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新区 2024-2025 学年高三上学期 12 月期末四校联考语文试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注意事项:.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12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 1(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战争对人口最明显的影响是直接杀伤,造成人员的死亡或残疾。古代一些战争的规模很大,死伤人口很多,持续不断的战争更是如此。士兵的主要来
2、源是农民,青壮年从军,老弱妇孺下田,加上畜力往往被征用,农业生产必定受到影响。士兵从粮食的生产者变为消耗者,使本来就有限的商品粮更加紧张。战场或军队的驻地往往离粮食产地很远,需要大量人力、畜力从事运输,有时沿途的消耗比运达数量要高好几倍。军人和运粮民工大多是青壮年男子,他们长期离家必然会使配偶减少生育机会,同时使他们的老人、儿童因缺少赡养或抚养而缩短寿命甚至死亡。战争造成的物质破坏,会对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河道水系和生态环境带来长期影响。战争期间对死亡人畜不能及时掩埋,往往会引起瘟疫流行,增加新的死亡。战争期间如果同时发生自然灾害,后果就更不堪设想。由于行政机构解体、交通受阻、缺乏必要的物资和
3、人力以及统治者无暇旁顾等原因,灾民得不到及时和有效的救济,灾情得不到及时的控制,从而造成比平时严重得多的损失。而在缺粮的条件下,俘虏和平民生存的希望更小。(摘编自葛剑雄疆域与人口)材料二:我在第一章里已说过社会结构应有一定的人口容量。这其实是一切有结构的体系的通性。所谓结构,所谓体系,就是指各分子的存在依赖着别的分子的存在。它们各自据有一定的地位,互相关联,互相维持。社会有结构,因为各个人的生活是互相依赖的,所有的行为是须和别人的行为相配合的。一个结构所能容纳的分子必须有地位安置,不然就格格不入了。社会里的个人并不是堆积而是组合。因之社会的容量受着结构的限制。第 1 页/共 10 页 社会有一
4、定的容量在战时最为明显。战时的动员就是调动社会各部门人口数量的配合。战争是一件临时发生的社会大事,有关生死存亡。每一种战争都需要一种能担负这事务的社会结构。战争里要多少作战人员依着战争的性质、战场的广阔而决定。一定数目的作战部队必须有多少补充的预备部队。这也决定了每一时期要训练多少壮丁。要维持这个数目的军队能在战场上依着计划作战,就得有一定数目的工人在工厂里制造军火和装备,有一定数目的农民在田地上耕种、生产粮食,有一定数目的矿丁在矿山里发掘原料,有一定数目的司机在公路上开汽车,在铁路上开火车,在海面上开轮船,在天空里开飞机。现代的战争必须有详尽的统计和计划。人数的调遣是最高统帅部作战计划中最重
5、要的一部分。战争结束就有所谓复员,这是要把社会结构改弦更张,各部门的人数必须重新加以分配。若是不预先计划,就很容易发生失业的恐慌。这里我们最容易看得明白每一个不同的社会结构有它适当的容量。人数过多或过少都会出毛病,所谓出毛病就是社会上有许多人不能得到工作,生活发生困难,或是人手不够,社会事业发生停滞。以往论人口的学者很少注意到人口数量和社会结构的关系。早年的马尔萨斯就是个接受“将错就错”论的人。在他看来,生育是自然现象,人像苍蝇一样会不断地繁殖。人多了食料不够,吃不到饭的人因穷困营养不良而死去,为争食料,大家抢饭吃,发生战争。他于是主张积极性地限制人口,使大家能安居乐业,不必在饥荒、战争中去解
6、决人口问题。但是他理论的出发点是把人类视同其他动物,也就是说他忽略了人类生活所依赖的社会结构。人口的消长并不是自然的生物现象,也不是取决于食料的多寡,而是决定于社会结构的性质。马尔萨斯对于人口的预测没有实现。在十九世纪人口增长极快,而到了二十世纪,在经济发达、食料日增的情形下,西欧各国反而闹人口降落。而中国和印度却始终保持着庞大人口,虽则他们的生活程度已近于生存线。依马尔萨斯的说法,好像人口在可以得到食料的时候,必然会增加,和苍蝇一样;因之人口必然在最低的生活程度上过日子。依我在本书中所提出的看法则不然。人口的数目是依当时当地的社会结构的需要而决定的。若是一个结构里需要的人数多、物资少,这结构
7、中的人甚至可以在半蛰的状态中过着不得饱食的生活;相反,若是一个结构只需少数人口就能维持,尽管食料丰富,也不会依几何级数的速率去生孩子的。我在禄村农田一书里曾特别重视农作里劳力的需要和分配。在以体力来耕种的技术下,在农忙的季节里即使动员全村的劳力还是不够。换一句话说,为了维持农作的劳力的需要虽则这需要只发生在一个很短的期间农村里不能不养着大量的人口。在这种人口就是生产动力的经济结构中,地狭人众的现象是避免不了的。在以蒸汽和电气等作动力、以机械作工具的经济结构中,如现代的西洋,社会结构所需人口的数目降低了,人口渐减的趋势也日渐显著。我在这里固然不能用数字来说明每种社会结构的容量有多少,但是若从这个
8、观点去研究这问题是可以有结果的。(摘编自费孝通生育制度社会继替)1.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第 2 页/共 10 页 A. 战争直接造成人员的死亡或残疾,尤其是古代一些规模很大、持续时间很长的战争,给人口带来的伤害就更为巨大。B. 士兵都出身于农民,他们从军后不但不能生产粮食,反而还要消耗商品粮,这给国家的粮食储备带来了很大影响。C. 复员是指战争结束之后将社会结构改弦更张,并把各部门人数重新分配。复员引起失业恐慌,以至于无法制定计划。D. 马尔萨斯一贯认为生育是自然现象,人会不断繁殖,最终因食物缺少而导致饥荒与战争,所以他主张积极性地限制人口。2.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
9、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社会结构中个人的行为必须与别人的行为相配合,个人不可能完全脱离社会。B. 战时社会各部门人口数量配合极为密切,人数调遣十分得当,就可赢得战争。C. 纵观历史,可知马尔萨斯的人类因食物不够而引发战争的观点也有其合理性。D. 在科技进步、以机械耕种为主的农村经济结构中,较难出现地狭人众的现象。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材料一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比较全面,体现出作者视野开阔、思维缜密的特点。B. 材料二驳立结合,既有理有据地驳斥了马尔萨斯的观点,也阐述了作者的观点。C. 材料二第二段运用排比,突出战时作战人员的重要性,同时也增强了论
10、证气势。D. 材料二最后一段,运用了对比论证法,简要论述了人口数量与社会结构的关系。45. 材料二第三段画横线句子中使用了“很少”“必然”两个词语,请分别简析其作用。.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战争中的“人口”问题,但论点并不相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包子的香味伍中正那年高考结束后,我没有在家里等录取通知书,而是去了壮叔的包子铺。王镇是大山脚下一个热闹的小镇。壮叔的包子铺就在王镇上,离我家有二十多里地。每逢集日,镇上更热闹,十里八乡的人都来赶集。壮叔的包子铺生意很好。一个原因是壮叔的包子做法很讲究,肉馅菜馅调料好,蒸出来的
11、味道不一般,很香很香;另一个原因就是壮叔在镇上经营了 30年,人脉资源广。镇里镇外的人认识得多,回头客也多。在王镇,几乎没有不知晓他的。第 3 页/共 10 页 时间一天天过去,我在壮叔的包子铺干了一个月活,也等了一个月,最终没等来我的录取通知书。我就下定决心在壮叔的包子铺里干。壮叔也看出了我的心思,对我说,干吧!都是些粗活,哪天不干了也行!起初的时候,几乎是打杂,挑水、劈柴、扫地、关启店门。渐渐地,壮叔就让我揉面、做馅、包卷、蒸包子了。那年放寒假后的第一天,我在包子铺前看见一个小男孩。那男孩八九岁的样子,头发稍微偏长。穿在身上的一件特旧的棉袄,上少了两粒扣子,扣得不是很紧。好在那天不是很冷,
12、男孩很安静地站在包子铺前,不跟任何人说话,只是看着蒸笼里冒着热气的包子。看样子,男孩像买包子,又不像买包子。每出一笼热乎乎的包子,男孩的脸色就很快改变一下,变得好看一些。男孩是早晨 9点钟来的,临中午的时候才走。这中间,我没有问男孩要不要买包子,也没有私底下给他包子。我看着男孩转身离开。男孩走得不是很快,很久了,他转过身,还朝着壮叔的包子铺回望,实际上,他是朝着蒸笼里热气腾腾的包子望。我把男孩站在包子铺前的事跟壮叔说了。壮叔不以为意,还大声地提醒我,像这样的小男孩,要提防着点,他冷不防会从蒸笼里快速拿了包子就跑,你拿他没办法的。快到年边,包子铺的生意仍是往常一样地好。预定包子的人不但没有减少,
13、反而增多。腊月二十八,壮叔跟我说,蒸完最后的八笼包子,就不蒸了。我知道,那八笼包子蒸完,就意味着过年了。那天中午,男孩来了,跟上次不一样,他头发剪短了,棉袄上的扣子钉上了,仍然很文静地站在那里。从中午来,到下午离开,他足足站了 4个钟头。我没有看出那个男孩有拿走包子的迹象。看来,壮叔的眼力出了点问题。等我跟壮叔卖完包子,那个男孩也回家了。临走,男孩眼里憋着的两串泪终于掉了下来。男孩不是走,几乎是一路跑开的。我跟壮叔辞别,就回家过年了。过年后,我随打工的人流去了南方的一个城市,一去就是十年。十年后,我又回到了家,在家里,我看到一档寻亲类的电视节目。帅小伙跟他娘几乎用了十年时间,在他爹打工的工地上
14、在他爹去过的那个城市的角角落落寻找已经疯掉的爹,电视里,帅小伙终于找到了爹。他给电视机前的观众讲了一个故事。那个故事的题目就叫包子的香味。帅小伙说,在我九岁那年,我爹在一家建筑工地上打工,打了一年工,老板跑了,爹一年的工钱一分没有拿到。爹不敢回家,也没有回家。我跟娘过年,没有买一片肉,更没有买其他的年货。快过年的时候,我就跑到王镇的包子铺去闻包子的香味。闻好了闻够了,就回家。好在包子铺的老板很善良,他没有赶我走,让我在他的铺子前闻了一下午的包子味道。第 4 页/共 10 页 回到家里,我把这种味道告诉娘,过年不用买包子了。娘很满足。我跟娘说,要是爹在城里能闻到包子的香味过年就好了。娘一听,双
15、手抱紧了我,娘的眼泪吧嗒吧嗒地落在我的脸上。帅小伙的故事还没有讲完,我已泪流满面帅小伙就是当年站在壮叔的包子铺前的小男孩。过完年,我再去找壮叔。壮叔在铺子里忙活开了。我私藏了一个想法,不管壮叔同意不同意,往后,只要站在包子铺前的男孩女孩,我都会送他们两个包子。我要让他们的舌尖,真正感受包子的香味。(有删改)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第一次见到小男孩,“头发稍微偏长”“一件特旧的棉袄上少了两粒扣子”的肖像描写突出了男孩家生活的拮据。B. 我两次见到男孩长时间站在包子铺前,第二次他还流泪了,他可能是没钱买包子觉得委屈,也可能是担忧自己的父亲。C. 腊月二十八,卖完
16、包子,男孩哭着跑开了,“我”怀着对男孩的同情,对壮叔的嫌怨,愤然离开了壮叔的包子铺。D. “帅小伙的故事还没有讲完,我已泪流满面”说明故事唤起了“我”十年前的回忆,体现了“我”内心的善良。7. 下列关于文本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段描写“壮叔的包子铺生意很好”“肉馅菜馅调料好”,又用男孩的两次伫立久闻,从侧面突出了壮叔的包子之香。B. 文章第段“每出一笼热乎乎的包子,男孩的脸色就很快改变一下,变得好看一些”属于细节描写,既突出了包子的香味,也照应了下文。C. 文章结尾“不管壮叔同意不同意,往后,只要站在包子铺前的男孩女孩,我都会送他们两个包子”表达了“我”对穷苦孩子的同
17、情,表现了“我”的善良。D. “壮叔”作为文章的次要人物,文中对壮叔着墨不多,主要通过肖像和语言描写以及侧面烘托表现了他的精明、勤劳和善良。89. 虽然文章中对“我”没有过多的描写,但读后“我”的形象却形象可感,结合材料试作简析。. 某专家评价,本文在“构思谋篇方面很有特色”,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2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与孟尚书书第 5 页/共 10 页 (唐)韩愈愈白:凡君子行己立身,自有法度,圣贤事业,具在方册,可效可师。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积善积恶,殃庆自各以其类至,何有去圣人
18、之道,舍先王之法,而从夷狄之教,以求福利也!诗不云乎:“恺悌君子,求福不回。”传又曰:“不为威惕,不为利疚。”假如释氏能与人为祸祟,非守道君子之所惧也,况万万无此理。且彼佛者,果何人哉?其行事类君子邪?小人邪?若君子也,必不妄加祸于守道之人,如小人也,其身已死,其鬼不灵,天地神祇,昭布森列,非可诬也,又肯令其鬼行胸臆,作威福于其间哉;进退无所据,而信奉之,亦且惑矣!且愈不助释氏而排之者,其亦有说。孟子云:“今天下不之杨,则之墨。”杨墨交乱,而圣贤之道不明,则三纲沦而九法斁,礼乐崩而夷狄横,几何其不为禽兽也!故曰:“能言拒杨墨者,皆圣人之徒也。”扬子云云:“古者杨墨塞路,孟子辞而辟之,廓如也。
19、夫杨墨行,正道废,且将数百年,以至于秦,卒灭先王之法,烧除其经,坑杀学士,天下遂大乱后之学者,无所寻逐,以至于今泯泯也,其祸出于杨墨肆行而莫之禁故也。孟子虽贤圣,不得位,空言无施,虽切何补;然赖其言,而今学者尚知宗孔氏,崇仁义,贵王贱霸而已;其大经大法,皆亡灭而不救,坏烂而不收,所谓存十一于千百,安在其能廓如也!然向无孟氏,则皆服左衽而言侏离矣,故愈尝推尊孟氏,以为功不在禹下者为此也。汉氏以来,群儒区区修补,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其危如一发引千钧,绵绵延延,浸以微灭。于是时也而唱释老于其间鼓天下之众而从之呜呼其亦不仁甚矣释老之害过于杨墨,韩愈之贤,不及孟子,孟子不能救之于未亡之前,而韩愈乃欲全
20、之于已坏之后。呜呼!其亦不量其力,且见其身之危莫之救以死也。虽然,使其道由愈而粗传,虽灭死,万万无恨,天地鬼神,临之在上,质之在傍,又安得因一摧折,自毁其道以从于邪也!(选自韩愈文-与孟尚书书,有删节)【注】杨:杨朱派墨:墨翟派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具在方册方册:书籍惕:恐惧B. 不为威惕C. 礼乐崩而夷狄横D. 以至于今泯泯也横:横暴泯泯:灭绝,消失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以求福利也B. 其亦有说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其皆出于此乎蟹六跪而二螯C. 孟子辞而辟之第 6 页/共 10 页 D. 以为功不在禹下者为此也重为乡
21、党所笑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韩愈在答复孟尚书的信中,阐述了自己行事立身不愧天地,不愧苍生,无所惧怕,不会因为担心释氏降祸或想求得好处而改变自己对圣贤之道的坚守。B. 文章中对信奉者认为佛家会带给人祸患的说法,表示了怀疑,并从佛者的行事上分析,无论佛家是君子还是小人,这个说法都立不住脚。C. 杨墨学说曾阻止了儒家圣贤之道,韩愈与杨雄都有这样的认识,他们认同孟子对正道的作用,认为孟子的功绩不会比夏禹小。D. 杨墨盛行,发展到后来,以致秦焚书坑儒,后虽汉代重兴儒道,但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而韩愈排斥佛家,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看到了儒道危在旦夕、衰微灭绝的
22、可怕境地。13.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于是时也而唱释老于其间鼓天下之众而从之呜呼其亦不仁甚矣释老之害过于杨墨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1)假如释氏能与人为祸祟,非守道君子之所惧也,况万万无此理。2)然向无孟氏,则皆服左衽而言侏离矣,故愈尝推尊孟氏(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和仲蒙夜坐文同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注】题中“和”,读 h,指唱和,和答。仲蒙是诗人的友人。15.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23、 首联“断雁”“尘劳”等词写出孤雁哀号、尘世烦劳的景象,表现出诗人孤寂困苦的心情。B. 颔联对仗工整,视听结合,描写了北风呼啸,霜气肃杀,阴云密布,大雪将至的景象。C. “灯花”指灯芯燃烬所结成的花状物,“砚冰已合灯花老”说明诗人夜深难眠,读书时间长。D. 由写景到抒情,本诗运用质朴的语言,使本诗结构严谨,富有感染力,内容紧密关联。16. 黎靖在人生之贵中提到“人以正为贵,心以静为贵,欲以寡为贵,学以精为贵,情以挚为第 7 页/共 10 页 贵”,在这首诗中,能看到哪些可贵之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韩愈在
24、师说中,表明谁懂得道,谁就是自己的老师的两句是“_,_”。2)阿房宫赋中,表达作者对阿房宫被项羽焚毁感到可惜的两句是“_,_”。3)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因而统治者需要重视人民力量的两句是“_,_”。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18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论语有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今天中国大众的内在凝聚力,源于人们心中相融互通的文化与地域认同意识。正因如此,我们才能以“ ”的包容态度去认知中华民族文化,并为多元文化共存而骄傲。在中华儿女的文化意识迅速共筑之时,只图在中国市场赚钱的某些外国企业“因利而聚”,却“一边吃着中国的
25、饭,一边砸着中国的碗”。无论多大的企业也不过是 _,最终只能“因利而散”。H&M 集团在官网上的一份声明,引发中国网友声讨抵制。这足以证明国人面对外界造谣污蔑国家时决不的态度。面对外界的有色眼镜和,新疆棉花“用实力说话”,不仅力证“洁白棉花不容抹黑”,更借此展现了新疆一方水土所孕育的文化与底蕴、风情与民生。随着采棉机、无人机等现代化机械的普及,智慧农业正成为传统棉花产业的新标签。广大网友除了目睹凭借前沿科技助力棉花产业,还惊艳于其发展潜力之无限,赞叹新疆风光之绝美。(越应行得正、扎得稳、坐得直。),中华儿女越是在饱受争议与质疑之时,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同
26、而不和 危如累卵 妥协 良苦用心B. 和而不同 沙上建塔 妥协 别有用心C. 同而不和 沙上建塔 和解 良苦用心D. 和而不同 危如累卵 和解 别有用心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广大网友除了目睹前沿科技助力棉花产业,还惊艳于新疆风光之绝美,赞叹其发展潜力之无限。B. 广大网友除了目睹凭借前沿科技助力棉花产业,还赞叹于其发展潜力之无限,惊艳于新疆风光之绝美。C. 广大网友除了目睹凭借前沿科技助力棉花产业,还惊艳于新疆风光之绝美,赞叹其发展潜力之无限。第 8 页/共 10 页 D. 广大网友除了目睹前沿科技助力棉花产业,还赞叹于其发展潜力之无限,惊艳于新疆风光
27、之绝美。0.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A. 我们不仅要表现坚定态度和信念,更要扎根于对自身文化实力和地域特色的深刻认知,回击种种“欲加之罪”。B. 我们回击种种“欲加之罪”,不仅要扎根于对自身文化实力和地域特色的深刻认知,更要表现坚定态度和信念。C. 我们不仅要表现坚定态度和信念,回击种种“欲加之罪”,更要扎根于对自身文化实力和地域特色的深刻认知。D. 我们回击种种“欲加之罪”,不仅要表现坚定态度和信念,更要扎根于对自身文化实力和地域特色的深刻认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画需要题跋。题与画每每相得益彰,好画还须有好题。题得好,对于画不啻是锦上添花。但反过来
28、假使题得不好,那真真是佛头着粪,整个的画面都要为它破坏。抱石肯把他辛苦的劳作拿来让我题,他必然相信我至少不至于题得怎么坏。以前我曾替他题过一张瞿塘图,题得特别拙劣,至今犹耿耿在怀。目前经验虽然又多了一些,但也不敢说有十分的把握。辞要好,字要好,款式要好,要和画的内容、形式、风格恰相配称,使题词成为画的一个有机的部分,这实在不是容易的事。而且据我自己的经验,好的画确实是比较好题。要打个不十分伦类的比譬吧,就好像好的马比较好骑那样。经受过训练的马,只要略通骑术,它差不多事事可以如人意。即使你是初次学骑,它也不会让你十分着难。没有经过训练的劣马,那是不敢领教的。好的画不仅可以诱发题者的兴趣,而且可
29、以启迪题者的心思。你对着一幅名画,只要能够用心地读它,它会引你到达一些意想不到的境地。由于心思的焕发、兴趣的葱茏,便自然会得到比较适意的词、比较适意的字、比较适意的风格。好的,题吧,大胆的题吧。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辞、字、款式要好。”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2.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是一个类比推理,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推理过程。22四、写作(60 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我站在山脚下,有人在山底骂我,我很生气。我爬到半山腰,有人在山底骂我,我听不清,以为他在和我打招呼。等我到了山顶,有人在山底骂我,我耳边只有呼呼风声,眼前尽是迷人风景。第
30、 9 页/共 10 页 以上材料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第 10 页/共 10 页 清新区 2024-2025 学年高三上学期 12 月期末四校联考语文试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注意事项:.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12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 1(本
31、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战争对人口最明显的影响是直接杀伤,造成人员的死亡或残疾。古代一些战争的规模很大,死伤人口很多,持续不断的战争更是如此。士兵的主要来源是农民,青壮年从军,老弱妇孺下田,加上畜力往往被征用,农业生产必定受到影响。士兵从粮食的生产者变为消耗者,使本来就有限的商品粮更加紧张。战场或军队的驻地往往离粮食产地很远,需要大量人力、畜力从事运输,有时沿途的消耗比运达数量要高好几倍。军人和运粮民工大多是青壮年男子,他们长期离家必然会使配偶减少生育机会,同时使他们的老人、儿童因缺少赡养或抚养而缩短寿命甚至死亡。战争造成的物质破坏,会对农业生产、交通运
32、输、河道水系和生态环境带来长期影响。战争期间对死亡人畜不能及时掩埋,往往会引起瘟疫流行,增加新的死亡。战争期间如果同时发生自然灾害,后果就更不堪设想。由于行政机构解体、交通受阻、缺乏必要的物资和人力以及统治者无暇旁顾等原因,灾民得不到及时和有效的救济,灾情得不到及时的控制,从而造成比平时严重得多的损失。而在缺粮的条件下,俘虏和平民生存的希望更小。(摘编自葛剑雄疆域与人口)材料二:我在第一章里已说过社会结构应有一定的人口容量。这其实是一切有结构的体系的通性。所谓结构,所谓体系,就是指各分子的存在依赖着别的分子的存在。它们各自据有一定的地位,互相关联,互相维持。社会有结构,因为各个人的生活是互相依
33、赖的,所有的行为是须和别人的行为相配合的。一个结构所能容纳的分子必须有地位安置,不然就格格不入了。社会里的个人并不是堆积而是组合。因之社会的容量受着结构的限制。第 1 页/共 20 页 社会有一定的容量在战时最为明显。战时的动员就是调动社会各部门人口数量的配合。战争是一件临时发生的社会大事,有关生死存亡。每一种战争都需要一种能担负这事务的社会结构。战争里要多少作战人员依着战争的性质、战场的广阔而决定。一定数目的作战部队必须有多少补充的预备部队。这也决定了每一时期要训练多少壮丁。要维持这个数目的军队能在战场上依着计划作战,就得有一定数目的工人在工厂里制造军火和装备,有一定数目的农民在田地上耕种、
34、生产粮食,有一定数目的矿丁在矿山里发掘原料,有一定数目的司机在公路上开汽车,在铁路上开火车,在海面上开轮船,在天空里开飞机。现代的战争必须有详尽的统计和计划。人数的调遣是最高统帅部作战计划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战争结束就有所谓复员,这是要把社会结构改弦更张,各部门的人数必须重新加以分配。若是不预先计划,就很容易发生失业的恐慌。这里我们最容易看得明白每一个不同的社会结构有它适当的容量。人数过多或过少都会出毛病,所谓出毛病就是社会上有许多人不能得到工作,生活发生困难,或是人手不够,社会事业发生停滞。以往论人口的学者很少注意到人口数量和社会结构的关系。早年的马尔萨斯就是个接受“将错就错”论的人。在他看来
35、生育是自然现象,人像苍蝇一样会不断地繁殖。人多了食料不够,吃不到饭的人因穷困营养不良而死去,为争食料,大家抢饭吃,发生战争。他于是主张积极性地限制人口,使大家能安居乐业,不必在饥荒、战争中去解决人口问题。但是他理论的出发点是把人类视同其他动物,也就是说他忽略了人类生活所依赖的社会结构。人口的消长并不是自然的生物现象,也不是取决于食料的多寡,而是决定于社会结构的性质。马尔萨斯对于人口的预测没有实现。在十九世纪人口增长极快,而到了二十世纪,在经济发达、食料日增的情形下,西欧各国反而闹人口降落。而中国和印度却始终保持着庞大人口,虽则他们的生活程度已近于生存线。依马尔萨斯的说法,好像人口在可以得到食
36、料的时候,必然会增加,和苍蝇一样;因之人口必然在最低的生活程度上过日子。依我在本书中所提出的看法则不然。人口的数目是依当时当地的社会结构的需要而决定的。若是一个结构里需要的人数多、物资少,这结构中的人甚至可以在半蛰的状态中过着不得饱食的生活;相反,若是一个结构只需少数人口就能维持,尽管食料丰富,也不会依几何级数的速率去生孩子的。我在禄村农田一书里曾特别重视农作里劳力的需要和分配。在以体力来耕种的技术下,在农忙的季节里即使动员全村的劳力还是不够。换一句话说,为了维持农作的劳力的需要虽则这需要只发生在一个很短的期间农村里不能不养着大量的人口。在这种人口就是生产动力的经济结构中,地狭人众的现象是避免
37、不了的。在以蒸汽和电气等作动力、以机械作工具的经济结构中,如现代的西洋,社会结构所需人口的数目降低了,人口渐减的趋势也日渐显著。我在这里固然不能用数字来说明每种社会结构的容量有多少,但是若从这个观点去研究这问题是可以有结果的。(摘编自费孝通生育制度社会继替)1.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第 2 页/共 20 页 A. 战争直接造成人员的死亡或残疾,尤其是古代一些规模很大、持续时间很长的战争,给人口带来的伤害就更为巨大。B. 士兵都出身于农民,他们从军后不但不能生产粮食,反而还要消耗商品粮,这给国家的粮食储备带来了很大影响。C. 复员是指战争结束之后将社会结构改弦更张,并把各
38、部门人数重新分配。复员引起失业恐慌,以至于无法制定计划。D. 马尔萨斯一贯认为生育是自然现象,人会不断繁殖,最终因食物缺少而导致饥荒与战争,所以他主张积极性地限制人口。2.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社会结构中个人的行为必须与别人的行为相配合,个人不可能完全脱离社会。B. 战时社会各部门人口数量配合极为密切,人数调遣十分得当,就可赢得战争。C. 纵观历史,可知马尔萨斯的人类因食物不够而引发战争的观点也有其合理性。D. 在科技进步、以机械耕种为主的农村经济结构中,较难出现地狭人众的现象。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材料一从多角度分析问
39、题,比较全面,体现出作者视野开阔、思维缜密的特点。B. 材料二驳立结合,既有理有据地驳斥了马尔萨斯的观点,也阐述了作者的观点。C. 材料二第二段运用排比,突出战时作战人员的重要性,同时也增强了论证气势。D. 材料二最后一段,运用了对比论证法,简要论述了人口数量与社会结构的关系。45. 材料二第三段画横线句子中使用了“很少”“必然”两个词语,请分别简析其作用。.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战争中的“人口”问题,但论点并不相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 A2. B3. C 4. “很少”是从数量上对“以往论人口的学者”的限定,说明这样的学者不是没有,而是很少。使用这一词语,体现了论述文语言的严谨
40、性;“必然”用语斩钉截铁,不留余地,说明在上述情形下,绝对会出现后面的结果。使用这一词语,体现了论述文语言的准确性。5. 材料一谈到战争中的人口问题,是要论证战争对人口造成巨大负面影响这一观点。作者从直接影响、间接影响等多个角度,较为详尽地论述了战争给人口带来的巨大伤害。材料二谈到战争中的人口问题,是要论证“社会结构应有一定的人口容量”的观点。在战争中,国家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各部门的人口数量相互配合,由此可以看出不同的社会结构应有适当的人口容量。【解析】1 题详解】第 3 页/共 20 页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士兵都出身于农民”错,材料一中说“士兵的主要来源是农民”
41、C.“复员引起失业恐慌,以至于无法制定计划”错,材料二中说的是“若是不预先计划,就很容易发生失业的恐慌”。D.“马尔萨斯一贯认为生育是自然现象”错。材料二第三段说“早年的马尔萨斯就是个接受将错就错论的人。在他看来,生育是自然现象”,由此可见,D 项中的观点只是马尔萨斯“早年”的看法。故选 A。【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就可赢得战争”过于绝对。文中只是说“人数的调遣是最高统帅部作战计划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人口数量配合和人数调遣只是取胜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故选 B。【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突出战时作战人员的重要
42、性”错。材料二第二段运用排比,主要是为了突出“现代的战争必须有详尽的统计和计划”的重要性。故选 C。【4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重要词语的作用的能力。结合原文“以往论人口的学者很少注意到人口数量和社会结构的关系”可知,“很少”,稀缺、不多、罕见,表述同一事物的数量的多少,是从数量上对“以往论人口的学者”的限定,说明这样的学者不是没有,而是很少。使用这一词语,体现了论述文语言的严谨性。结合原文“必然会增加,和苍蝇一样;因之人口必然在最低的生活程度上过日子”可知,“必然”,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不可避免性和确定性,用语斩钉截铁,不留余地,说明在上述
43、情形下,绝对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使用这一词语,体现了论述文语言的准确性。【5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结合材料一原文“战争对人口最明显的影响是直接杀伤,造成人员的死亡或残疾战争造成的物质破第 4 页/共 20 页 坏,会对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河道水系和生态环境带来长期影响”可知,材料一谈到战争中的人口问题,是要论证战争对人口造成巨大负面影响这一观点。作者从直接影响、间接影响等多个角度,较详尽地论述了战争给人口带来的巨大伤害。结合材料二原文“我在第一章里已说过社会结构应有一定的人口容量”“战时的动员就是调动社会各部门人口数量的配合。这里我们最容易看得明白每一个不同的社
44、会结构有它适当的容量。人数过多或过少都会出毛病,所谓出毛病就是社会上有许多人不能得到工作,生活发生困难,或是人手不够,社会事业发生停滞”可知,材料二谈到战争中的人口问题,是要论证“社会结构应有一定的人口容量”的观点。在战争中,国家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各部门的人口数量相互配合,由此可以看出不同的社会结构应有适当的容量,人数既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包子的香味伍中正那年高考结束后,我没有在家里等录取通知书,而是去了壮叔的包子铺。王镇是大山脚下一个热闹的小镇。壮叔的包子铺就在王镇上,离我家有二十多里地。每逢集日,镇上更热闹,十里八乡
45、的人都来赶集。壮叔的包子铺生意很好。一个原因是壮叔的包子做法很讲究,肉馅菜馅调料好,蒸出来的味道不一般,很香很香;另一个原因就是壮叔在镇上经营了 30年,人脉资源广。镇里镇外的人认识得多,回头客也多。在王镇,几乎没有不知晓他的。时间一天天过去,我在壮叔的包子铺干了一个月活,也等了一个月,最终没等来我的录取通知书。我就下定决心在壮叔的包子铺里干。壮叔也看出了我的心思,对我说,干吧!都是些粗活,哪天不干了也行!起初的时候,几乎是打杂,挑水、劈柴、扫地、关启店门。渐渐地,壮叔就让我揉面、做馅、包卷、蒸包子了。那年放寒假后的第一天,我在包子铺前看见一个小男孩。那男孩八九岁的样子,头发稍微偏长。穿在身上的一件特旧的棉袄,上少了两粒扣子,扣得不是很紧。好在那天不是很冷,男孩很安静地站在包子铺前,不跟任何人说话,只是看着蒸笼里冒着热气的包子。看样子,男孩像买包子,又不像买包子。每出一笼热乎乎的包子,男孩的脸色就很快改变一下,变得好看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