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南海区 2025 届高三摸底测试历史试题
本试卷共 4 页,20 小题,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 75 分钟。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
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回答第 I 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指定区域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2
3
一、选择题:满分 48 分。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 夏代称木星为“岁星”,对于木星的认知,构成了夏代星象纪年的重要依据,称“一年”为“一岁”。
商代社会认为民之本在于农业,人背禾形象的“年”受到了特别的推崇,“年”的观念逐渐固定下来。据
此可知(
)
A. 年俗蕴含先秦文化因子
B. 天人合一观念历史悠久
C. 律历制定体现神权色彩
D. 夏商农耕技术水平高超
2
. 秦统一以前,赐爵与授官是统一的,为官必须有爵,“斩首一级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
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但在统一后任命官吏不再以有无爵位为条件,不少大臣如丞相王绾、隗状、
冯去疾等不仅无爵,就连军功也没有。这一变化(
A. 打破了宗法血缘关系
)
B. 完善了官僚体制
D. 激化了君相矛盾
C. 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3
. 汉朝土地税虽然只是“三十税一”,但是汉朝的口赋、算赋,以及各种更赋、徭役等则比较繁重。而且
汉朝的税收,除土地税之外,都需要以货币的形式来缴纳,农民需要将农产品出卖,换取货币。这一现象
(
)
A. 反映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B. 提升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C. 降低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 阻碍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4
. 入南朝后,门阀士族以妄自尊大其门户地望为好尚,偃仰自高,以“深沟高垒”的办法来保护自己,戒
备“寒人”的僭越。这从本质上说明(
A. 寒人地位提高 B. 士族权力得到强化
)
C. 皇权不断加强
D. 士族内部相互制约
5
. 唐代女性可以抛头露面,进行社交或经营市场贸易。她们往往出身于中下层,经营的主要目的是维持生
计,多为就近流动贩卖。这一现象反映唐代(
)
第 1页/共 6页
A. 阶层流动突破传统观念束缚
B. 商业发展的氛围较为宽松
C. 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
D. “尊士贱商”的积习遭弃
6
. 投壶是传统宴饮游戏和礼仪,宋时被广泛推广。司马光修改投壶规则:“投壶者不使之过,亦不使之不
及,所以为中也;不使之偏颇流散,所谓正也;中正,道之根也。”由此可知,宋代(
)
A. 士人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B. 社会成员地位日趋平等
C 儒学复兴成效十分显著
D. 娱乐被赋予了教化劝能
7
. 元初海运征粮范围包括湖广、江西及皖南地区。至大四年(1311 年)元廷整顿漕运事务,征收范围开始
中于浙西诸地,尤以嘉兴、平江、松江为主。该年将嘉兴、松江等地秋粮六十余万石和江淮财赋府税粮一
百余万石以及江浙财赋府税粮二十四万余石提拨充海运。这表明,元代
A. 江南粮食商品化程度高
B. 对江南地区存在超常掠夺
C. 区域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 大规模长途贸易得到发展
8
. 明朝以沐氏家族永镇云南并推行卫所屯田。高皇帝“尽徙江左良家闾右以实之,及有罪窜戍者,咸尽室
以行”,从而使得云南“土著者少,寄籍者多”。这些举措(
)
A. 强化了云南的有效治理
B. 瓦解了云南的土司制度
C. 扩大了明朝的统治疆域
D. 实现了边疆内地一体化
9
. 如表所示是明清时期嘉定府部分镇的经济状况。这些状况反映了当时当地(
)
地
名
经济状况
罗
店
镇
土产稻三棉七,农民生计惟赖木棉
安
亭
镇
土田高仰,物产瘠薄,不宜五谷,多种木棉
沙土高仰,粒米不产,仰食外郡,仅种木棉一
色
南
翔
镇
第 2页/共 6页
A. 农家副业占据主导地位
B. 传统经济形态的破产
C. 新的经济因素开始出现
D. 商业市场容量的扩大
1
0. 清朝诸帝大多推崇明太祖朱元璋。顺治帝曾认为“历代贤君莫如洪武,何也?……洪武所定条例章程,
规画周详,朕所以谓历代之君不及洪武也”。康熙和乾隆曾多次致祭明太祖陵。据材料可知,清朝诸帝的
行为主要是基于(
)
A. 肯定朱元璋推翻元朝的统治
B. 赞扬明初抵御外来侵略行为
C. 推崇明代中央集权治理经验
D. 获取汉人对满清政权的认同
1
1. 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由于白银短缺,中国商人不愿用白银交易,他们往往使用茶叶、生丝等作为等价
物交换英国商人带来的棉制品、鸦片等货物,英国商人因棉制品滞销,也被迫接受,这种“易货贸易”形
式在安徽、浙江、福建、江西等主要的产茶及产丝地流行。这一现象(
)
A. 加剧广州贸易地位衰落
B. 便利外商掠夺中国原料
C. 造成了银贵钱贱的局面
D. 引入新的商业经营方式
1
2. 清代推行协饷制度,规定由税收富裕的省份拨款协助收支不平衡的省区,如甘肃、新疆地区,社会、经
济秩序的维系,均有赖“饷银得资周转”。但是咸丰后期,中央政府下拨给新疆各城的协饷逐年减少。这
一现象表明,清代(
)
A.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B. 国家行政依循守旧
C. 对边疆的治理潜藏危机
D. 政治体制开始变革
1
3. 1864 年,郑观应阅读《万国公法》后写道:“公法一出,各国皆不敢肆行,实于世道民生,大有裨益”。
甲午战前,郑观应说:“公法仍凭虚理.……是故有国者,唯有发愤自强,方可得公法之益。”这表明,郑
观应(
)
A. 追求国家与民族的发展
B. 强调外国法律制度的先进性
C 主张建立平等中外关系
D. 宣扬中体西用以求富国强兵
1
4. 洋务运动时期,傅兰雅在《儒门医学》中对霍乱的描述如下:“(霍乱)根源为毒气从空气中传布,或
藉水散行不能决。此病能从此人传与彼人……免此病之法,令房屋内洁净无秽气为最要。此病之如何传染
尚未详知。”这说明,当时(
A. 西医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
C. 对疫病有科学全面的认识
)
B. 出现卫生观念的现代化启蒙
D. 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迅速发展
1
5. 1895 年,中日战场转移到威海。身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无权指挥山东防务。山东巡抚李秉
衡因与其有隙.坐观北洋舰队覆灭。这表明,当时(
)
A. 海防塞防之争日趋严重
B. 清廷已无力控制地方
第 3页/共 6页
C. 军事防御体制弊端丛生
6. 时人评论近代画报:“上海自通商以后,取效西法,日刊日报出售,欲使天下之人咸知世务,法至善也。
然中国识字者少,不识字者多,安能人人尽知报中之事?于是创设画报,月出数册。或取古人之事,绘之
以为考据;或取报中近事,绘之以广见闻。”据此可知,当时画报(
D. 洋务运动已彻底失败
1
)
A. 真实客观报道各类事件
B. 宣传反清革命思想
C. 动员民众投身救亡运动
D. 具有思想启蒙作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 4 小题,共 52 分。
1
7. 社学是元政府在全国各地农村普遍设立的教学组织形式,明清时沿袭,在闽粤地区发展尤为兴盛。阅读
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土木堡之变”的发生,使得明政府遭受极大打击,无力维持在东南地区的统治秩序。大量
民众逃避国家赋税,四处劫掠,里甲人口大量流失;民间重奢风气兴起,“逾制”现象日益增长。为转变
地方风气,明英宗创设提学官主持地方教育事务,赋予社学社会管理职能。同时,由于学术发展,儒家士
大夫都积极投身社学实践活动;本土士人也授徒宣讲,潜心治学。
—
—摘编自张昂霄《明清闽粤地区的社学与地方社会》
材料二 清初,广东地区的地方力量壮大,地方宗族和士绅也开始参与到社学的兴建中。康熙时期,
佛山县的崇正社学已经被废止,佛山当地的士绅鉴于这种情况,共同出资,为崇正社学构建铺舍。雍正十
年,潮州知府龙为霖重修当地社学,并命名为“韩山书院”。道光二十七年,番禺县三乡、五十三乡共同
筹建长平社学,其影响力覆盖附近百余村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时,各乡组织保甲团练,皆在长平社学里
进行组织联络,传递消息等。
—
—摘编自《广东通志》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闽粤社学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清朝广东社学建设的变化,并结合所学从基层治理的角度分析社学的影响。
(
1
8.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曾面临多重难题;第一、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其基本法则就是变“弱干强
枝”为“强干弱枝”。第二、解决军人问题,办法有变私人军队为国家军队、领兵权与发兵权分离等。第
三、防止外朝官僚集团坐大,总体变迁规律是皇权渐重,相权渐轻。第四、处理好皇亲国戚和世家大族问
题,办法是构建开放性政权以替代封闭性政权。第五、运用好社会基层力量,法则是变“下重上轻”为“上
重下轻”、依靠乡绅制度缔造统治者与民众之间的桥梁。
—
—摘编自刘建军《中国国家治理:历史传承与现代突破》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围绕“中国古代国家治理”自拟一个论题,运用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予以
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第 4页/共 6页
1
9. 洋务运动时期是中国近代教育的起步阶段,兴办京师同文馆和派遣留美幼童是其两项重要的措施。阅读
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京师同文馆无论是教习还是学生,均会在学成后给予官职;同时在服饰上都会有晋升,清代
原有服饰等级特征也是他们外在的荣耀象征。所以京师同文馆虽有大量西方知识的引入,可其学员服饰依
旧保持清代的服饰等级制度。
而那些留美幼童,被指责“不穿长袍、不行三跪九叩礼是不忠不孝的表现”,尤其是“走路不踱方步、
参加体育运动和游戏”的学生更是放荡不羁的表现。这就造成了留美幼童既需满足传统礼教习俗,又需融
入西方的学习环境,进而形成了“装束若西人,而外罩短褂,仍近华式”的形象。
—
—摘编自刘玉琪《晚清士人“西服观”与洋务运动时期的服饰选择》
材料二 刘玉麟留学的际遇
年份 重要事件
1
1
875 抵达美国求学。
881 清廷决议撤回留美学生,其无缘升入美国大学。
他先被分到北洋医学堂习医,后又被派往天津电报学堂当教习,在李鸿
1
881
章的赏识下,开始了他的外交生涯。
1
1
911 出任驻英公使。
912 经过艰辛谈判,与英方签字,达成了 1000 万英镑的借款。
—
—据《社会资本视野中的晚清留美幼童个案研究》整理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分析这一问题的成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刘玉麟的留学际遇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
2
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社会是固态的,每个人都被束缚在固定的户籍地和固然的社会等级中;而近代社会则是
液态流动的。流动,既包括地理意义上的横向流动,也包括阶层意义上的纵向流动。这种丰富、广泛、持
续的社会流动性,是从宋朝才开始涌现出来的。
—
—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材料二 在外人叩关的炮声中,一向闭关自守的中国被纳入到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大量华工走向
世界。清政府放弃了以往对东北的封禁政策,关内外大规模的区域性人口流动以空前的速度进行。伴随着
农村自给自足状态瓦解而加强的地区间联系,使人口在乡村间的迁移更加普遍。生产方式的变化,社会经
第 5页/共 6页
济生活中出现若干新因素,为移民的空间和职业选择提供了新途径,城市移民随之增加。
—
—摘编自宫玉松《略论中国近代农村人口迁移的特点和性质》
(
1)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材料一中宋朝社会的“液态流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时期人口迁移现象的原因。
(
第 6页/共 6页
南海区 2025 届高三摸底测试历史试题
本试卷共 4 页,20 小题,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 75 分钟。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
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回答第 I 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指定区域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2
3
一、选择题:满分 48 分。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 夏代称木星为“岁星”,对于木星的认知,构成了夏代星象纪年的重要依据,称“一年”为“一岁”。商
代社会认为民之本在于农业,人背禾形象的“年”受到了特别的推崇,“年”的观念逐渐固定下来。据此
可知(
)
A. 年俗蕴含先秦文化因子
B. 天人合一观念历史悠久
C. 律历制定体现神权色彩
D. 夏商农耕技术水平高超
【
【
【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夏商(中国)。根据题目描述,夏代将木星称为“岁星”,并以此作为纪年的依据,而商代则以农
业为本,将“年”作为重要的时间单位。这些信息表明,年俗的形成形成和发展与古代的天文观察、农业
生产以及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夏代和商代的星象纪年和农业重视,都是先秦时期文化的一部分,这
些文化因子在后世年俗中得以体现和传承,A项正确;“天人合一”是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而材
料反映的是年俗的文化背景,排除 B项;根据材料可知,夏商律历制定体现其对于农业的重视,没有体现
神权色彩,排除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商生产力水平低下,农耕技术水平不会太高,排除 D项。故
选 A项。
2
. 秦统一以前,赐爵与授官是统一的,为官必须有爵,“斩首一级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
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但在统一后任命官吏不再以有无爵位为条件,不少大臣如丞相王绾、隗状、
冯去疾等不仅无爵,就连军功也没有。这一变化(
A. 打破了宗法血缘关系
)
B. 完善了官僚体制
D. 激化了君相矛盾
C. 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第 1 页/共 14 页
【
【
【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战国至秦朝时期中
国。秦朝改变为官必须有爵的规定,扩大了官员选拔范围,有利于选拔文士为官,满足统一后国家治理的
需要,是对选官制度和官僚体制的完善,B项正确;宗法血缘关系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遭到破
坏,“为官必须有爵”采取的是按照军功授爵和选官的做法,也是对“世官制”和“宗法血缘关系”的破
坏。也即“宗法血缘关系受到破坏”并非材料所述变化导致的新现象,排除 A项;材料未提及将文化素质
作为选官标准,排除 C项;材料所述为选官制度的变化,未体现宰相权力威胁皇权,不能得出“激化了君
相矛盾”,排除 D项。故选 B项。
3
. 汉朝土地税虽然只是“三十税一”,但是汉朝的口赋、算赋,以及各种更赋、徭役等则比较繁重。而且
汉朝的税收,除土地税之外,都需要以货币的形式来缴纳,农民需要将农产品出卖,换取货币。这一现象
(
)
A. 反映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B. 提升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C. 降低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 阻碍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
【
【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
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但是汉朝的口赋、算赋,以及各种更赋、徭役等则比较繁
重。而且汉朝的税收,除土地税之外,都需要以货币的形式来缴纳,农民需要将农产品出卖,换取货币”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为繁重的税赋和徭役以及需要以货币形式缴纳的税收,使得农民需要出售农产品以
缴纳税款,这可能会导致他们无法保留足够的农产品用于再生产,从而影响小农经济的持续发展,D 项正
确;虽然汉朝确实有重农抑商的政策,但题目中的现象更多地反映了税收制度对农民的影响,排除 A 项;
虽然农民需要将农产品出售给商人以换取货币,但这并不意味着商人的社会地位因此得到提升,排除 B
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繁重的税赋和徭役以及需要以货币形式缴纳的税收,从而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
性,但是这也是破坏小农经济的表现之一,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4
. 入南朝后,门阀士族以妄自尊大其门户地望为好尚,偃仰自高,以“深沟高垒”的办法来保护自己,戒
备“寒人”的僭越。这从本质上说明(
A. 寒人地位提高 B. 士族权力得到强化
)
C. 皇权不断加强
D. 士族内部相互制约
【
【
【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第 2 页/共 14 页
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入南朝后,门阀士族以妄自尊大其门户地望为好尚并采
取“深沟高垒”的办法来保护自己、戒备“寒人”的僭越,从本质上说明寒人地位在逐渐提高,以至于让士族
感到了威胁,所以才会有这些行为,A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士族感到受威胁而采取防御措施,并非士族
权力得到强化,排除 B 项;材料主要涉及士族与寒人的关系,未体现皇权不断加强,排除 C 项;材料并非
强调士族内部相互制约,强调的是寒族和士族的关系,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5
. 唐代女性可以抛头露面,进行社交或经营市场贸易。她们往往出身于中下层,经营的主要目的是维持生
计,多为就近流动贩卖。这一现象反映唐代(
A. 阶层流动突破传统观念束缚
)
B. 商业发展的氛围较为宽松
C. 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
D. “尊士贱商”的积习遭弃
【
【
【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唐代对商业活动的政策相对开放,商人地位逐渐提高,
这为女性参与市场贸易提供了可能,女性经营市场贸易,不仅是为了维持生计,也是商业繁荣和社会经济
活跃的体现,B项正确;材料中提到这些女性“出身于中下层”,但并没有提到阶层流动的问题,排除 A
项;材料中的现象更多地与商业和社交领域相关,并没有反映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减弱,不是材料反映
的本质问题,排除 C项;虽然唐代商业氛围较为宽松,商人地位有所提高,但“尊士贱商”的传统观念并
未完全消失,排除 D项。故选 B项。
6
. 投壶是传统宴饮游戏和礼仪,宋时被广泛推广。司马光修改投壶规则:“投壶者不使之过,亦不使之不
及,所以为中也;不使之偏颇流散,所谓正也;中正,道之根也。”由此可知,宋代(
)
A. 士人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B. 社会成员地位日趋平等
C. 儒学复兴成效十分显著
D. 娱乐被赋予了教化劝能
【
【
【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宋朝时期。根据材料
“投壶者不使之过,亦不使之不及,所以为中也;不使之偏颇流散,所谓正也;中正,道之根也。”及所学
可知,宋代大儒司马光对投壶有悖于古礼而娱乐化的趋势进行修改,根据封建礼节对投壶做了全面的总
结,竭力达到教育的目的,还对投壶的名称和计分规则,以“礼”的眼光做了修改,体现了政治理念在社会
领域的渗透,说明宋代的投壶活动被赋予一定的教化功能,D 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士人的价值取向发生
变化,不符合题意,排除 A 项;在中国古代,社会成员身份并不平等,材料体现不出社会成员身份地位的
第 3 页/共 14 页
变化趋势,排除 B 项;材料及涉及投壶活动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宋代儒学复兴成效十分显著,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7
. 元初海运征粮范围包括湖广、江西及皖南地区。至大四年(1311年)元廷整顿漕运事务,征收范围开
始中于浙西诸地,尤以嘉兴、平江、松江为主。该年将嘉兴、松江等地秋粮六十余万石和江淮财赋府税粮
一百余万石以及江浙财赋府税粮二十四万余石提拨充海运。这表明,元代
A. 江南粮食商品化程度高
B. 对江南地区存在超常掠夺
C. 区域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 大规模长途贸易得到发展
【
【
【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元朝政府从嘉兴、松江等地征收了秋粮六十余万石,同时还从
江淮财赋府征收了一百余万石的税粮,以及从江浙财赋府征收了二十四万余石的税粮,体现了元初海运征
粮范围较广,后来征收范围集中于浙西诸地,且将嘉兴、松江等地大量秋粮以及江淮、江浙财赋府税粮提
拨充海运。这显示出元朝政府对江南地区的粮食征收力度非常大,超出了正常的赋税水平,有超常掠夺之
嫌,B 项正确;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征粮用于漕运,并非体现粮食的商品化程度,排除 A 项;材料中没有
涉及江南地区经济结构变化的内容,排除 C 项;虽然有海运粮食的行为,但这主要是为了满足政府的漕运
需求,而非体现大规模长途贸易的发展,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8
. 明朝以沐氏家族永镇云南并推行卫所屯田。高皇帝“尽徙江左良家闾右以实之,及有罪窜戍者,咸尽室
以行”,从而使得云南“土著者少,寄籍者多”。这些举措(
)
A. 强化了云南的有效治理
B. 瓦解了云南的土司制度
C. 扩大了明朝的统治疆域
D. 实现了边疆内地一体化
【
【
【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高皇帝尽徙江左良家闾右以实之,使得云南土著者少,寄籍者
多”结合所学可知,朱元璋通过移民、发配犯人等各种行政手段向云南迁徙人口,改变了云南地区的人口
结构,使得汉族在该地区成为了绝对多数,为明朝在这一地区的统治提供了扎实的人口基础,同时也为后
续在西南地区实施全面“汉化”铺平了道路,A项正确;土司制度是元、明、清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
的地方政权组织形式和制度,土司又称土官、土酋,用于委任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头目,以夷
制夷,材料信息没有提及以夷制夷,排除 B项;材料信息没有提及明朝的疆域,无从得知明朝的统治疆域
是否扩大了,排除 C项;材料信息强调的是朱元璋利用行政手段向云南迁徙人口,改变了云南地区的人口
第 4 页/共 14 页
结构,无法得出云南与内地实现了一体化,排除 D项。故选 A项。
9
. 如表所示是明清时期嘉定府部分镇的经济状况。这些状况反映了当时当地(
)
地
经济状况
名
罗
店
镇
土产稻三棉七,农民生计惟赖木棉
安
亭
镇
土田高仰,物产瘠薄,不宜五谷,多种木棉
沙土高仰,粒米不产,仰食外郡,仅种木棉
一色
南
翔
镇
A. 农家副业占据主导地位
B. 传统经济形态的破产
C. 新的经济因素开始出现
D. 商业市场容量的扩大
【
【
【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嘉定府部分镇棉花大量种植,即经济作物种植
区大规模出现,说明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的趋势加强,商业市场容量的日益扩
大,D项正确;土产稻三棉七,农民生计惟赖木棉”和“土田高仰,物产瘠薄,不宜五谷,多种木棉”以
及“沙土高仰,粒米不产,仰食外郡,仅种木棉一色”,这些信息都明确指出了当地农民生计主要依赖于
木棉的种植,即棉花经济在当地占据重要地位。这反映了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但并没有直接说明农家副
业占据主导地位,排除 A项;传统经济形态的破产是在鸦片战争之后逐步发生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明清时期嘉定府部分镇的经济状况以种植棉花为主,没有体现新的经济因素开
始出现,排除 C项。故选 D项。
1
0. 清朝诸帝大多推崇明太祖朱元璋。顺治帝曾认为“历代贤君莫如洪武,何也?……洪武所定条例章程,
规画周详,朕所以谓历代之君不及洪武也”。康熙和乾隆曾多次致祭明太祖陵。据材料可知,清朝诸帝的
第 5 页/共 14 页
行为主要是基于(
)
A. 肯定朱元璋推翻元朝的统治
C. 推崇明代中央集权治理经验
B. 赞扬明初抵御外来侵略行为
D. 获取汉人对满清政权的认同
【
【
【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清朝是满族建立的政权,而朱元璋是汉人皇帝且在历史上有较
高威望。清朝诸帝推崇明太祖朱元璋,多次致祭明太祖陵,主要是为了向汉人展示对汉族历史人物的尊
重,以此来获取汉人对满清政权的认同,缓和民族矛盾,巩固统治,D 项正确;肯定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
并非主要目的,排除 A 项;材料中未提及赞扬明初抵御外来侵略行为,排除 B 项;推崇明代中央集权治理
经验不是主要原因,相比之下,获取汉人认同对于巩固统治更为重要,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1
1. 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由于白银短缺,中国商人不愿用白银交易,他们往往使用茶叶、生丝等作为等
价物交换英国商人带来的棉制品、鸦片等货物,英国商人因棉制品滞销,也被迫接受,这种“易货贸易”
形式在安徽、浙江、福建、江西等主要的产茶及产丝地流行。这一现象(
)
A. 加剧广州贸易地位衰落
B. 便利外商掠夺中国原料
D. 引入新的商业经营方式
C. 造成了银贵钱贱的局面
【
【
【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鸦片战争后,中国商人不愿用白银交易,使用茶
叶、生丝等交换英国的棉制品、鸦片等货物,这便利外商掠夺中国原料,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广州贸
易,排除 A项;银贵钱贱指的是银与钱在流通中的比价失衡,铜钱贬值,材料未体现,排除 C项;“易货
贸易”形式并不是新的商业经营方式,排除 D项。故选 B项。
1
2. 清代推行协饷制度,规定由税收富裕的省份拨款协助收支不平衡的省区,如甘肃、新疆地区,社会、
经济秩序的维系,均有赖“饷银得资周转”。但是咸丰后期,中央政府下拨给新疆各城的协饷逐年减少。
这一现象表明,清代(
A.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C. 对边疆的治理潜藏危机
)
B. 国家行政依循守旧
D. 政治体制开始变革
【
【
【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清代(中国)。据本题
第 6 页/共 14 页
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中央政府的财政调拨与扶持,有利于解决落后地区(边疆地区)的财政困难,
有利于社会、经济秩序的维系,拨给新疆的协饷减少,不利于保障这些地区的社会稳定,以及中央对边疆
的治理,C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 A 项;材料突出的是政策变化,不是依循守旧,
排除 B 项;材料说的是中央政府对新疆的财政支持减少,不属于政治体制变革,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
3. 1864年,郑观应阅读《万国公法》后写道:“公法一出,各国皆不敢肆行,实于世道民生,大有裨益”。
甲午战前,郑观应说:“公法仍凭虚理.……是故有国者,唯有发愤自强,方可得公法之益。”这表明,
郑观应(
)
A. 追求国家与民族的发展
B. 强调外国法律制度的先进性
C. 主张建立平等中外关系
D. 宣扬中体西用以求富国强兵
【
【
【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
是:1864年(中国)。据本题材料“公法仍凭虚理,……是故有国者,不有发愤自强,方可得公法之益”
可知,郑观应认为,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得到公法的益处,这表明郑观应追求国家与民族的进步,A项正
确;材料中郑观应认为,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得到公法的益处,没有强调外国法律制度的先进性,排除 B
项;材料中郑观应认为,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得到公法的益处,没有主张建立平等中外关系,排除 C项;
材料中郑观应认为,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得到公法的益处,没有宣扬中体西用以求富国强兵,排除 D项。
故选 A项。
1
4. 洋务运动时期,傅兰雅在《儒门医学》中对霍乱的描述如下:“(霍乱)根源为毒气从空气中传布,
或藉水散行不能决。此病能从此人传与彼人……免此病之法,令房屋内洁净无秽气为最要。此病之如何传
染尚未详知。”这说明,当时(
A. 西医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
C. 对疫病有科学全面的认识
)
B. 出现卫生观念的现代化启蒙
D. 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迅速发展
【
【
【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晚清中国。傅兰雅是
晚清来中国的外国传教士,他翻译了《儒门医学》,其中介绍了防止霍乱传播的知识,促进了西医在中国
的传播,促进国人现代卫生观念的启蒙,B 项正确;《儒门医学》促进西医在中国的传播,但材料看不出
“开始”和“广泛”,排除 A 项;据材料“此病之如何传染尚未详知”可知当时对疫病的认识仍然不够全面,排
除 C 项;晚清中国贫穷落后,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缓慢,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
5. 1895年,中日战场转移到威海。身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无权指挥山东防务。山东巡抚李
第 7 页/共 14 页
秉衡因与其有隙.坐观北洋舰队覆灭。这表明,当时(
A. 海防塞防之争日趋严重
)
B. 清廷已无力控制地方
D. 洋务运动已彻底失败
C. 军事防御体制弊端丛生
【
【
【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
是:1895年(中国)。据本题材料“身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无权指挥山东防务。山东巡抚李
秉衡因与其有隙,坐观北洋舰队覆灭”甲午中日战争中可知,山东巡抚李秉衡与李鸿章有矛盾,坐视北洋
舰队覆灭,这说明当时军事防御体制弊端丛生,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海防塞防之争,排除 A项;材
料中李秉衡的行为是因为其与李鸿章有隙,而不是因为清廷已无力控制地方,排除 B项;材料并没有提到
洋务运动已彻底失败,排除 D项。故选 C项。
1
6. 时人评论近代画报:“上海自通商以后,取效西法,日刊日报出售,欲使天下之人咸知世务,法至善
也。然中国识字者少,不识字者多,安能人人尽知报中之事?于是创设画报,月出数册。或取古人之事,
绘之以为考据;或取报中近事,绘之以广见闻。”据此可知,当时画报(
)
A. 真实客观报道各类事件
B. 宣传反清革命思想
C. 动员民众投身救亡运动
D. 具有思想启蒙作用
【
【
【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取效西法,日刊日报出售,欲使天下之人咸知世务。然中国识字
者少,不识字者多,于是创设画报,绘之以广见闻”结合所学可知,画报的创作是为了启发民智,让民众
了解时政,开阔眼界,D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或取古人之事,绘之以为考据,或取报中近事,绘之以
广见闻”可知,画报内容为对古人之事的再创造或转绘最近新闻,无法得知报道是否真实,排除 A项;材
料信息并没有提及画报宣传反清革命,排除 B项;材料信息强调“使天下之人咸知世务”,无法得出动员
人们参与救亡运动,排除 C项。故选 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 4 小题,共 52 分。
1
7. 社学是元政府在全国各地农村普遍设立的教学组织形式,明清时沿袭,在闽粤地区发展尤为兴盛。阅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土木堡之变”的发生,使得明政府遭受极大打击,无力维持在东南地区的统治秩序。大量
民众逃避国家赋税,四处劫掠,里甲人口大量流失;民间重奢风气兴起,“逾制”现象日益增长。为转变
地方风气,明英宗创设提学官主持地方教育事务,赋予社学社会管理职能。同时,由于学术发展,儒家士
第 8 页/共 14 页
大夫都积极投身社学实践活动;本土士人也授徒宣讲,潜心治学。
—
—摘编自张昂霄《明清闽粤地区的社学与地方社会》
材料二 清初,广东地区的地方力量壮大,地方宗族和士绅也开始参与到社学的兴建中。康熙时期,
佛山县的崇正社学已经被废止,佛山当地的士绅鉴于这种情况,共同出资,为崇正社学构建铺舍。雍正十
年,潮州知府龙为霖重修当地社学,并命名为“韩山书院”。道光二十七年,番禺县三乡、五十三乡共同
筹建长平社学,其影响力覆盖附近百余村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时,各乡组织保甲团练,皆在长平社学里
进行组织联络,传递消息等。
—
—摘编自《广东通志》
(
(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闽粤社学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清朝广东社学建设的变化,并结合所学从基层治理的角度分析社学的影响。
答案】(1)原因: “土木堡之变”后,明政府无力维持东南地区统治秩序,里甲人口大量流失,社会秩序
混乱;民间重奢风气兴起,“逾制”现象日益增长,社会风气不良;当时学术发展,儒家士大夫积极投身社
学实践活动;本土士人也授徒宣讲,潜心治学。
(
2)变化:参与主体的变化:清朝广东地区的地方宗族和士绅开始参与到社学的兴建中;功能的拓展:
清朝社学不仅具有教育功能,还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时成为各乡组织保甲团练、进行组织联络和传递消息
的场所,功能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影响:社学作为教育组织形式,为基层民众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提
高了民众的文化素质,培养了人才,促进了地方文化的发展和传承;社学具有社会管理职能,有助于维护
地方社会秩序,加强基层治理;地方宗族和士绅参与社学建设,增强了地方社会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
【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中国)。原因:根据材料一“‘土木堡之变’的发生,使得明政
府遭受极大打击,无力维持在东南地区的统治秩序。......里甲人口大量流失”可得,“土木堡之变”
后,明政府无力维持东南地区统治秩序,里甲人口大量流失,社会秩序混乱;根据材料一“民间重奢风气
兴起,‘逾制’现象日益增长。”可得,民间重奢风气兴起,“逾制”现象日益增长,社会风气不良;根
据材料一“为转变地方风气,明英宗创设提学官主持地方教育事务,赋予社学社会管理职能。同时,由于
学术发展,儒家士大夫都积极投身社学实践活动;本土士人也授徒宣讲,潜心治学。”可得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