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益阳市 2025届高三 9月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卷)
考试时量:75分钟 试题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认真核
准准考证号条形码上的以上信息,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
题区域均无效。
.选择题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
1
2
3
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小题,每小题 3分,共 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 考古发现:夏至早商时期,王室的大型祭祀活动集中于宫殿区,以沟、坑等遗存(祭祀自然神)为主,晚
商时期,王室的大型祭祀活动集中于宗庙和王陵区,并发展出王室专有的祭品和礼仪。这一变化说明
(
)
A. 专制王权不断强化
B. 宗法、分封制的确立与发展
C. 人文主义思想出现
D. 祭祀活动遵循天人合一思想
2
. 汉昭帝(前 94年——前 74年)时期,朝廷官员曾展开一场如何处理与匈奴关系的争论。双方的观点如下
表,据此可知(
)
儒生(贤良、文学之士) 主张
桑弘羊 (御使大夫) 主张
昔齐桓公内附百姓,外绥诸侯,存亡接绝,而天下
从风……诚上观三王之所以昌,下论秦之所以亡,
中述齐桓所以兴,去武行文,废力尚德,罢关梁,
除障塞,以仁义导之,则北垂无寇虏之忧,中国无
干戈之事矣……
夫汉之有匈奴,譬若木之有蠹,如人有疾,不治
则浸以深。故谋臣以为击夺以困极之。诸生言以
德怀之,此有其语而不可行也。诸生上无以似三
王,下无以似近秦,令有司可举而行当世,安蒸
庶而宁边境者乎?
A. 朝中分歧一定程度影响边疆治理
B. 争论为武帝解决边患提供支持
C. 东汉时期监察机构权力日益衰落
D. 朝廷之中的朋党之争日趋严重
3
. 花蕊夫人(约 886——926),五代十国女诗人、后蜀后主孟昶妃子,一生创作了大量宫词(以宫廷日常生
活琐事为题材的诗)。她曾在诗词中写道:“回鹘衣装回鹘马,就中偏称小腰身”。该诗句折射了(
)
-
A. 巴蜀人民对回鹘服装的喜爱
B. 民族交融下的大一统趋势
C. 蜀汉政权治理下的民族交融
D. 国家分裂促进了民族交融
4
. 北宋瓷器,不论在产量还是制作技术上,比前代都有很大提高。目前考古发现的主要有五大名窑:官窑
(河南开封)、钧窑(河南禹州)、汝窑(河南汝州)、定窑(河北曲阳) 和哥窑 (浙江龙泉) 。据此可知,宋
代(
)
A. 海上瓷器贸易比较落后
B. 北方制瓷业技术比南方高
C. 制瓷业不具备商业意识
D. 政治中心影响制瓷业分布
5
.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财计》中说:“夫银力已竭,而赋税如故也,市易如故也。皇皇求银,将于何
所! 故田土之价,不当异时之什一,岂其壤瘠与? ……百货之价,亦不当异时之什一,岂其物阜与……
吾以为非废金银不可”。这一主张(
A. 否定了儒家思想的权威地位
C. 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B. 体现对货币干预的思想
D. 继承和发展了宋明理学
6
. 鸦片战争前,广州曾是晚清主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但据史料统计:鸦片战争后的 1843年广州港进口的
外国货物总量为近 1.2亿镑,以后逐年减少,1848年时,仅有 3817万余镑。广州进口货物的变化(
)
A. 延缓了我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B. 促进了我国民族工业产生
C. 缘于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
D. 出于清政府对洋货的抵制
7
. 甲午中日战争后,随着列强在中国投资建厂的增多。张之洞认为:莫若议与洋商合办,即免占我全利,
并可学其工艺,此亦补救漏厄之一法。同时,他还提出:借外债而不用洋股。这最能说明张之洞(
)
A. 支持中外合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 反对与外国合作,拒绝引进西方资本
C. 抵制西方经济入侵,发展民族企业
D. 支持引进外资,但要控制外资的影响
8
. 下图为 1912年 7月 14日刊登在《申报》文艺副刊《自由谈》上的一幅漫画,其配文为“今之所谓政党
者”。这(
)
A. 反映了民国初年当权者沉迷党争
B. 揭示了北洋军阀割据下的政党乱象
C 说明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D. 表明大众传媒主导着当时社会舆论
9
. 下表是 1928年——1931年中国关税收入增长情况。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
关税收入 (单位:
年
份
亿元)
1
928
1
2
2
3
.34
.45
.92
.88
年
1
929
年
1
930
年
1
931
年
A. 列强倾销商品导致关税收入激增
B. 改订新约运动取得了部分成效
C. 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收效显著
D. 经济大危机迫使列强放松侵略
1
0. 二战期间,当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败退时,中国军队却取得了一场对日作战的胜利,这引起了
欧美大国对中国战场的高度关注。此战后,罗斯福总统宣布向中国贷款 5亿美元,同盟国亦决定任命蒋中
正为盟军“中印缅战区”最高统帅。该战为(
A. 淞沪会战 B. 百团大战
1. 20世纪 60年代前期,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国际上,面临美苏冷战的阴霾和美、苏对我国的
战争威胁;同时,国内也面临着粮食短缺和自然灾害等问题,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为应对这一严
)
C. 第三次长沙会战
D. 台儿庄战役
1
峻形势,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党中央(
A. 正确分析国内外主要矛盾的变化
C. 提出了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
B. 继续执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思想
D. 制定“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方针
1
2. 有学者认为,中古庄园法庭最为关心的事宜就是制定,并执行有关村庄农业生活的规定,任命村
官……在村民发生纠纷时扮演仲裁者的角色。庄园法庭既可以保护领主和村民彼此尊重的公共权利,也可
以作为民事法庭负责执行国王的判决。据此可知,庄园法庭(
A. 职能和作用具有双重性 B. 旨在加强国王对地方的控制
)
C. 解决了庄园内部的矛盾
3. 有学者指出,萨克森选帝侯腓特烈一世(新教支持者),在其领地内借助宗教改革,加强了邦国的代议
机构、1534年亨利八世通过宗教改革,确立了国王的最高宗教地位,但这一决定是在议会的支持下通过
D. 确保了庄园民众的自治权利
1
的。该学者意在强调,欧洲宗教改革(
A. 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形成
)
B. 推动民族国家意识的出现
C. 促进了专制政体的发展
D. 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
1
4. 美国发明家和钟表制造商伊莱·特里(Eli Terry) ,于 1807年发明了一种可互换零部件的钟表制造方
法,这一方法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其他制造业。这主要说明(
)
A. 科学理论与技术紧密结合
B. 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日益加深
C. 工业革命渗透到各个领域
D. 技术革新助推工厂制生产发展
1
5. 十月革命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推行雇员持股计划,让劳工适当分享红利;分配方式上,推
行结构性减税或增税,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上层建筑方面,实行普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形式
平等原则。这些变化说明(
)
A. 社会主义制度在西方得到推广
B. 十月革命推动人类文明发展
C. 资本主义制度面临着严重威胁
D. 西方工人阶级地位彻底改变
1
6. 有学者认为,只有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成为现代民族国家,成为依附于整个发达资本主义的国
家,成为享有自由进入世界市场权利的国家,才能为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追逐超额利润,为垄断的进一
步发展开辟更广阔的道路。作者意在强调殖民体系的瓦解(
)
A. 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斗争的结果
B. 体现了世界多极化的深入发展
C. 适应了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
D. 反映了战后民主力量极大增强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3小题,共 52分。
1
7.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长达数世纪的分裂与战乱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统治者和民间普遍信仰鬼神,道教和佛教的
广泛传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与此同时,由于各割据政权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使得这一时期的地域性
特征愈发突出。地域的差异不仅影响了经济和政治格局,也深刻塑造了学术思想、宗教信仰、民族分布和
社会风俗等。而思想的解放和民族的交融,共同推动了文化的开放性与多元交融,
—
—摘编自朱大渭《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基本特征》
(
(
“
1)根据材料,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2)有学者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明显地呈现出一种、‘自觉性’的发展趋势。”请对
自觉性的发展趋势”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1
8.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抗战胜利纪念话语不断变化,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政治需求和社会心理。
951年——1964年:这一时期的纪念话语主要强调反对美帝国主义和日本军国主义,同时强调中苏
友谊。
1
1
965年纪念话语中不再提及苏联的出兵和援助。 “文革”期间,抗战胜利纪念话语趋于政治化、简
略化,主要以通过反美、反修宣传来保障我们思想理论和道路正确性、纯洁性。
改革开放后:抗战胜利纪念话语逐渐走向理性和客观,开始客观评价正面战场的地位和贡献,同时承
认国际社会在抗战中给予中国的援助和支持。
新世纪以来:抗战胜利纪念话语更加凸显民族精神,强调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一时期的纪
念话语更加注重民族情感的抒发,强调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
—摘编自郭辉《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抗战胜利纪念活动》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建国以来每个历史时期抗战胜利纪念话语的特点,并分析其原
因。
2)根据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 简析建国以来抗战胜利纪念活动的意义。
9.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兰西民族和国家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长期演变的产物。13世纪初,法王腓力二世击败英
(
(
1
国,初步实现国家的统一。14世纪初,腓力四世同教皇的斗争更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英法百年战争
(14——15世纪)进一步强化了民族意识。路易十一统治时期建立了专制君主制,王权进一步加强。随着王
权的加强,继任统治者基本都加大了领土扩张,直至 1860年拿破仑三世完成法兰西现代疆域……1789年
大革命中,人权宣言把民族确立为集体认同,把公民权和民族主权确定为法兰西民族认同的基础。
—
—摘编自马胜利《法国民族国家和民族观念论析》
材料二 早在神圣罗马帝国时期,德意志只是一个地理名词。1517年的宗教改革加剧了地区分裂,
1
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进一步削弱了德意志的统一性……18世纪,普鲁士成为德意志地区的主要强
国,开始推动统一。18世纪末至 19世纪初,德意志在法国文化冲击下,知识分子开始挖掘和强调德意志
文化的独特价值,形成了德意志民族主义。19世纪初,德意志邦联成立,但仍然是一个松散的政治联
盟……工业革命促进了德意志地区酌经济一体化,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拿破仑战争期间,德意志民族情
感高涨,反抗外来压迫,为后来的统一和民族国家建设奠定了基础。1864-1871 年间,普鲁士通过三次王
朝战争。最终建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
—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
(
(
1)根据材料一, 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法国发展为民族国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德意志民族国家形成对当时国际关系产生的消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和德国近代民族国家产生的异同。
益阳市 2025届高三 9月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卷)
考试时量:75分钟 试题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认真核
准准考证号条形码上的以上信息,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
题区域均无效。
.选择题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
1
2
3
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小题,每小题 3分,共 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 考古发现:夏至早商时期,王室的大型祭祀活动集中于宫殿区,以沟、坑等遗存(祭祀自然神)为主,晚
商时期,王室的大型祭祀活动集中于宗庙和王陵区,并发展出王室专有的祭品和礼仪。这一变化说明
(
)
A. 专制王权不断强化
B. 宗法、分封制的确立与发展
C. 人文主义思想出现
D. 祭祀活动遵循天人合一思想
【
【
【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夏商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从夏到商,祭祀的对象发生变化,由祭祀
自然神为主到祭祀宗庙和王陵即祖先,由神到人,体现人文主义思想,C 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祭祀对象
的变化,与专制王权不断强化无关且此时王权并没有强化,排除 A 项;宗法、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
度,排除 B 项;天人合一思想指的是天和人的关系实现了一种和谐的统一,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D 项。故
选 C 项。
2
. 汉昭帝(前 94年——前 74年)时期,朝廷官员曾展开一场如何处理与匈奴关系的争论。双方的观点如下
表,据此可知(
儒生(贤良、文学之士) 主张
)
桑弘羊 (御使大夫) 主张
昔齐桓公内附百姓,外绥诸侯,存亡接绝,而天下
从风……诚上观三王之所以昌,下论秦之所以亡,
中述齐桓所以兴,去武行文,废力尚德,罢关梁,
除障塞,以仁义导之,则北垂无寇虏之忧,中国无
干戈之事矣……
夫汉之有匈奴,譬若木之有蠹,如人有疾,不治
则浸以深。故谋臣以为击夺以困极之。诸生言以
德怀之,此有其语而不可行也。诸生上无以似三
王,下无以似近秦,令有司可举而行当世,安蒸
庶而宁边境者乎?
A. 朝中分歧一定程度影响边疆治理
B. 争论为武帝解决边患提供支持
C. 东汉时期监察机构权力日益衰落
D. 朝廷之中的朋党之争日趋严重
【
【
【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时空是汉昭帝时期(中国)。由
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儒生主张对匈奴应该“以仁义导之”,即推行仁爱和正义;而桑弘羊认为应“击夺以困
极之”,即采取军事打击。这场争论是关于如何处理与匈奴关系的争论,一定程度影响边疆治理,A项正
确;汉武帝在汉昭帝统治之前,排除 B项;材料反映的是西汉时期,故 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C项;材料
强调的是“朝廷官员曾展开一场如何处理与匈奴关系的争论”,而不是朋党之争,排除 D项。故选 A项。
3
. 花蕊夫人(约 886——926),五代十国女诗人、后蜀后主孟昶妃子,一生创作了大量宫词(以宫廷日常生
活琐事为题材的诗)。她曾在诗词中写道:“回鹘衣装回鹘马,就中偏称小腰身”。该诗句折射了(
)
A. 巴蜀人民对回鹘服装的喜爱
B. 民族交融下的大一统趋势
C. 蜀汉政权治理下的民族交融
D. 国家分裂促进了民族交融
【
【
【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五代十国(中国)。根据材料“回鹘衣装回鹘马,就中偏称小腰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诗
句体现了当时中原地区对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的接纳和欣赏。自唐朝以来,中原与回鹘在政治、经济上的互
动,以及文化上的相互认同,都在促进着民族间的融合。回鹘的衣装和马匹在中原地区的流行,以及回鹘
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都是民族融合的具体表现,而在民族交融下而蕴含着大一统的趋势,B项正确;
材料提到了巴蜀人民对回鹘服装的喜爱,没有全面反映民族交融的深度和广度,排除 A项;蜀汉政权治理
下的民族交融,时间上不符,蜀汉是三国时期,而非五代十国,排除 C项;“国家分裂促进了民族交融”
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 D项。故选 B项。
4
. 北宋瓷器,不论在产量还是制作技术上,比前代都有很大提高。目前考古发现的主要有五大名窑:官窑
(河南开封)、钧窑(河南禹州)、汝窑(河南汝州)、定窑(河北曲阳) 和哥窑 (浙江龙泉) 。据此可知,宋
代( )
A. 海上瓷器贸易比较落后
B. 北方制瓷业技术比南方高
C. 制瓷业不具备商业意识
D. 政治中心影响制瓷业分布
【
【
【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时空是宋代。据材料“北宋瓷
器,不论在产量还是制作技术上,比前代都有很大提高。目前考古发现的主要有五大名窑:官窑(河南开
封)、钧窑(河南禹州)、汝窑(河南汝州)、定窑(河北曲阳) 和哥窑 (浙江龙泉)”可知,北宋瓷器,不论在
产量还是制作技术上,比前代都有很大提高,而发现的主要有五大名窑中哥窑分布在浙江,而其他四窑分
布在河南、河北地区,这是因为两宋的都城分别是河南开封和临安(浙江杭州),D项符合题意,D项正
确;材料强调的是五大名窑的分布,不能说明宋朝北方制瓷业技术比南方高,排除 B项;材料强调的宋代
制瓷技术和瓷窑分布,没有涉及瓷器贸易的内容,排除 A项;制瓷业的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
C项。故选 D项。
5
.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财计》中说:“夫银力已竭,而赋税如故也,市易如故也。皇皇求银,将于何
所! 故田土之价,不当异时之什一,岂其壤瘠与? ……百货之价,亦不当异时之什一,岂其物阜与……
吾以为非废金银不可”。这一主张(
A. 否定了儒家思想的权威地位
C. 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B. 体现对货币干预的思想
D. 继承和发展了宋明理学
【
【
【
(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明末清初
中国)。据材料“吾以为非废金银不可”可知,黄宗羲主张废除以金银作为主要货币的做法,体现对货币干
预的思想,B 项正确;黄宗羲属于儒家知识分子,并不否定儒家思想的权威地位,排除 A 项;黄宗羲属于
封建知识分子,其主张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排除 C 项;黄宗羲反思和批判,而非继承和发展了宋明理
学,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6
. 鸦片战争前,广州曾是晚清主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但据史料统计:鸦片战争后的 1843年广州港进口的
外国货物总量为近 1.2亿镑,以后逐年减少,1848年时,仅有 3817万余镑。广州进口货物的变化(
)
A. 延缓了我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B. 促进了我国民族工业产生
C. 缘于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
D. 出于清政府对洋货的抵制
【
答案】C
【
【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鸦片战争后(中国广州)。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后的 1843年广州港进口的外国货物总量为近 1.2
亿镑,以后逐年减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多出通商口岸开辟,西方商品倾销重心发生了转
移,广州进口货物逐渐减少,C项正确;广州进口货物变少,但其他通商口岸却在增加,并未延缓自然经
济的解体,排除 A项;仅从进口货物量变化无法得知当时民族工业发展状况,排除 B项;清政府并未抵制
洋货,排除 D项。故选 C项。
7
. 甲午中日战争后,随着列强在中国投资建厂的增多。张之洞认为:莫若议与洋商合办,即免占我全利,
并可学其工艺,此亦补救漏厄之一法。同时,他还提出:借外债而不用洋股。这最能说明张之洞(
)
A. 支持中外合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 反对与外国合作,拒绝引进西方资本
C. 抵制西方经济入侵,发展民族企业
D. 支持引进外资,但要控制外资的影响
【
【
【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莫若议与洋商合办,即免占我全利,并可学其工艺,此亦补救漏厄之
一法”与“借外债而不用洋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之洞的主张是在引进外资的同时,防止外资控制,
保护国家经济利益,D项正确;支持中外合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仅部分反映了张之洞的主张,没有提
及控制外资的影响,排除 A项;反对与外国合作,拒绝引进西方资本与张之洞的主张完全不符,排除 B
项;抵制西方经济入侵,发展民族企业的主张虽然有控制外资影响的意图,但没有准确反映张之洞支持通
过合资方式学习技术的一面,排除 C项。故选 D项。
8
. 下图为 1912年 7月 14日刊登在《申报》文艺副刊《自由谈》上的一幅漫画,其配文为“今之所谓政党
者”。这(
)
A. 反映了民国初年当权者沉迷党争
B. 揭示了北洋军阀割据下的政党乱象
C. 说明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D. 表明大众传媒主导着当时社会舆论
【
【
【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
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漫画通过夸张的手法,讽刺了当时所谓“政党”实
际上沉迷于党派斗争,而非真正致力于国家建设或民主政治的推进。这反映出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混乱与
无序,A项正确;北洋军阀割据下的政党乱象是在 1916年袁世凯死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B项;漫画
实际上揭示的是民主共和理念在实践中被扭曲,不是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排除 C项;虽然《申
报》等媒体在当时有重要影响力,但“主导”一词过于绝对,且与漫画主题关联不大,排除 D项。故选 A
项。
9
. 下表是 1928年——1931年中国关税收入增长情况。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
关税收入 (单位:
年
份
亿元)
1
1
1
1
928年 1.34
929年 2.45
930年 2.92
931年 3.88
A. 列强倾销商品导致关税收入激增
B. 改订新约运动取得了部分成效
C. 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收效显著
D. 经济大危机迫使列强放松侵略
【
【
【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1
1
928——1931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28年——1931年中国关税收入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同时也为扩大税源,解决内
战军费,在它建立不久,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发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改订
新约运动”,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列强倾销商品,排除 A项;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是 1935年,排除 C
项;经济大危机迫使列强放松侵略说法错误,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D项。故选 B项。
1
0. 二战期间,当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败退时,中国军队却取得了一场对日作战的胜利,这引起了
欧美大国对中国战场的高度关注。此战后,罗斯福总统宣布向中国贷款 5亿美元,同盟国亦决定任命蒋中
正为盟军“中印缅战区”最高统帅。该战为(
A. 淞沪会战 B. 百团大战
)
C. 第三次长沙会战
D. 台儿庄战役
【
【
【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二战期间(中国)。根据所学可知,1941年 12月,第三次长沙会战爆发,面对 10余万日军的进
攻,中国军队重兵防御,拼死抵抗,歼灭大批日军,最终取得会战胜利,此时,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
连败退。长沙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C项正确;淞沪会战发生于 1937年,粉碎了日军
“
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排除 A项;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发动了“百团大战”,打破了日军“囚
笼”,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排除 B项;1938年 1—5月,在李宗仁的指挥下展开徐州会
战,中国军队取得台儿庄大捷,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排除 D项。故选 C项。
1
1. 20世纪 60年代前期,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国际上,面临美苏冷战的阴霾和美、苏对我国的
战争威胁;同时,国内也面临着粮食短缺和自然灾害等问题,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为应对这一严
峻形势,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党中央(
A. 正确分析国内外主要矛盾的变化
C. 提出了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
B. 继续执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思想
D. 制定“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方针
【
【
【
“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据材料
国际上,面临美苏冷战的阴霾和美、苏对我国的战争威胁;同时,国内也面临着粮食短缺和自然灾害等
问题,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和所学可知,面对苏联的威胁,美国的封锁等严峻的国际形势,我国
不得不作出重大战略决策,进行三线建设,制定“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方针,全国经济建设迅速从以
解决”吃、穿、用“为中心,转变到”举国备战、全民皆兵“上,后来又多与“深挖洞、广积粮、不称
霸”的口号联在一起使用,成为冷战时期我国国际战略防御构思的总概括,D项正确。1956年中共八大正
确分析国内外主要矛盾的变化,时间不符,排除 A项;据材料“国内也面临着粮食短缺和自然灾害等问
题,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和所学可知,不可能继续执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思想,排除 B项;
1
960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时间不符,排除 C项。故选 D项。
1
2. 有学者认为,中古庄园法庭最为关心的事宜就是制定,并执行有关村庄农业生活的规定,任命村
官……在村民发生纠纷时扮演仲裁者的角色。庄园法庭既可以保护领主和村民彼此尊重的公共权利,也可
以作为民事法庭负责执行国王的判决。据此可知,庄园法庭(
)
A. 职能和作用具有双重性
B. 旨在加强国王对地方的控制
C. 解决了庄园内部的矛盾
D. 确保了庄园民众的自治权利
【
【
【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根据“在村民发生纠纷时扮演仲裁者的角色。庄园法庭既可以保护领主和村民彼此
尊重的公共权利,也可以作为民事法庭负责执行国王的判决”可知,中古庄园的法庭具有仲裁者和执行者
的双重角色,A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庄园法庭的作用,排除 B 项;根据材料无从得知庄园法庭是否解决
了庄园内部的矛盾,排除 C 项;根据庄园法庭的性质可知并不是要确保庄园民众的权利,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
3. 有学者指出,萨克森选帝侯腓特烈一世(新教支持者),在其领地内借助宗教改革,加强了邦国的代议
机构、1534年亨利八世通过宗教改革,确立了国王的最高宗教地位,但这一决定是在议会的支持下通过
的。该学者意在强调,欧洲宗教改革(
A. 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形成
)
B. 推动民族国家意识的出现
C. 促进了专制政体的发展
D. 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
【
【
【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近代(欧洲)。据本题材料“萨克森选帝侯腓特烈一世(新教支持者),在其领地内借助宗教改革,
加强了邦国的代议机构”可知,通过宗教改革加强代议机构,代议机构是民主的体现,根据“1534 年亨利八
世通过宗教改革,确立了国王的最高宗教地位,但这一决定是在议会的支持下通过的。”并根据所学可
知,英国通过宗教改革,加强了君主和议会的权力,议会是民主制的体现,故都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形成,
A 项正确;民族国家意识指生活在同一国家的居民在长期共同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国民身份认同,材料没
有涉及,排除 B 项;材料体现的是代议机构和议会是民主制的体现,并非专制政体,排除 C 项;为资产阶
级革命提供理论主要是启蒙运动,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
4. 美国发明家和钟表制造商伊莱·特里(Eli Terry) ,于 1807年发明了一种可互换零部件的钟表制造方
法,这一方法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其他制造业。这主要说明(
)
A. 科学理论与技术紧密结合
B. 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日益加深
C. 工业革命渗透到各个领域
D. 技术革新助推工厂制生产发展
【
答案】D
【
【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 世纪初美国。19
世纪初美国正在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伊莱·特里发明的钟表制造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其他制造业,促进了工
业发展,体现技术革新助推生产发展,D 项正确;科学理论与技术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排
除 A 项;材料未提及工人工资低、工作时间长、劳动环境差,不能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日益加深,排
除 B 项;材料主要反映制造业,而非“各个领域”,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1
5. 十月革命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推行雇员持股计划,让劳工适当分享红利;分配方式上,推
行结构性减税或增税,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上层建筑方面,实行普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形式
平等原则。这些变化说明(
)
A. 社会主义制度在西方得到推广
B. 十月革命推动人类文明发展
C. 资本主义制度面临着严重威胁
D. 西方工人阶级地位彻底改变
【
【
【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十月革命后的世界。据本题材料可知,十月革命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分配方式、社会保
障体系以及上层建筑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如推行雇员持股计划、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行普选等,
这些变化说明十月革命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十月革命建立了世
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给资本主义国家带来了巨大冲击,促使它们进行自我调整和完善,B 项正确;
这些变化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在西方得到推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调整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而
不是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排除 A 项;材料中的变化不能说明资本主义制度面临着严重威胁,这些调整是资
本主义国家为了适应时代发展进行的自我完善,排除 C 项;西方工人阶级的地位并没有因为这些变化而彻
底改变,仍然处于被剥削的地位,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一些改善,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
6. 有学者认为,只有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成为现代民族国家,成为依附于整个发达资本主义的国
家,成为享有自由进入世界市场权利的国家,才能为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追逐超额利润,为垄断的进一
步发展开辟更广阔的道路。作者意在强调殖民体系的瓦解(
)
A. 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斗争的结果
B. 体现了世界多极化的深入发展
C. 适应了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
D. 反映了战后民主力量极大增强
【
【
【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近现代世界。据题意可知,该学者认为,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成为现代民族国家是为了让发达
国家更好的攫取利润,因此殖民体系的瓦解实际上是适应了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C项正确;材料说明
殖民体系的瓦解是为了适应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并没有体现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斗争的结果,也无法体
现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排除 AB项;材料反映的是殖民地半殖民国家的转型,而不是战后民主力量的增
强,排除 D项。故选 C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3小题,共 52分。
1
7.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长达数世纪的分裂与战乱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统治者和民间普遍信仰鬼神,道教和佛教的
广泛传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与此同时,由于各割据政权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使得这一时期的地域性
特征愈发突出。地域的差异不仅影响了经济和政治格局,也深刻塑造了学术思想、宗教信仰、民族分布和
社会风俗等。而思想的解放和民族的交融,共同推动了文化的开放性与多元交融,
—
—摘编自朱大渭《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基本特征》
(
(
“
【
(
1)根据材料,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2)有学者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明显地呈现出一种、‘自觉性’的发展趋势。”请对
自觉性的发展趋势”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答案】(1)特征:开放与多元交融;宗教鬼神思想文化盛行;带有很大的区域性(地域性)。
2)合理的历史解释: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文化出现自觉性的发展趋势受当时时代背景的影响。政治
上,长期的战乱和政权更迭,原有的社会秩序和价值观受到冲击,促使知识分子对传统进行反思。同时,
国家的分裂导致中央集权弱化,地方文化和意识得以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和地域特色的出现。
思想上,儒家思想的权威受到挑战,道家、佛教等思想流派得到发展,为知识分子提供了更多的思想源
泉。士人阶层从重视家族世袭和礼法传统转向更加注重个人才能和个性解放,这种转变促进了文化自觉的
形成。南北文化的交流以及与西域、中亚等地区的文化交流,带来了新的文化元素和思想观念。
自觉趋向性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促使文化趋向多元,如儒、道、佛三教合流。其次是文
学艺术的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再次,导致哲学思
想的深化,如玄学思想,对传统儒家经典进行了解释和创新。最后,南北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促进了不同
民族之间的交融,为后来的统一帝国奠定了文化基础。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自觉趋向性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
杂性和多样性,也为后世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而思想的解放和民族的交融,共同推
动了文化的开放性与多元交融,”可得出开放与多元交融;据材料“在长达数世纪的分裂与战乱中,魏晋
南北朝时期的统治者和民间普遍信仰鬼神,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可得出宗教鬼神
思想文化盛行;据材料“与此同时,由于各割据政权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使得这一时期的地域性特征
愈发突出。”可得出带有很大的区域性(地域性)。
【
小问 2 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