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2造旁疝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预防策略(全文)
摘要
造旁疝是肠造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高达30%以上。诊断依 靠体格检查及腹部CT。可能影响造旁疝发生的因素包括:造方式(造 肠管选择、造与腹膜的关系、造位置选择及造孔径)、手术时间 及患者自身因素等。预防造旁疝对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至关重要,预 防性放置补片和围手术期护理工作可能预防造旁疝的发生,补片材料类 型可能影响造旁疝的发生率。为降低复发率,目前常用腔镜下 Sugarbaker法修补造旁疝。如何有效预防和治疗造旁疝仍需高质量 研究提供依据。
造旁疝是肠造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表现为造及周围组织的异常 突出,或腹腔内容物从腹壁缺损处突出。2017年欧洲疝学会指出,术后3 年造旁疝发生率高达30%以上。除影响日常生活、增加护理难度外,造 旁疝常引起造周围皮肤不适、腹痛以及腹胀等,严重者可导致肠管嵌 顿或绞窄坏死,危及生命。随着患者生存期的延长,造旁疝发生率逐年 增加;约1/3造旁疝患者需接受手术修补,且术后复发率高达30%以上。 因此,预防造旁疝对提高术后生活质量至关重要。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 对造旁疝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进行探讨。
一、造旁疝的诊断 造旁疝的诊断尚无“金标准”;目前依靠体格检查和腹部T检查。体格 检查要求患者站立或做Valsalva动作,造及周围组织突出者考虑造旁 疝。体格检查主观性较大。Gurmu等研究发现,不同外科医师通过体格 检查诊断造旁疝的分歧率高达50%以上,认为体格检查可靠性较低。腹 部CT的诊断敏感度达66%以上,约80%无症状造旁疝患者由腹部CT 发现。腹部CT结合Valsalva动作可进一步提高造旁疝的检出率。 Pennings等认为,腹部CT测量术后腹壁缺损有助于预测造旁疝的发生。 Frigault等研究发现,造旁疝CT检查的分级可预测患者是否需要接受 手术修补。近年来,超声内镜被用于诊断造旁疝,N svall等的研究纳 入了 20例造症状患者,超声内镜与CT检出造旁疝率分别为75%和 80%,认为超声内镜可能成为CT的替代方案。
二、造旁疝的危险因素
目前认为,造旁疝的发生主要与腹壁缺损及腹压增加有关。造周围组 织与肠管之间的腹部缺损处形成的环状瘢痕弹性回缩力较差,无法维持腹 壁强度,腹压增加时容易撕脱,引起造旁疝。术中造肠管和位置选择、 造孔径过大、手术时间过长及患者自身因素等可能影响腹壁缺损程度或 增加腹压,是造旁疝的影响因素。
(一)造相关因素
1. 造肠管选择:造肠管选用的回肠、横结肠或乙状结肠可能影响造 旁疝的发生。目前多数文献认为,结肠比回肠造更容易发生造旁疝。 Carne等研究发现,结肠和回肠造旁疝发生率分别为1.8%~28.3%和 0~6.2% o Andersen等前瞻性研究显示,结肠造是导致造旁疝的独立 危险因素。一项荟萃分析也指出,结肠造旁疝发生率显著高于回肠。回 肠造旁疝发生率低,可能与造直径和腹壁缺损较小有关;另一方面, 回肠造多为祥式造,而结肠造多为端式造,可能也是回肠造旁 疝的发生率低的原因。研究认为,祥式造的肠壁浆肌层与腹壁肌肉的愈 合更确切,可以抵抗更大的腹压。
2. 造与腹膜的关系:造与腹膜的关系可能影响造旁疝的发生。目前 多数研究认为,腹膜外造可以降低造旁疝发生率。Hino等的回顾性 研究显示,腹膜外造旁疝的发生率显著低于经腹膜造(13%比41%, P=0.020)o Ota等研究纳入327例患者,结果显示,与经腹膜造相比, 腹膜外造可以降低造旁疝发生率(1.9%比17.1%,P 0.01 )o Luo等 的荟萃分析也指出,腹膜外造与造旁疝发生率降低有关(RR=0. 14, 95%CI=0.04~0.52 ,P=0.3 )。分析腹膜外造旁疝发生率较低可能是 由于:(1)腹膜外造时,造肠管经腹膜外间隙引出腹壁,避免肠管与 侧腹膜之间再次形成间隙;(2)腹膜外造时不切开腹膜,腹膜与结肠无 需缝合固定,系膜及周围组织对肠管的牵拉作用减小,造肠管固定性增 加。
3. 腹壁造位置:造位置通常选择在腹直肌旁或经腹直肌。有研究认为, 经腹直肌与腹直肌旁造旁疝发生率可能没有显著差别。但Shiraishi等 回顾性地纳入153例肠造患者,发现经腹直肌造可以降低造旁疝的 发生率(P=0.5 )oSj dahl等研究也认为,经腹直肌造旁疝的发生率 低于腹直肌旁造(3%比22% )。原因可能是腹直肌较厚且其前后鞘易与 肠管固定,可能增加造旁腹壁强度,但关于造在腹壁的最佳位置目前 仍缺乏高质量研究。
4. 造孔径:造孔径大小与造旁疝的发生率密切相关。Hotouras等 通过CT测量了 43例永久性结肠造孔径,发现造旁疝的孔径显著大于 未发生造旁疝(35 mm 比22 mm,P=0.0 1 )。Hong等认为孔径>3 cm的造旁疝发生率显著增加。Niu等的荟萃分析纳入了 16项研究,结 果显示,孔径较大是造旁疝的独立危险因素(OR=2.8 , 95%CI=1.78~4.42 )。目前对于造孔径的最佳大小尚无定论。Pilgrim 等建议,将可容纳两根手指大小作为结肠造的孔径大小。Martin和 Foster建议,回肠造的直径为2 cm,结肠为1.5 cm。目前认为,在不 造成肠管缺血和造梗阻的情况下,尽可能缩小腹壁造的大小,可能有 助于预防造旁疝。
(二)手术时长因素
手术时间过长也可能增加造旁疝的发生率o Pennings等研究纳入65例
永久性结肠造患者,随访1年以上,其中30例(46% )发生造旁疝, 分析显示,手术时间过长是导致造旁疝的独立危险因素(P=0.5 )。
Hussein等也认为,腔镜手术长时间维持气腹压力可能损伤腹壁,导致腹 壁强度下降,增加造旁疝发生率。此外,腹腔粘连、肥胖等增加手术难 度,延长手术时间,可能出现造定位困难、造成孔径过大或腹壁损伤, 容易引起造旁疝。
(三)患者自身因素
患者自身因素与造旁疝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肥胖和腰围较大的患者腹 压大,皮下脂肪层较厚,腹壁纵向张力增加,腹腔内容物易通过腹壁缺损 向外突出。女性和老年患者腹壁肌层薄弱,难以有效保护造形成的腹壁 缺损。Pennings等研究发现,慢性阻塞性肺病是造旁疝的独立危险因 素(HR=6.4,95%CI=1.9~22.0 ,P=0.3),可能与慢性咳嗽导致腹压 增大有关。而营养状况差及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由于组织修复能力差,造 感染率高,腹壁切愈合不良,腹壁强度下降,会增加造旁疝发生率。
三、造旁疝的预防
预防造旁疝对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至关重要,是外科医师面临的巨大 挑战。本文从预防性放置补片以及围手术期处理两方面探讨造旁疝的预 防。
(一)预防性放置补片
1.预防性放置补片的争议:术中放置补片预防结肠造旁疝目前存在争议。
部分研究认为,预防性放置补片可能降低结肠造旁疝发生率。
Lambrecht等纳入52例结肠造患者的研究发现,与未放置补片相比, 预防性放置补片的造旁疝发生率显著降低(6%比46%,P<0.1)。 Frigault等研究也发现,预防性放置补片可能与较低的结肠造旁疝发生 率有关(P=0.018)。一项荟萃分析认为,预防性放置补片可能促进肉芽组 织生长,增加腹壁强度。
然而,近年来众多研究认为,预防性放置补片并不能降低结肠造旁疝的 发生率。STOMAMESH 研究前瞻性地纳入232例结肠造患者,随访1 年发现,预防性放置补片与未放置补片的造旁疝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24%比26%,P=0.748)。Prudhomme 等的荟萃分析显示,预防性 放置补片与未放置补片相比,术后2年造旁疝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上述争议可能与补片材料及补片位置的差异有关。尽管存在争议,研究发 现,预防性放置补片发生造旁疝后症状轻微,需要手术修复率较低,补 片可能与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相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