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污水治理ppp项目地基处理深基坑支护方案
1、挂网、喷浆施工工艺流程
土方开挖一清理边坡一搭设脚手架一孔位布点一钻孔一杆体制作与安装一安装泄水孔一注浆一安装钢筋网片一喷谢混凝土一养护一下层施工锚杆施工顺序从上到下。
2、土方开挖
先将土方开挖到位,然后进行边坡清理工序。准备 用机械清理,该处清理时,先用挖掘机整理行走路线,路基要确保畅通、安全、方便,每4.5米设一个工作平台,平台布置从下到上,(岩)土方清理从上到下,分层分段,先清理疏导松散的渣土,后进行削坡,削坡时尽量按照设计的几何尺寸施工,保证墙板厚度均匀一致。渣土全部用自卸车运输到场外卸土区。
3、清理边坡
边坡成型后,用人工修坡,清理松散的渣土和石渣,宜采用小型工具,从上到下清理疏导松散的渣土,达到设计要求。
4、搭设脚手架
脚手架搭设是该项目施工关健工序,脚手架 用三排脚手架,
立杆纵距1.2m,横距1.2m,大横杆步距1.5m,每隔4跨设置一道剪刀撑,沿架高连续设置,每隔4.5m设置一道斜撑,小横杆端头距离坡面15cm,确保底座牢固,接头采用对接扣连接,大横杆与立杆采用直接扣连接。在边坡每4.m设置一道附着土钉(土钉采用16的螺纹钢,锚固长度为2m),土钉与脚手架的拉杆(8圆钢)形成有效连接,提高脚手架整体的抗倾覆能力。当锚杆施工完成以后,随即进行挡土墙的施工,因锚杆施工是从上至下,而挡土墙施工是从下至上,采取分层施工的方法,所以脚手架需要拆除,重新搭设,搭设方法同上。
脚手架搭设详图详见下图:
5、钻孔
根据设计间距、行距要求和土层条件,定出孔位,用钢筋头标记各锚杆(土钉),植入位置点。锚杆(土钉)水平方向孔距偏差不应大于50mm,垂直方向孔距偏差不应大于lOOmmo
(1) 本工程采用干式钻进,如在钻孔成孔过程中,土质出现坍塌使成孔困难,钻孔时考虑采用套管护壁,一次将钻孔钻至设计长度。钻孔完成后,应立即拔出钻杆,放入预应力筋,随后再拔出套管。
(2) 钻孔底部的偏斜尺寸不应大于锚杆长度的8%o
(3) 锚杆(土钉)孔深不小于设计长度,也不宜大于设计长度的1%。
(4) 安放锚杆(土钉)前,湿式钻孔应用水冲洗,直至孔流出清水为止。
(5) 根据钻机速度、孔返出的岩粉和钻屑成分,进尺所需压力变化及钻杆进时所发出的声音判断地质变化情况,为保证锚孔达到设计要求。
6、杆体的组装与安放
(1) 在进行锚杆、土钉施工前,要认真检查材料的主要技术性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2) 锚杆(土钉)组装前钢筋应平直、除油和除锈。
(3) 钢筋的接头应采用焊接的搭接接头,焊接长度为30d,但不小于5mm,并排钢筋的连接也采用点焊连接。
(4) 工程锚杆施工前,宜取两根锚杆进行钻孔、注浆、张拉与锁定的试验性作业,考核施工工艺和施工设备的适合性。
(5) 安放杆体时,应防止杆体扭压、弯曲。
(6) 杆体插入孔内深度不应小于锚杆长度的95%,杆体安放后不得随意敲击,不得悬挂重物。
(7) 沿杆体轴线方向每隔2.0m应设置一个对中支架。
(8) 杆体自由段应用塑料布或塑料管包裹,与锚固体联接处用铅丝绑牢。
(9) 杆体外露部分应按设计要求 用三道防腐油漆进行防腐处理。
7、注浆
⑴ 注浆材料 用素水泥浆,水泥 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水灰比0.45必要时可加入一定量的外加剂或掺和料。
(2) 注浆浆液应搅拌均匀,随搅随用,浆液应在初凝前用完,并严防石块、杂物混入浆液。
(3) 注浆作业开始和中途停止较长时间再作业时、宜用水或稀水泥浆润滑注浆泵及注浆管路。
⑷孔溢出浆液或排气管停止排气时,可停止注浆。(5)浆体硬化后不能充满锚固体时,应进行补浆。
8、安装泄水孔
泄水孔 用75PVC管,安装间距为20mmX20mm, 先用钻机成孔,泄水孔埋设的端头用棉纱或废纸塞堵后安装入孔内,入土长度5mm,结构面外露50mm,埋设角度5-8度,然后注浆固定。
9、安装钢筋网片
⑴钢筋网为8 (3) 2X2双向布置;
(2) 钢筋网分布均匀与土钉连接牢固,保证在喷谢混凝土时钢筋不晃动;
(3) 上下层钢筋搭接长度大于3mm ;
⑷加强钢筋采用12压紧;8@2X2钢筋网与土钉焊接牢
固;
(5钢筋网安装完成,自检合格后,及时进行隐蔽验收。
10、喷射混凝土
(1) 喷射混凝土前,应对设备、风机、水管路和电线进行全面检查及试运行,调试到最佳工作状态。埋设好喷射混凝土厚度的标志。
(2) 喷射作业应按分段分片依次进行,同一工段喷射顺序应自下而上,喷射混凝土时喷头与受喷面应保持垂直,距离宜为
(3) 喷射混凝土要控制混凝土总厚度,同时,应将所有钢筋网盖住,并保证面层25mm厚钢筋保护层。喷射同终凝2h后及时喷水养护3.7d左右。
11、边坡位移监测
1) 监测目的
为确保边坡的安全稳定和工程顺利进行,及时掌握基坑边坡变形动态,便于 取各种保护措施,在基础施工过程中需对边坡进行水平位移监测。
2) 观测点的设置
在每侧支护结构顶部设一组观测点每组观测点很多于2个
3) 观测点制作
(1) 对于坡顶上的观测点:利用经纬仪定位,将水泥钉直接钉在坡面散水上,涂彩色油漆编号。
(2) 观测点的保护: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对观测点的保护,不得随意破坏。
4) 观测方法
坡顶观测点:在槽边设视准线,假定视准线静止不动,用带有刻度的标尺放在观测点上,读取视准线到固定点之间的数值,初始值与读数之间的差值即为位移值。一般用经纬仪正倒镜2次读取中数,作为一次观测,以保证无误。
5) 观测周期
基坑开挖前对基坑边坡位移观测一次,读取初始值;在开挖过程中,每隔一天观测一次。基坑挖至槽底时,应加强观测密度,待位移稳定后可适当降低观测密度。
6)报警值
本工程边坡位移最大报警值为20mmo如果边坡水平位移量超过20mm,应及时查明造成位移增大的原因,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及时取措施。
7)观测成果
对观测资料的成果,应及时进行评定,并根据变形趋势作出预报,定期向业主、监理提供位移观测资料。在施工观测中,如果发现变形异常,应及时加强位移观测密度,暂停施工,并及时查明原因,根据位移变化情况 取适当措施,待位移稳定后,再继续施工。
基坑东面坡顶严禁超过l.O的汽车行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