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CH∕T 9029-2019 《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内容与指标》(测绘).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102513 上传时间:2022-07-29 格式:PDF 页数:84 大小:1.3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CH∕T 9029-2019 《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内容与指标》(测绘).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CH∕T 9029-2019 《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内容与指标》(测绘).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CH∕T 9029-2019 《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内容与指标》(测绘).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CH∕T 9029-2019 《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内容与指标》(测绘).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CH∕T 9029-2019 《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内容与指标》(测绘).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CH/T XXXXXXXXX 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内容与指标 Content and index of fundamental geographic conditions monitoring (报批稿) ICS CH CH/T XXXXXXXXX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测 绘 行 业 标 准 XXXX - XX - XX 实施 XXXX - XX - XX 发布 自然资源部 发 布 CH/T XXXXXXXXX I 目 次 前言 . IV 引言 . V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基本要求 . 2 4.1 监测对象 . 2 4.2 编码规则

2、. 2 4.3 指标确定方法 . 2 4.4 资料现势性要求 . 3 5 内容与指标概述 . 4 6 内容与指标说明 . 6 6.1 综述 . 6 6.2 种植土地 . 6 6.2.1 种植土地类说明 . 6 6.2.2 水田 . 6 6.2.3 旱地 . 7 6.2.4 果园 . 7 6.2.5 茶园 . 8 6.2.6 桑园 . 8 6.2.7 橡胶园 . 9 6.2.8 苗圃 . 9 6.2.9 花圃 . 9 6.2.10 其他经济苗木 . 9 6.3 林草覆盖 . 10 6.3.1 林草覆盖类说明 . 10 6.3.2 乔木林 . 10 6.3.3 灌木林 . 12 6.3.4 乔灌混

3、合林 . 13 6.3.5 竹林 . 13 6.3.6 疏林 . 13 6.3.7 绿化林地 . 14 CH/T XXXXXXXXX II 6.3.8 人工幼林 . 14 6.3.9 稀疏灌草丛 . 14 6.3.10 天然草地 . 14 6.3.11 人工草地 . 16 6.4 房屋建筑(区) . 17 6.4.1 房屋建筑(区)类说明 . 17 6.4.2 多层及以上房屋建筑区 . 18 6.4.3 低矮房屋建筑区 . 19 6.4.4 废弃房屋建筑区 . 19 6.4.5 多层及以上独立房屋建筑 . 20 6.4.6 低矮独立房屋建筑 . 20 6.5 铁路与道路 . 21 6.5.1

4、铁路与道路类说明 . 21 6.5.2 铁路 . 21 6.5.3 公路 . 22 6.5.4 城市道路 . 23 6.5.5 乡村道路 . 24 6.5.6 匝道 . 24 6.6 构筑物 . 25 6.6.1 构筑物类说明 . 25 6.6.2 硬化地表 . 25 6.6.3 水工设施 . 27 6.6.4 交通设施 . 29 6.6.5 城墙 . 31 6.6.6 温室、大棚 . 32 6.6.7 固化池 . 32 6.6.8 工业设施 . 32 6.6.9 沙障 . 32 6.6.10 其他构筑物 . 33 6.7 人工堆掘地 . 33 6.7.1 人工堆掘地类说明 . 33 6.7.

5、2 露天采掘场 . 33 6.7.3 堆放物 . 33 6.7.4 建筑工地 . 34 6.7.5 其他人工堆掘地 . 35 6.8 荒漠与裸露地 . 36 CH/T XXXXXXXXX III 6.8.1 荒漠与裸露地类说明 . 36 6.8.2 盐碱地表 . 36 6.8.3 泥土地表 . 36 6.8.4 沙质地表 . 36 6.8.5 砾石地表 . 36 6.8.6 岩石地表 . 37 6.9 水域 . 37 6.9.1 水域类说明 . 37 6.9.2 河渠 . 37 6.9.3 湖泊 . 40 6.9.4 库塘 . 40 6.9.5 海面 . 41 6.9.6 冰川与常年积雪 .

6、42 6.10 地理单元 . 43 6.10.1 地理单元类说明 . 43 6.10.2 行政区划单元 . 43 6.10.3 社会经济区域单元 . 44 6.10.4 自然地理单元 . 50 6.10.5 城镇综合功能单元 . 53 6.11 地形 . 57 6.11.1 高程 . 57 6.11.2 坡度 . 57 6.11.3 坡向 . 57 7 属性值说明 . 57 8 扩展规则 . 57 附录 A(规范性附录)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内容指标表 . 58 附录 B(规范性附录)属性值表 . 65 参考文献 . 76 CH/T XXXXXXXXX IV 前 言 本标准的起草规则依据 GB/T

7、1.1-2009。 本标准由自然资源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若梅、周旭、陶舒、程滔、谢露蓉、梁安宝、曹銮、李力勐、宋燕、曲平、文学虎、曹伟超、吴晓春、翟亮、陈新湖、董春、贾云鹏、赵荣、高志宏、刘倩。 CH/T XXXXXXXXX V 引 言 按照国务院决策部署,2013 年至 2015 年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期间科学确定了地理国情普查内容和技术方法,制定了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等系列技术规程,成为指导普查各项工作的技术依据。2016 年起,地理国情信息

8、获取进入常态化监测阶段,分为基础性和专题性地理国情监测两部分。为了确保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的规范性,项目组在普查工作的基础上制定了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内容与指标技术规程,并通过全国性生产实践验证。 本标准面向全国自然资源统一管理需求,参考现有的国家技术标准和行业技术规范,以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内容与指标技术规程为基础完成起草,可为相关自然资源调查与监测工作提供基础与支撑。 CH/T XXXXXXXXX 1 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内容与指标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的基本要求、监测内容与采集指标,并给出了属性项及属性值说明、扩展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工作,在其他地理国情

9、监测工作中可参照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917 公路路线标识规则和国道编号 GB/T 4754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GB/T 13923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GB/T 17775 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GB/T 20258.2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 第 2 部分:1:5000 1:10000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 GB/T 24708 湿地分类 GB/T 25344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线路名称代码

10、GB/T 26767 道路、水路货物运输地理信息基础数据元 GB 50090 铁路线路设计规范 GB 50137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 50180-93 2016 年版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T 50504-2009 民用建筑设计术语标准 GBJ 124 道路工程术语标准 CJJ/T 114 城市公共交通分类标准 JT/T 132 公路数据库编目编码规则 JTG B01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SL 213 水利工程基础信息代码编制规定 TB 10621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 国发201046 号 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 2010 年 12 月 21 日 水资源函

11、2011109 号 关于公布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的通知 2011 年 4 月 25 日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地理国情 geographic conditions CH/T XXXXXXXXX 2 对地球表层构成国家物质基础的自然、生物和人文等各种条件因素的空间分布、时间变化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宏观性、整体性、综合性的调查、分析以及描述形成的结果。 3.2 地理国情监测 geographic conditions monitoring 综合利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对地表形态、地表覆盖和水系、道路等基础要素,以及湿地、冰川、沙漠

12、、城镇等重点对象进行定量化动态监测,并统计分析其分布特征、地域差异、变化特征等,形成反映地表资源、环境、生态、经济等相关要素空间分布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监测数据、地图图形和研究报告等,从地理空间的角度客观、综合地展示国情国力。 3.3 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 fundamental geographic conditions monitoring 面向通用目标,以获取持续、稳定、标准和全覆盖的时间序列化地理国情信息数据为目的,针对地表形态、地表覆盖以及水系、道路等要素,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周期性、常态化监测活动。 4 基本要求 4.1 监测对象 主要包括地表覆盖分类、重要要素和地表形态三个方面: a)

13、 地表覆盖分类(LC)信息反映地表自然营造物和人工建造物的自然属性或状况。地表覆盖不同于土地利用,一般不侧重于土地的社会属性(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目的意图)等。 b) 重要要素(FC)信息反映与社会经济生活密切相关、具有较为稳定的空间范围或边界、具有或可以明确标识、有独立监测和统计分析意义的重要地物及其属性。如城市、道路、设施和管理区域等人文要素实体,湖泊、河流、沼泽、沙漠等自然要素实体,以及高程带、平原、盆地等自然地理单元。 c) 地表形态数据反映地表的地形及地势特征,也间接反映地貌形态。 当类别为 LC 时,数据应无缝覆盖全部采集区域,几何类型为面或栅格;当类别为 FC 时,按指标采集,

14、几何类型为点、线、面;地表形态宜用数字高程模型表示。 4.2 编码规则 类别代码采用 4 位码:左起第一、二位为一级类码,用两位阿拉伯数字表示,取值范围 01-99;左起第三、四位分别为二级类、三级类码,用一位数字或字母表示,取值范围 0-9、A-F,阿拉伯数字不够用时,才依次根据需要采用大写英文字母。 注:种植土地类一级类码占用 01、02 两个阿拉伯数字;林草覆盖类一级类码占用 03、04 两个阿拉伯数字。 4.3 指标确定方法 确定地理国情监测采集指标应顾及主要遥感影像分辨率特征和目前数据采集过程中常用显示设备的显示分辨能力:对于面状地物,采用的基本最小图斑为 2020 个像素;对于线性

15、地物,采用的最窄图上宽度为 3 个像素。 在此基础上, 根据不同类别的地域分布特征, 对特定区域的采集指标进行规定。 本标准参照地面分辨率 1m 的影像, 确定基本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 最窄图上宽度对应的地面实地宽度;在此基础上,结合类别自身特征以及在大面积林区、草原、荒漠、乡村等特定区域的分布特征,确定各类别采集指标。 监测工作中,如果采用的遥感影像分辨率不同,宜参照最小图斑的像素大小,确定具体的采集指标。 CH/T XXXXXXXXX 3 4.4 资料现势性要求 应遵循以下总体要求: a) 对于植被类内容,宜收集利用植被生长季的遥感影像作为基本数据源。 b) 对于和水相关的内容,宜

16、收集利用丰水期的遥感影像作为基本数据源。 c) 对于人工建造的内容,应按照尽可能接近时点的资料为准,结合遥感影像采集相关信息。 d) 难以达到上述要求的,可收集利用离时点较近的遥感影像进行更新和时点统一,必要时须结合外业调查。 e) 对地理单元等 FC 信息, 以收集利用现势性较好的权威资料为主, 并充分收集最接近时点的有关动态信息,对重大变化应进行时点统一。 CH/T XXXXXXXXX 4 5 内容与指标概述 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内容分为 10 个一级类,59 个二级类,143 个三级类。一级类名称、代码和定义见表 1,全部类别名称、代码及采集指标见附录 A。 表 1 监测内容分类总表 代码

17、 一级类 定义 二级类数量 三级类数量 0100 种植土地 经过开垦种植粮农作物以及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 并经常耕耘管理、 作物覆盖度一般大于 50%的土地。包括熟耕地、新开发整理荒地、以农为主的草田轮作地;各种集约化经营管理的乔灌木、热带作物以及果树种植园以及苗圃、花圃等。 9 13 0300 林草覆盖 实地被树木和草连片覆盖的地表。包括乔木、灌木、竹类等多种类别,以顶层树冠的优势类别区分该类下位类;包括草被覆盖度一般在 10%以上的各类草地,含林木覆盖度在 10%以下的灌丛草地和疏林草地。 10 20 0500 房屋建筑(区) 包括房屋建筑区和独立房屋建筑。房屋建筑区是指城镇和乡村集中居

18、住区域内,被连片房屋建筑遮盖的地表区域。具体指被外部道路、河流、山川及大片树林、草地、耕地等形成的自然分界线分割而成的区块内部,由高度相近、结构类似、排布规律、建筑密度相近的成片房屋建筑的外廓线围合而成的区域。独立房屋建筑包括城镇地区规模较大的单体建筑和分散的居民点、规模较小的散落房屋建筑。 5 10 0600 铁路与道路 LC:包括有轨和无轨的道路路面覆盖的地表;FC:包括铁路、公路、城市道路、匝道及乡村道路。 5 5 0700 构筑物 为某种使用目的而建造的、人们一般不直接在其内部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工程实体或附属建筑设施(参见 GB/T 50504-2009) 。其中的道路单独列出。 9

19、 29 0800 人工堆掘地 被人类活动形成的弃置物长期覆盖或经人工开掘、正在进行大规模土木工程而出露的地表。 4 14 0900 荒漠与裸露地 植被覆盖度长期低于 10%的各类自然裸露的地表。多年均无草木生长,监测年份草被覆盖度达到 10%20%的区域,也应归为此类。不包含人工堆掘、夯筑、碾(踩)压形成的裸露地表或硬化地表。 5 5 表 1(续) CH/T XXXXXXXXX 5 代码 一级类 定义 二级类数量 三级类数量 1000 水域 LC:被液态和固态水覆盖的地表;FC:水体较长时期内消长和存在的空间范围。 5 8 1100 地理单元 按照规划、 管理、 识别或利用的需求, 按一定尺度

20、和性质将多种地理要素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空间单位。 4 36 1200 地形 反映地表空间实体高低起伏形态的信息。 3 3 总计 10 类 59 类 143 类 CH/T XXXXXXXXX 6 6 内容与指标说明 6.1 综述 根据类别特征,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类别描述:类别定义、LC 采集要求、FC 采集要求、属性项定义、有关说明。 注:类别描述项根据类别特征和需要,允许部分缺失。 6.2 种植土地 6.2.1 种植土地类说明 类别描述如下: a) 类别定义:经过开垦种植粮农作物以及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并经常耕耘管理、作物覆盖度一般大于 50%的土地。包括熟耕地、新开发整理荒地、以农为主

21、的草田轮作地,各种集约化经营管理的乔灌木、热带作物、果树种植园以及苗圃、花圃等。 b) LC 采集要求: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 400m2。可根据地域特点适度调小最小图斑采集指标。连片种植土地区域范围内部的地块之间的田埂、小路、水渠、林带等狭长条带,宽度在 5m 以下,或者连片达不到实地 400m2的情况下,可以就近归并到相邻的种植土地类中。 c) 有关说明: 1) 在影像上准确识别不同种植土地类,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地域的耕作制度和所采用的遥感影像数据的时相, 并结合局部地形地貌、 地块模式以及与其他地物的相互关系进行判定。 2) 平原区的种植土地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纹理平滑细腻,地块边界

22、多有路、渠、田间防护林网等。山区、半山区的种植土地多为不规则的几何形状,一般都有农村道路连接。色调随坡向、土壤、湿度、农作物种类及生长季节等因素不同而变化。 3) 对于包括弃耕或撂荒的种植土地, 未改良耕作的高岗、 低洼地, 未疏浚护理的无水河道、废弃池塘、未硬化处理的边坡地、平整后长草的土地等,影像上若从耕作痕迹、周边环境等方面看明显属于种植土地的,应归入种植土地相应类,无法判断的,按照实际地表覆盖物类别进行归类。 4) 具有一定设施、能在内部进行生产活动的大棚,应视为构筑物归入“温室、大棚”类。 6.2.2 水田 类别描述如下: a) 类别定义:种植水稻、莲藕、茭白等水生农作物的种植土地,

23、包括实行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的种植土地,也包括间或用做坑塘的种植土地。 (参见 GB/T 21010-2017) b) LC 采集要求:与上位类种植土地的要求相同。 c) 有关说明: CH/T XXXXXXXXX 7 1) 水田主要分布于我国的水稻种植区,南方广泛分布于地势平坦的平原丘陵和雨水充沛的山区,北方一般分布于河流两侧等灌排条件较好区域。地势平坦地区的水田多呈格状,丘陵山区则多为梯田。 2) 应注意与坑塘进行区分。坑塘的水一般比水田较深,主要用于蓄水灌溉、水产养殖等,因此坑塘中基本四季有水, 水面较少被植物遮盖。 平原丘陵地区, 水田多与居住地相邻,或通常在河渠附近连片分布。对于间或兼

24、用于蓄水、养殖的种植土地,应按水田归类。 3) 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的种植土地,限于 2 年内的轮种可视为水田;轮种周期超过 2 年的情况,以监测时点年份为基准,若 2 年内(含监测时点年份)有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情况或只种植水生农作物,归入水田,否则归入旱地。 4) 难以判定是否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的种植土地,可根据其所处位置的地理条件、灌溉设施以及当地的耕作制度综合判定。 6.2.3 旱地 类别描述如下: a) 类别定义:种植小麦、玉米、豆类、薯类、油菜、青稞和蔬菜等旱生、旱作农作物的种植土地,不含大棚用地。 (参见 GB/T 21010-2017) b) LC 采集要求:与上位类种植土地

25、的要求相同。 c) 有关说明: 1) 旱地中基本包含了土地利用分类中的水浇地、旱地和菜地,即在本类中不区分这三种具体类别,泛指种植旱生、旱作农作物的种植土地。 2) 大棚覆盖的种植土地单独归入“温室、 大棚”类, 不能明确判定为温室大棚的种植土地,归入旱地。 3) 与水田相比,丘陵平原地区的旱地地块通常较大,在机械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旱地地块一般呈长条状。山区半山区的旱地受地形影响常呈不规则状,种植作物种类较多,色调多样。 6.2.4 果园 6.2.4.1 果园类说明 类别描述如下: a) 类别定义:被人工种植的果树覆盖的连片区域。果树主要是指能生产人类食用果实的木本或多年生草本植物。 b) L

26、C 采集要求: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 400m2。 6.2.4.2 乔灌果园 类别描述如下: CH/T XXXXXXXXX 8 a) 类别定义:种植乔木或灌木类果树为主的果园,包括水果和坚果。常见的包括苹果、梨、海棠果、山楂、桃、李、杏、樱桃、树莓、石榴、柿、枣、柑、橘、橙、柚、荔枝、龙眼、枇杷、杨梅、木瓜、椰子、芒果、油梨、核桃、板栗、银杏、榛、扁桃等。 b) LC 采集要求: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 400m2。 c) 有关说明: 1) 为便于采摘养护,一般果园株距较大,在遥感影像上多呈规则化的颗粒状纹理。 2) 应注意与人工林的区别,通常人工林株距更小、植株更密集,颗粒状不如园

27、地明显。 6.2.4.3 藤本果园 类别描述如下: a) 类别定义:种植藤本类多年生果树为主的果园,如葡萄、猕猴桃、西番莲等。 b) LC 采集要求: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 400m2。 c) 有关说明:种植藤本类果树一般都需要搭建藤架,遥感影像判读时可以利用这一特征并结合特定果树类相关的特点进行判别。 6.2.4.4 草本果园 类别描述如下: a) 类别定义:种植株型较大、多年生草本类果树为主的果园,如香蕉、菠萝、番木瓜、火龙果、芭蕉等。 b) LC 采集要求: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 400m2。 c) 有关说明:株型较大的草本果树大都为热带水果,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

28、、台湾、云南和海南等地。 6.2.5 茶园 类别描述如下: a) 类别定义:被人工种植的茶树覆盖的连片区域。 (参见 GB/T 21010-2017) b) LC 采集要求: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 400m2。 c) 有关说明: 茶园多分布在气候较湿润地区的山地和丘陵的平地和缓坡地, 周围生态环境较好。坡地茶园多沿等高线梯级分布,茶树一般单行或双行条栽方式种植,因此在遥感影像上呈细密的条纹,特征明显。茶树一般为灌木,是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因此不同时相影像上均可判别。 6.2.6 桑园 类别描述如下: a) 类别定义:被人工种植的桑树覆盖的连片区域。 (参见 GB/T 19231-2003

29、) b) LC 采集要求: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 400m2。 CH/T XXXXXXXXX 9 c) 有关说明:由于桑叶是家蚕的饲料,目前除青藏高原高寒地区外,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皆有蚕桑种植,以长江中下游各地栽培最多,垂直分布大都在海拔 1200m 以下。不同地域栽培的桑树具有不同的气候生态型,发芽和叶子成熟硬化的时间各异。桑树是落叶阔叶乔木,树冠倒卵圆形,桑叶由开叶到成熟直至硬化,叶色由黄绿逐渐变为深绿。因此成片种植的桑树形成的桑园,除具有园地常见的特征,叶子成熟前色泽较亮,成熟硬化后变暗,冬天落叶。桑园旺盛期郁闭度较大,影像上质地较光滑,无颗粒感;落叶后,较难判定。该类的识

30、别,对遥感影像的时相要求较高。 6.2.7 橡胶园 类别描述如下: a) 类别定义:指被人工种植的橡胶树覆盖的连片区域。 (参见 GB/T 19231-2003) b) LC 采集要求: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 400m2。 c) 有关说明:橡胶园主要分布在海南省, 其次在云南省, 此外在广东、广西、福建有少量分布。 6.2.8 苗圃 类别描述如下: a) 类别定义:指被人工繁殖、培育的苗木成片覆盖的地表。 (参见 GB/T 19231-2003) b) LC 采集要求: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 400m2。 c) 有关说明:为便于苗木的管理、运输,苗圃一般位于向阳、背风、保水排水良好

31、,且靠近水源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地势常较平坦或属于经过改良的等高梯地。与果园相比,苗圃的苗木一般株距较小,生长季节的遥感影像上纹理一般比较光滑。 6.2.9 花圃 类别描述如下: a) 类别定义:以生产草本花卉为目的,由人工繁殖、培育的草本花卉成片覆盖的地表。 b) LC 采集要求: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 400m2。 c) 有关说明:花圃一般位于地势平坦开阔、背风向阳、排灌系统良好、交通和物资供应条件较好的城市近郊。某些情况下,该类与旱地不易区分,实地确难区分的,宜归入旱地。 6.2.10 其他经济苗木 6.2.10.1 其他经济苗木类说明 类别描述如下: a) 类别定义:被人工种植的可

32、可、咖啡、胡椒、药材、油棕和其他油料或香料等其他多年生经济作物覆盖的连片区域。 (参见 GB/T 21010-2017) b) LC 采集要求: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 400m2。 CH/T XXXXXXXXX 10 6.2.10.2 其他乔灌经济苗木 类别描述如下: a) 类别定义:被人工种植的其他多年生乔灌木形态的经济作物覆盖的连片区域。 b) LC 采集要求: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 400m2。 6.2.10.3 其他藤本经济苗木 类别描述如下: a) 类别定义:被人工种植的其他多年生藤本经济作物覆盖的连片区域。 b) LC 采集要求: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 400m2

33、。 6.2.10.4 其他草本经济苗木 类别描述如下: a) 类别定义:被人工种植的其他多年生草本或灌丛类经济作物覆盖的连片区域。 b) LC 采集要求: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 400m2。 6.3 林草覆盖 6.3.1 林草覆盖类说明 类别描述如下: a) 类别定义:实地被树木和草连片覆盖的地表。包括乔木、灌木、竹类等多种类别,以顶层树冠的优势类别区分下位类; 包括草被覆盖度一般在 10%以上的各类草地, 含林木覆盖度在 10%以下的灌丛草地和疏林草地。 (参见 GB/T 24255-2009 和 GB/T 20483-2006) b) LC 采集要求:大面积的林区和草原地区最小图斑对

34、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 1600m2;其他地区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 400m2。 c) 有关说明:道路、河渠、房屋周围等单排行树,树冠不明显,未成片或成带区域的可归入相邻地类;大片种植土地中零星,未成片的树木,按照就近就大原则归入相邻地类。 6.3.2 乔木林 6.3.2.1 乔木林类说明 类别描述如下: a) 类别定义: 由具有高大明显主干的非攀缘性多年生木本植物为主体 (乔木树冠覆盖面积占 65%以上)构成的片林或林带,一般呈自然或半自然生长状态,基本不需人工培育,高度一般大于 5m。其中,乔木林带行数应在两行及以上且行距小于等于 4m 或林冠冠幅垂直投影宽度大于等于 10m,树木郁闭

35、度大于 0.2。 (参见 GB/T 14721-2010 和 GB/T 26423-2010) b) LC 采集要求:大面积的林区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 1600m2;其他地区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 400m2。 CH/T XXXXXXXXX 11 c) 有关说明: 1) 一般大面积的乔木林分布在山区或离居住地较远的地区, 呈不规则的颗粒状, 色彩较浓。自然状态的林地因树木大小、间距不同而不规则。 2) 对于落叶后的乔木林,难以从影像上区分针叶和阔叶林,需要补充收集季相较好的遥感影像资料辅助分类。 3) 乔木林与灌木林之间的界线比较模糊,往往存在一个乔灌混合的过渡地带。 4) 道路

36、和河渠旁边成行排列的树木如果达不到乔木林定义的标准,即行数在两行以下或林冠冠幅垂直投影宽度在 10m 以下的,不单独归类,按照“就近就大”的原则归入相邻主要地类。 6.3.2.2 阔叶林 类别描述如下: a) 类别定义:由双子叶乔木树种为主构成的树林,阔叶树合计占 65%以上。 b) LC 采集要求:大面积的林区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 1600m2;其他地区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 400m2。 c) 有关说明: 1) 阔叶林有冬季落叶的落叶阔叶林 (又称夏绿林) 和四季常绿的常绿阔叶林 (又称照叶林)两类。 2) 在真彩色影像上,处于生长季的阔叶林色调比针叶林浅,一般呈浅绿和黄绿色

37、颗粒状或粗圆粒状图型;在秋季影像上,不同树种的树冠颜色有较大差异,因而形成色调混杂的影像。 6.3.2.3 针叶林 类别描述如下: a) 类别定义: 由松、 柏、 杉等裸子植物的乔木树种为主构成的树林, 针叶树合计占 65%以上。 (参见 GB/T 14721-2010) b) LC 采集要求:大面积的林区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 1600m2;其他地区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 400m2。 c) 有关说明: 多数针叶林的树冠呈圆锥形或椭圆形, 且树较高, 光照条件较好时阴影比较明显,遥感判读时可利用该特征进行判别。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上,针叶林一般呈深色颗粒状图型,随分辨率降低,表现为暗

38、色调均匀的细粒状影纹。在分辨率优于 1m 的高分辨率影像上,可以判读其树冠形态特征。例如云杉树冠呈圆锥形,而松树呈椭圆形,且树冠位置较高,树冠宽度较云杉大,而云杉树冠的长度比松树树冠长 1.5-2 倍,杉木树冠呈尖塔形,云南松呈倒圆锥形。 6.3.2.4 针阔混交林 类别描述如下: CH/T XXXXXXXXX 12 a) 类别定义:针阔两类乔木混生,但林冠覆盖面积都不超过 65%(含)的树林。 (参见 GB/T 14721-2010) b) LC 采集要求:大面积的林区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 1600m2;其他地区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 400m2。 c) 有关说明:该类兼具针阔

39、两种的特征,在遥感影像上,针叶林呈深色的细颗粒状,而阔叶林呈浅色,颗粒较粗。两者交错混生,有的林斑以针叶林为主阔叶林为辅,有的则反之。 6.3.3 灌木林 6.3.3.1 灌木林类说明 类别描述如下: a) 类别定义:由生长低矮的多年生灌木型木本植物为主体(灌木树冠覆盖面积占木本植物总覆盖面积 65%以上)构成的植被,一般呈自然或半自然生长状态,基本不需人工培育,覆盖度大于 30%,高度一般低于 5m。 (参见 GB/T 14721-2010) b) LC 采集要求:大面积的林区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 1600m2;其他地区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 400m2。 c) 有关说明: 1

40、) 该类较低矮,缺少阴影,影像上一般没有颗粒感或颗粒感不明显,均为自然状态,处于乔木林与草地、种植土地之间的过渡地带,内部常有部分颗粒状乔木,以及草地,分布极不规则,色彩比林地浅,但比草地深。 2) 灌木能适应多种类型的地理环境,生态幅度较乔木林广,分布范围常比乔木林大。在气候干燥或寒冷、不适宜乔木生长的地方,常有灌木林分布;此外,在乔木林被破坏(滥伐、火灾)后,常常先演替形成次生灌木林。 6.3.3.2 阔叶灌木林 类别描述如下: a) 类别定义:以阔叶的灌木、灌丛和通常低于 5m 小乔木为主组成的植被类型。 b) LC 采集要求:大面积的林区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 1600m2;其他

41、地区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 400m2。 c) 有关说明:灌木一般都是阔叶植物,也有一些针叶植物是灌木。 6.3.3.3 针叶灌木林 类别描述如下: a) 类别定义:由针叶的灌木、灌丛和通常低于 5m 的小乔木为主组成的植被类型。 b) LC 采集要求:大面积的林区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 1600m2;其他地区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 400m2。 CH/T XXXXXXXXX 13 c) 有关说明:常见类型有匍地柏、沙地柏等。植株匍匐、直立或斜向生长。沙地柏多生于海拔1200m 以上的沙地、荒山和林下,自然群落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陕西、新疆、宁夏、甘肃、青海等地。多人工种植,用

42、于护坡、固沙、园林等用途,可密集栽植替代草坪,且改善生态环境的能力较草坪更强,既耐干旱,又极耐寒冷,栽培容易,管理简单,冬夏常青,固沙保土效果明显。 6.3.3.4 针阔混交灌木林 类别描述如下: a) 类别定义:针阔两类灌木混生,但林冠覆盖面积都不超过 65%(含)的灌木林。 b) LC 采集要求:大面积的林区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 1600m2;其他地区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 400m2。 c) 有关说明:自然状态的针阔混交灌木林比较少见。 6.3.4 乔灌混合林 类别描述如下: a) 类别定义:由乔木和灌木交替生长混合覆盖但两者林冠覆盖面积各自都不超过 65%(含) ,且树木

43、总体覆盖度大于 30%的地表。 b) LC 采集要求:大面积的林区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 1600m2;其他地区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 400m2。 c) 有关说明:往往处于人类扰动较大的林区,在乔木林被破坏(滥伐、火灾等)后,处于演替过程中逐步向乔木林过渡的阶段。 6.3.5 竹林 类别描述如下: a) 类别定义:全部由各类竹子组成的纯林或仅混生少量针阔叶树种的植被类型。 b) LC 采集要求: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 400m2。 c) 有关说明:竹子主要分布在北纬 46 度至南纬 47 度之间的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区。我国华南、 华东、 西南等都有大量不同种类的竹子分布

44、, 其他地区也有少量分布。 竹子形态特殊,竹叶色调较浅,在影像上表现出颜色比阔叶林浅,成片的竹林呈整齐的毛絮状特征。 6.3.6 疏林 类别描述如下: a) 类别定义:指由各类林木组成但覆盖度较低,郁闭度在 0.10.2 的林地。 b) LC 采集要求: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 1600m2。 c) 有关说明:疏林可分为原始疏林和次生疏林。原始疏林是由于当地自然条件差、林木生长缓慢、天然更新困难而形成的;次生疏林是由于人为原因导致林地经过次生逆向演替而形成。CH/T XXXXXXXXX 14 疏林中,也可以杂生一些灌木和草本植物。在干燥的情况,疏林可能过渡到无树平原或灌木地。 6.3.7

45、绿化林地 类别描述如下: a) 类别定义:城镇等人口集中居住范围内的街巷、零星地块、街心花园以及道路隔离绿化带等范围内人工种植的绿化树木覆盖形成的小面积片状或带状区域(不包括楼顶种植的树木) 。 b) LC 采集要求: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 200m2。 c) 有关说明:绿化林地不包括公园内大片的长期自然生长林地。包含在房屋建筑区内的绿化林地应按照房屋建筑区内的归类规则确定是否单独归类。 6.3.8 人工幼林 类别描述如下: a) 类别定义:以造林为目的,人工种植不久、处于初长阶段、树木矮小、枝叶稀少且树冠覆盖度低于 20%的未成林。人工幼林影像上难以判断有人工种植树木存在,以背景地物特

46、征(如草地、裸露地表等)或种植痕迹为主。 b) LC 采集要求: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 400m2。 c) 有关说明: 人工幼林在影像上有比较明显的种植痕迹, 覆盖度较低, 树木呈行列或条带分布,图斑外部轮廓呈折线状。天然林随地形而变,呈不规则的边界,甚至边界模糊。 6.3.9 稀疏灌草丛 类别描述如下: a) 类别定义:在荒漠或植被稀疏地区丘团状生长的低矮灌木或灌草丛,成群分布,但平均覆盖度低于 30%、大于 10%的地表。 b) LC 采集要求:荒漠地区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 10000m2,其他地区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 1600m2。 c) 有关说明:多分布于荒漠戈壁

47、等干旱地区。应注意与低覆盖度草地进行区分:低覆盖度草地以草本为主,存在范围内生长分布相对比较均匀;稀疏灌草丛以木本低矮灌丛为主,存在范围内分布不均匀,成丘团状分布。两者难以明确判定归属的,宜归入低覆盖度草地。该类与裸露地表类的界线比较模糊。 6.3.10 天然草地 6.3.10.1 天然草地类说明 类别描述如下: CH/T XXXXXXXXX 15 a) 类别定义:以天然生长或半人工培育的草本植物为主覆盖的地表。一般未经改良或经过不破坏天然植被条件下的改良,用于放牧或割草,包括以牧为主的树木覆盖度在 10%以下的疏林草地和灌丛草地。 (参见 GB/T 19231-2003) b) LC 采集要

48、求:草原地区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 1600m2;其他地区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 400m2。 c) 有关说明: 1) 自然的植被分布,图斑内部较少存在道路,道路一般呈自然延伸状态,没有防护林带。应注意与水田、旱地的区别,天然草地的图斑大于水田、旱地的几倍或十几倍。 2) 准确区分高、 中、 低覆盖度草地, 需要根据地域特点, 建立较完善的解译标志作为参照。 6.3.10.2 高覆盖度草地 类别描述如下: a) 类别定义:覆盖度大于 50%的天然草地、改良草地和割草地,此类草地一般位于水分条件较好的区域,草被生长茂密。 b) LC 采集要求:草原地区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 1

49、600m2;其他地区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 400m2。 c) 有关说明:主要分布于水分条件较好的河流沟谷附近及水田、旱地边缘。在真彩色影像上表现为颜色鲜绿,影像结构均一,纹理光滑。 6.3.10.3 中覆盖度草地 类别描述如下: a) 类别定义:覆盖度为 20%50% 的天然草地和改良草地,此类草地一般水分不足,草被较稀疏。 b) LC 采集要求:草原地区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 1600m2;其他地区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 400m2。 c) 有关说明:在真彩色影像上呈淡绿色或黄绿色,影像结构均一,纹理较细。山地和平原及河流沟谷边均有分布;山地主要在中低部,水分条件稍好的平

50、原沟谷地带。 6.3.10.4 低覆盖度草地 类别描述如下: a) 类别定义:指监测年份覆盖度为 10%20%的天然草地,或多年均有草木生长的区域,监测年份草被覆盖度达到 5%20%的区域。此类草地水分缺乏,草被稀疏,牧业利用条件较差。 b) LC 采集要求:荒漠地区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 10000m2,草原地区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 1600m2;其他地区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 400m2。 c) 有关说明: CH/T XXXXXXXXX 16 1) 植被成颗粒状丛生,以草本为主,内偶含低矮的灌丛。由于覆盖度低,真彩色影像上多反映出土壤底质的特征, 颜色呈黄色、 淡灰褐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基础工程/设备基础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