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与教育,1,主要学习内容,社会认知的概念内涵,相关理论简述,社会认知的内容,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2,婴儿从出生开始便与这个世界开始接触,并受到周围世界的影响,在于周围世界的互动中,开始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儿童通过与他人交往、观察理解他人的行为,形成自己对社会的认知。婴幼儿已形成的社会认知又影响着婴幼儿的自我意识和社会交往,是其社会性发展的核心部分。,3,概念内涵,社会认知是指对社会性客体(爸爸、妈妈、老师等)及其之间关系(如父子关系、师生关系、朋友关系)的认知,以及这种认知与人的社会行为之间的理解和推断(幼儿生病了,父母会很着急,因为父母都很爱自己的孩子),即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高兴、害怕、伤心等)、行为动机和意向(如希望得到表扬、避免受到批评等)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4,社会认知的主要理论,社会认知的研究主要集中与认知学派的“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三水平论”,5,道德是什么?道德与法律的差异,简而言之,道德是社会为了协调和控制社会生活而向其社会成员提出一系列行为准则的总和。,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教育最终目标,便是让其将外化的社会道德准则内化为自身的品德。,道德认知是社会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社会化的核心内容就是使儿童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能遵守社会规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人。,6,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一切道德都是包括一个有许多规则的系统,而一切道德的实质就在于个人去学会遵守这些规则。皮亚杰,皮亚杰的研究内容,1 对游戏规则的理解与遵守,2 对过失的判断,3 对谎言的理解,7,例,皮亚杰“道德判断”对偶故事之一,A.,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听到有人叫他吃饭,就去开吃饭间的门。他不知道门外有一张椅子,椅子上放着一只盘子,盘内有,15,只茶杯,结果撞倒了盘子,打碎了,15,只杯子。,B.,有个男孩叫亨利,一天,他妈妈外出,他想拿碗橱里的果酱吃,一只杯子掉在地上碎了。,问题:哪个男孩犯了较重的过失?,8,6,岁以下儿童大多认为第一个男孩的过失较重,因为他打破了较多的杯子;年龄较大的儿童则认为第一个男孩的过失较轻,因为他的过失是在无意间发生的。,9,10,11,处于他律道德判断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5-7,岁)的儿童会认为约翰更坏些。因为他们判断行为的好坏是根据后果的大小,而不是根据主观动机。他们是根据的行为的客观责任去作出判断的。,处于自律道德或道德相对论阶段(,8-11,岁)的儿童会认为亨利更坏些。因为他们判断行为时,不只是考虑行为的后果,还考虑行为的动机。他们是根据的行为的主观责任去作出判断的。,12,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1),前道德判断阶段(,2-4,岁),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对引起事件的原因只能有很朦胧的认识,他们的行为是感性化的,因而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的行为还不具有道德特性。,13,(2),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论阶段(,5-7,岁),一是认为规则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是由权威给予的,而不能理解规则可以经过集体的协商来制定或改变;,二是在评定是非时总是持极端态度,非好即坏;,三是判断一个行为的好坏,是根据行为的后果而不是根据行为的动机。(,4,、,5,8,、,9,岁),14,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处于他律阶段时的特点,:,认为规则是由权威制定的,是绝对的、不可以改变的。,判断行为的好坏只依据行为的客观后果即客观责任,而不是行为者的意图或动机。,非此即彼。判断行为时不是好就是坏,而且认为别人也会这样想。,内在的公正,把惩罚看成是天意,赞成严厉的惩罚。,单方面尊重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15,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柯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故事,海因兹偷药的故事,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才能救她,就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十倍。他花了,200,元制造镭,而这点药他竟索价,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栈,一共才借得,1000,元,只够药费的一半。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走投无路竞撬开商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16,道德认知发展三水平六阶段论,17,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18,阶段一(服从和惩罚的道德阶段),19,阶段2 朴素的享乐主义阶段,20,习俗道德水平,21,阶段三:好孩子定向阶段,22,阶段四: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23,后习俗道德水平,24,阶段5 社会契约定向,25,阶段6 普遍伦理原则为定向,26,(三)社会认知的内容,1.人际关系的认知,(1)父辈关系,父母教养方式,权威型(牧羊犬式的教养方式),溺爱型(自我中心),专制型(退缩),放任型(冷淡),(2)同伴关系 友谊与接纳,(3)师生关系 权威代表人物的影响,27,2、社会环境的认知,布朗芬布伦纳 生态系统理论,微观系统(家庭幼儿园)中间系统(间接影响)外层系统(社区、父母工作环境)宏观系统(社会、国家、文化),1、对家庭的认知,2、对托儿所、幼儿园的认知,3、对社会机构的认知,4、家乡、国家、民族的认知,28,3、社会角色的认知,社会角色的要素:,角色权利,角色义务,角色规范,幼儿角色扮演的发展路径:,角色的外显行为(警察)角色之间的关系(妈妈)角色的复杂行为,29,4、社会规范的认知,基本道德规范,文明礼貌行为规范(言谈举止),公共场所行为规范(卫生、交通、财产保护等),群体活动规范(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公平对待、轮流、集体服务规则)(学习、娱乐、游戏规则),人际交往规范(待人接物中礼仪与规则),社会规范认知的三阶段:服从模仿理解,教育的原则是给予正确的认知目标和模仿体验;幼儿对社会规范的理解,三者并行。,30,社会认知的教育活动设计,教育活动的基本要求,1、体现学前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主动参与,个体的充分体验),2、鼓励学前儿童与环境、材料产生互动,(社会性发展并非说教、耳提面命而来,而是儿童与外界的积极互动而来),3、将游戏和体验作为社会环境和社会规范认知生成的途径,31,幼儿社会认知活动设计的基本结构(结合教学案例说明),1、运用多种方式引出活动主题,环境参观、图片、动画、游戏、讲故事、儿歌、直接告知等(兴趣和积极性提升),2、引导幼儿充分观察认知对象,3、组织学前儿童自由表达、表现自己的认知体验(提供交流、探讨、对话的平台),4、引导幼儿正确认知社会环境和社会规范,(规范是什么?为什么要遵守?),3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