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数学课堂观察的,有效途径和方法,1,一、课堂观察的内涵,(一)什么是课堂观察,一种科学的观察方法,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研究。由以往的凭经验评价课堂转化为由课堂上第一手数据来研究课堂。,一种日常专业生活,旨在一起探讨一些具体的课堂教学学习方面的问题。,一种专业学习活动,旨在提供一些符合发展实际的建议,从职业走向专业。,一种合作研究活动,旨在经历一种合作、对话、探究的专业体验,从管理走向学术。,2,(二)课堂观
2、察的有别于传统听、评课。,不是居高临下,不是行政活动;而是双方地位平等,是学术探讨活动,是非奖惩性的。,不是为了完成“听课”任务,而是为了专业发展,是发展性的。,不是为评价教学,面向过去;而是研究教学、改进教学、追求内在价值,面向未来,是建设性的。,不是单向输入,而是共同探讨,观察的收益是双向的,是互惠性的。,3,(三)课堂观察的作用,让被观察者,感到放松和自在,自我意识得到加强。,认为是对自己工作的支持,受到鼓舞。,认为是积极的、有帮助的,能改善教学方法。,欢迎仔细地听课,自信心得到加强。,让观察者,提高听课评课的专业水准。,搜集和积累微观资料,可使研究更深入细致。,获得教和学的第一手资料,
3、提供实际讨论中心。,获得实践知识,汲取改进自己教学的方法技能。,4,(,四)课堂观察的意义,起点和归属都是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助于学校合作文化的形成,经验型的评价基于证据的推理,总体的观感分点的观察,个体独立的评价团队合作分享,5,(五)课堂观察的几个注意问题,要有相应准备,反对“只重听课数量,不重听课质量”任务化做法。,要比较全面了解本节课的前后关系,反对推门听课,随心所欲。,要注重教学细节,排除课堂的复杂性干扰,提高观察的敏锐性、深刻性。,要关注学生的有效学习,仔细思考,深入底里,真正把握住学生的脉搏。,要防止先入为主、光环效应、学习中心,拒绝假话,反
4、对即兴点评、话语霸权。,要防止将教师的课堂行为划分成若干等级,给教师分出三六九等,互相攀比。,允许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需求的教师各种观察方式的存在。,6,二、课堂观察教学案例,1【,课例,】,王洁研究员的案例(另附),7,三、如何进行课堂观察,1,、明确观察目的,构建观察框架,选定观察视角,2,、利用观察工具进行课中观察,记录观察结果,3,、分析和研究观察结果,形成意见或建议,写出课堂观察课例。,8,课堂观察流程:,第一步:,10-15,分钟的,课前会议,。执教者说课,与观察者商讨,落实本次教研活动观察点,并对观察者进行分工。,第二步:,40-45,分钟的,课中观察,。执教者实施课堂教学。观
5、察者按观察点将分配到的任务进行观察记录记录。,第三步:不少于,30,分钟的,课后会议,。执教者课后反思:目标达成情况、行为有效性、有无偏离教案(预设与生成的问题);观察者反馈:观察者报告观察结果,根据课堂教学情况,从每一个观察角度出发,进行说明,作出分析结论,并提出整改建议;总结反思,形成书面材料(课堂观察课例)。,9,华东师大崔允漷课堂观察框架四维度,学生学习:关注学生怎么学?学得怎样?是否有效?,教师教学:关注教师怎么教?教得怎样?是否有效?,课程性质:教和学内容是什么?学科特点和本质?,课堂文化:关注课堂整体感受,互动、对话与交流。,“,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崔允廓,“,一
6、节好课的标准:扎实(有意义的课),充实,(有效率的课),平实(常态下的课),真实(有缺,陷的课)。,”,叶 澜,10,崔允漷教授的课堂观察框架,4,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视点,11,维度一:学生学习,视角,观察点举例,准备,课前准备了什么?有多少学生做了准备?,怎样准备的(知道,/,独立,/,合作)?学优生、学困生的准备习惯怎样?,任务完成得怎样,(,数量,/,深度,/,正确率,),?,倾听,有多少学生倾听老师的讲解?倾听多长时间?,有多少学生倾听同学的发言?能复述或用自己的话表达同学的发言吗?,倾听时学生有哪些辅助行为(记笔记,/,查阅,/,回应)?有多少人发生这些行为?,互动,有哪
7、些互动,/,合作行为?有哪些行为直接针对目标的达成?,参与提问,/,回答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结果怎样?,参与小组讨论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结果怎样?,参与课堂活动(小组,/,全班)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结果怎样?,互动,/,合作习惯怎样?出现了怎样的情感行为?,自主,自主学习的时间有多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况怎样?,自主学习的形式(探究,/,记笔记,/,阅读,/,思考,/,练习)有哪些?各多少人?,自主学习有序吗?学优生、学困生情况怎样?,达成,学生清楚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多少人清楚?,课中有哪些证据(观点,/,作业,/,表情,/,板演,/,演示)证明目标的达成?,课后
8、抽查有多少人达成目标?发现了那些问题?,12,维度二:教师教学,视角,观察点举例,环节,教学环节怎样构成(依据,/,逻辑关系,/,时间分配)的?,教学环节是这样围绕目标展开的?怎样促进学生的学习?,有哪些证据(活动,/,衔接,/,步骤,/,创意)证明教学设计是有特色的?,呈示,讲解效度,(,清晰,/,结构,/,契合主题,/,简洁,/,语速,/,音量,/,节奏,),怎样?有哪些辅助行为?,板书呈现了什么?怎样促进学生学习的?,媒体呈现了什么?怎样呈现?是否适当?,动作(实验,/,制作,/,示范动作)呈现了什么?怎样呈现的?体现了哪些规范?,对话,提问的时机、对象、次数和问题的类型、结构、认知难度
9、怎样?,侯答时间多少?理答方式、内容怎样?有哪些辅助方式?,有哪些话题?话题与学习目标的关系怎样?,指导,怎样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读图,/,读文,/,作业,/,活动)?结果怎样?,怎样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分工,/,讨论,/,活动,/,作业)?结果怎样?,怎样指导学生探究学习(实验,/,课题研究,/,作业)?结果怎样?,机智,教学设计有哪些调整?结果怎样?,如何处理来自学生或情境的突发事件?结果怎样?,呈现哪些非语言行为(表情,/,移动,/,体态语,/,沉默)?结果怎样?,13,维度三:课程性质,视角,观察点举例,目标,预设的学习目标是怎样呈现的?目标陈述体现了哪些规范?,目标是根据什么(课程标准
10、/,学生,/,教材)预设的?适合该班学生的水平吗?,课堂有无新生成的学习目标?怎样处理新生成的目标?,内容,怎样处理教材的?采用哪些策略(增,/,删,/,换,/,合,/,立)?,怎样凸显本学科的特点、思想、核心技能及逻辑关系?,容量适合该班学生吗?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课堂中生成了哪些内容?怎样处理的?,实施,预设哪些方法(讲授,/,讨论,/,活动,/,探究,/,互动)?与学习目标适合度?,怎样凸显本学科的特点?有没有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创设怎样的情境?结果怎样?,评价,检测学习目标所采用的主要评价方式有哪些?,如何获取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信息(回答,/,作业,/,表情)?,如何利用所
11、获得的评价信息(解释,/,反馈,/,改进建议)?,资源,预设哪些资源(师生,/,文本,/,实物与模型,/,实验,/,多媒体)?怎样利用?,生成哪些资源(错误,/,回答,/,作业,/,作品)?怎样利用?,向学生推荐哪些课外资源?可得到程度怎样?,14,维度四:课堂文化,视角,观察点举例,思考,学习目标怎样体现高级认知技能(解释,/,解决,/,迁移,/,综合,/,评价)?,怎样以问题驱动教学?怎样指导学生独立思考?怎样对待学生思考中的错误?,学生思考的习惯(时间,/,回答,/,提问,/,作业,/,笔记,/,人数)怎样?,课堂,/,班级规则中有哪些条目体现或支持学生的思考行为?,民主,课堂话语(数量
12、/,时间,/,对象,/,措辞,/,插话)是怎样的?怎样处理不同意见?,学生课堂参与情况(人数,/,时间,/,结构,/,程度,/,感受)是怎样的?,师生行为(情境创设,/,叫答机会,/,座位安排)怎样?师生,/,学生间的关系怎样?,课堂,/,班级规则中有哪些条目体现或支持学生的民主行为?,创新,教学设计、情境创设与资源利用怎样体现创新?,课堂有哪些奇思妙想?学生如何表达和对待?教师如何激发和保护?,课堂环境布置(空间安排,/,座位安排,/,板报,/,功能区)怎样体现创新的?,课堂,/,班级规则中有哪些条目体现或支持学生的创新行为?,关爱,学习目标怎样面向全体学生?怎样关注不同学生需求?,怎样关
13、注特殊(学习困难,/,残疾,/,疾病)学生学习需求?,课堂话语(数量,/,时间,/,对象,/,措辞,/,插话)、行为,(,叫答机会,/,座位安排)怎样?,特质,在哪些方面(环节安排,/,教材处理,/,导入,/,教学策略,/,学习指导,/,对话)体现特色?教师体现了哪些优势(语言,/,学识,/,技能,/,思维,/,敏感性,/,幽默,/,机智,/,情感,/,表演?师生,/,学生关系(对话,/,话语,/,行为,/,结构)体现了哪些特征(平等,/,和谐,/,民主?,15,四、课堂观察的工具与观察技巧,1,、观察所需的工具:,(,1,)执教者的详细教学方案及学案,(,2,)教室结构图和学生座次表。,(,
14、3,)各个视角所需的观察记录表(附表),16,2,、课堂观察技巧,(,1,)观察点的确定,什么是课堂观察点?如何确定观察点?,对一堂课,选择哪几个点进行观察,事先要商量好。,观察点,并不是指听课者在教室中所处的位置,,而是听课者从哪一个方面关注课堂中师生双方的教学行为,。视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根据教研活动的目标,课堂教学研究的初衷,在课前会议上讨论决定并分配到人。视角的选择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整体性的。上述表中每个维度下都有,5,个视角,可根据观察目的不同加以选择。,17,观察点的确定,但在起步阶段,我们可根据各校、各学科的实际情况、课例研究的需要和教学者的特质等,先选择几个视角或观察点来
15、观察,待熟悉和习惯后,再从不同视角进行观察。在实际操作中,还可根据研究的需要,每次选择选择几个重点,有针对性地实施观察。,18,观察点的确定,根据执教者决定观察点(是普通型还是专题性?),根据教研主题决定观察点(侧重形式还是内容?),以教研组为单位,观察点不宜多,19,(,2,)观察量表的设计,粗线条易于操作,分类不宜过细,注意逻辑分类,不要重叠,数量纪录和行为描述结合,20,(,3,)课前会议的培训,讲清观察点的概念,分组并落实分工:人人有事做,主持人和施教者的说明,21,(,4,)观察过程,判断先于观察,边观察边记录,观察的位置和方位,观察和访谈,22,教研中如何突破经验层面的局限?,应用
16、课堂观察技术和研究方法,如何,记录和分析,课堂信息?,23,如何记录和分析课堂信息,1.,教学结构记录,2.,教学活动转换记录,3.,课堂提问记录,4.,课堂反馈记录,5.,结构性语言记录,6.,学生语言流动记录,7.,学生学习状态记录,8.,移动路线记录,9.,叙事性文字记录,10.,师生语言互动分析,24,教学结构,也称教学环节,即把课堂教学过程按照主要的教学内容板块划分成几个大的板块。,在每个大的板块里,又可以拆分称若干个小板块。,通过这样的板块划分和时间份额的标注,可以使人获得本节课教学流程的整体概貌,并初步获知实际教学中教师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投入在哪里。,1,、教学结构记录,25,见表
17、六,结合教学内容观察各种活动发生和转换的频率;,对每种活动的内容在时间上进行累加,观察本课主要采用了何种教学活动形式。,2,、教学活动转换记录,26,提问的数量,提问的认知层次,提问的方式,问题的指向,学生回答的方式,教师理答的方式,问题之间的结构关系,问题之间的思维跨度,3,、课堂提问记录与分析,把教师问过的所有问题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多种角度的再分析,能为教学改进提供建议。,问题分析可以从定量和定性两个角度结合起来考虑。,其中问题的大小、问题的思维跨度和思维空间、问题的结构关系能够为教学设计提供最直接的建议。,27,4,、课堂反馈记录,反馈的类型,复述:用教师自己的语言复述;,修正:概念化来
18、修正学生的意见;,推演:把学生的观点加以应用、推演或引发下一个讨论问题;,评论:把学生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作分析、比较、归纳或评价。,有效教学的标准之一是及时的反馈,教师反馈的数量可以表明教师与学生之间“实质互动”的程度。,但反馈的层次本身有高低之分,对学生而言,不同程度的反馈获得的信息也很不一样。,此外,简单的划分反馈还有“正面与负面”之分,“有效与无效”之分。,28,语言流动主要指师生间的语言互动方向和数量,这是一种基于座位表的记录方法。,通过座位表记录每位学生与教师的语言沟通,可以反映出一节课当中语言流动的分布情况和分布类型。如用向下的箭头表示学生根据教师要求陈述,用向上的表示学生主动发问
19、等。,使用语言流动图可以简明的了解一个班里好中差学生的大致分布情况。,6,、学生的语言流动记录,29,学生学习获得的知识是否能够形成网状和层级,往往取决于对知识之间关联的理解程度。课堂里教师的结构性陈述语言,往往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间的关联。,结构性陈述语言也可以从数量和质量两个角度加以研究。,结构性陈述语言分为不同内容板块间的过渡、同一内容板块内部知识点之间的过渡与关联。,5,、结构性语言记录,30,这也是基于座位表的一种记录方法,目的是了解个别学生或某个小组的学习状况。,这个记录方法可以了解某个学习任务在学生身上实际发生了什么、是怎样被学生实施的(包括常见错误、操作困难等)。,该方法的实质是
20、不停地在某个学习任务发生过程中,用眼睛“给学生拍照”,继续学生在该任务中的实际表现。,7,、学生的学习状态记录,31,8,、移动路线记录,这是从信息流动的角度来观察课堂,可以记录教师和学生的移动路线。,学生在自由讨论时,通过绘制讨论关系图,从信息学角度可以表明信息的沟通程度和沟通方式。,教师在巡视时,其移动路线表明了教师的信息反馈所分布到的区域。,32,9,、叙事性的文字记录,课堂里随机记录的关键性叙事片段,往往为了说明某个问题而特别描述一个事件。,叙事性文字记录可以记录全体学生的事件,也可以是个别学生的事件,但须注意使用描述性语言而不是评论性语言:,每个叙事语言要分行记录,前面最好标注时刻。
21、几个学生打哈欠、李明看着窗外,学生很无聊,一半孩子几乎站了起来,伸长胳膊想要发言,喊着“我”、“我”、“我”,学生很兴奋,33,这个方法用以对师生对话交流的某个关键片段的语言做出分析,目标是通过语言互动分析,检视该对话表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是教师的主导地位。,核心是对师生对话的语言先分类统计其时间,然后再按表明“教师主导”还是“学生主体”的语言归到大类,从而做出检视。,是一种使用课堂录像会比较方便的记录方法。,10,、师生语言互动分析,34,(,5,)证据的整理,不少于,30,分钟的分组发言:呈现组内观察所得,对于证据的专门的记录、补充,对于建议的讨论,35,(,6,)基于证据的推理(课例评析),基本模式:,关于观察点的解释,证据的陈述,推理和建议,36,基于观察事实发表观点,基于学习效果诊断课堂,营造积极的观评氛围,目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不是作出评判,而是寻求改进,37,结束语,开展课堂观察、课例研究,不只是掌握一种方法和技术,而是要倡导让我们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学习、工作和思考的专业习惯,营造一种合作、开放、民主、平等、富有创造精神的研修文化。,38,谢 谢,请 指 教,39,谢 谢!,放映结束 感谢各位批评指导!,让我们共同进步,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