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第一节人体解剖生理基础,一、人体结构,细胞,组织,系统,器官,整个,人体,细胞,构成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红细胞),细胞膜,液态脂质双分子层,镶嵌不同功能的蛋白质,维持细胞形态和实现细胞内外物质和信息交换的屏障和门户,细胞质,位于细胞膜和细胞核之间,细胞基质和细胞器,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等,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内质网,粗面内质网,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核糖体,光面内质网,糖原合成和储存、类固醇物质的合成有关,高尔基复合体,与细胞内一些物质的积聚、加工和分泌颗粒的形成密切相关,线粒体,内外两层单位膜,圆形或椭圆形囊状结构,细胞进行氧化供能的主要场所,“,动力工厂”,溶酶体,囊状小体,细胞内消化器,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由核膜包围而成,染色体:,DNA,和组蛋白,DNA,基因,人类基因有,3,万多个,细胞的基本活动现象,新陈代谢,细胞与其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可兴奋性,细胞对刺激产生的反应,以生物电的变化的方式反映出来,组织,结构和功能相同或相似的一些细胞及其周围的细胞间质一起构成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上皮组织,上皮细胞、细胞间质,功能:保护、分泌和排泄等,结缔组织,疏松结缔组织(蜂窝组织),致密结缔组织,网状结缔组织,脂肪组织,软骨,骨骼,血液,肌肉组织,肌细胞,肌纤维,骨骼肌:横纹肌、随意肌、躯体神经支配,心肌:横纹肌、不随意肌、植物神经支配,平滑肌:无横纹、不随意肌、植物神经支配,神经组织,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接受刺激、传导冲动,传入(感觉)、传出(运动)、中间,神经胶质细胞:支持、联系、营养、保护神经元等,器官、系统和人体,不同组织结合在一起构成具有一定形态和特定功能的器官,心、肝、脾、肺、肾、胰腺、食管、胃、小肠、大肠等,若干个器官组成某种生理功能的系统,运动、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生殖、神经、内分泌以及感觉器官,二、运动系统及其功能,骨,骨连结,骨骼肌,骨与骨连接,骨质,骨髓,骨膜,神经,血管,骨的化学成分,有机质:骨胶原纤维、粘多糖,韧性和弹性,无机质:钙盐,硬度和脆性,人体,99,的钙存在于骨骼中,人体有,206,块骨,部位: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形态: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骨髓,骨髓腔、松质网孔内,有富含血液的软组织组成,胎儿和幼儿:红骨髓,造血,5,岁以后,骨髓腔,黄骨髓,失去造血功能,骨连接,骨与骨之间借纤维结缔组织、软骨或骨组织相连,骨连结,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关节: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韧带和关节盘),功能:屈、伸、内收、外展、旋内、旋外,骨骼肌,人体骨骼肌有,600,余块,占体重的,40,四肢分布最多,运动系统的动力部分,骨骼肌的功能,肌张力维持任意直立和姿势,肌收缩可牵动骨、关节运动,呼吸肌可保持正常的呼吸运动,手肌、喉肌、舌肌和面肌的特殊功能,三、呼吸系统及其功能,功能:,机体和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O,2,、,CO,2,鼻:嗅觉,喉:发音,咽:呼吸与消化的共同通道,组成:,呼吸道,肺,呼吸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位于胸腔内、膈肌上方,左右各一,左肺两叶、右肺三叶,气体交换器官,成人,3,4,亿个肺泡,总面积,9m,2,胸膜,纵隔胸膜,膈胸膜,脏胸膜,胸膜腔,负压,呼吸肌,肋间肌,膈肌,腹肌,呼吸运动,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胸廓扩大和缩小,呼吸运动,吸气运动和呼气运动,吸气肌:膈肌、肋间外肌,呼气肌:肋间内肌、腹肌,腹式呼吸:,以膈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腹腔内器官的位移,造成腹部的起伏,男性为主,胸式呼吸:,以肋间外肌舒缩活动为主,女性为主,平静呼吸:,安静状态下,呼吸较均匀,呼吸频率,12,18,次,/min,;吸气为主动,呼气为被动,用力呼吸:,运动,,PaCO,2,和,PaO,2,,呼吸加深加快;呼气和吸气都为主动,呼吸功,定义:呼吸肌在克服弹性阻力和非弹性阻力而实现通气所作的功,以单位时间压力变化乘以容积变化,单位,kg.m,平静呼吸:,占全身耗能的,3,剧烈运动:,25,倍,全身耗能也,15,20,倍,占,3,4,四、循环系统及其功能,循环系统是进行血液循环的动力和管道系统,血液循环,淋巴循环,组织液循环,心脏,血管,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功能,体循环,左心室射出鲜红的动脉血,经主动脉及各级分支到达全身毛细血管,血液和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变成暗红色的静脉血,再经各级静脉返回右心房,功能:,O,2,和营养物质,,CO,2,和代谢产物,肺循环,经右心室射出的静脉血,经肺动脉及各级分支进入肺泡壁周围的毛细血管网,血液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变成动脉血,肺静脉回左心房,肝门静脉,收集腹腔内不成对的器官的静脉血,脾、胃、小肠、胰、大肠等,特点:,始末均为毛细血管,均无静脉瓣,血液,血浆,水,无机盐:钠、钾、钙、镁等,有机成分:葡萄糖、甘油三酯、胆固醇、蛋白质等,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中性、嗜酸性、嗜碱、淋巴、单核等,血小板,血浆,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血浆,(pH,值:,7.35,7.45),有机,白蛋白(,38,48g/L,),胶体渗透压,球蛋白:,20,35g/L,抗体,纤维蛋白原:,2,4g/L,凝血功能,葡萄糖(,3.9,6.1mmol/L,),甘油三酯、胆固醇、磷脂,脂肪代谢、食物脂肪,血浆,无机,绝大部分以离子形式存在,阳离子:,Na,(最多)、,K,、,Ca,2,、,Mg,2,等,阴离子:,Cl,(最多)、,HCO,3,、,HPO,4,2,、,SO,4,2,等,NaCl,晶体渗透压、血容量,Ca,2,神经肌肉兴奋性,红细胞,成年男性,4.5,5.510,12,/L,成年女性,4.0,5.010,12,/L,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白细胞,无色球形,4,1010,9,/L,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直径:,2,4m,圆盘状,参与凝血功能,100,30010,9,/L,淋巴系统,淋巴管,淋巴器官,淋巴组织,主要功能,回收由血管滤出的蛋白质,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体液平衡,清除组织的细菌和其他异物,产生免疫细胞,参与免疫应答,将小肠吸收的脂肪等营养物质转运入血,胸导管(淋巴管),最大的淋巴管,,30,40cm,起始于乳糜池,左静脉角,淋巴器官,淋巴结,脾,胸腺,五、泌尿系统,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肾脏,红褐色,蚕豆形,腹膜后,脊柱两旁,左右各一,结构:肾门、肾窦、肾盂,排泄废物,肾小球滤过功能,能滤过排出含氮类废物如尿素、尿酸、肌酐、多肽类激素的降解物、药物代谢产物,(表),肾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作用 调节体内水和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作用,生理功能,原尿(,24h,)水和电解质含量,体液、电解质平衡,水、电解质,(H,、,Na,、,K,、,HCO,3,、,H,2,PO,4,、,HSO,4,等,),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后生成原尿,再通过肾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作用,达到调节体液和电解质平衡的作用。,肾脏激素调节,促红细胞生成激素(,erythropoietin,EPO,):在长期缺氧(如,COPD,及高原环境下)、肺部感染和贫血分泌量增加;,激活维生素,D,,其主要作用为促进钙、磷吸收及骨质钙化;,球旁细胞分泌的,肾素(,renin,),促进,血管紧张素,II,(,angiotensin,II,),的产生,而后者是有效的血管收缩因子,并刺激,醛固酮,分泌。醛固酮促进吸收,Na,+,排,K,+,、,H,+,的作用。三种激素调节血压、血容量、,K,+,平衡和酸碱平衡的作用,肾脏的糖原异生作用,肾脏的体液平衡功能,六、内分泌系统,内分泌腺,垂体,甲状腺,肾上腺,胰岛,性腺(睾丸、卵巢),胸腺等,激素,激素的分类,含氮激素:下丘脑调节肽、腺垂体激素、神经垂体激素、,胰岛素、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甲状腺素,类固醇激素:,皮质醇、醛固酮、雄激素、雌激素、孕激素等,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相对特异性,高效能作用,激素间的相互作用,脑垂体,腺垂体,生长激素,催乳素,TSH,、,ACTH,、,FSH,、,LH,神经垂体,抗利尿激素,催产素,垂体,甲状腺,甲状腺素,生长发育、糖和脂肪代谢,维持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心肌收缩力,甲状旁腺,甲状旁腺素(,PTH,),调节体内钙、磷代谢,使血钙升高、血磷降低,降钙素,减少破骨细胞生长,抑制其溶骨,沉积骨钙,降低血钙,胰岛,细胞(,25,):胰高血糖素,细胞(,60,):胰岛素,胰岛素,降低血糖,促进脂肪合成,促进蛋白质合成,降低血钾,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升高血糖,加强脂肪分解,使酮体增加,肾上腺,皮质,球状带:醛固酮,束状带:糖皮质激素,网状带:雄激素和雌激素,髓质,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醛固酮,保,Na,排,K,、,H,糖皮质激素,促进糖异生、升高血糖,促进肝外组织蛋白质分解,肝脏异生为糖,促进脂肪分解,增强机体对有害刺激的耐受力,第二节食物的消化与吸收,一、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消化道:,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组成,消化腺:,唾液腺、肝、胰腺以及胃腺、肠腺等,小肠,消化系统,消化道,消化腺,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分泌,唾液,进入,口腔,胃液,胃,胆汁,胰液,小肠,肠液,小肠,分泌,分泌,分泌,分泌,进入,进入,进入,进入,口腔,消化道,2,唾液腺,消化腺,2,(一)口腔及其功能,消化道的起始部位,与咽相通,唇:为粘膜与皮肤移行部,颜色较红,牙齿,人体最坚硬的器官,咀嚼功能,将食物由大变小,构造:牙质、釉质、牙骨质,乳牙:,20,个,,6,月开始,,3,岁出齐,恒牙:,32,个,,6,岁开始,,13,14,出齐,牙齿对健康的作用:,掉牙,失去咀嚼功能,影响食物的摄入、消化与吸收,影响健康,舌,是骨骼肌最丰富和运动最灵活的器官之一,功能,协助咀嚼、搅拌和吞咽、味觉。,辅助发音和参与语言和情感交流,舌尖,甜,舌尖两侧,咸,舌体两侧,酸,舌根,苦,甜,咸,咸,苦,苦,苦,苦,酸,酸,唾液腺,三对大的:腮腺、舌下腺、颌下腺,无数小的,唾液为这些唾液腺分泌的混合液,均有导管开口于粘膜,唾液腺,唾液的成分,无色、无味、近中性(,pH6.6,7.1,),低渗或等渗,水约为,99,,少量的有机物和无机物,有机物:,粘蛋白、球蛋白、唾液淀粉酶和溶菌酶等,无机物:,Na,、,K,、,Ca,2,、,Cl,、,HCO,3,每天分泌量,1.0,1.5L,唾液的作用,湿润口腔及食物,咀嚼、唾液和引起味觉,消化淀粉,唾液淀粉酶(,pH7.0,)可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随食物入胃后,继续作用,指导,pH,为,4.5,清洁和保护口腔,对有害物质的冲洗、稀释和中和作用,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唾液分泌的调节,唾液分泌的调节完全是神经调节,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进食时两种条件同时存在,非条件反射,食物进入口腔后,产生的理化刺激引起口腔粘膜、舌、咽等处,感受器,兴奋,经神经传到中枢;,中枢发出冲动沿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传到唾液腺,唾液分泌增加,条件反射,日常生活中,食物的外观、气味、进食环境乃至语言文字描述,都可形成条件反射,望梅止渴,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咀嚼,方式:牙齿对食物的切割、研磨和舌的搅拌,作用:,使食物变小块,并与唾液充分混合,最后形成食团,便于吞咽,并有利于化学消化,刺激口腔感受器,放射性地引起下段消化道的运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消化总结,口腔中的消化,机械消化,化学消化,吞咽,第一阶段:口腔至咽,第二阶段:咽至食管上端,第三阶段:食管至胃,(二)咽和食管,咽,位于鼻腔、口腔和喉的后方,下端通过喉与气管和食管相连,食管,肌性管道(平滑肌),在机械刺激下收缩,有利于食团下移,吞咽,吞咽,吞咽,(三)胃及其功能,胃的形态,中空的囊状器官,入口:贲门,与食管相连,出口:幽门,与十二指肠相连,胃小弯,胃大弯,贲门切迹,角切迹等,形态,胃的分部,贲门部,胃底,临床上称胃穹,幽门部,临床上称胃窦部,胃体,分部,贲门切迹,胃的主要功能,暂时储存食物,并进行初步消化,容纳,1,2L,的食物,机械消化:研磨,与胃液混合成食糜,化学消化:将食物中的蛋白质初步分解,胃腺,贲门腺:,分泌粘液,泌酸腺:胃底和胃体,主细胞:胃蛋白酶原,壁细胞:盐酸、内因子,颈粘液细胞:粘液,幽门腺:幽门部,碱性粘液,胃液,纯净的胃液为无色的酸性液体,pH,值,0.9,1.5,正常人每天分泌量:,1.5,2.5L,无机盐:盐酸、钠、钾等,有机物:胃蛋白酶原、粘液蛋白、内因子,盐酸,壁细胞,生理作用,激活胃蛋白酶原,并提供酸性环境,抑制和杀灭进入胃的细菌,在小肠中促进促胰液素的释放,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使蛋白质变性,使其更容易被消化,盐酸分泌过少,食欲不振、腹胀、消化不良和贫血等,盐酸分泌过多,损害胃和十二指肠粘膜,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原因之一,胃蛋白酶,主细胞合成并分泌,胃蛋白酶原,胃酸作用,活性的胃蛋白酶,作用部位,苯丙氨酸和酪氨酸的肽键,水解蛋白质,和胨,多肽和氨基酸,作用条件:,pH 2.0,3.5,粘液,主要成分:糖蛋白,作用:,润滑,参与形成胃粘液屏障,保护胃粘膜,粘液,-,碳酸盐屏障,内因子,壁细胞,糖蛋白,与维生素,B,12,形成复合物,保护和促进吸收,吸收部位:回肠,与巨幼细胞贫血发生有关,维生素,B,12,的吸收,食物的胃液分泌的刺激,头期:,条件反射:与食物有关的形象、气味、声音刺激视、嗅、听等引起,非条件反射:咀嚼和吞咽刺激口咽,约占进食分泌量的,30,,酸度较高,消化力强,分泌多少与食欲有关,胃期:,机械和化学刺激,分泌量很大,占进食后的,60,酸度较高,持续时间较长,酶含量较头期少,肠期:,食糜扩张肠壁和化学刺激,分泌量少,占,10,酶含量比胃期低很多,胃的运动,紧张性收缩,胃壁平滑肌处于一定的收缩状态,在充满以后,开始持续较长时间的紧张性收缩,在消化过程中,收缩加强,有助于胃液渗入食物,协助推动食物进入十二指肠,胃的容受性舒张,食物的刺激,胃容积增大(,50ml,1.5L,),生理意义:使胃的容积适应于食物的涌入,以完成食物的存储和消化功能,蠕动,食物进入后,5min,开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频率:约,3,次,/min,生理意义:搅拌和研磨固体食物,促进食物与胃液的混合,增大食物与消化液的接触面积,以利于化学消化;将食糜向幽门方向推进,并以一定的速度排入十二指肠,胃蠕动,胃的排空,胃内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每次约,5ml,进食后约,5min,开始,稀的、液体、颗粒小的和等渗溶液排空较快,排空速度:糖类蛋白质脂肪,混合食物一般需,4,6h,(四)小肠与小肠中消化,小肠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参与消化腺:胰腺、肝脏、小肠腺,小肠的机械运动,小 肠,位于胃的下端,下续盲肠,长,5,7m,,消化道最长部分,分,3,部分,十二指肠:,25cm,空肠和回肠:共,5,6m,十二指肠图,空回肠图,空肠,位于左上腹,,2/5,管腔较粗,管壁较厚,肠粘膜皱襞高而密集,粘膜下含有孤立淋巴滤泡,回肠,位于右下腹,,3/5,肠壁较薄,粘膜皱襞低而稀疏,不含孤立淋巴滤泡,为集合淋巴滤泡,小肠液,十二指肠腺:分布于十二指肠近幽门处,分泌碱性粘液,内含粘蛋白,肠腺:分布在全部的小肠粘膜层,小肠液主要由该腺分泌,性质、成分和作用,碱性液体,,pH7.6,成人每日分泌量为,1,3L,大量的小肠液可稀释消化产物,降低渗透压(使其与血浆渗透压相近),便于吸收,小肠液中的酶,肠致活酶,活化胰蛋白酶原为胰蛋白酶,传统观点,认为小肠液中的含有消化酶,氨基肽酶,-,糊精酶,麦芽糖酶,乳糖酶,蔗糖酶,磷酸酶,新观点,这些酶并非小肠腺的分泌物,而存在于小肠粘膜绒毛细胞刷状缘上的不同的肽酶和寡糖酶,多肽或寡糖与刷状缘接触时,受到肽酶和寡糖酶的作用,分解为可被吸收的单糖或氨基酸和小分子多肽,接触消化或膜消化,胰 腺,人体第二大消化腺,分泌消化酶,参与糖、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胰管与胆总管汇合成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胰腺图,胰液的作用,碳酸氢盐,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保护肠粘膜,为小肠内多种消化酶提供最适宜的,pH,环境(,pH7.8,),胰淀粉酶,水解生的和熟的淀粉,且效率高,水解产物为糊精、麦芽糖和麦芽寡糖,胰脂肪酶,分解甘油三酯为脂肪酸、甘油一酯和甘油,胆固醇酯酶,和,磷脂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在小肠中活化,都能分解蛋白质为 和胨,共同作用时,可将蛋白质分解为小分子多肽和氨基酸,糜蛋白酶,还有较强的凝乳作用,重要性,胰液中有消化三大营养素的消化酶,胰液缺乏,其他消化液分泌正常,也食物中的脂肪和蛋白质仍然不能完全消化,影响二者的吸收,但基本不影响糖的消化与吸收,肝 脏,人体最大的腺体,重约,1200,1500g,机体新陈代谢最活跃的器官,分泌胆汁,参与糖、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代谢、转化和分解,吞噬、防御和解毒,胚胎时期,还具有造血功能,“人体的化工厂”,肝脏图,肝脏的胆汁分泌作用:,肝细胞能不断地生成胆汁酸和分泌胆汁,胆汁在消化过程中可促进脂肪在小肠内的消化和吸收。每天有,600,1100ml,的胆汁,经胆管输送到胆囊。,肝脏的生理功能,肝与糖代谢,单糖经小肠粘膜吸收后,由门静脉到达肝脏,在肝内转变为肝糖原而贮存。,成人肝内约含,100g,肝糖原,仅够禁食,24h,之用,肝糖原在调节血糖浓度以维持其稳定中具有重要作用,当劳动、饥饿、发热时,血糖大量消耗,,肝与蛋白质代谢,由消化道吸收的氨基酸在肝脏内进行蛋白质合成、脱氨、转氨等作用,合成的蛋白质进入血循环供全身器官组织需要,合成血浆蛋白的主要场所,血浆蛋白对维持机体蛋白质代谢有重要意义。,肝脏将氨基酸代谢产生的氨合成尿素,经肾脏排出体外,肝、脂肪与糖代谢,消化吸收后的部分脂肪进入肝脏,转变为体脂而贮存,饥饿时,贮存的体脂可先被运送到肝脏,然后进行分解,中性脂肪可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甘油可通过糖代谢途径被利用,而脂肪酸可完全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体内脂肪酸、胆固醇、磷脂合成的主要器官之一,热量的产生,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都有肝脏参与,劳动和运动时产生热的主要器官是肌肉,安静时机体的热量主要来自内脏器官,肝脏是体内代谢旺盛的器官,安静时,肝脏血流温度比主动脉高,0.4-0.8,摄氏度,说明其产热较大,维生素、激素代谢,贮存脂溶性维生素,,95%,的维生素,A,都贮存在肝内,是维生素,C,、,D,、,E,、,K,、,B,1,、,B,6,、,B,12,、烟酸、叶酸等多种维生素贮存和代谢的场所,正常情况下血液中各种激素都保持一定含量,多余的经肝脏处理失去活性。,解毒功能:,门静脉收集自腹腔流来的血液,在肝内被解毒和清除,肝脏解毒主要有四种方式:,化学方法:如氧化、还原、分解、结合和脱氧作用。,分泌作用:一些重金属如汞,以及来自肠道的细菌,可随胆汁分泌排出。,蓄积作用,吞噬作用,长梨形的囊状器官,容量为,40,60ml,借胆管与肝脏和十二指肠相连,胆 囊,胆囊图,胆囊的功能,浓缩储存胆汁,调节胆道内压,排出胆汁至十二指肠,分泌功能,胆囊粘膜每小时分泌约,20ml,粘液性物质,主要是粘蛋白,可保护和润滑胆囊粘膜免受胆汁的溶解,并使胆汁容易通过胆囊管,胆 汁,成分,水、钠、钾、氯、钙和碳酸氢盐,胆色素、胆盐、胆固醇、卵磷脂、脂肪酸、粘蛋白等有机成分,不含消化酶,但参与消化与吸收,胆汁的作用,主要是胆盐或胆汁酸的作用,作为乳化剂乳化脂肪,降低脂肪的表面张力,使脂肪乳化成微滴,分散于水溶液中这样,便增加了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胆汁酸还可与脂肪酸和甘油一酯等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促进其的吸收,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D,、,K,和,E,)的吸收,直接刺激肝脏分泌胆汁,胆汁在十二指肠中还可中和部分胃酸,小肠的运动,在胃中未完全消化的食糜、水和分泌液由胃排入十二指肠,在十二指肠,食糜与消化液的混合,小肠中营养物质的吸收,食糜下移,都需要小肠的运动,紧张性收缩,是小肠进行其他运动的基础,当小肠紧张性降低时,肠腔易扩张,肠内容物的混合和推进减慢,相反,当小肠紧张性增强时,食糜在小肠内混合和推进加快。,分节运动:,以小肠壁环行肌舒缩为主的节律运动,食糜所在的一段肠管上,一定间隔的环行肌同时收缩,将食糜分成许多节段,随后原收缩处舒张,原舒张处收缩,使原来的节段分为两半,相邻两半合拢形成一个新的节段。如此反复进行,可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有利于化学消化,还可使食糜与肠壁紧密接触,有助于吸收。,小肠分节运动图,蠕动,小肠蠕动的速度很慢,每个蠕动波只能将食糜推进数厘米后即消失,但可反复发生。其意义在于使分节运动作用后的食糜向前推进一步,到达一个新肠段,再开始分节运动。此外,小肠还有一种进行速度快(,2,25cm/s,),传播距离较远的蠕动,称为蠕动冲。它可把食糜从小肠始端一直推送到小肠末端,有时还可推送到大肠。蠕动冲可由吞咽动作或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引起。,(五)大肠及其功能,长约,1.5m,包括: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盲肠,6,8cm,,阑尾,2,20cm,结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10,14cm,肛管:,3,4cm,大肠图,阑尾,盲肠,大肠的主要功能,没有重要的消化活动,暂时贮存经消化吸收后剩下的食物残渣,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并将食物残渣以粪便的形式排出体外,大肠液,由大肠粘膜杯状细胞分泌,碱性粘液,其,pH,值为,8.3,8.4,,其中含有少量消化酶,但对物质的分解作用不大,主要作用在于其中的粘蛋白,它能保护肠粘膜不受损伤并润滑大便,有利于粪便在肠内的移动。,大肠的细菌,大肠的消化作用,不是大肠的分泌物,而是在大肠中生存的细菌,空气和食物中的细菌,经口腔进入消化道,由于结肠运动缓慢,温度和,pH,值合适等,使细菌得以在这里大量繁殖,细菌中含有,酶,,能使纤维素和糖类分解或发酵,产生乳酸、醋酸、二氧化碳和甲烷等,可使脂肪分解成脂肪酸、甘油和胆碱等,有些细菌能使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肽、氨、硫化氢、组织胺和吲哚等,使粪便有臭味,结肠中的细菌,还能合成微量的维生素,主要是维生素,B,族复合物和维生素,K,,对人体代谢和维持某些功能具有重要作用,结肠内约有,400,多个菌种。,粪便中的细菌约占其固体总量的,2030,大肠的运动,运动形式,袋状往返运动,分节推进运动,多袋推进运动,蠕动,作用,对结肠内容物进行搅拦和缓慢地搓揉或将肠内容物向肛门方向推移。,运动频率,根据人体的生理情况而不同。空腹时袋状往返运动产生频率较高,而餐后或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则分节推进运动、多袋推进运动和蠕动产生的频率增加,袋状往返运动,大肠壁的环肌无规律的收缩,使肠壁各个不同部位的粘膜向肠腔褶皱,使肠壁在外观上形成许多袋,称结肠袋。由于该收缩运动不协调,在不同部位交替反复发生,是一种往返运动,使结肠袋中内容物向两个方向作短距离移动,但并不向前推进。这种缓慢的揉搓作用使肠内容物混合,并与肠粘膜接触,促进内容物中的水和电解质吸收。这是空腹时多见的一种运动形式,乙状结肠的袋状往返运动,可使粪便形成卵圆形。,分节推进运动,通过结肠的运动,将一个结肠袋的内容物推移到下一段结肠中,并继续向更远部位推进。这种运动使肠内容物不返回原处而继续向前移动,称分节推进运动,结肠分节性收缩时,将肠内容物挤向远侧和近侧,但推向远侧的力量较大,使肠内容物继续向远侧移动。,多袋推进运动,这种运动是邻近的几段结肠同时收缩,将肠内容物推移到下段肠腔内。然后移入肠内容物的一段结肠以相同形式收缩,使肠内容物继续前进。大肠以多袋推进运动的形式将肠内容物向前推移的距离较大,蠕动,是大肠的纵行肌和环行肌协调的连续性收缩,使大肠形成一些稳定向前的肠壁收缩波,不断将粪便推向前进。,蠕动常从肝曲开始,以每分钟,1,2cm,的速度将肠内容物推向左半结肠。,结肠蠕动时向前推进力量很大,是结肠运送的主要形式。,降结肠的内容物比较干燥,故蠕动比较明显,消化总结,二、吸收,吸收(,absorption,)是指各种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的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胃的吸收,小肠的吸收,小肠的吸收,能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以,及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器官,大肠的吸收,大肠只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和酒精,(一)小肠的特点,吸收面积大,长,2.5,4.0m,粘膜中有环行皱襞,皱襞上又有很多绒毛,绒毛上又有很多的微绒毛,吸收面积,200cm,2,绒毛,小肠绒毛中有毛细血管网、毛细淋巴管、平滑肌和神经纤维网等结构,(二)吸收形式,被动转运,被动扩散,易化扩散,滤过作用,渗透,主动转运,被动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跨膜移动的过程,转运的物质:,O,2,、,CO,2,特点:高浓度低浓度 不耗能,易化扩散,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在特殊膜蛋白质帮助下,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转运的物质:,Na,+,、,K,+,等离子,滤过作用,消化道上皮细胞可以看作滤过器,胃肠内的压力超过毛细血管时,水分和其他物质就可以进入血液,渗透,可看作是特殊情况下的扩散,当两侧产生不相等的渗透压时,渗透压较高的一侧将从另一侧吸引一部分水分过来,以达到渗透平衡,主动转运,指细胞膜将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差和电位差转运的过程,生物泵:实质就是,ATP,酶,如“钠,-,钾泵”、“质子泵”等,泵,:,钠,-,钾泵或,Na,+,-K,+,-ATP,酶,主动转运,钠钾泵,(三)主要物质的吸收,糖,必须分解成单糖才能吸收,通过肠粘膜吸收的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葡萄糖占,80,速度:,D-,半乳糖(,110,),D-,葡萄糖(,100,),D-,果糖(,43,),D-,甘露糖(,19,),L-,木酮糖(,15,),L-,阿拉伯糖(,9,),进入肠粘膜方式:主动转运,需转运体蛋白参与,糖的吸收途径为:多糖单糖小肠门静脉肝血循环全身,葡萄糖的吸收,蛋白质,蛋白质在小肠里分解为,氨基酸,而被吸收,氨基酸吸收的途径完全在血液,当吸收时,门静脉血液的氨基酸含量增加,氨基酸吸收速度随摄食量的增多而增加,?,吸收速度:甘氨酸,丙氨酸,胱氨酸,谷氨酸,缬氨酸,蛋氨酸,亮氨酸,色氨酸,异亮氨酸,小肠对中性氨基酸比对酸性或碱性氨基酸的吸收能力强,左旋的比右旋的氨基酸的转运速度快,吸收机理,与单糖相似,也是主动转运的。,转运氨基酸也同时需要有钠的主动吸收提供能量,当钠的主动转运被阻断后,氨基酸原转运便不能进行。,现已明确,小肠粘膜刷状缘存在三肽和二肽转运系统,通过继发性的主动转运进入细胞,在细胞中的三肽酶和二肽酶的作用下水解为氨基酸,再转运入血,!,脂肪,胰液在胆汁的乳化下,其中的脂肪酶将脂肪水解,水解产物:甘油二酸酯、甘油一酸酯、脂肪酸和甘油,短链脂肪酸和中链脂肪酸直接被小肠粘膜内壁吸收入门静脉,长链脂肪酸再被酯化成甘油三酯,与胆固醇、脂蛋白、磷脂结合,形成乳糜微粒进入淋巴系统,最后进入血液,运送到身体各个组织。,水,小肠为主要吸收部位,约,6,7L,被动吸收,NaCl,吸收后产生的浓度梯度促进水的吸收,钠的吸收,吸收机制:顺化学梯度,由易化扩散入肠粘膜细胞,然后通过细胞底侧膜的钠泵的活动逆化学梯度进入血液,钠的吸收图,铁,十二指肠和空肠,释放铁蛋白入肠腔,与铁离子结合为复合物,以受体介导进入细胞,铁蛋白再利用,部分主动转运进入血液,部分与铁蛋白结合留在细胞中,以防止机体吸收过量的铁,钙,吸收与机体的需要量相关,必须转变成水溶性的离子状态才能吸收,维生素,D,、脂肪酸、肠腔内的酸性环境促进小肠吸收钙,主动转运完成,小肠各段均有吸收钙的能力,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胆盐乳化成水溶性复合物进入小肠,分离,进入血液或淋巴,水溶性维生素:主要以扩散的方式在小肠上段吸收,维生素,B,12,必须在内因子结合形成水溶性的复合物才能被吸收,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