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鄂教版八年级下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doc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10174207 上传时间:2025-04-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4.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鄂教版八年级下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鄂教版八年级下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丰都县2012年春中学语文 八年级〔下〕发展性阅读导学案 〔第六单元 第25课〕 备课时间 ____周星期_____ 主备人 审核人 授课时间 ___周星期___需 课时 课 题 短文两篇 阅读评价 组别 组长 组 员 班级评价 教师评价 1 2 3 4 5 6 7 8 展示次数 终结评价 展示质量 一、阅读目标 1.疏通课文大意,积存重点文言词语。 2.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的描写技巧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二、目标链接 要理解虚实相生,我们就必需明白什么是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浮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虚〞是虚境,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虚与实是相辅相成的,既然二者能相生,则说明虚也是一种存在,虚绝不是无。这种存在,是靠实生发出来的,是在实的基础上通过大脑的想象创造出来的。而虚和实又是一对相对的概念。“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虚实相生有以下几种类型,也适用于诗歌的赏析。 一、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常百姓家。〞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可我们不难想象出当年桥头车水马龙、宫殿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富,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便油然而生。 二、景物为实,情感为虚。诗人的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将这种虚表现出来,就得化情思为景物、化虚为实。而读者则须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这也是诗歌鉴赏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因文识象,由象悟道。比如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三、形象为实,抽象为虚。“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国维认为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诗人能将春意“浓〞之虚化为红杏盛开,枝头蜂蝶云集,熙熙攘攘,齐来闹春,春意盎然之实,但句中并没有说起蜂蝶来,这就是“闹〞的作用。 四、有限为实,无限为虚。这就是诗画中的空白艺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以少胜多,以有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 五、侧面为实,正面为虚。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以其温馨反衬人之孤独、凄凉的心境。   《答谢中书书》一文主要抓住景物的动态特征来描写,写四时之景时静中见动,写一日之景时以动衬静。为特别其动态,文中既有视觉形象〔如“五色交辉〞、“青林翠竹〞等〕,又有听觉形象〔如“猿鸟乱鸣〞〕;既有实景〔如“石壁〞、“林〞、“竹〞等〕,又有虚景。作为虚景的“五色交辉〞,会引发读者对灿烂的山林景色的种种联想与记忆。 《记承天寺夜游》抓住月光晶莹与凉爽的特点,以“积水空明〞作比,而本体月光没有出现,化实为虚,后又以“藻荇交横〞这个喻体丰富前一个喻体“积水空明〞,是化虚为实。虚实相生,别具匠心。 三、阅读过程 作家及作品常识梳理〔导入语〕: 1.作者简介 ①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政论家,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他二十二岁中进士,以文章知名。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推行新法,他极力反对,由京官调任杭州通判,历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又因作诗讽刺新法,得罪朝廷,被捕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后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团练副使。宋哲宗朝,旧党当权,他被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执政后,又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阳县),并以六十三岁的高龄远徙琼州(今海南岛)。赦还的第二年,死于常州。 ②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述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一〕结合“十注〞 带疑初读〔25〕分钟 环节要求: 细读默想 用心十注 整体心得 卒章反刍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1.结合“十注〞和注释初读课文后,在小组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五步法〞〔分工、自学、传递、整合、表述〕探究下面的问题,形成小组解读结果。 〔1〕解释列词语,并给加点的字注音或给拼音写汉字。 歇〔 〕__________欲颓〔 〕____________与其奇者〔 〕____________ 荇〔 〕___________ 空明___________欣然_________相与______________ 〔2〕翻译以下句子。 ①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②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③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参照答案:〔1〕xiē 消散  tuí  坠落  yù  参加 这里指欣赏  xìng  一种水生植物  形容水的澄澈  高兴的样子  共同、一起  〔2〕①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②自从谢灵运之后,再没有人能全身投入欣赏这奇妙景观了。 ③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来欣赏罢了。 2.课文整体感知探究 分小组按“小组合作学习五步法〞探究下面问题后,自由展示结果,其他组自由矫正评价,教师作随机的矫正评价并评选出最具阅读潜力的学习小组〔员〕。 (1)按要求写出相应的句子。 ①《答谢中书书》中统领全文的句子是 ,写四时“山川之美〞的句子是 ,早、晚“山川之美〞的句子是 。 ②《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写月夜美景的句子是 ,写作者的感慨的句子是 。 参照答案:①天山之美,古来共谈。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二〕小组合作 置疑探读〔15分钟〕 环节要求:我置我疑 疑义相析 解疑互进 献疑待诂 小组分工、自学、传递、整合、表述如下问题,形成组内解读成果,再抽组进行班级展示和抽组展开评价,教师必需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有权质疑教师。 1.分小组按“小组合作学习五步法〞探究以下问题后,自由展示结果,其他组自由矫正评价,教师作随机的矫正评价并评选出最具有阅读潜能的学习小组〔员〕。 阅读这两篇短文,探讨以下问题。 (1)《答谢中书书》中第一句话有何作用? (2)请从《答谢中书书》中找出能体现“山〞、“川〞之美的特征的句子: 写“山〞之特征: 写“川〞之特征: (3) 试分析“两岸石壁,五色交辉〞给人的意境之美。 (4)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参照答案:〔1〕作用:①结构上提挈全篇;②内容上能从纵横两方面引起读者的思索;〔纵的方面,从孔子“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之后,饱览“山川之美〞代表了历代文人的共同志趣;横的方面,作者所处的魏晋南北朝时代有大批隐士遁迹山林、寄情山水,从山水中寻求启发,寻求乐趣,因而“共谈〞“山川之美〞已成为时尚。〕③作为书札,“共谈〞也有认谢中书为赏“山川之美〞的知音之意。 〔2〕写“山〞之特征:高峰入云,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写“川〞之特征:清流见底,沉鳞竞跃。 〔3〕此句运用了虚实相生的写作技法,既有实景“两岸石壁〞,又有虚景“无色交辉〞。作为虚景的“无色交辉〞,会引发读者对灿烂的山林景色的种种联想与记忆。二这种联想与记忆又因人而异,有着千差万别,把这些联想与记忆同文中实景结合起来,会使已经更加丰富。 〔4〕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到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到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坚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三〕交流展示 释疑导读〔20分钟〕 环节要求:小组交流 陈述己见 组间论辩 教师点拨 1.朗诵品鉴 分小组运用多种形式朗诵课文〔自由读、领读、齐读、组合读、情境读、角色读〕,在班级展开自由展示,评选出最具有影响力的朗诵小组和个人。 教师在展示前或展示中应该随时对朗诵的节奏、停顿、缓急、气息、轻重、情感作出具体矫正指导,并尽可能做好示范性朗诵。 〔1〕我在本次活动中的表现是 〔2〕我们组的表现是 〔3〕最后评选结果是 〔4〕我对老师矫正指导的评价是 2.疑惑问题备忘〔或板书制定〕: 3.阅读收获展示〔或教学后记〕: 〔四〕矫正评价 能力测读〔20分钟〕 环节要求:自我作答 组内小结 准确表述 待师验证 自 我 评 价 小组评价 认真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下面各题〔50分〕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加点的字。〔12分〕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 (3) 念无与为乐者 〔 〕 〔4〕相与步于中庭 〔 〕 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甲)文中表现作者自得与自豪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8分〕 4. (乙).文中作者月下抒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分〕 5.(甲)和(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自然景物,但又有所不同,试加以分析。〔12分〕 答: 参照答案:1.(1〕交相辉映 〔2〕参加,这里指欣赏 (3)合计、想到 〔4〕共同、一起 2.(1〕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2)月光照在院中,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里的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柏的影子呀。 3.实是欲界之仙都 4.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不一样。(甲)文的作者是个隐士,他寄情于山水之中,文章中流露出的是对山水的喜爱欣赏之情,体现了作者挚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乙)文是苏轼被贬官之后所作,不免有对自己宦海浮沉的悲凉、失意、惆怅和愤懑,但同时也有自我排遣的豁达态度。〔大意对即可〕 制定:代康蓉 终审:山川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