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标准预防的三个根本概念
1〕隔离对象:将所有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视为有传染性,需要隔离。
2〕防护:实施双向防护,防止疾病双向传播。
3〕隔离措施:根据传播途径建立接触、空气、飞沫隔离措施。其重点是洗手和洗手的时 机。
标准预防措施:
1洗手: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后可能污染时,脱手套后,要洗手或使用快速 手消毒剂洗手。
2手套:当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及破损的皮肤黏膜时应戴手套;手套可以 防止医务人员把自身手上的菌群转移给病人的可能性;手套可以预防医务人员变成传染微生 物时的媒介,即防止医务人员将从病人或环境中污染的病原在人群中传播。在两个病人之间 一定要更换手套;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3面罩、护目镜和罩:戴罩及护目镜也可以减少病人的体液、血液、分泌物等液体 的传染性物质飞溅到医护人员的眼睛、腔及鼻腔粘膜。
4隔离衣:穿隔离衣为防止被传染性的血液、分泌物、渗出物、飞溅的水和大量的传染 性材料污染时才使用。脱去隔离衣后应立即洗手,以防止污染其他病人和环境。
5可重复使用的设备:用过的可重复使用的设备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为 防止皮肤黏膜暴露危险和污染衣服或将微生物在病人和环境中传播,应确保在下一个病人使 用之前清洁干净和适当地消毒灭菌,一次性使用的部件应弃之。
6环境控制:保证医院有适当的日常清洁标准和卫生处理程序,在彻底清洁的根底上,适 当地消毒床单、设备和环境的外表〔床栏杆、床单位设备、轮椅、洗脸池、门把手〕等,并 保证该程序的落实。
7被服:触摸、传送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被服时,在某种意义上为防止 皮肤黏膜暴露和污染衣服,应防止扰动,以防微生物污染其他病人和环境。
职业健康平安是标准预防保护医护人员重要措施,其包括以下内
容。
〔1〕假设要人为去除针头时,应借助其他器械设备,防止双手直接接触针头,并有准备、 有方案地保护针套或去除针头。
〔2〕用后的针头及锋利物品应弃于耐刺之硬壳防水容器内,且该容器应放在方便使用的地 方。
〔3〕在需要使用对呼吸的区域内应备有可代替对复苏的设备〔简易呼吸器〕,并应 将复苏的设备装袋清洁备用。
8隔离室〔病人的安置〕。将可能污染环境的病人安置在专用的房间有助于维持适
当的卫生或环境的控制,但是专用房间无效时,应与感染控制专业人员协商病人的安置地方 或做出其他的选择。
在标准预防的根底上实施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
由于标准预防不能预防经由空气、飞沫途径传播的疾病,因此,对一些临床具有传染 性的疾病或综合症或有流行病学意义的耐药菌感染在待诊或确诊后根据其传播途径采取相 应的空气、飞沫、接触预防隔离措施。
1〕空气隔离
空气传播是指病原微生物经由悬浮在空气中的微粒〔粒径小于5um〕一气溶胶来传播 的方式,这种微粒能在空气中悬浮较长时间,并可随气流漂浮到较远处,所以可造成多人感 染,甚至导致医院感染爆发流行。因此,病人所处的环境需要屏蔽,可使用单人房间、专门 的空气处理系统和通风设备防止空气传播。医务人员和进入该环境的人员应使用呼吸道保护 装置。预防措施除实施标准预防外,还应实施空气隔离,包括:〔1〕设立隔离室。限制病人 离开隔离室,只有在十分必要时才离开住室,病人及运送人员要戴〔N95 罩或外科罩〕, 以减少感染扩散。
〔2〕佩戴罩。当进入已诊断或疑心为易传染肺结核的隔离房应戴罩〔N95 罩〕;易感 染麻疹的人们不应进入已诊断或疑心麻疹〔风疹〕或水痘病人的房间,假设一定要进入时应 戴罩。麻疹〔风疹〕、水痘免疫者可不戴罩。
2.2飞沫预防
飞沫传播是指经较大的飞沫气溶胶微粒粒径大于5um)而传播的疾病。在空气中悬浮的时 间不长,喷射的距离不过1m左右。预防措施除了实施标准预防之外,还应实施飞沫隔离措 施。包括:〔1〕隔离室;〔2〕屏蔽〔近距离时〕,医务人员需依据标准预防措施实施隔离预 防,在近距离〔1m之内〕接触病人时应加屏障〔戴罩〕;〔3〕病人的运送限制病人的活动 和外出,如果必须外出应戴罩屏蔽病人。
2.3接触隔离
接触传播指通过接触而传播的疾病,接触传播是医院感染主要而常见的传播途径,一 般包括: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预防措施除了实施标准预防外,还应实施接触隔离。具体措 施包括:〔1〕隔离室;〔2〕洗手和手套;〔3〕隔离衣;〔4〕限制病人离开隔离室必须转运病 人时,病人及运送人员都要防护,以防传染和扩散;〔5〕设备:用过的可重复使用的设备被 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时,为防止皮肤黏膜暴露在危险中,防止污染衣服将微生 物在病人和环境中传播,应确保在下一个病人使用之前将其清洗干净和适当地消毒灭菌。
3.1与锐器刺伤有关的操作
〔1〕将用过的锐器或注射器进行别离、浸泡和清洗时;〔2〕将针套套回针头时;〔3〕将 血液或体液从一个容器转到另一个容器时;〔4〕将针头遗弃在不耐刺的容器中;〔5〕用注射 器后未及时处理针头。
3.2刺伤事故的预防原那么
〔1〕无论使用与否均按感染性废弃物处理;
〔2〕禁止手持针等锐器随意走动;
〔3〕禁止将针等锐器物徒手传递;
〔4〕禁止针等锐器物复帽,必须复帽应采用单手复帽;
〔5〕使用者必须将用后的针等锐器物放入防水耐刺的专用利器收集盒内。
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由于要集中统一燃烧处理,因此没有必要在各临床科室进行毁形 或浸泡处理,因为进行这些操作将大大增加操作者被感染的危险。针头等锐器应放在符合要 求的防水耐刺的专用利器收集盒内。
4.2刺伤的补救措施
皮肤假设意外接触到血液或体液,应立即以肥皂和清水冲洗;假设是患者的血液、体液 意外进入眼睛、腔,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4.2.2被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刺伤后,用肥皂和流水冲洗伤,并挤出伤的血液。
4.2.3意外受伤后必须在24小时内报告有关部门并填写报表,必须在72小时内作HIV、 HBV等的根底水平检查。
4.2.4可疑暴露于HBV感染的血液、体液时,注射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
4.2.5可疑暴露于HCV感染的血液、体液时,尽快于暴露后做HCV抗体检查,有些专家 建议暴露4〜6周后检测HCV的RNA 。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