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炼钢安全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
设备设施的技术措施。一切有危险性的机器部件,包括升降机、运输机、行车上的长轴和齿轮系统,都应该可靠地加以防护,对全厂所有设备的部件,特别是行车、起重滑轮、链条、吊钩等,需要建立定期检查和修理制度,有缺陷的滑轮应该报废。应显然地标出安全工作负荷。不用的滑轮应按次序存放。必须尽可能用扶梯上行车。如果要用直梯,则应在直梯上每隔一定距离安装一个铁圈。行车四周有人劳作时,应采用有效措施来限制行车的行走范围。有些国家的法律规定:如果在同一轨道上有两台或多台行车行走,就必须在行车上安装适当的开关设备,以免行车碰撞。
●运输动力机械的技术措施。机车、轨道、货车、搬运小车以及挂钩的结构必须安全可靠,修理优良。应该使用有效的信号和报警系统。禁止坐在挂钩上或从两节货车之间穿过。不准在炉子加料机行驶的路线上进行工作。存放氧气需要十分当心。最好通过管道向厂内不同地点供应氧气。供氧管道要有显然的标志。所有吹氧管均应保持清洁。
●管理和制度措施。安全管理工作应常常不断加以改善。如障碍物充斥的地坪或任意放置的工具,很容易把人绊倒,使人受伤、甚至摔跌到炽烈的或熔融的材料上,一切物料都必须仔细堆放,应该设置便于存放各种器具的工具架。车间内各个工作部位和所有防护装置,都应该安装高标准的照明设施。
●职业健康措施。工厂和车间应保持优良的通风,在散发粉尘和烟雾及可能渗漏煤气的地方,必须有局部排风装置,同时要执行尽可能高的清洁与管理标准。对煤气设备必须定期检查,妥善维护,以防煤气逸出。在可能有煤气和一氧化碳的环境中劳作时,必须使用煤气检测器,以保证安全。
●个体防护措施。如果必须在危险区内作业,就应佩戴氧气呼吸器或供气面罩,此外,四周还应有一名工人进行观察,以对形成中的危险加以必要的处理。氧气瓶必须始终处于备用状态,而且操作人员应该接受氧气瓶使用方法的充分训练。
●作业环境措施。为了改善劳作作业环境,需要制定诱导通风系统,送入凉快的空气。关于各别地方,特别是高温作业场所,可装设鼓风机送风调剂。炉前防热可用水帘、气幕、或隔热金属网,可戴面罩、穿防热服或气冷服。用隔热材料制成的、带供气呼吸器的头罩和工作服,能为炉前工提供最好的保护,炉内作业极热,在进入炉内劳作之前,应规定一段时间让工人稍许降低体温。修理特别钢冶炼炉时,往往更为危险,因为炉内如残留有钒,就可能造成危害。
●劳作保健措施。人体在适应环境以后,汗液中的含盐量会自然调整。调整工作负荷,每隔一段时间给予一次休息,特别在凉快房间〔必要时在有空调设备的房间〕内休息,可使高温致病率大为减少。一种有效的办法,是供应充足的盐汽水、茶、水和其他合适的饮料,还应该有供应便餐的设施。凉爽饮料的温度不宜太低,而且要训练工人不能一次饮用过多,在工作时间内,供应便餐很受欢迎。在寒冷季节中,从工作区通过露天场地去小卖部或厕所时,可因温度突然而剧烈的变化而致病,应注意防止。小卖部、盥洗室和厕所最好设在近旁。如有可能,应隔离噪声源,天花板和墙壁须由吸声材料做成。采纳远距离中心控制台就可使一些操作人员脱离噪声区。应向噪声最激烈区域劳作的人员提供听力保护用品。盥洗设施应包括淋浴,还需要更衣室和衣帽柜。劳作场所的噪声过大,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应该用吸声材料把发出噪声的机器加以封闭,或者用隔声室或隔声屏障保护工人。在噪声极端严重的场合下,工人应佩戴耳罩或耳塞,以免听力受到损伤。
●个体防护用品措施。大多数作业对劳作者身体的所有部位都有危险,但所穿着的防护服类型则随劳作地点而异。炉前劳作的工人,需要穿防烧伤的衣服防火工作服、鞋罩、长统靴、手套和安全帽。安全帽应有防火星和强光的面罩或护目镜。所有岗位几乎都须着安全靴,戴硬壳帽。许多作业需要戴手套。防护服应能防止高温对健康和舒适的不良影响。有金属网护目镜的防火头罩能够有效地防止火星伤人,而且耐热。施行证实,某些合成纤维的耐热性能也很优良。为了使工人保持使用并正确维护保养个体防护用品,必须进行严格的监督和不断的宣扬。
●人类工效学措施。人类工效学研究、即对人-机器-环境互相关系的研究,对钢铁工业有特别的重要性,因为钢铁工业中有许多劳作条件需要对之详加分析研究,使其合适于工人。为了考察工人的各种操作条件、探究环境对工人及所用机器的功能制定的影响,必须进行适当的人类工效学研究。
●医学监督措施。为了选择合适钢铁冶炼这种重体力劳作的工人,就业前的休格检查十分重要。大多数工作都需要强壮的体格,高血压、心脏病、肥胖症状和慢性胃肠炎对高温环境都不适宜。选择行车驾驶员时,对体质与智力都要特别加以注意。肺结核患者,不宜从事接触耐火材料的作业。医学监督应特别注意从事高温作业的工人。对接触粉尘者,则应特别注意进行定期的胸部检查。对受噪声影响的人,要特别注意进行听力检查,对行车驾驶员也应进行定期体格检查,以保证他们能持续胜任本职工作。
●应急救援措施。必须常常检查所有急救设施,也须培训工人熟悉急救的方法。还必须建立具有必要的医疗设备的中心急救站,如有可能,应配备救护车,以便将重伤者在合格的随车医务工护理下送到就近医院。大型工厂中应在几个中心点设置急救箱或急救站。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