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翻译通论课件电子教案.ppt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10267020 上传时间:2025-05-07 格式:PPT 页数:365 大小:2.0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翻译通论课件电子教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5页
翻译通论课件电子教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一章,概述,第一节 翻译的产生,第二节 翻译的定义,第三节 翻译的意义,第四节 翻译的价值,第五节 翻译与翻译学,第一节 翻译的产生,我国翻译活动的产生,西方翻译活动的产生,我国翻译活动的产生,早在史前时代,我国不同地区的部落、民族之间就开始了交际和融合的过程,华夏民族于遥远的异邦之间的交往,也很早就开始了。据记载,远在夏代,我国黄河流域的先民就已同外贝加尔湖地区的居民有了来往。当然,对于远道而来的客人,必须交流才行,此时,就产生了翻译,但此时的翻译活动大多是口头的,是早期的口译形式。不过此时的口头翻译并不等于现代意义上的口译。所谓的口头翻译,从事的活动不像现在翻译活动那么复杂,仅仅是能够满足当时的交际需要而已。严格意义上的口译是到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有了正式的贸易和外交往来以后才产生的。至于笔译活动,则是在人类发明了文字以后,不同民族之间通过书面文字进行交流时才产生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口译的历史要比笔译的历史悠久。,到了周代,不仅与域外民族交往的史实记载多了起来,而且也有了关于翻译活动的明确的记载。在,周礼,和,礼记,两部古书里,甚至还有了周王朝当时对翻译官的专门职称的记载。,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和平。交趾之南,有乐赏过以三象胥重译而献白雉,曰:“道路遥远,山川阻深,音使不通,故重译而朝。”,这里记载的是越国派使臣来向周朝的周公增献珍禽白孔雀的事。古越南越裳国(包括今越南、柬埔寨的临邑、扶南等地)在交趾之南,于中国相距遥远,语言不通,所以与中原只能通过“重译”,即多次翻译,才能够交流。上面,越赏国使臣通过三位“象胥”多重翻译而说的那句话,是世界上最早的口译记录了。,根据,礼记,记载,象胥是负责对南方各地的翻译官的称呼,而周代对专管其他各方面的翻译的人员,又有了不同的称呼:,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礼记,王制),上面所述的翻译官,可以说是最早的口译译员了,他们为促进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做出了不少的贡献。然而,上述的记载中,他们所从事的翻译活动都是口译,因为在此之前基本上都是为了满足即时的交际需求而产生的翻译活动。,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笔译活动则是始于战国时期,最早的翻译文字作品是西汉刘向在,说苑,善说,中记载的一首包括越语原文和楚语译文的,越人歌,,楚越虽是领国,但方言不通,交往需要借助翻译的帮助,公元,528,年,楚国的君王子皙乘船夜游,有越女为他驾船。越女为其唱了一首歌,因是越语,子皙听不懂,经过翻译才明白。刘向在记载歌词的汉语译意的同时,也保留了当时人们用汉字记录的越人歌唱的原音,未经翻译过的,越人歌,原词是,32,字,翻译成楚歌之后变成了,54,字。这首,越人歌,是我国历史上留传下来的第一首译诗,它和楚国的其他民间诗歌一起定义为,楚辞,的艺术源头。,2,、西方翻译活动的产生,在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当中,旧约中讲述了一个巴别塔的故事。那时,天下人的讲同一种语言,他们往东边迁移的时候,在示拿地遇见一片平原,于是他们就决定住在那里。他们彼此商量说,我们要自己制造砖,并把砖烧透了。他们就拿砖当石头,又拿石漆当灰泥。他们说,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被分散到世界各地。耶和华降临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耶和华说:“看哪,他们团结起来,如今既这事如果做成了,那么以后他们所要做的事,就也一定会成功的。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耶和华将人类的语言变得互不相通,从而在造塔的人中间造成了混乱,于是,人们只好放弃了建造通天塔的打算。而那个建通天塔(,Babel,)的地方后来就被成为巴比伦城(,Babylon,)(在希伯来文中巴别是“变乱”的意思,巴比伦文则是“神的门”的意思。),这个故事希望为世上出现的不同语言和种族提供解释,也被看作是引发翻译需求的事件,是翻译起源的神话,也成为了一个讲述翻译起源的典故。后来人们说到翻译的起源是,总会提到“巴别塔典故”,说的就是这个故事。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灭掉犹太王国,使犹太人沦为修建巴比伦城的奴隶。亡国为奴的犹太人凭借自己的思想来表达愤怒,因此巴比伦人的“神之门”在犹太人眼里充满了罪恶,并遭到了诅咒。再加上当时巴比伦城里的居民讲的远不止一种语言,,圣经,旧约,的作者也就很容易把“语言混乱”于上帝对建塔的惩罚相联系。,西方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笔译活动之一则可追溯到大约公元前,250,年罗马人利维乌斯,安德罗尼科(,Livius,Andronicus,)用拉丁语翻译的荷马史诗,奥德赛,,距今有,2200,多年的历史。罗马在军事、政治上征服了希腊,为了把灿烂的希腊文化遗产移植过来,开始大规模地翻译希腊的典籍。正如翻译及语言教学史学家凯莉(,Louis Kelly,)所言,古罗马时期以来西方文化的发展,首先应当归功于翻译,因为没有翻译就没有古希腊文化在罗马的发扬光大,进而也就没有后世欧洲各民族文化的充实与发展,第二节 翻译的定义,在正式讨论翻译的定义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对“翻译”这个词语做个简单的词源考察,为我们更好地了解翻译本来的含义奠定基础。英语动词“,translate,”源自于拉丁词“,translatus,”,而,translatus,又是“,transferre,”的过去分词。在拉丁语里,,transferee,的意思是,carry,或,transport,,指的是背负物件将其转移至另一个地方。词根,trans,本身含有时空变迁的意义,而,ferre,除了“负重”与“搬运”的意指外,还有,endure,与,suffer,的含义。据此,,transfer,的深层含义可以完整地解释为:把某一样东西,穿越一定的时间或空间,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这个过程对搬运者而言是要经受痛苦或磨难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解释的确道出了翻译的本质。当然,还应补充一点的是,如西班牙大哲学家加塞特所言,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经历的不仅有“痛苦”,更有辉煌。给翻译下定义似乎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是译界对于翻译的定义却很繁多。到底什么才是翻译呢?我们先来看看大家对于翻译都是如何定义的?,翻译虽然可以解释为穿越时空而作的某种搬运,但是要给翻译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却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给出一个统一但又普遍适用的定义就更难,甚至不可能。我们先来看看一般的词典是如何对翻译进行定义的。,辞海,中的定义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牛津英语词典,:在保留意义的情况下从一种语言转变成另一种语言。,现代法语典,:从一种语言变成另一种语言。,在文学界,从文艺学的角度解释翻译,翻译就是艺术创作的形式,强调语言的创造功能,讲究译作的艺术效果。文学翻译是“传达作者的全部意图即通过艺术手法影响读者的思想、感情。”茅盾曾经给文学翻译下的定义是: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总之,在文学翻译领域,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正确无误地、恰如其分地转移到另一种语言文字中去的创造性活动。,而在语言学界,对于翻译的定义又是另一种形式。约翰,卡特福德(,J.C.Catford,)对于翻译的定义是:翻译是用一种等值的语言(译语)的文本材料去替换另一种语言(原语)的文本材料。巴尔胡达罗夫认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即话语)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外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区分语言(,langue,)和言语(,parole,)。费道罗夫则认为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和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奈达则曾给出多个关于翻译是什么的说法,其中之一是:翻译就是从语义到风格在译语中用最贴近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语信息。,文化学派的人则从文化的角度去诠释翻译。他们认为翻译过程不仅涉及两种语言,而且还涉及两种社会文化,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是通过语言机制的转换连接或沟通自身文化和异国文化的桥梁;翻译是具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互相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的媒介。翻译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它形成于社会、文化和语言现实之中,同时又为促进社会、文化和语言发展服务。,翻译过程不仅涉及两种语言,而且还涉及两种社会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是通过语言机制的转换连接或沟通自身文化和异国文化的桥梁;翻译是具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互相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的媒介。翻译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它形成于社会、文化和语言现实之中,同时又为促进社会、文化和语言发展服务。,由于翻译属于交叉学科,它与语言学、符号学、修辞学、心理学和人类学等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有着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往往对翻译的理解不同,他们往往将翻译同自己的学科专业结合起来进行诠释,因而我们才会看到有这么多的版本的定义。,总的来说,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文字忠实而流畅地传达另一种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意思或思想。上文的定义都是正确的定义,但是显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太笼统,对于我们要比较深入地认识或理解翻译现象是缺乏揭示性的。,除上述广义的翻译定义之外,对于从事实际翻译工作的人来说,更关注的应是狭义的翻译定义,因为后者讨论的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之间的转换以及与此紧密相关的问题,而这类定义一般说来技术性较强。大致而言,狭义的翻译定义可以从基于语言层面、跨越语言层面。强调互动以及艺术的角度等角度展开,1.,基于语言层面的考虑,2.,超越语言层面的考虑,3.,强调双方的沟通、相互渗透与互动,4.,从艺术的角度出发,1.,基于语言层面的考虑,翻译是一个“词语解构”和“词语重构”的过程,它从源语文本走向目标语文本,使后者尽可能接近等值,并以理解原文的内容和风格为先决条件。根据这一定义,翻译作为一个过程本身还可再细分。它由两个主要阶段构成:一是语义理解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译者为获得原作意思和风格而分析原作文本;二是语义重构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译者再造源语文本,从内容和风格两方面进行分析,同时对交际对等的各个要点给以优先考虑。,从翻译的技术层面来说,这个定义非常精确。他提出的“词语解构”和“词语重构”这两道工序是任何一位译者都能够感同身受的事情(当然从翻译的整个过程而论,似乎还有一个“句法重构”过程,即按接受语的语法规则重新行文)。值得特别注意的一点是,定义最后还提到了在语义重构时“同时对交际对等的各个要点给以优先考虑”。,定义,5,:我将翻译定义为:用属,Z,文化的语言,z,提供信息,它仿制用属,A,文化的语言,a,提供的信息,以便完成想要达到的功能。这就意味着翻译并不是词与句从一种语言进入另一种语言的转码活动,而是一种复杂的行为。籍此,某个人在新的功能、文化与语言条件下,在一种新的情景中提供一种文本的信息,同时又尽可能地将原文的形式特点一一仿制下来。,定义,5,与定义,4,不太相同之处是,它明确否认翻译是两种语言形式之间的“转码”活动,而是一种“复杂的行为”,强调在尽可能保存原文形式特点的同时,突出一个“新”字,即“新的功能、文化与语言条件”、“新的情景”(当然应包括新的受众)。不再将翻译与文字的机械对应相提并论已成为译学界的一种共识。这就意味着,译者在进行文字转换的同时,语言层面的考虑应当涉及到整个篇章的架构意义及其风格表达。正如下面这一定义所强调的那样,翻译一种语言并不只限于单词孤字的处理。,定义,6,:翻译并不是翻译单词孤句(除非一个单句具有篇章地位),而是翻译篇章。翻译因而是一个以篇章为导向的事件。据此,翻译最贴切的定义是以篇章为导向的:翻译是将书面的源语文本导向一个优化的对等目标文本的过程,并要求对原文在句法、语义、风格与篇章语用等方面都领会、理解。,定义,6,实际上告诉我们,运用笔译翻译之时,最重要的是做好谋篇布局的工作,即要从整体上来思考如何处理语言的转换。另外,如同定义,4,一样,定义,6,也提到“优化目标语文本”这一点。这里所谓“优化”应当含有对译文进行必要加工的意思,使之在新的语言环境下更好的为新的文本受众所接受。,定义,7,:翻译不能说成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活动”,后者是受及其翻译影响而出现的一种推定,而应被认定是一个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以及应用语言学的过程。对这个过程作详尽的科学描述困难极大。部分原因是,翻译科学说到底是一个与别的学科交叉的科学,其特点表现为描述、解释与规范的种种问题不断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定义,7,除强调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之外,还进一步提到翻译这个复杂过程可能要涉及的几个方面,即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以及应用语言学等。换句话说,译者走笔之时应当要考到作者或者读者的心理活动、所处的环境与一定的上下文等超语言的因素。唯其如此,译出来的东西方可能真正达意,方可能有更佳的接受结果。有的翻译学者甚至将这种超越语言因素的考虑提升至语言世界观改变的高度。,2,、超越语言层面的考虑,定义,8,:翻译因而将继续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可以说每种翻译都是从一种语言世界观角度向另一种语言世界观角度的转换,而这种转换若不伴以种种变化或变异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定义,8,实际是为翻译基于语言层面操作的传统限制开了松绑之门。所谓的“种种变化或变异”最直接的表现当然是反映在语言的转换上,即亦步亦趋的翻译是站不住脚的,语言的结构与词语表述应当随着语言世界观(角度)的改变而变化。,3,、强调双方的沟通、相互渗透与互动,这里的“双方”可以指原文与译文,元作者与译者,以及作者(译者)与读者。,定义,9,:从目的论观点看,翻译是一个沟通的过程,翻译行为的目标是向异国的读者传播原著的知识。,所谓沟通,当然是涉及双方均要参与的一种行为。这个过程往往免不了“协商”这一环节。因此,从沟通的理念出发,翻译在译学界越来越被看成是源语文本(或作者)与目标文本(或读者)之间的“协商行为”、这种“协商”在英文中用的词是,negotiate,。这个词语在字典中的解释有如下的两层意思:,.try to reach an agreement or compromise by discussion with others,谈判、洽谈、协商、讲条件、谈妥、说服,.find a way over or through(an obstacle or a difficult path),顺利通过、成功越过(障碍)、安全通过(艰途),凡是有过严肃翻译经历的人恐怕都能体会到,这两层含义恰恰是对翻译过程曲折、复杂的生动写照。翻译作为一个沟通过程充满双方的进退取舍,最终结果也必然是要照顾到双方的“利益”。如此一来,正如下面的这个定义所说的,一件翻译作品就不可能是“一元之作”了。,定义,10,:一件翻译作品并不是一元之作,而是两种结构的相互渗透和聚合,一方面是原作的语义内容和形式轮廓,另一方面则是与译入语凝成一体的整个完美特征体系。,定义,10,的观点认为:翻译一经形成,它就不可能完全是一个翻版,而是一件新作,一件融合了两种语言与文化因素的新作。这种结果恐怕是不以译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因为造成这种结果的是“双方”的“互动”。下面两个定义谈的就是这类互动:,定义,11,:可将翻译看成是基于源语文本的一种有意图的,人际间的、部分以言语表达的不同文化间的互动。,这个定义强调的是,翻译是一种有意图的活动,也就是说它是一种有着明确目的的语言活动,由此带来不同语言间的互动。翻译如何进行,制作出什么样的译文及其形式,都取决于具体的翻译目的。这个定义,除了表明了传统意义上的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对应关系,还加进了一条重要原则,即每项翻译都有一定的目的,目的决定手段,目的决定最后译文的样式(包括风格、篇幅等)。显然,在这种情形下,互动更强调的是目标语方面的能动作用。再看一个定义:,定义,12,:翻译操作是基于某一文本的翻译行为。“某一文本”指的是一种宽泛的概念,包含言语与非言语成分,情景线索与暗藏的或预设的信息。,这一翻译定义跳出传统原文概念,扩宽了原文文本的内涵。译者在翻译时并非只是死死地与原文的文字较真,而是要考虑到许多原文文字里并不明显负载的,但却是至关重要的东西,如历史场景、互文性等因素。这一翻译定义对于在翻译过程中更好地实现不同语言间文化上的沟通特别有启发意义,4,、从艺术的角度出发,以历史的眼光来审视翻译的一系列定义,不难发现,将翻译看成一门艺术,由此又将善译定义为艺术的结晶,是一种十分显眼的现象,这在传统的译论中占据重要地位,至今也有很大的影响。这类定义在各种翻译理论的书籍中俯拾皆是。,定义,13,:那些自称是理论家们的幼稚图表根本无助于处于最精雅状态的翻译。翻译,如威根斯坦所称,是,而是总是“一门纯粹的艺术”。,一般来说,把翻译说成是一门艺术,往往是针对文学作品翻译的情形较多,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正如下面的定义所阐明的那样:,定义,14,:在文学作品中,语言的形式不仅具有文本聚合的功能,还具有美学功能。它带着艺术家的创意,其外表不可被重复,在译入语中也只能以类比形式体现。,不过大量翻译实践也证明,翻译的艺术性并非只是术语文学作品,其他类的文本翻译中也或多或少会唤起译者艺术的想象。从某种意义上将,上乘的翻译或善译都离不开译者对原文的刻意揣摩,离不开译者在文字与形式两个方面的精心打造。这一点,从下面的几个定义中可以体会出来:,定义,15,:翻译在另一种语言中达到了原作在源语中的目的(即为善译)。,这个定义强调译文的艺术性是要使译文达到与原文同样的目的。,定义,16,:善译关注的是意义或者内容本身,目的是保留它们的原貌。在这样的过程中,译者可能需要相当伤筋动骨地重构原文形式:这是正统意义上的“意译”。,定义,16,非常明确地暗示,重新构造译文的形式是正统意义上的“意译”,而在这个“意译”的过程当中,必然将进行再创作,这个“艺术性”是不言而喻的。,定义,17,:善译即是将原作的妙处完全转移译到另一语言中,使译入语读者在理解的清晰与感受的强烈程度上与源语读者等量齐观。,这个关于善译的定义是由英国著名学者泰特勒在两百年多钱提出来的,它之所以至今仍在译学界广为传播,甚至奉为圭臬,绝非偶然。它似乎最能道出一代又一代的翻译工作者对翻译艺术境界不懈追求的心声。翻译艺术达到炉火纯青,便可走向出神入化。对此,我国的翻译家与翻译学者也有许多论述,其中最著名的、最具有代表性当推钱钟书先生在其,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曾说的那段话:,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十七世纪一个英国人赞美这种造诣高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the transmigration of souls,),躯体换了一个,而精神依然故我。,东西方的大学者在这个问题上似乎是“英雄所见略同”。下面定义也提及了“投胎转世”的比喻:,定义,18,:更透彻地说,真正意义上的翻译是投胎转世,即灵魂依旧而躯体已变。,能让翻译进入“化境”,使其“投胎转世”,当然需要翻译家的超凡智慧与高超技艺。而真正达到这种境界,除却天赋之外,翻译家自身丰富的艺术细胞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当然,他在学识、涵养、笔耕方面恐怕也都需要付出长期的努力和毕生的心血。,以上从四个方面对翻译进行了定义,目的在于使我们对翻译的本质有一个多角度、更清楚的认识。首先,翻译决不是一种单纯、简单的语言间的转码工序,而是一件非常复杂的活动,涉及到宽广的知识面与众多的认知领域。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翻译在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转换时,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相应的文化与世界观的转换。其次,翻译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沟通工作,整个过程对双方而言,都是争取达到一种积极的妥协结果。而要取得好的翻译效果,就必须讲究翻译工作的艺术性。好的翻译,上乘的翻译,都是艺术的结晶。最后,作为翻译工作者,我们都应该对翻译的最高境界有一种不懈追求,而且应当把这种追求落实在长期的学问修养与翻译实践当中。,第三节 翻译的意义,佛经翻译大师鸠摩罗什曾经说:“翻译犹如嚼饭喂人,不但失去真味,还带上我们的口水和爪齿的污秽。”,鲁迅说:“翻译是从别国窃得火来,本意却在煮自己的肉的,以为倘能味道较好,庶几在咀嚼者那一面也得到较多的好处,我也不枉费了身躯。”,意大利有句谚语:翻译者就是叛逆者(,tradutorre,traditore,)。塞瓦提斯通过堂,吉诃德的口说:“阅读译本就像从反面看花毯”。歌德则把翻译比作“下流的职业媒人。”,翁显良曾说:“翻译本来就是为他人作嫁衣,。”普希金说:“翻译是矛盾而辉煌的悲剧。”郭沫若也比喻:“创作为处女,翻译不过是媒婆”。,毛泽东就曾经说:“没有翻译就没有共产党”。他还曾指出:“鲁迅是民族化的。但是他还是主张过硬译,我倒赞成理论书硬译,有个好处,-,准确。”“我们要熟悉外国的东西,读外国书。但是并不等于中国人要完全照外国办法办事,并不等于中国人写东西要像翻译一样。”,郭沫若说:“译文同样应该是一件艺术品。”林语堂说:“翻译是一种艺术。”傅雷说翻译家是“跟在伟大的作品后面,把他的心曲诉说给读者。”王佐良说翻译是“一种英雄的事业。”钱钟书说那些入“化”的翻译珍品为“投胎转世”。泰特勒说:“翻译是一种科学,是一种艺术。”国学大师季羡林说:“中国文化之所以能长保青春,万灵药就是翻译。”,第四节 翻译的价值,1.,美学价值,2.,社会文化价值,3.,理论价值,1,、美学价值,文学翻译的艺术再现活动是“超然的”,其中译者所操作的不是有形结构,而是超越时空的物象。因此,需要作者能够凭借直觉对形式结构之外的意义加以抽象地概括与形象整合。译者与作者之间贵在默契。译者根据从作品中所获得的感性信息,建构与作者相近的审美意象,与作者心神交融,合二为一,从而“看到”原作中的艺术境界。这是心灵的共鸣。有了这一次共鸣,译者将循着作者的想象,跟着作者的思路,进入原作的美的意境。,翻译的价值还主要体现在社会文化层面,社会的变革,文化的发展,往往和蓬勃开展的翻译活动有关。翻译可以引发对特定文化乃至社会制度的变革,也可以推动不同文明向前演进。古罗马的希腊文学翻译导致了拉丁文学的诞生,五四时期的西学东渐及大规模翻译活动促进了现代白话文的形成和发展,这些无疑都是翻译的社会文化价值的最佳佐证。再者,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考察翻译现象,可以使不同时期的翻译文学得到更为合理的解释。这里,我们试以中国,20,世纪大致存在的三种社会形态模式为例,对翻译与社会文化的关系,进而对翻译的社会文化价值做一些简单分析和讨论。,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分析,,20,世纪中国的社会政治形态可大致分为三种模式,而文学翻译亦同样有三种模式。,2,、社会文化价值,一是“非整合模式”。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中国的政治文化形态属于非整合模式。所谓非整合模式,是指社会成员对官方政治价值取向以及政治操作方式普遍缺乏认同感。由于少数社会成员攫取过多的物质利益,普通民众付出的代价过高,社会矛盾尖锐。民众的政治取向多倾注于对次级国家组织及团体的认同感上。尤其是国民党政权建立之后,实行了种种文化控制方略,这就造成了权力主体与权力客体之间的紧张,引起了包括文化界、文艺界人士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由于翻译在政治文化传播中担当传媒的重要地位,所以翻译界便成了权力主体与权力客体双方激烈争夺的战场。,20,世纪,30,年代作为权力客体的持不同政治见解的文学群体和个人,都不约而同地关注出版与言论的自由,这无疑是针对国民党的限制思想和言论自由的手段而来的。他们的文学主张虽各不相同,但都具有反权力主体的政治意识。如自由主义作家胡秋原、苏汶等均反对文学上的“干涉主义”,提倡“文艺自由论”以及“第三那种文学”,要求给作家充分的创作自由。,30,年代特殊的政治文化语境构成了特殊的文学氛围,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翻译的生存和生产状况,产生了特殊的翻译文学现象,并由此形成了翻译文学发展在总体上的政治化趋向。,这种政治化取向具体表现为:第一,,20,世纪,30,年代的译者多少在承担着“次级国家组织的团体”的功能,因而都明显呈现出“亚政治文化”形态。多数译者在重大政治文化问题上均对统治者的主体文化采取对立或者游离的态度;在政治倾向上,各派翻译家都多少代表了各种不同的“政治利益”;每一派译者内部都在重要的翻译观念上大体一致,而这种一致性往往不是出自审美追求,而常常是从自身的政治立场出发,针对当时政治文化形势的理解而采取的某种翻译策略。从,3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占据重要话语地位,中国文化重新恢复了稳定,因而翻译策略以归化为主导。,第二,这一时期,围绕翻译展开的各种论战不断,从文学研究会跟创造社的笔战,到鲁迅与梁实秋的相互批判,还有所谓“直译”与“意译”、是否可以接受“重译”的争论等。各派所依据的常常是其政治立场,而文学自身的要求则往往被隐去。其间,倍受重视的是说话人的政治态度,即站在何种立场说话,是争论各方最关注的问题。例如鲁迅与梁实秋所争论的是文学的阶级性问题,这是非常复杂的文学和政治课题,跟翻译本身没有具体的直接关系。,第三,,30,年代译者对翻译文本的选择明显受其政治意识的趋导,译者的政治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本选择、翻译策略以及翻译标准。譬如,不管是以鲁迅为实际首领的“弱国模式”派译者,还是以胡适为代表的“强国模式”派的一大批翻译家,他们都深受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处于唤醒国民的动机从事文学翻译。不过前者是取同病相怜的态度,以展示伤痕与屈辱的方式唤醒国民,后者是挺近到强国之中,试图解开强国之“秘密”,或介绍西方强国立国之本、现代意识、现代思想唤醒国民,造就或涵养新国民。,二是“半整合模式”。,20,世纪,50,年代直至“文革”时期中国的政治文化形态属半整合模式。它是指在同一政治体系下,权利主体与权力客体并不处于政治对抗之中,相反,社会成员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存在一定的协调机制,保持着一定的融洽和谐气氛;这种模式明文规定了各种民主程序,但法律本身不健全,法制常易被人治所代替。主流意识形态在一些场合下允许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存在,但总是伴随着前者对后者的严格的限制。在这段时期,翻译活动受到了严格的控制,翻译与意识形态的关系被抬升到相当重要的位置。,三是“整合”模式。,20,世纪最后的,20,年,中国的政治文化模式属于“整合模式”,其特征是:政局长期稳定,经济持续增长,人们对政府具有高度的政治认同感,社会个团体彼此协商并建立起合作关系,社会流动和生活方式逐渐同质化。整合的政治文化多元主义,此时,曾经禁锢的思想被打破了,人们的思想重新获得了自由与解放。随着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过程的不断变化,大量的西方当代思想、文化、艺术被介绍到中国,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与价值取向也开始呈现出多元态势。人们对主流文化、中心话语不再采取绝对认同的方式。主要表现为对主流文化的批判和扬弃,原来的价值观、审美观和意识形态都受到怀疑和否定。,3,、理论价值,翻译本身并非理论,它的所谓理论价值,并不是指它作为理论的价值,而是指它对于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有价值。换言之,翻译作为翻译理论的直接研究对象,是翻译理论赖以发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因而它对于翻译理论有价值。翻译理论乃至翻译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健全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翻译这一“物质基础”的存在和发展。离开了这个基础,翻译理论的存在和发展就无从谈起。反过来,翻译理论通过翻译的描写和总结,又可以给这个活动提供指导,带动翻译实践的更好发展,使它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彰显。在这个意义上,翻译实践是前提,它不会因为翻译理论的存在而存在,但因为有了它的存在,翻译理论的存在才能成为可能。同时又往往因为它的发展,翻译理论的发展才成了有源之水、有本之木。翻译对于翻译理论的价值也在于此。,第五节 翻译与翻译学,1.,翻译学的缘起,2.,翻译学的研究范围,3.,翻译和翻译学的区别,1,、翻译学的源起,翻译是一项既古老而又不断蓬勃发展的活动。然而,长期以来,翻译的研究工作受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片面观点和某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其发展却是滞后的、缓慢的。究其原因,就是翻译研究一直未能享受其作为独立科学的地位。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漫长历史中,人们根本不把或很少把翻译研究看作一门有其自身特点、可以独立存在的学科。古代西方的西塞罗、贺拉斯、哲罗姆、奥古斯汀和中国的支谦、道安、鸠摩罗什、玄奘,中古世纪和近代西方的波伊提乌、德莱顿、阿诺德、歌德。普希金和中国的林纾。严复、鲁迅等人,虽然对翻译又过精辟的理论见解,但他们谁也没有把翻译研究当作一门独立的科学学科。他们的观点大多散见于各种译著的书评中。即使那些发表过的重要翻译论著或论文的理论家,如法国,16,世纪的多雷、英国,18,世纪的泰特勒、德国,19,世纪的洪堡和施莱马赫、苏联十月革命后的球可夫斯基以及我国,20,世纪上半叶的吴曙天、杨振华、林语堂等等,也同样没有提出建立翻译学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我国新时期翻译研究的发展也同样有着两个重要的标志。第一个标志,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董秋斯先生首次提出了发展我国“翻译学”的主张。他的这一翻译“科学”的主张,与费道罗夫的翻译“语言学”的主张,是差不多在同一时期提出来的。虽然令人遗憾的是,本来可以有所作为的我国翻译理论研究,由于各国种种非学术因素的影响,在,50,年代至,70,年代的二十多年当中并未能产生重大成果,但董秋斯先生的翻译主张,却唤醒我们的翻译“科学”意识,特别是为我国当代翻译理论研究中第二次“质”的飞跃奠定了基础。第二次质的飞跃,或者说我国新时期翻译理论的发展的第二个重要的标志,是自,80,年代后期再次旗帜鲜明地呼吁建立翻译学以来出现的。经过近,20,年持续不断的关于“翻译是科学还是技术、艺术”“究竟有没有翻译学”或“究竟要不要建立翻译学”以及“翻译学”究竟应不应该成为一门独立(人文)科学学科的争论,不论争论各方原来的观点如何,现在我们在一个基本问题上达成了较多共识,这就是:翻译学的确应当享有独立的学科地位,并作为独立学科而得到发展。,具体论之,普通翻译学主要研究人类语言、文化及其翻译的一般规律,研究翻译的一般过程和翻译在整个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及其与其他科学的关系,从宏观上探讨翻译的性质、功能、标准以及译者的一般职责和条件等问题,并从历时和共时翻译学的角度研究翻译的历史,其中不仅包括翻译的国别史、地域史,而且更应该包括翻译的世界史,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提出涉及一般语言的普通翻译学理论。特殊翻译学不同于普通翻译学,他的范围较小,主要研究两种具体语言的互译问题,涉及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对比,揭示它们之间有规律和无规律的、对应的和不对应的、彼此融合的和彼此冲突的东西,然后提出能指导两种具体语言互译的理论。可以说,这是一种比较翻译或对比翻译学的理论。应用翻译学主要研究如何把普通翻译学和特殊翻译学的理论应用于翻译实践、翻译教学、翻译批评、翻译工具书的编纂和机器翻译研制等,从微观层面能够对翻译的目的、功能、标准、程序和方法等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作出说明,以使普通翻译学理论和特殊翻译学理论在实际运用中得到检验。应用翻译学与翻译实践直接相关,因此是一般译者最为关心的部分。,2,、翻译学的研究范围,翻译学是研究翻译的科学。对于这个定义,应当从广义上来理解。就是说,翻译学研究的,不应仅仅局限于翻译活动本身,而应该包括与翻译活动有关的一切领域。由于翻译(指的是语际翻译)涉及的是两种语言,因此研究翻译时始终离不开比较的或对比的方法。综合起来看,翻译学的具体研究对象首先应该包括:(,1,)、翻译的实质;(,2,)、翻译的原则和标准;(,3,)、翻译的方法和技巧;(,4,)、翻译的操作过程和程序;(,5,)、翻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如目的和手段的矛盾,内容和形式的矛盾,作者与译文读者的矛盾等。这五个方面是讲到翻译时必须考虑的因素,因而是翻译学研究的重点,但是在翻译的具体操作中,译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理解和表达原文的意思。这就涉及到语义学,而隐身的产生来自语言符号和与所指关系方面,还来自语言符号与言语使用者及使用场合的关系方面,言语符号的相互关系方面等等。,从更具体的意义上说,翻译学这个独立系统究竟由什么构成呢?很显然,它必须由具体的翻译理论和具体的研究领域构成,并且不是把由一种而是由许多种理论,不是由一个而是由许多个研究领域构成。换言之,翻译学任务的具体落实,就是具体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具体研究领域的开拓。以翻译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为例,原则上,翻译理论的种类和数量是无限的。科学每前进一步,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每加深一层,都有可能更新人们对翻译问题的看法,提出新的翻译概念,产生新的翻译理论。,翻译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即它必须说明的主要问题到底有哪些?这是翻译学必须予以具体说明的一个基本问题。根据前面对翻译学具体研究对象的讨论,我们认为一套完整的翻译理论应当包括五个部分:(,1,)、阐明翻译的实质;(,2,)、描述翻译的过程;(,3,)、厘定翻译的原则和标准;(,4,)、描述翻译的方法;(,5,)、揭示翻译中的各类矛盾。其中,(,1,)和(,3,)是基本部分,(,4,)和(,5,)是辅助部分,因为翻译方法是受翻译目的、翻译标准等支配的,对翻译中各类矛盾的揭示也是为了更好地阐明翻译的性质。不论从哪个角度看,这五个部分都是翻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3,、翻译和翻译学的区别,在讨论翻译和翻译学的关系之前,有必要先从学科层面来审视一下翻译的性质。如果前面讨论过的种种定义加以综合,并用较宽泛的语言把翻译说成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活动,那么这这个意义上,翻译就是一门技术;同时,翻译具有许多艺术特征,如它的创造性特征,但它不是科学。,所谓科学,是指“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科学的任务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作为人们改造世界的指南”(,辞海,)。在这个关于“科学”的定义中,有两点值得特别注意:(,1,)科学是一个“知识体系”;(,2,)科学的任务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翻译是言语产物即话语的一种语际(语内、符际)转换过程,而不是“知识体系”;它的任务只涉及双语双文化意义的理解和表达,而不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翻译本身不是科学,只能是技术和艺术。然而,把翻译当作研究对象的那门学问即翻译学,则应被视为科学,因为它是一个由各种理论构成的“知识体系”,其任务是“揭示”翻译过程的“客观规律”,探求并描述关于翻译的问题的“客观真理”,同时给实际翻译工作提供可能的“指南”。,显然,翻译作为一门技巧或技术,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一个基本层级的活动,常见于一般供外语教学的翻译、科技文献的翻译、工具书的翻译以及及其他翻译中。在较复杂的层面中,翻译又应当是艺术,因为翻译操作的基本技能,在实际运用中必须加以创造性地发挥。在文学翻译领域,既然原作是创作而成的作品,译品也理所当然地经过译者的创造性劳动而得出。即使是非文学作品的翻译,也同样存在一个再创造的问题。因此,翻译不仅是一门技术,而且还是一种艺术,一种需要译者具有高超创造才能的艺术。,首先,翻译不是一个知识体系。诚然,翻译是一种需要复杂知识的活动,因为要做好一篇翻译,我们需要有娴熟的语言知识和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译专业文献要有较好的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有关具体翻译方法和技巧的知识。但是,需要知识并不等于知识本身,正如驾驶宇宙飞船需要关于宇宙飞船的知识,包括操纵技术,但这个知识并不等于驾驶。,其次,翻译的任务不单是“揭示”翻译活动的“客观规律”。赞成翻译是科学的人,其论据主要是:(,1,)翻译是一项有客观规律可循的活动,用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的观点解释,是因为有些东西只有一种译法,不可随意更改;(,2,)可以像描写语言一样,可以对翻译程序和方法进行客观、科学的描写。,任何一门科学都必须能“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揭示”客观规律,而简简单单具备客观规律,是不称其为科学的。对翻译可以进行科学的描写,这一命题的真正含义,是指有这么一门学问可对翻译的过程和结果实施描写,翻译本身无自我科学而言,它只能是科学描写的对象。这种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