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第一章 规划综述一、 规划范围白鹭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范围东起思林电站大坝, 西至文家店, 南达三道水, 北抵四野屯保护区, 规划总面积259.5平方公里, 包括乌江思南境域的干流层、 支流层, 涉及部分流域层。二、 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与思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对接, 使之具备更强的操作性。规划期限确定为 -2025年, 共 , 包括三个阶段: 近期: - 基础建设期; 中期: -2020快速发展期; 远期: 2021-2025完善提高期。三、 规划依据1、 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89)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
2、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管理条例(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 ) 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 旅游规划通则( GB/T18971 ) 旅游资源分类、 调查与评价( GB/T18972 )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GB/T17775- )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GB50298-1999) 贵州省风景名胜区条例( ) 思南县白鹭洲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2、 地方规划贵州省旅游总体规划贵州省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铜仁地区旅游总体规划铜仁地区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思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思南县旅游总体规
3、划思南县旅游发展规划思南县十一五旅游专项规划乌江流域( 思南县) 思林电站建设产业经济带规划贵州思南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思南石林景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贵州省思南县温泉旅游发展总体规划3、 地方文件思南县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若干优惠政策四、 规划原则1、 全面保护原则保护是旅游开发的前提, 也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白鹭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生态环境的保护, 传承民族文化精神, 创造自然和文化新遗产, 实施大保护战略。2、 合理开发原则白鹭湖旅游开发应防止过度得建设性破坏, 遵循合理开发的原则, 适度、 有序、 有组织的开展开发建设工作,
4、保证生态效益、 社会效益和旅游效益的高度协调。3、 永续利用原则白鹭湖旅游开发应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 建立强化保护和有效开发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 造福子孙后代, 实现白鹭湖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4、 文化特质原则旅游资源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与众不同的独特性, 应研究分析白鹭湖的地理文脉, 充分挖掘可长期依存的”地方特色”, 并以此为依据, 因地制宜地开发白鹭湖特色文化旅游产品, 弘扬思南和乌江的地域文化。五、 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根据思南县党委与政府提出的”旅游强县”和”坚定不移地抓好以文化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战略, 对接国内外旅游发展趋势,
5、 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 高标准、 高起点地构建白鹭湖旅游产业发展的主体框架, 走人文山水旅游的创新发展路线, 以低碳节能型旅游发展模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使规划区的人、 自然、 社会高度和谐, 将白鹭湖旅游产业建设成为带动思南区域经济发展、 改进人民生活水平、 促进民族社会和谐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六、 技术路线第二章白鹭湖旅游的背景分析白鹭湖旅游产业是在外部宏观条件和内部微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高屋建瓴, 逐层透析, 从中国的乌江、 西部的贵州、 铜仁的思南和思南的白鹭湖四个层面解析白鹭湖旅游产业的发展背景和发展基础, 谋求和创新白鹭湖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 战略机遇和突破方
6、式。一、 中国的乌江1、 鸟瞰乌江( 1) 乌江概况乌江是中国长江上游的支流, 又称黔江, 发源于贵州省北部和四川省东部山区, 流经息烽县乌江渡始称乌江, 再经思南和沿河两县后北折进入重庆市, 在涪陵注入长江。乌江全长1050公里, 流域面积8.8万平方公里。上游流经石灰岩地区, 多溶洞伏流; 中游穿行在大娄山和武陵山间, 形成特殊的箱状河谷, 谷深水急, 险滩相接, 经整治后, 余庆县以下中下游近500公里现可通航。(2) 乌江在中国的地位和作用乌江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042.59万千瓦, 可开发的水力资源有266处, 装机容量846.01万千瓦, 是西部水电宝地。沿岸县市依江而居, 乌江不
7、但是一条绵延纵横的黄金水道, 还是乌江两岸和上下游经贸交易的经济走廊, 随着乌江水电和水运开发, 其经济效益日渐突出, 成为中国的”田纳西河”。乌江更是一条连接长江流域、 云贵高原、 巴蜀地区和湘西的文化纽带, 流域内文物古迹遍布, 民族文化风情浓郁, 多元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 孕育了独具地域特色的乌江文化。2、 乌江旅游崛起( 1) 乌江旅游在中国的地位乌江作为长江八大支流之一, 享有”除却扬子三峡美, 更有乌峡多奇观”的美誉, 具有媲美长江三峡的旅游资源和发展旅游的深厚潜力。特别在三峡水利水电开发导致长江三峡自然人文景观变化后, 尚处原始状态的乌江将成为长江三峡的有力替代, 发展乌江旅游是
8、在打造除长江三峡旅游和黄河旅游之外的中国江河第三旅游品牌! ( 2) 区域合作打造乌江旅游品牌乌江贯穿贵州, 联通重庆市和四川省, 是黔渝川旅游的黄金走廊。把握乌江旅游开发契机, 促进黔渝两省旅游合作, 舞动乌江, 创立品牌, 对带动和辐射流域内地方旅游的意义重大。在贵州省旅游总体规划和长江三峡库区旅游规划中, 乌江山峡特色旅游区被列入重点区域进行规划。 贵州省举办”贵州乌江湖泊休闲度假旅游开发研讨会”, 明确了乌江旅游的地位和发展目标, 设计了乌江旅游空间格局和旅游产品系列。同时, 重庆市政府也提出了把旅游经济作为渝东南地区的主要支柱来培育, 把旅游整体融入了”乌江山峡百里画廊”和”武陵风光
9、旅游精品。从 开始, 黔渝两地本着”互联、 互动、 互补、 互惠”的原则, 联袂打造了”乌江山峡百里画廊”, 主推”重庆乌江山峡百里画廊凤凰张家界梵净山”跨省精品旅游线和民族风情旅游线, 逐步构建起了”黔渝湘”旅游金三角, 促成了产品互补、 客源互流、 利益共享的发展新局面。二、 西部的贵州1、 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的持续推进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持续推进和不断深化, 带动了西部经济、 社会和文化的全方面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和后发优势成为西部旅游发展的催化剂, 十余年间, 西部旅游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旅游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龙头地位基本确立, 成为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经济。西部旅游升温促成了国内
10、旅游市场呈现出”东客西游”的发展趋势, 西部旅游总体形成了”西南热, 西北冷”和”小三温”的格局, 整个西南已成为中国旅游发展的热点, 概括讲是”九五”看云南、 ”十五”看四川、 ”十一五”看贵州。由此可见, 贵州旅游在西部大开发中表现非常突出。2、 ”多彩贵州”引领西南旅游热潮进入了”十一五”后, 贵州旅游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首先, 旅游发展均保持超过25%的高增长率, 旅游总收入已占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0%以上, 成为拉动贵州第三产业发展的”火车头”和贵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其次, 旅游景区建设步伐加快, 贵州省现有A级旅游区46家, 其中国家5A级旅游区2处, 国家4A级旅游区14处
11、另外, 旅游交通和服务接待设施进一步改进, 旅游接待能力显著提高。当前, 贵州旅游供给市场形成了鲜明的发展特色, 地质生态旅游和民族文化旅游成为贵州省旅游发展的主战场, 树立了”神奇贵州”、 ”多彩贵州”等知名旅游品牌。继国内外著名旅游景点黄果树、 龙宫、 梵净山等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 地质公园、 森林公园、 自然保护区之后, 贵州民族文化旅游脱颖而出, 开拓了贵州旅游的全新天地。值得一提的是, 贵州省正着力”在提高观光旅游水平的基础上,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红色旅游、 民族旅游和休闲旅游, 把贵州建成多民族特色文化和喀斯特高原生态旅游的重要目的地”。西部旅游的蓬勃发展和贵州旅游的快速增长,
12、 为白鹭湖旅游带来发展机遇: 一是分享市场成果, 奠定了市场拓展的坚实基础; 二是承接政策倾斜, 创立良好的政治环境; 三是有利招商引资, 乘”东风”搭建资金平台。三、 贵州的铜仁1、 梵天净土、 桃源铜仁铜仁位于贵州、 湖南、 重庆三省市交界处, 连接黔、 渝、 蜀、 湘、 粤, 鸡鸣闻五省, 辐射西南、 华中和华南, 坐拥数亿人口的广袤市场腹地, 地理区位十分优越。铜仁拥有梵净山和乌江山峡两大特色旅游区, 优质资源密集, 梵净山、 十里锦江、 九龙洞、 乌江等瑰丽神奇的自然山水、 古城古镇和民族民俗是铜仁旅游发展的有力支撑。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 在日益改进的交通助推下, 铜仁旅游自 设
13、立旅游局以来, 建设了一批旅游景区, 连通了多条旅游道路, 配套了一群旅游服务设施, 旅游产业取得了空前发展, 成为铜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表2-1铜仁旅游发展指标分析年度接待游客( 万人次) 旅游总收入1998161200万元 48.89640万元 68.8217680万元 102.17.25亿元 247.717.88亿元 46233亿元数据来源: 铜仁市旅游局统计资料2、 铜仁旅游发展格局为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先导作用, 进一步将资源优势转换成经济优势, 铜仁地委和行署基于优先发展梵净山和乌江山峡两大特色旅游区, 又先后提出”一山、 二江、 四文化”和”一核、 一环、 四延伸”的旅游发展
14、思路, 并积极实施了”旅游活区”的战略部署, 把旅游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优势产业。根据规划, 铜仁旅游将形成以梵净山景区为核心, 以”九龙洞-锦江”、 石阡温泉群和古城、 ”思南-沿河”乌江峡谷、 万山国家地矿公园和玉屏侗族文化为重点, 围绕梵净山向四周延伸, 形成各具特色和优势互补的旅游发展空间。梵净山旅游龙头地位进一步强化, 乌江山峡旅游的重要性日渐显现, 名山名水将成为铜仁旅游发展的重要增长极。3、 思南旅游在铜仁的地位思南旅游在铜仁地区占有重要地位。首先, 对应贵州省提出的构建黔北经济圈战略设想, 思南是经济圈的次中心城市; 其次, 铜仁地区构建梵净山经济圈, 思南是铜仁地
15、区的次中心城市; 第三, 在铜仁培育的特色旅游城市中, 思南是铜仁地区的次级旅游服务中心城市, 又是乌江山峡重点开发区域和旅游接待服务中心; 第四, 在铜仁地区以梵净山为龙头的旅游业发展规划中铜仁明确提出了将思南石林和温泉作为打造乌江山峡特色旅游区的四大重要支撑之一。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 思南县抓住”两高一江”交通大转型的发展契机, 适时将”建好铜仁次中心”进一步提升成为”建好两大经济圈次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 确定了”建设乌江山水文化旅游城市, 打造思南旅游文化品牌”的旅游发展方向。四、 黔之首郡、 乌江明珠思南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和乌江中下游地带。县境东西宽57.6公里, 南北长69.3公里
16、 东接印江县, 西临凤冈县, 南连石阡县, 北靠德江县, 总面积2230.5平方公里。思南县城距贵阳375公里, 距铜仁140公里, 东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70公里, 西靠历史文化名城遵义160公里, 北顺乌江达重庆涪陵和进入长江。1、 区位交通思南县正处于纵贯中国的十字形交通大动脉的交叉点上, 杭瑞高速公路( 在建) 和酋阳-剑河高速公路在思南县交汇。省道铜仁至遵义干线公路纵贯思南县, 向西40公里有326国道, 过遵义有渝湛高速公路, 向北有吉首-常德高速公路, 向南有沪瑞高速公路。思南至印江、 德江、 凤冈、 石阡的公路全线畅通, 思南-石阡公路连接川黔、 湘黔和渝怀铁路。思南县到
17、铜仁机场经高速公路仅1小时车程, 航空运输条件较为便利。依托乌江水上门户, 思南顺江可直达重庆、 武汉、 上海等地。思南的陆、 水、 空交通并行, 形成了”一横一纵一圈”的交通格局, 思南县立体化的交通网络基本成型。2、 自然环境思南县地处中国西南地区的贵州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大斜坡北部边缘区, 恰在武陵山脉与大娄山脉之间。乌江是两大山脉的分界线, 县境内东西部较高, 南及中北部较低, 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和河谷地貌。全县河流属长江流域的乌江水系, 山高谷深, 河面与山峰高差达500米以上, 远离河谷的岩溶丘陵洼地分布较广, 地面起伏较小, 相对高差为200至300米。全县有大型溶洞10多处,
18、 温泉4处, 石林1处。思南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年平均气温在17.3左右, 年平均降雨量为1154.3毫米, 无霜期290天, 年平均日照时数1248.4小时, 属低照光区, 主要降水及光能源集中在4-10月, 其间, 太阳辐射量2436.7焦耳/平方米, 占全年的68.9%, 日照时数885.2小时, 占全年的20%。思南县季节变化明显, 与周边城市相比, 夏季较为凉爽, 冬季较为寒冷, 最低气温达-5.5。这种气候有利植物生长, 也为温泉旅游的提供了有利的气候条件。思南县属长江水系, 长江一级支流乌江纵贯境内, 流经县域的乌江水系河流有龙底江、 黑河、 小溪河和岩头河。县内流域面积
19、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0条, 河道总长533.2公里, 河网密度237米/平方公里, 地下水储量为3.98亿立方米, 思南温泉资源都处于此水系网络或河流之中。思南县森林面积88.3万亩, 森林覆盖率24.7%。主要品种有松、 杉、 柏、 楠及各种阔叶树, 经济林有油茶、 漆树、 杜仲、 五倍子等, 果林有柑、 柚、 桃、 李、 杏等, 还有斑竹、 楠竹、 慈竹等竹林以及国家二类保护树种的银杏、 水杉等。四野屯自然保护区有木本植物100多种, 其中远近闻名的”贵州楠木王”, 树高25米, 胸径2.8米, 树龄13 。思南县野生动物有200多种, 仅鸟类就有数十种, 属国家二、 三类保护动物
20、的有白冠长尾、 穿山甲、 红腹锦鸡、 白腹锦鸡、 苏门羚、 白鹇、 林麝、 大灵猫、 小灵猫、 水獭、 岩羊等, 物种丰富, 特别是白鹭大量聚集, 极具观赏性。3、 历史沿革”先有思南, 而后贵州”! 思南县历史悠久, 有史书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时期, 据华阳国志巴志刘琳注, 思南在春秋时期属古巴国, 战国时为楚黔中地, 秦统一中国后, 思南为黔中郡。公元前2 汉高祖改黔中郡为武陵郡, 公元2 献帝时属永宁县, 之后属涪陵县管辖, 直至唐初公元630年设思州。公元1362年元代顺帝时思州一分为二思南、 思州, 思南行政区划名称从此开始。到民国 由贵州省直辖, 1950年思南县人民政府成立,
21、隶属铜仁专区管辖。思南县城是乌江边的一座历史古城, 是湘、 渝、 川、 黔等省的交通纽带, 是中原文化向西南地区传播的重要支点。在长期的历史变迁演化中, 思南融合了当地少数民族文化, 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 积淀了丰富的文物古迹。当前, 思南县域文化遗存保存完好, 乌江古纤道遗址、 古塔、 寺庙、 碑刻、 摩崖、 楼阁、 亭台等文物古迹极具旅游观赏价值和文物考古价值。4、 民族文化思南县现辖13镇和14个民族乡, 属于多民族聚居区, 有汉、 土家、 苗、 侗、 布依、 圪佬、 蒙古等18个民族, 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46, 尤以土家族居多。千百年来, 汉族与少数民族和睦相处, 共同创造
22、了丰富的物质财富, 也造就了璀璨绚丽的民族文化和风土民情。思南县地处中原文化向西南渗透的重要地区, 也是中原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相融合的交接地带, 因此形成了思南独特地域民族文化, 这是一种既有少数民族的特点又融合了汉文化元素的文化现象, 其中以土家风情和傩文化为代表。思南是土家花灯之乡, 土家族的文化具有鲜明的多元性徵象, 如白虎图腾崇拜、 供祭土牛王、 敬奉祖先, 信仰”万物有灵”; 同时, 受汉文化影响形成了原始宗教、 道教、 佛教、 天主教并存的社会现象, 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珍贵内容。傩堂戏是古时驱鬼逐疫的一种原始宗教仪式, 广泛流传并传承于以采集和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中原地区及南部丘
23、陵地区。得益于中原文化的启迪与巴蜀文化、 楚文化的熏陶, 得益于少数民族久居深山丛岭, 交通不便, 这种中原地区早已消失的巫文化现象在思南为中心的黔东北地区得以保存并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 被国内外专家誉为原始文化的”活化石”。除花灯和傩堂戏的代表文化之外, 思南县丰富的民族文化还有圪佬文化、 土司文化以及屯堡文化等, 颇具民族特色的雕刻、 剪纸、 印染、 刺绣、 竹编、 草编等多种民间工艺, 也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5、 社会经济思南历来是乌江中下游地区的商品集散地, 是铜仁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进入市场经济后, 借助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 思南县经济发展迅猛, 多项指标已超出地区平均水平。 ,
24、思南县生产总值28.79亿元, 比上年增长12.6%, 超过了全国9%的增长速度, 产业发展活力增强, 能源电力、 小城镇建设、 畜牧产业化、 苦丁茶和中药材生产的五大产业的全面推进, 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改进。面对欣欣向荣的经济形势, 思南县提出了撤县建市的目标愿景。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思南县还提出了”生态立县、 特色兴县、 旅游强县”的发展思路, 具体贯彻在基础设施建设、 现代特色农业、 创新型城市、 文化旅游、 新型工业的五个发展领域, 其中文化旅游发展, 高端确定了以建设”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和”中国温泉之乡”为契机, 打好”石林、 温泉、 乌江”三张名片, 打造独具特色的思南旅游品
25、牌。6、 旅游产业现状思南旅游起步90年代末期。当时, 城镇经济落后, 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进入性较差, 旅游接待服务设施跟不上旅游发展的需要, 严重阻碍着旅游业的全面发展。近年来, 思南旅游从旅游资源调查、 旅游产品开发、 旅游商品制造、 旅游星级宾馆和涉外酒店培育、 旅游项目招商引资、 旅游对外宣传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取得了令人振奋的业绩。特别是 成功申报乌江白鹭洲省级风景名胜区, 启动申报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 为思南县旅游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站在大乌江旅游发展的高度, 思南旅游以县城历史文化体验游为中心, 以乌江为主线, 以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为重点, 构建了河东、 河西和北部的民
26、族文化的总体布局, 努力把乌江旅游融入梵净山、 长江三峡、 湘西和遵义旅游发展圈, 打造乌江中下游山水旅游大县, 建设贵州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地以及中国知名的山水民族旅游胜地。根据调查, 思南旅游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格局。从旅游核心要素考量, 思南现有旅游区7个, 开放仅2个; 旅游社5家, 以组团外出为主; 旅游住宿星级宾馆2家, 涉外宾馆3家; 旅游餐饮薄弱, 档次低; 旅游商贸规模小、 网点少。从旅游关联产业考量, 旅游交通业、 旅游通讯和信息业、 旅游农业、 旅游工业、 旅游文化业和旅游安全卫生得发展更为薄弱。总体看, 思南旅游产业的基础较差, 底子较薄, 发展缓慢。表2-2思南县
27、旅游产业发展概况1997年十五期间总数据 1-9月成立旅游局年接待( 万人次) 41.372914.618.72838.19年收入( 万元) 8363.7988731.71140017314.624426.63星级宾馆航天、 白鹭洲等3家旅行社5处旅游涉外定点6家旅游商品厂家乌江金氏绿色食品有限公司、 亿农公司、 诗林文化旅游公司、 龙星庄石材加工厂) 和旅游商品设计、 5家商品生产艺人汪宏华、 肖汉洪、 刘贵贤、 张著权、 徐国强、 陈正权、 宋尔凤7个旅游景区千佛洞、 中天塔、 万圣山、 郝家湾、 石林、 黑河峡、 四野屯10个旅游开发公司3个7、 白鹭湖概况白鹭湖位于思南境内的乌江上游段
28、 距县城18公里, 湖域面积259.5平方公里, 水体面积22.68平方公里, 干流总长26公里, 湖区范围涉及了8个乡镇, 原住民和移民17826人。白鹭湖呈现较为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 河湾港汊遍布, 主要支流包括三道水、 六池河和盐井坝, 沿岸植被优良, 民居点缀, 风光秀丽。白鹭湖以农业为主要产业, 由于白鹭湖是乌江思林电站建设刚形成的人工湖泊, 旅游尚未形成产业。可是, 在思南旅游的”一带三区”和”一核五组团”空间格局中, 白鹭湖是乌江旅游开发带、 休闲度假带、 南部功能区及历史文化体验区的核心支撑。第三章白鹭湖旅游的资源分析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 决定了发展类型、 规
29、模和前景。本规划经过白鹭湖旅游资源调查, 全面系统地掌握了旅游资源的类型、 数量、 质量、 规模、 级别、 特点、 成因和功能价值, 为白鹭湖旅游资源的分类、 分级、 评价以及功能分区、 产品开发和产业发展等提供了划分和决策依据。一、 旅游资源类型结构根据资源普查情况, 白鹭湖旅游资源共包括8个主类, 14个亚类, 26个基本类型, 共92个旅游资源单体, 其中包括地文景观类单体8个, 水域风光类单体2个, 生物景观类单体2个, 遗址遗迹类单体1个, 建筑与设施类单体14个, 旅游商品类单体34个, 人文活动类单体30个。表3-1白鹭湖旅游资源分类表资源类型亚类基本类型资源单体A地文景观AC地
30、质地貌过程行迹ACO天坑小溪槽ACG峡谷段落黑河峡ACL岩石洞和岩穴天桥洞、 马尾洞、 犀牛洞、 仙人洞、 文宝洞群AE岛礁AEA岛区盐井坝B水域风光BA河段BAA观光游憩河段乌江及其支流BD泉BDB地热与温泉罗湾沱温泉C生物景观CA树木CAA林地两岸经果林、 山地D天象与气候景观DB天气与气候现象DBB避暑气候地白鹭湖E遗址遗迹EB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EBC废弃寺庙云山寺F建筑与设施FA综合人文旅游地FAG社会与商贸活动场所文家店、 牛角岩、 三道水、 思林集镇FD居住地与社区FDA传统与乡土建筑两岸土家吊脚楼、 木屋FDC特色社区文家店、 牛角岩、 三道水移民点FF交通建筑FFA桥乌江
31、上的桥梁FFC港口渡口与码头牛角岩、 文家店、 思林电站等码头FG水工建筑FGA水库观光游憩区段思林水电站G旅游商品GA地方旅游商品GAA菜品饮食花甜粑、 土家豆花饭、 乌江鱼宴、 酸鱼、 罐罐菜、 乔面条、 甜米酒、 红烧粉丝、 绿豆粉、 田氏酸甜蒜、 瓦窑酿酒、 油茶GAB农林畜产品与制品桂花、 金银花、 青麻、 漆树、 青GAC水产品与制品乌江鱼、 酸鱼GAD中草药材及制品女贞子、 泡渗、 枇杷叶、 蒲公英、 前胡、 桑白皮、 天冬、 天麻、 天南星、 土茯苓、 菟丝子GAE传统手工产品与工艺品西兰卡普、 挑绣、 傩面具、 土法造纸H人文活动HB艺术HBA文艺团体民间傩戏、 花灯表演队H
32、C民间习俗HCB民间节庆过赶年、 六月六、 摆手舞HCA地方风俗和民间礼仪说春、 吟丧唱嫁、 展言子HCC民间演艺傩戏、 花灯、 蚌壳灯、 龙灯、 马马灯、 哭嫁歌、 劳动歌、 民谣、 仪式歌、 插秧山歌、 打夯号子、 打鱼山歌、 放牛山歌、 高台戏、 薅草山歌、 划龙船号子、 砍柴山歌、 闹丧歌、 乌江船工号子、 狮子灯HCD民间健身活动与赛事传统龙舟赛HCH特色服饰土家传统服饰白鹭湖旅游资源类型覆盖国家标准中的所有主类, 可统计的亚类和基本类型分别占国家标准总数的45.2%和16.8%, 自然资源单体12个, 占所有资源单体的13.0%, 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占总数的87.0%。白鹭湖
33、主类旅游资源构成比例: 二、 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白鹭湖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思林、 牛角岩、 三道水和文家店四个片区, 因此形成了资源分布的”带状+片状”的空间结构。根据乌江干流及支流旅游资源空间组合状况, 可将其分为三个区域东部、 中部和西部: 1、 西部区域”文家店盐井坝”白鹭湖西部区域范围以乌江东岸的文家店为主体, 延伸至中部的盐井坝, 这是白鹭湖人文旅游资源的富集区域, 主要包括文家店古镇、 文宝洞、 乌江、 青杠岭、 以傩戏代表的土家文化、 土法造纸、 桂花、 龙舟赛等, 旅游资源特色主要体现为深厚的古镇历史底蕴和多彩的土家非物质文化, 适宜开发文化体验产品。2、 中部区域”六池河牛角岩三
34、道水”白鹭湖中部区域以牛角岩为中心, 涵盖南-北向延伸的六池河和三道水, 这是白鹭湖旅游资源的综合中心, 主要包括牛角岩移民村、 六池河、 乌江、 云山寺、 土家花灯、 乌江索桥、 罗湾坨温泉、 三道水、 渔业养殖场、 经济果林等。总体而言, 中部区域旅游资源类型广泛, 以山水旅游资源和农业旅游资源较为突出, 最具吸引力的是罗湾沱温泉, 适合开发休闲度假产品。3、 东部区域”思林大坝黑河峡”白鹭湖东部区域以思林镇为中心, 从思林大坝延伸至黑河峡支流, 这里喀斯特地质地貌旅游资源分布最为显著, 主要包括思林集镇、 黑河峡景区、 乌江、 思林电站大坝等, 其中, 黑河峡景区为思南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
35、公园的重要支撑节点, 是典型的”水上喀斯特”, 其中天桥洞、 马尾洞、 犀牛洞、 仙人洞等组成的溶洞群和小溪漕天坑等, 适合开展地心探秘活动和户外休闲运动。三、 旅游资源等级结构本规划依据旅游资源分类、 调查与评价( GB/T18972 ) 中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 采取定性评价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对评价项目赋予权重值, 再分别以四级进行打分, 在实际打分过程中采用Delphi技术处理, 最后计算出总分, 对白鹭湖旅游资源单体分等定级。根据评价结果( 见表2.1) , 白鹭湖旅游资源单体共包括四级旅游资源3个, 三级旅游资源7个, 二级旅游资源20个, 一级旅游资源35个, 未获等级旅游
36、资源27个。旅游资源等级构成金字塔结构, 以一、 二级旅游资源为主, 占等级旅游资源单体总数的59.8%。表3-2白鹭湖旅游资源等级评价表资源级别资源单体四级资源乌江、 傩戏、 花灯三级资源黑河峡及溶洞群、 罗湾沱温泉、 乌江鱼二级资源思林电站、 盐井坝、 牛角岩、 三道水、 文家店、 思林集镇、 两岸土家吊脚楼、 湖滨木屋、 花甜粑、 乌江鱼宴、 西兰卡普、 挑绣、 傩面具、 土法造纸、 民间傩戏表演队、 花灯表演队、 过赶年、 六月六、 摆手舞、 文宝洞一级资源桥、 两岸经果林、 山地、 云山寺、 桥梁、 移民点、 说春、 吟丧唱嫁、 展言子、 蚌壳灯、 龙灯、 马马灯、 哭嫁歌、 劳动歌
37、 民谣、 仪式歌、 插秧山歌、 打夯号子、 打鱼山歌、 放牛山歌、 高台戏、 薅草山歌、 划龙船号子、 砍柴山歌、 闹丧歌、 乌江船工号子、 狮子灯、 传统龙舟赛、 土家传统服饰、 油茶、 白鹭湖避暑地、 小溪槽未获等级码头、 土家豆花饭、 酸鱼、 罐罐菜、 乔面条、 甜米酒、 红烧粉丝、 绿豆粉、 田氏酸甜蒜、 瓦窑酿酒、 桂花、 金银花、 青麻、 漆树、 青、 女贞子、 泡渗、 枇杷叶、 蒲公英、 前胡、 桑白皮、 天冬、 天麻、 天南星、 土茯苓、 菟丝子四、 旅游资源综合评价1、 资源的多样效应白鹭湖融历史、 人文、 动植物、 地质地貌、 工农业旅游资源于一体, 多样性类型效应明显,
38、 基本覆盖了国家标准中的资源类型。白鹭湖资源的多样性决定了产品的广适性, 既可打造观光旅游产品, 也可打造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更有利于打造现代体验式旅游产品。这种复合型的多样资源强化了产品的互补性, 满足不同客源市场的差异化需求。2、 资源的强度效应白鹭湖旅游资源主体以三级及以下资源为主, 乌江山水、 傩堂戏和土家花灯的旅游资源本底强度较高, 具有广域的吸引力。但由于区域自然条件和地质成因相同, 乌江山水资源并不具有唯一性, 土家花灯和傩堂戏旅游资源也不是独享性资源, 导致白鹭湖旅游资源总体品质一般, 必须经过多种功能的融入, 才能形成强大竞争力的旅游产品。3、 资源的集聚效应在旅游大区域中,
39、 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明晰, 集聚指向明确, 而且不同资源集聚区特色差异较大。文家店、 牛角岩、 三道水和思林为主要资源集聚区, 其中, 西部以文化资源集聚为特色, 中部集聚温泉和农业休闲旅游资源, 东部以喀斯特溶洞资源为主。在旅游小区域中, 分布有强度较高的领军资源, 如思林的黑河峡、 三道水的罗湾沱温泉等。良好的空间集聚性为旅游资源一体化开发和旅游产业集聚提供了优良条件。4、 资源的生态效应以乌江山水为基底, 白鹭湖自然环境十分优越, 宽阔的湖面和茂密的森林保证了白鹭湖生态环境容量, 山水结合的特殊自然条件提升了白鹭湖旅游资源的承载力。尚待开发的人文山水旅游资源, 与当今世界旅游关注生态环境
40、 崇尚自然法则、 追求健康生活、 探寻文化脉络和体验人文关怀的发展趋势一脉相承, 具有巨大的资源开发潜力和市场拓展前景。5、 资源的文化效应以土家文化为主导的民族文化灿烂夺目, 兼容了乌江文化和历史文化, 独具韵味。虽然土家文化并不具有独享性, 但思南土家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 已积累了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 能够打造具有差异性的旅游产品。另外, 乌江文化、 码头文化和盐油文化也是白鹭湖可资利用的文化因子, 与土家文化结合可催生新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内涵, 丰富和提升白鹭湖文化效应。五、 白鹭湖旅游的核心吸引力根据旅游资源调查, 白鹭湖的自然旅游吸引物主要包括鬼斧神工的喀斯特地质地貌、 风光旖旎的
41、高峡平湖和波澜壮丽的生态山地; 白鹭湖的人文旅游吸引物主要包括博大精深的乌江文化、 绚烂多彩的民族风情和蔚为大观的水电工程。白鹭湖旅游资源量大类多, 各有千秋, 在整体质素一般的情况下, 遴选核心吸引物, 打造市场吸引力, 是白鹭湖旅游发展的重要环节。在自然旅游吸引物中, 贵州省属于中国西南喀斯特岩溶地区, 乌江喀斯特地质地貌的个性差异较小, 虽然思南县成功申报了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 可是白鹭湖的喀斯特地质地貌特征与思南石林和下游乌江比较, 缺乏垄断力度, 打造白鹭湖自然旅游吸引物, 还显苍白。在人文旅游吸引物中, 乌江的码头文化和盐油文化具有一定地域特征, 可惜在白鹭湖资源赋存中表现得并
42、不充分, 无力成为白鹭湖旅游核心吸引物; 民族文化特别是土家文化在白鹭湖资源丰厚, 可是铜仁是少数民族的重要集聚地, 单独的民族文化也难成为白鹭湖旅游核心吸引物; 白鹭湖的思林电站科普价值较高, 可是乌江是中国的”田纳西河”, 仅乌江主干流上就梯度建有11级水电站, 水电文化也难成为白鹭湖旅游的核心吸引物。那么, 究竟什么是白鹭湖旅游的核心吸引物呢? 白鹭湖旅游的价值在于资源的组合优势! 白鹭湖旅游的核心吸引物并不是单个旅游资源, 而是站在思想和精神的高度, 运用创新资源观、 创新市场观、 创新产品观和创新产业观, 建立起的一种精神与物质的大融合, 融民族风情于乌江山水, 注入现代时尚元素,
43、形成一种散发古老文明气息而又彰显现代时尚特质的”乌江风情”, 创造一种”天、 地、 人”和谐发展的完美形态和自然乐活的生活方式! 这种古老文明与现代进步撞击复合的”人文山水”, 最全面、 最深刻、 最贴切地代表了白鹭湖旅游资源的内在精华, 形成了白鹭湖旅游的核心吸引物。第四章白鹭湖旅游的市场分析旅游产业是客源市场与目的地相互作用的经济产物, 因此旅游具有强烈的市场属性。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 剖析白鹭湖旅游市场发展现状和重点市场拓展潜力, 对接市场主流消费热点, 寻求客源市场突破口, 为白鹭湖旅游的产品设计、 品牌策划和市场营销提供有力的规划依据。一、 旅游市场发展趋势1、 世界旅游市场发展趋势
44、进入21世纪, 全球入境过夜旅游接待年均增长4%以上, 国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 高于全球经济增长1-3个百分点。 世界人均GDP达9900美元, 经济发展水平助推世界旅游保持高速发展, 预计到 , 全球旅游业的收入将达到15500亿美元。热度不减的世界旅游市场主要呈现出以下趋势: 市场细分化程度加剧、 观光型旅游向度假型旅游转变、 游客追求更为灵活多变的旅游方式、 追求更多的参与性和娱乐性、 ”银色市场”不断扩大、 旅游安全更为重视和区域旅游仍将盛行。2、 中国旅游市场发展热点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 到2020年, 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国及第四大客源国, 将取代法国和美国成为
45、世界主要旅游目的地国家。 全国旅游业除入境旅游下降外, 旅游总收入达到1.16亿元, 比上年仍增长5.8。 上半年, 国内旅游10亿人次, 增长10%左右。伴随中国经济实力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从整体格局看, 中国旅游市场仍将处于国内旅游高速扩张、 入境旅游稳步增长、 出境旅游渐趋频繁的市场结构, 具体市场发展趋势表现为: 旅游需求注重多样化和个性化、 短程休闲旅游已成主流、 自驾车旅游日渐兴起、 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成为热点、 文化旅游和深度体验潜力巨大、 康体养生和主题度假比例增加、 深度旅游和专项旅游逐渐大众化。3、 贵州旅游市场发展趋势经过”十五”期间的结构调整, 贵州旅游市场基本形成
46、观光游憩和休闲度假为主体, 乡村旅游、 生态旅游、 文化旅游、 节庆旅游和红色旅游各领风骚的复合型旅游格局, 节假日旅游市场多元化发展进一步显现, 较好地满足了不同层次游客的旅游需求。当前, 贵州旅游客源市场和出游方式实现多元化发展, 客源地市场较大规模扩展, 地质地貌观光旅游仍占据较大比重, 夏季避暑旅游市场十分兴旺, 温泉养生和康体主题产品比例增加, 民族文化旅游逐渐成为主打市场。深度游成为游客对贵州旅游产品的首选, 省内周边短线游和城郊休闲游日益盛行, 自助游和自驾游为主体的散客旅游已成为游客的重要旅游方式。二、 思南旅游市场特征为准确把握思南县及思林库区旅游市场特征, 本规划采用市场问
47、卷调查方法, 分别在贵阳、 重庆和湘西对游客和居民开展了抽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 全部回收, 其中, 有效问卷779份, 占采样问卷总数的97.38。1、 客源地域结构调查分析思南旅游市场以国内游客为主, 境外游客极少。当前, 思南全年客运量150万人次, 主要为过境旅客。经过对思南主要水陆交通站、 旅游星级宾馆、 涉外接待单位以及旅行社、 旅馆等调查统计显示, 思南接待的游客以铜仁、 遵义、 都匀、 凯里以及周边县市为主, 占游客总数的86.3%; 外地游客主要是贵阳、 重庆、 湖南、 四川、 广东、 广西、 北京、 福建和浙江; 境外游客来自港澳台、 韩国、 日本、 美国和西欧, 多为文化探秘和科学考察。2、 游客群的人口学特征性别结构在受访者中, 男性受访者比例占52.9%, 女性受访者占47.1%, 男性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