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三入学摸底测试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48 分)
1
. 距今 5100年左右,良渚遗址群所在区域突然涌现出超大型聚落,显然都不是在原有聚落(社会)的基
础上自然发展而来。这样大规模的聚落营建,可能需要调动较大空间范围的人力物力,已经打破了原有各
氏族社会的局限,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地缘关系,各族群经历了一番“成建制”的整合。这表明良渚文化
(
)
A. 是早期国家诞生的标志
B. 奠定了中华文明基本格局
C. 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D. 完成了向阶级社会的过渡
2
. 尽管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宗教,但中华文明的宗教意识却相对淡薄。例如传说中周文王作
《
(
周易》是用来推演或解释未来,并不是像西方的《圣经》那样宣扬上帝造人。这反映出周(朝)人
)
A. 迷信色彩浓厚
B. 缺乏严谨系统的神灵体系
C. 试图掌握自然的因果关系
D. 宗教地位边缘
3
. 晚商金文中一些器物类象形文字,在构型上与同时代器物存在明显的形态差异,反而与年代较早的二里
头文化器物风格接近。这些器物类象形文字创制时间可上溯至二里头文化时期。据此可知(
)
A. 二里头文化辐射力强
B. 中原地区成为文明发展核心
C. 华夏文明一脉相承
D. 文字起源呈现出多中心特点
4
. 据商代甲骨文记载,当时酒的种类分为鬯与醴,每逢祭祀,用酒量很大,有时一次多至上百卣,而且贵
族频繁地举行祭祀。仅在商王武丁时期的妇好墓中就发现 40尊青铜爵,足见当时社会饮酒之风的盛行。
这表明商代(
)
A. 宗教与王权紧密结合
B. 农业生产的较快发展
C. 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
D. 贫富差距的持续拉大
5
.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公元前 422年,秦灵公“作吴阳上畴(祭坛),祭黄帝;作下畴,祭炎帝”,
这是现存最早祭祀炎帝、黄帝的历史记录。它可以用来说明秦国(
)
A 顺应了民族交融趋势
B. 遵循了宗法分封制度
C. 开创了祭祀炎黄先例
D. 完成了一统天下大业
6
. 战国时期,赵国已经形成完备的赏罚制度,据如表可推知该制度(
)
记载
出处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
《史记·廉颇蔺相如
-
-
列传》
蔺相如出使强秦不辱使命,完璧归赵……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 《史记·廉颇蔺相如
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列传》
A. 是士卒晋升的主要渠道
B. 加速贵族等级分封制解体
C. 保障了赵国的吏治清明
D. 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权威
7
.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变革,争相延揽人才,诸子百家大都呼吁“选贤与能”。不认同这一理
念的学派是(
)
A. 儒家
B. 墨家
C. 道家
D. 法家
8
.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衍生出了吸收儒、墨、阴阳等学派思想的黄老之学;韩非子借鉴了儒家的三纲,吸
收了道家的君人南面之术;《吕氏春秋》融合了各家之长,是杂家学派的代表作品。这些现象(
)
A. 说明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增强
B. 反映了分裂中孕育的统一趋势
C. 表明社会各阶层间流动加速
D. 适应了统治者富国强兵的需要
9
. 下图为秦简牍出土地示意图。其中云梦睡虎地秦简一千余枚,其中多是秦律及法律问答。龙山里耶秦简
三万余枚,是一个县的档案,主要为政令与文书。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两湖地区秦制更为突出
B. 楚文化被秦文化所取代
C. 历史解释依赖一手史料
D. 秦有效推动了文书治国
1
0. 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陈胜占领陈后,三老、豪杰建议“复立楚国之社稷”,陈胜乃建号
“
张楚”。项羽在彭城建“楚”,号西楚霸王,分封诸侯。这折射出(
)
A. 秦朝的暴政是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
B. 农民起义迫切需要树立政权合法性
D. 楚文化在秦朝末年最具社会影响力
C. 秦文化的扩张严重滞后于政治发展
1
1. 秦郡的划分,基本上是以山川为界(如下表所示),郡的辖区范围与自然地理区域颇为吻合。下表这反映
了(
)
表现
示例
每个秦郡大体即是按照一个地理单元来
划分
汉中郡的范围与汉中盆地大体相当南阳郡的辖区
也即相当于南阳盆地
云中与九原两都共同管辖河套冲积平原巴郡和蜀
郡一起统辖四川盆地
如果自然区域的范围比较大,就分设为两郡
每郡大多以一个肥沃的盆地或平原为核心,然后推 北地、上郡、上党、太原、河东、代郡、雁门等
广到四周的高原或山地
郡都是属于这种情况
A. 地理环境决定行政区的划分
B. 政治统一消解地方割据威胁
C. 耕地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D. 犬牙交错的划界原则被改变
1
2. 下面是秦朝和唐朝时期京城至广州主要交通干线示意图。图 1到图 2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
B. 南北联系逐渐加强
C. 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D. 统治疆域日益扩大
1
3. 秦汉疆域、郡县设置及管辖大致在秦长城以南,贾谊曾论及,“今陛下(汉文帝)杖九州而不行于匈
奴”,天子皇帝的“称号甚美,而实不出长城”;汉武帝诏书曰:“今中国一统而北方未安”。这反映了
(
)
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
B. 现代中国版图定型
C. 中国一统格局初步形成
D. 民族交融不断加深
1
4. 在汉高祖十二年之前,朝廷对各郡国的献礼没有明确规定,因而各郡国的献礼大多十分厚重;汉高祖
十二年,朝廷明确规定了郡国献礼的数额,郡国献礼额度较之前显著减轻。据此可知,这一调整意在
(
)
A. 削弱诸侯王的统治势力
B. 规范政府的管理
C. 促进汉朝社会经济恢复
D. 倡导节俭的风气
1
5. 下表是两汉各区域市场面积、人口、商业都市一览表,该表反映出当时(
)
平均每商业
都市
人口
商业都市
面积
区域
市场
(平方公
里)
面积 人口
关陇
市场
66618
49
4846 33309
9
8
8
1
69315
96948
94649
682407
长安、姑臧
成都
57
24
巴蜀
市场
42480
40
8969 42480
48 40
关东
市场
31584
084
陶、洛阳、邯郸、蓟、淮阳、涿、温、荥阳、阳翟、平
阳、积、扬、临淄
6881 24295
45
9
楚越
市场
14461
202
2403 20658
44 86
宛、江陵、寿春、吴、陈、合肥、番禺
A. 丝绸贸易沿线商业都市最先崛起
B. 南北方商业市场发展趋向平衡
C. 区域经济基础影响商业发展水平
D. 关东地区的抑商政策有所松弛
1
6. 有学者认为秦二世诛杀大臣及诸公子,致使宗室振恐,秦帝国中央孤立无援,由此为秦帝国逻辑上的
灭亡,汉代“禄去公室,权在外家”才以至于王莽成功篡汉。该学者意在强调(
)
A. 宗法血缘阻碍社会转型
C. 集权政治的历史局限性
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
B. 官僚政治不利于政权稳定
D. 法家逻辑无法应用于治国
1
7. 禅让制的真实性是一桩千古疑案,历代争论不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诸子的争论
言论
出处
《
墨
古者舜耕历山……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子·尚
贤》
《
孟
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崩三年之
子·万
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命也。
章》
《
荀
世俗之为说者日:“尧、舜擅让。”是不然。天子者,鼓位至尊,无敌於天下,夫有谁与让
子·正
矣?道德地备,智惠甚明,南面而听天下,生民之属莫不振动从服以化顺之。
论》
《
韩非
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子·说
疑》
学者的结论
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
—司马迁(汉)《史记·五帝本纪》
—
观近有奸雄奋发,自号勤王,或废父而立其子,或黜兄而废其弟,始则示相推戴,终亦成其篡夺,求
诸历代,往往而有。必以古方今,千载一揆。斯则尧之授舜,其事难明,谓之让国,徒虚语耳。
—
—刘知几(唐)《史通·疑古》
“
唐虞揖让”“汤武征伐”,都是为公而不为私,实在是儒家的学说,并非实有其事。……儒家的学
说,都是孔子所创造,并没有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等的圣人。……世界究竟是“进化”的,
后世总比古人好。譬如“政体”,断没有后世是“专制”,古时候反有所谓“禅让”之理。
—
—吕思勉(1884-1957)《中国史》
考古发掘
山西裹汾陶寺遗址被学者认为是早期尧舜之都。1978 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
行考古发掘,没有发现这一时期有突发的大规模人员伤亡的遗存,这与历来暴力夺权都会造成大规模人员
伤亡的常理不符,由此证明尧舜禅让是历史真实存在的。
—
—据《探索发现一考古进行时·寻找尧舜之都》
(
(
(
(
1)诸子关于禅让制的争论折射出怎样的时代特征?
2)指出三位史学家各是从什么角度研究禅让制的?
3)陶寺遗址能否证明历史上存在禅让制?谈谈你的看法。
4)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你认为禅让制是否真实存在?说明理由。
1
8.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其民之敝,荡而不静,胜而
无耻。
—
—摘编自《礼记·表记》
材料二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摘编自【西周】《尚书·泰哲》
材料三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
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
—
—摘编自【春秋】《管子·牧民·四顺》
材料四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摘编自【战国】《孟子·尽心上》
—
(
(
(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朝社会治理的表现。
2)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与商人相比,周代以来人们对“天人关系”认识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简析先秦思想的当代价值。
1
9. 古代青铜器主要用铜、锡经烧制、锻造而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禁止出境展览的青铜器文物(先秦至汉)一览表
名称
时代 名称
浙川出土铜禁(94.2 千
时代
后母戊鼎(商王祭祀其母戊所制,
8
32.84 千克)
克)
新郑出土莲鹤铜方壶
青铜神树(一号树高 395 厘米)
春秋
(
64.28 千克)
越王勾践剑(0.875 千
子龙鼎(230 千克)
克)
商
四羊方尊(34.5 千克)
铸客大铜鼎(400 千克)
龙纹兕觥(盛酒或饮酒器,5.9 千
曾侯乙编钟(134.8—
克)
2.4 千克)
战国
曾侯乙青铜尊盘(约 30
大禾方鼎(12.85 千克)
千克)
铜立人像(180 千克)
铜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
(
18.65 千克)
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7.95
中山王铁足铜鼎(60 千
千克)
克)
大盂鼎(153.5 千克)
商鞅方升(0.69 千克)
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
虢季子白盘(215.3 千克)
晋侯苏钟(一套 14 件)
(
6.25 千克)
铜车马
秦代
齐王墓青铜方镜(56.5
大克(贵族名)鼎(201.5 千克)
千克)
太保鼎(26 千克)
长信宫灯(15.85 千克)
铜屏风构件 5 件
墙盘(墙为纪念其先祖而作,
西周
1
2.45 千克)
西汉
淳化大鼎(226 千克)
诅盟场面贮贝器
何尊(名叫何的贵族所作祭器,
彩绘人物车马镜(1.46
1
4.6 公斤)
千克)
杀人祭柱场面贮贝器
天亡簋(盛食器,7.6 千克)
(
15.2 千克)
伯矩鬲(7.6 千克)
摇钱树(通高 198 厘米)
东汉
晋侯鸟尊(酒器,7.9 千克)
害夫(hú)簋(60 千克)
西周逨盘(18.5 千克)
铜奔马(7.3 千克)
—
—国家文物局于 2002、2012、2013年发布
材料二 西汉主要手工业与资源分布情况
—
—据《中国古代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版)
材料能够反映先秦至秦汉青铜器的发展变化趋势,指出这些趋势并说明其原因。
2
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儒法国家的构建
材料一 秦国在统一中国之后,仍然选择法家的治理手段,对它囊括天下的组织能力的有效性以及它
在全民战争时期发展出来的一套严酷的统治手段过于自信,其他社会力量于是就失去了对帝国政府权力的
制衡能力。
—
—赵鼎新《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
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也。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
者,因物之相然也。”
“
—
—《淮南子》中对汉初社会风气的描述
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
百家,表章六经。
—
—班固《汉书·武帝纪》
材料二 儒法国家,实际指的是在西汉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以帝国儒学思想作为官方统治意识形态和
合法性基础,同时运用法家手段对国家进行实质性管理的国家模式。无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动乱,
亦或是佛教、伊斯兰教的冲击,不可避免的形成了本土化或汉化的结局,这就是儒法国家最鲜明的印证,
同时,这一种较为保守的社会风气,即使是宋元明以来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仍然无法使得中国跨越出儒
法秩序的枷锁。
材料三 韧性在汉语词典中意思是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破裂的性质,也指顽强持久的精神,坚忍
不拔的意志。同时,韧性也代表着一种经久不变、保守的性格。
(
(
1)材料一体现了秦朝、汉初、汉武帝时期怎样的治国价值观念。
2)试评述古代中国儒法政治体系的韧性。
高三入学摸底测试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48 分)
1
. 距今 5100年左右,良渚遗址群所在区域突然涌现出超大型聚落,显然都不是在原有聚落(社会)的基
础上自然发展而来。这样大规模的聚落营建,可能需要调动较大空间范围的人力物力,已经打破了原有各
氏族社会的局限,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地缘关系,各族群经历了一番“成建制”的整合。这表明良渚文化
(
)
A. 是早期国家诞生的标志
B. 奠定了中华文明基本格局
C. 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D. 完成了向阶级社会的过渡
【
【
【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
新石器时期(中国)。据题干“良渚遗址群所在区域突然涌现出超大型聚落,显然都不是在原有聚落(社
会)的基础上自然发展而来。这样大规模的聚落营建,可能需要调动较大空间范围的人力物力,已经打破
了原有各氏族社会的局限,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地缘关系,各族群经历了一番‘成建制’的整合”及结合所
学可知,良渚遗址群所在区域出现大规模的聚落营建,打破了原有各氏族社会的局限,凸显了地缘关系,
各族群经历了“成建制”的整合,这表明良渚文化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C项正确;良渚文化虽然具备
了一些国家的特征,但不能说是早期国家诞生的标志,夏朝是早期国家诞生的标志,排除 A项;良渚文化
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本格局,排除 B项;良渚文化
遗址一定程度上具有国家的初始形态,但还未完成向阶级社会的过渡,排除 D项。故选 C项。
2
. 尽管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宗教,但中华文明的宗教意识却相对淡薄。例如传说中周文王作
《
(
周易》是用来推演或解释未来,并不是像西方的《圣经》那样宣扬上帝造人。这反映出周(朝)人
)
A. 迷信色彩浓厚
B. 缺乏严谨系统的神灵体系
C. 试图掌握自然的因果关系
D. 宗教地位边缘
【
【
【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周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华文明的宗教意识却相对淡薄,利用宗教推演或解释未来,反
映出周(朝)人试图掌握自然的因果关系,C 项正确;材料说明中华文明的宗教意识却相对淡薄,“迷信色
彩浓厚”不符合材料,排除 A 项;材料仅说明中华文明的宗教意识却相对淡薄,未涉及神灵体系,不能确
定周朝是否缺乏严谨系统的神灵体系,排除 B 项;周朝时期,宗教地位并不是边缘地位,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3
. 晚商金文中一些器物类象形文字,在构型上与同时代器物存在明显的形态差异,反而与年代较早的二里
头文化器物风格接近。这些器物类象形文字创制时间可上溯至二里头文化时期。据此可知(
)
A. 二里头文化辐射力强
B. 中原地区成为文明发展核心
C. 华夏文明一脉相承
D. 文字起源呈现出多中心特点
【
【
【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商代中国。晚商器物类象形文字在源头上更接近于二里头文化时期,而二里头文化时期是早商时
期文化,这说明华夏文明一脉相承,C项正确;晚商时期的象形文字接近二里头文化时期的文字,这是时
间上的延续,而非二里头文化在空间范围上的辐射,排除 A项;材料没有提及其它地区文明,因此不能证
明中原地区是文明发展的核心,排除 B项;材料强调的是时间上的前后延续,而非空间上的多点分布,排
除 D项。故选 C项。
4
. 据商代甲骨文记载,当时酒的种类分为鬯与醴,每逢祭祀,用酒量很大,有时一次多至上百卣,而且贵
族频繁地举行祭祀。仅在商王武丁时期的妇好墓中就发现 40尊青铜爵,足见当时社会饮酒之风的盛行。
这表明商代(
)
A. 宗教与王权紧密结合
B. 农业生产的较快发展
C. 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
D. 贫富差距的持续拉大
【
【
【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商代(中国)。据本题材料“用酒量很大”“贵族频繁地举行祭祀”等词语可知,商代饮酒之风
的盛行,酒的酿造与粮食生产紧密相关,说明商代农业生产的发展较快,B项正确;材料强调商代贵族祭
祀频繁,社会饮酒盛行,并不能看出王权与宗教的结合,排除 A项;材料无法看出统治者和政府对国家治
理方式和范围的改进,排除 C项;材料主旨强调商代贵族的饮酒之风,无法看出贫富差距,排除 D项。故
选 B项。
5
.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公元前 422年,秦灵公“作吴阳上畴(祭坛),祭黄帝;作下畴,祭炎帝”,
这是现存最早祭祀炎帝、黄帝的历史记录。它可以用来说明秦国(
)
A. 顺应了民族交融趋势
B. 遵循了宗法分封制度
C. 开创了祭祀炎黄先例
D. 完成了一统天下大业
【
【
【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古代中国。秦国设祭坛祭拜黄帝和炎帝,这显然是将自己视为华夏族的一员,这顺应了这一时期
民族交融的趋势,A项正确;祭祀黄帝和炎帝并不能体现出对宗法制和分封制的遵循,排除 B项;秦灵公
是现存最早祭祀炎帝、黄帝的历史记录,但并不能证明之前没有对炎黄进行祭祀,排除 C项;秦始皇完成
统一大业,排除 D项。故选 A项。
6
. 战国时期,赵国已经形成完备的赏罚制度,据如表可推知该制度(
)
记载
出处
《
史记·廉颇蔺相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
如列传》
蔺相如出使强秦不辱使命,完璧归赵……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 《史记·廉颇蔺相
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如列传》
A. 是士卒晋升的主要渠道
B. 加速贵族等级分封制解体
C. 保障了赵国的吏治清明
D. 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权威
【
【
【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
据材料,战国时期,赵国已经形成完备的赏罚制度,廉颇因为伐齐有功而被拜为上卿,蔺相如出使强秦不
辱使命被拜为上大夫,这种根据才能和功绩奖赏、提拔官员的制度,有利于改变此前世官制下贵族世代为
官的局面,推动封建官僚制度的形成,加速贵族等级分封制解体,B项正确。廉颇、蔺相如并非军队中的
普通士卒,材料所述赏罚制度主要针对官员而非士卒,排除 A项;推动实现“吏治清明”除了赏罚分明
外,还要加强监察、考核等,仅凭赏罚制度不能完全保障吏治清明,排除 C项;材料所述为奖惩官员,属
于官员选拔和管理,不能直接加强君主的权力,不能得出维护君主专制,排除 D项。故选 B项。
7
.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变革,争相延揽人才,诸子百家大都呼吁“选贤与能”。不认同这一理
念的学派是(
)
A. 儒家
B. 墨家
C. 道家
D. 法家
【
【
答案】C
解析】
【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可知,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代表
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层,其思想较为保守和倒退,并不积极主张变法改革,延揽人才,C项正确;儒家思
想中孟子、荀子分别提出“仁政”“隆礼重法”等思想,代表了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利益,其主张一定程度
上迎合了诸侯国变法改革的需要,排除 A项;墨家代表社会下层小生产者的利益,主张“尚贤”,希望有
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排除 B项;法家提出了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的思想,主张今必胜昔,因时变革,排除
D项。故选 C项。
8
.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衍生出了吸收儒、墨、阴阳等学派思想的黄老之学;韩非子借鉴了儒家的三纲,吸
收了道家的君人南面之术;《吕氏春秋》融合了各家之长,是杂家学派的代表作品。这些现象(
)
A. 说明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增强
B. 反映了分裂中孕育的统一趋势
C. 表明社会各阶层间流动加速
D. 适应了统治者富国强兵的需要
【
【
【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
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各家思想相互吸收、融合,呈现包容
性和一体化的色彩,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是从分裂走向统一,B 项正确;华夏认同是不同民族之间的相
互认同观念,与材料的思想认同不符合,排除 A 项;材料未体现“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 C 项;适应统治
者富国强兵需要的是法家思想,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9
. 下图为秦简牍出土地示意图。其中云梦睡虎地秦简一千余枚,其中多是秦律及法律问答。龙山里耶秦简
三万余枚,是一个县的档案,主要为政令与文书。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两湖地区秦制更为突出
B. 楚文化被秦文化所取代
C. 历史解释依赖一手史料
D. 秦有效推动了文书治国
【
【
【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秦朝时期(中国)。地图显示出土秦简牍的区域多为楚地,其内容又基本为法律和管理文书,说
明秦在新征服的地区,有效推行秦律,大量文书档案和详细的秦律,一同体现出文书治国的特点,D项正
确;出土更多只说明了当地文物历史上遭受破坏较少,而不代表实践更为突出,排除 A项;材料未能提供
地域文化的信息,无从判断文化取代问题,排除 B项;一手史料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历史,但“依赖”表述
过于绝对,排除 C项。故 D项正确。
1
0. 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陈胜占领陈后,三老、豪杰建议“复立楚国之社稷”,陈胜乃建号
“
张楚”。项羽在彭城建“楚”,号西楚霸王,分封诸侯。这折射出(
)
A. 秦朝的暴政是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
B. 农民起义迫切需要树立政权合法性
D. 楚文化在秦朝末年最具社会影响力
C. 秦文化的扩张严重滞后于政治发展
【
【
【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古代(中国)。“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反映了楚人对秦朝统治的不满和反抗情绪,也显示了楚
文化的强烈民族意识。陈胜在占领陈后,当地的三老、豪杰建议恢复楚国的社稷,陈胜便建立了“张楚”
的政权。这一行动体现了楚地人民对奏朝统治的反抗和对楚文化的认同。项羽在彭城建“楚”,号西楚霸
王,并分封诸侯,这一行为也是对秦朝统一政权的一种挑战,反映了地方势力对中央集权的不满。尽管秦
朝在政治上实现了对中国的统一,但在文化整合方面却未能与政治发展同步。奏朝的统治虽然采用了法家
思想,强调法律的普遍适用和中央集权,但在短时间内难以消除各地长期形成的不同文化传统和地方意
识。因此,这些历史事件折射出秦文化的扩张严重滞后于政治发展,秦朝在政治统一的同时未能有效地进
行文化整合,导致了统治基础的脆弱和最终的崩溃,C项正确;材料主旨并非探讨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排除 A项;相对于秦政权而言,“张楚”“楚”政权并不是合法政权,排除 B项;材料信息并不能证明楚
文化是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排除 D项。故选 C项。
1
1. 秦郡的划分,基本上是以山川为界(如下表所示),郡的辖区范围与自然地理区域颇为吻合。下表这反映
了(
表现
)
示例
每个秦郡大体即是按照一个地理单元来
划分
汉中郡的范围与汉中盆地大体相当南阳郡的辖区
也即相当于南阳盆地
云中与九原两都共同管辖河套冲积平原巴郡和蜀
郡一起统辖四川盆地
如果自然区域的范围比较大,就分设为两郡
每郡大多以一个肥沃的盆地或平原为核心,然后推 北地、上郡、上党、太原、河东、代郡、雁门等
广到四周的高原或山地
郡都是属于这种情况
A. 地理环境决定行政区的划分
B. 政治统一消解地方割据威胁
C. 耕地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D. 犬牙交错的划界原则被改变
【
【
【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秦(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郡的划分,基本上是以山川为界,以盆地或平原为中心,郡的辖
区范围与自然地理区域颇为吻合,基本上每个郡都能有相当的耕种土地,为各地各郡的发展提供基本的耕
地保障,说明耕地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C 项正确;地理环境决定行政区的划分说法错误,排除 A 项;
政治统一消解地方割据威胁说法绝对化,排除 B 项;此时划界主要按照山川形便的原则,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
2. 下面是秦朝和唐朝时期京城至广州主要交通干线示意图。图 1到图 2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
B. 南北联系逐渐加强
C. 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D. 统治疆域日益扩大
【
【
【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秦朝至唐朝时期。根
据图 1可知,秦朝时期,交通主要以都城咸阳为中心,根据图 2可知,唐朝时期,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
沟通了南北,反映了秦朝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唐朝时期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因此图 1到图 2变化的主
要原因是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A项正确;南北联系逐渐加强属于表现,而题干问的是原因,排除 B项;
魏晋时期,出现了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现象,不符合题意,排除 C项;材料未涉及统治疆域变化的相关信
息,“日益扩大”的表述不准确,排除 D项。故选 A项。
1
3. 秦汉疆域、郡县设置及管辖大致在秦长城以南,贾谊曾论及,“今陛下(汉文帝)杖九州而不行于匈
奴”,天子皇帝的“称号甚美,而实不出长城”;汉武帝诏书曰:“今中国一统而北方未安”。这反映了
(
)
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
B. 现代中国版图定型
C. 中国一统格局初步形成
D. 民族交融不断加深
【
【
【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秦汉时期已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秦汉时期对长城以
南的区域进行有效管理,但“不行于匈奴”,“北方未安”说明“中国一统格局只是初步形成,C 项正确;材料
不涉及专制主义的内容,A 项结论无法得出,排除 A 项;明清时期现代中国版图逐渐定型,与材料时空不
符,排除 B 项;材料没有涉及秦汉政权与少数民族的关系,D 项结论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
4. 在汉高祖十二年之前,朝廷对各郡国的献礼没有明确规定,因而各郡国的献礼大多十分厚重;汉高祖
十二年,朝廷明确规定了郡国献礼的数额,郡国献礼额度较之前显著减轻。据此可知,这一调整意在
(
)
A. 削弱诸侯王的统治势力
B. 规范政府的管理
C. 促进汉朝社会经济恢复
D. 倡导节俭的风气
【
【
【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材料可知,西汉政府减少各郡国的献礼,而献礼来自于人民的赋税,因而这一
措施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体现了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促进汉朝社会经济恢复,C 项正确;材料
描述的是汉初休养生息,而非削弱郡国势力,也不是规范政府管理,排除 AB 项;倡导节俭的风气是目的
之一,但是不是主要目的,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
5. 下表是两汉各区域市场面积、人口、商业都市一览表,该表反映出当时(
区域 面积 人口 商业都市
)
平均每商业都
市场
(平方
市
公里)
面积
人口
关陇
市场
666184
9
4846 33309
57 24
9
8
8
69315
96948
94649
长安、姑臧
成都
巴蜀
市场
424804
0
8969 42480
48 40
关东
市场
315840 陶、洛阳、邯郸、蓟、淮阳、涿、温、荥阳、阳翟、平 6881 24295
84
阳、积、扬、临淄
9
45
楚越
市场
168240 144612
02
2403 20658
44 86
宛、江陵、寿春、吴、陈、合肥、番禺
7
A. 丝绸贸易沿线商业都市最先崛起
B. 南北方商业市场发展趋向平衡
C. 区域经济基础影响商业发展水平
D. 关东地区的抑商政策有所松弛
【
【
【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
确时空是:两汉(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两汉各区域市场面积、人口、商业都市的情
况,从中可以看出关陇市场和关东面积和人口较多,且性对应的平均每商业都市较小的面积有更多的人
口,说明人口的密度较多,原因是此时北方经济较发达,区域经济基础影响商业发展水平,C项正确;材
料未对城市发展进行时间线的梳理,不能得出丝绸贸易沿线商业都市最先崛起,排除 A项;材料反映的是
北方商业城市和人口都较多,排除 B项;材料未涉及商业政策内容的论述,且抑商政策有所松弛不符合和
史实,排除 D项。故选 C项。
1
6. 有学者认为秦二世诛杀大臣及诸公子,致使宗室振恐,秦帝国中央孤立无援,由此为秦帝国逻辑上的
灭亡,汉代“禄去公室,权在外家”才以至于王莽成功篡汉。该学者意在强调(
)
A. 宗法血缘阻碍社会转型
B. 官僚政治不利于政权稳定
C. 集权政治的历史局限性
D. 法家逻辑无法应用于治国
【
答案】C
【
【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材料中明确提到秦二世诛杀大臣及诸公子导致宗室振恐,秦帝国中央孤立无
援,这为秦帝国的灭亡埋下了伏笔。同时,汉代“禄去公室,权在外家”也体现了皇权专制下,一旦皇权
旁落或内部出现分裂,整个政权就可能陷入动荡甚至灭亡。这恰恰说明了集权政治在缺乏有效制衡和监督
的情况下,其历史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C项正确;宗法血缘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确实占据重要地位,
但材料中并未体现宗法血缘如何阻碍社会转型,排除 A项;材料中提到的“汉代‘禄去公室,权在外
家’”实际上是指汉朝时期,皇权与外戚之间的权力斗争,而非官僚政治本身不利于政权稳定,排除 B
项;法家逻辑在中国古代治国中确实有着重要地位,但材料中并未提及法家逻辑无法应用于治国,排除 D
项。故选 C项。
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
1
7. 禅让制的真实性是一桩千古疑案,历代争论不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诸子的争论
言论
出处
《
墨
古者舜耕历山……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子·尚
贤》
《
孟
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崩三年
子·万
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命也。
章》
《
荀
世俗之为说者日:“尧、舜擅让。”是不然。天子者,鼓位至尊,无敌於天下,夫有谁与
子·正
让矣?道德地备,智惠甚明,南面而听天下,生民之属莫不振动从服以化顺之。
论》
《
韩非
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子·说
疑》
学者的结论
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
—司马迁(汉)《史记·五帝本纪》
—
观近有奸雄奋发,自号勤王,或废父而立其子,或黜兄而废其弟,始则示相推戴,终亦成其篡夺,求
诸历代,往往而有。必以古方今,千载一揆。斯则尧之授舜,其事难明,谓之让国,徒虚语耳。
—
—刘知几(唐)《史通·疑古》
“
唐虞揖让”“汤武征伐”,都是为公而不为私,实在是儒家的学说,并非实有其事。……儒家的学
说,都是孔子所创造,并没有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等的圣人。……世界究竟是“进化”的,
后世总比古人好。譬如“政体”,断没有后世是“专制”,古时候反有所谓“禅让”之理。
—
—吕思勉(1884-1957)《中国史》
考古发掘
山西裹汾陶寺遗址被学者认为是早期尧舜之都。1978 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
行考古发掘,没有发现这一时期有突发的大规模人员伤亡的遗存,这与历来暴力夺权都会造成大规模人员
伤亡的常理不符,由此证明尧舜禅让是历史真实存在的。
—
—据《探索发现一考古进行时·寻找尧舜之都》
(
(
(
(
【
1)诸子关于禅让制的争论折射出怎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