贡献
的是(
A. 统一蒙古
)
B. 蒙古灭西夏
C. 蒙古灭金
D. 完成全国统一
【答案】D
【解析】
第 6页/共 17页
【详解】1271 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元朝建立后,继续进攻南宋,1276 年,元军攻入
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 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元灭南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D 项正确;铁木
真率部多次征讨,逐一打败了草原上各个强大的势力,于 1206 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
他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 汗,排除 A 项;在蒙古军队的进攻下,1227 年西夏灭亡,不是忽必烈
的贡献,排除 B 项;1234 年,蒙古灭金,不是忽必烈的贡献,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1
9. 忽必烈将国号从“大蒙古国”改为“大元”,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以年号“中统”纪年,并
表示要“施仁发政,期与物以更新”。这表明元朝(
A. 放弃了游牧民族的传统
)
B. 延续中原王朝统治方式
D. 确立了儒学正统的地位
C. 实行各民族平等的政策
【
【
【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以年号‘中统’纪年”“施仁发政,期与物以更新”,
可知元朝国号出自儒家经典,学习中原王朝以皇帝年号纪年并按照儒家理念宣扬仁政,这表明元朝延续了
中原王朝统治方式,B 项正确;题干反映了元朝延续中原王朝统治方式,但不代表一定放弃了游牧民族的传
统,排除 A 项;元朝建立后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题干也没有体现民族平等的政策,排除 C 项;
西汉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儒学正统的地位,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2
0. 邓小平说:“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对西藏的主权不容否定,西藏独立不行,半独立不行,变
相独立也不行。”下列史实能证明西藏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的是(
)
A. 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
B. 唐朝文成公主入藏
C. 元朝设立宣政院管辖
D. 清朝设置伊犁将军
【
【
【
答案】C
解析】
详解】元朝设置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从此,西藏地区正式成为
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元朝时设置宣政院能证明西藏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
分”,C 项正确。公元前 60 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标志新疆地区成为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一
部分,排除 A 项;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加强了唐朝与吐蕃王朝的政治联系,排除 B 项;1762 年,清朝设置
伊犁将军,加强了对北部和西北部边疆的统治,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2
1. 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也就是我们
常说的由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
)
A. 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
B.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步提高的需要
C.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
D. 商品经济发展后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
第 7页/共 17页
【
【
【
答案】D
解析】
详解】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是各个历史时期主要的文学表现形式,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商品经
济发展后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明清两代,随着工商业市镇繁荣和书坊、刊刻印刷业迅速发展,
适合广大平民欣赏趣味的小说广为流传,D 项正确;材料内容适应的是市民阶层,排除 A 项;儒家思想正
统地位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 B 项;文学形式的变化与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无关,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2
2. 《梦溪笔谈》记载了中国古代的一项重大技术,包括选泥、制料、刻字、烧制、排版、印刷等工艺流程,
它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该技术是(
A. 雕版印刷术 B. 活字印刷术 C. 泥范铸造法
)
D. 造纸术
【
【
【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包括选泥、制料、刻字、烧制、排版、印刷等工艺流程,它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
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活字印刷术是由北宋时的匠人毕异发明的。他用胶泥刻
字,然后用火烧制,使字模变硬。制版时,在块四周有框的铁板上撒上松脂、石蜡和纸灰等,将烧制好的
字模在铁板上排成版,用火将铁板中的松脂熔化,将字版压平,这样就可以印书了。印刷术的发明,加快
了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B 项正确;雕版印刷术,是在
版料上雕刻图文进行印刷的技术,它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由印章、墨拓石碑到雕版,再到活字版的几个阶
段,排除 A 项;泥范铸造法与青铜器制造相关,排除 C 项;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
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2
3. 《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由此
可知元朝(
)
A. 驿站分布广泛,加强了各地联系
B. 丝绸之路畅通,扩大疆域范围
C. 鼓励对外贸易,驿站最远达非洲
D. 实行开放政策,强化边疆管理
【
【
【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
国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统一以后,疆域十分辽阔,为了加强各地之间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元大
力发展交通运输业,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道、驿站体系,A 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提及丝绸之路,排除 B
项;题干材料主要体现元朝驿站分布广泛,没有体现驿站最远达欧洲,排除 C 项;题干材料主要体现元朝
驿站分布广泛,实行开放政策,强化边疆管理不是题干材料直接所体现的,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2
4. 下表是部分原产美洲的物种向中国传播的情况。据此推断,明清时期引进美洲的物种(
)
第 8页/共 17页
品种
传入中国的时间
16 世纪
备注
玉米
明后期引进,清初普及
马铃薯
17 世纪
清初福建《松溪县志》上已有种植马铃薯的记载
A. 解决了农业大国的粮食问题
B. 增加了人们生活的食物来源
C. 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 促进了中外贸易的不断扩大
【
【
【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外来粮食作物的引进和普及,增加或丰富了人们的食物来源,B 项正确;玉米、
马铃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缓解人口大国的粮食问题,但不能解决粮食问题,排
除 A 项;我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手工业领域,与农业发展无关,排除 C 项;是外来物种的引进及普及
情况体现不出中外贸易的扩大,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2
5. 中国现代爱国主义作家郁达夫曾在《游于山戚公祠》写道:“于山岭上戚公祠,浩气仍然溢两仪。但使
南疆猛将在,不教倭寇渡江涯。”郁达夫歌颂的历史人物的主要历史功绩在于(
)
A. 平定了倭患
B. 争取民族的独立
C. 收回了宝岛台湾
D. 抗击沙俄侵略军
【
【
【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戚公祠”“但使南疆猛将在,不教倭寇渡江涯”可知歌颂的是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
戚继光创建戚家军,基本平定东南沿海的倭患,是著名的民族英雄,A 正确;戚继光抗倭是为了捍卫国家的
领土完整、抵御外来侵略,但不是争取民族独立,B 排除;明清之际的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
回宝岛台湾,C 排除;清朝康熙年间组织雅克萨反击战,抗击沙俄侵略军,D 排除。故选 A。
2
6. 明代著名的科学家宋应星从不信传说,坚持调查实证。所著之书被欧洲人惊奇称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
艺百科全书”,其人被达尔文称为“东方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该书是(
A. 《天工开物》 B. 《齐民要术》 C. 《本草纲目》
)
D. 《农政全书》
【
【
【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天工开物》这部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