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谢谢。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感谢,累加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说 课 人:李 伟,单 位:黑龙江省海林林业局一中,1/26,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知识取得是一个主动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被动接收者,而是知识获取主动参加者,.”这节课设计正是以此为理念,在整个讲课过程中努力表达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亲自参加获取知识和技能全过程,亲身体验知识发生和发展,从而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利用数学意识与能力。现在我就来谈一谈对本节课分析和设计。,2/26,一、教材与教学目标分析:,1、教学内容:,本节主要介绍累加法求数列通项公式,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累加法适用题型,而且在求通项公式过程中渗透出求数列前n项和方法。,3/26,一、教材与教学目标分析:,2、教材中地位和作用:,本课是人教版必修5第二章数列相关内容,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数列概念,及求数列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方法。而这些运算方法也作为本课计算基础。,本课也是对数列知识加深,与等差、等比数列前n项和以及裂项法等有着亲密联络。经过对一些递推公式累加计算得到数列通项,从而进行深入运算。,4/26,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并掌握数列累加 法计算方法,了解累加法实质,能处理一些简单变式题目。,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计算、知识迁移、创新能力。,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友好欢快氛 围中感受数列魅力,将学习变为一个乐趣。,一、教材与教学目标分析:,5/26,4、教学重难点:,重点:,数列累加法应用,难点:,怎样将累加法和数列求前n项和公式结合起来求数列通项公式。,关键:,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充分地动手、动眼、动口、动脑。,一、教材与教学目标分析:,6/26,二、教学方法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知识之前已经学习了数列基本知识,但对一些细节上面还有很多漏洞,比如求和过程中对项数计算,对于递推公式了解等等。本节课对于学生而言从了解上需要下一定功夫,先经过观察和模仿进行学习,然后依据所学知识进行创新,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力量。,本节课采取学案导学模式,由潜入深层层递进,吸引学生目光,调动学生主动性。最终让学生创新,提升学生语言综合利用能力,和动脑能力,培养学生对数学兴趣和对变式应用了解能力。,7/26,三、教学过程分析:,热身:回顾等差数列定义及递推公,式,写出通项公式求法?,定义:,递推公式:,n1,8/26,数列 满足 ,求数列通项公式。,n1,解:由递推公式,累加得,得,9/26,数列 满足 ,求数列通项公式。,解:由递推公式,累加得,得,n,第一问,10/26,数列 满足 ,求数列通项公式。,解:由递推公式,累加得,得,第一问,n,等差数列前,N项和,11/26,数列 满足 ,求数列通项公式。,解:由递推公式,累加得,得,第二问:,2,n,等比数列前,N项和,12/26,设计意图,经过分析发觉前二问求通项公式形式类似等差数列通项公式求法,故想到用累加法去求解。由学生演示并讲解整个解题过程。在讲题时注意四个过程:读题;说思绪;小组交流;小组补充。,13/26,第三问,回顾我们学过求数列前n项和方法有哪些?分别适合用于什么样题型?,公式法:适合用于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倒序相加:适合用于等差数列求和,错位相减:适合用于等比数列或等差乘等,比数列求和。,分组求和:适合用于等差加等比数列,列项相消:,适合用于分式数列求和,14/26,第四问,请参考前两关求通项公式方,法编写一些应用不一样数列求前n项,和方法求通项公式习题,而且写,出解题过程。,(公式法和倒序相加法除外),15/26,数列 满足 ,求数列通项公式。,解:由递推公式,累加得,得,分组求和法,2,n,+2n,16/26,数列 满足 ,求数列通项公式。,解:由递推公式,累加得,得,列项相消法,17/26,数列 满足 ,求数列通项公式。,解:由递推公式,累加得,得,错位相减法,错位相减法得到通项公式为,18/26,设计意图,经过编题加强了学生对累加法理,解和数列求前n项和方法应用,,增强了学生小组合作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和创新意识。,19/26,自定义练习:,1、已知数列 满足 ,,求数列通项公式。,2、已知数列 满足 ,,求数列通项公式。,20/26,1、总结 累加法在数列求通项公式中应用。,累加法是求型如 递推数列通项公式基本方法,。,2、总结本堂课包括到求数列前n项和方法。,公 式 法、分组求和,列项相消、倒序相加,总结,21/26,板书设计:,复习:累加法求数列通项公式,第一问,第二问,累加法求数列通项公式,第四问,第三问,总结:,22/26,1、,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生本教育突出特点是以生为本,不但高度尊重学生,而且充分相信学生,全方面依靠学生,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学生学习潜能激发出来。假如课前没有做好深入研究,课堂上就极难对知识点进行准确了解,更不用说拓展延伸了。,出现问题,23/26,2、,讨论过程中少数学生参加意识差。生本教育课堂中“讨论”是常规,学习过程主要是以学生讨论为主,学习中很多问题是让学生在讨论、合作、探究中处理,学习讨论是以学习小组形式完成。在讨论中,假如仔细去观察,我们就不难发觉,多数学生都显得非常活跃和主动,而少数学生似乎是一个旁观者、听众,他们极少发表个人看法,甚至不发表任何意见。,出现问题,24/26,3、,交流时不发表自己独到看法。生本教育理念认为学生在交流、争吵、论证基础上才能得到提升,而我们学生可能是不自信吧,讨论时教师明明知道他想法很好,交流时就是不讲话。,出现问题,25/26,4、,教师总是受教学进度制约。在进行生本教育教学这几天里,仍是放不开,心中总有一个计划,计划着每个课时要让学生进行哪些学习活动,完成哪些学习任务,怎样确保教学进度。,出现问题,26/26,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